地理中國聖湖
⑴ 三大聖湖都多深
西藏三大聖湖:1、羊卓雍錯[西藏山南]:羊卓雍錯,藏語意為「天鵝池」,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東西長130千米,南北寬70千米,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羊湖汊口較多,像珊瑚枝一樣,因此它在藏語中又被稱為「上面的珊瑚湖」。 湖內分布有10餘個小島,大的可容五六戶居住,小的則僅有百餘平方米。羊湖屬低濃度鹹水湖,每年11月中旬開始封凍,冰厚可達0.5米。湖中盛產細鱗魚、西藏裂尻魚、高原裸鯉等,儲量估計達2~3億公斤,這里還是藏南最大的水鳥棲息地,每逢冬季群鳥南徙至此,在湖岸及湖心島一帶,天鵝、水鴿、黃鴨、魚鷹以及斑頭雁都非常地多。
2、瑪旁雍錯[西藏阿里]:
即烏寺旁邊的山坡上是觀賞聖湖瑪旁雍錯的最佳地點。聖湖周圍約60公里,轉湖需時2天,順時針方向,需帶備食物,除第二晚要在野外度過外,沿途均有寺廟可供住宿。沿湖邊遠足雖然不及轉神山的山坡那樣艱巨,但卻會出現溪澗的挑戰,當路上遇到河流溪澗時,只能淌水而過,試想像,這等雪山流下來冰水要是浸及腰部的話,感受會怎樣。
看 點 自古以來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聖地「世界中心」,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是西藏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分別是南亞著名的恆河、印度河、薩特累季河和雅魯藏布江的源頭,所謂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譽大概就是因此而來。
3、納木錯[拉薩]:納木錯(Namucuo)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中國第二大鹹水湖。又稱騰格裏海,騰格里湖。藏語「納木」,是「天」的意思,「錯」是湖,納木錯意即「天湖」。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以北當雄、班戈縣間。湖面近似長方形,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30公里,面積1940平方公里,是西藏第一大湖。海拔4718米。湖水礦化度1.7克/升,屬微鹹水湖。湖水湛藍清澈,水深30餘米。湖中有石質岩島3個,岸壁陡峭,石骨崢嶸。東南部有半島伸入水中,岩性屬石灰岩,久經溶蝕,形成高原岩溶地貌。主要類型有石林、溶洞、天生橋等。納木錯的水源補給主要靠念青唐古拉山和低山丘陵的冰雪融水,沿湖有眾多大小河溪注入,其中較大的有則曲、昂曲、打爾古藏布、羅薩河等。冬季補給來源中斷,湖面大為縮小。每年10月下旬湖水開始結冰,至次年5月始消融殆盡,冰期為半年左右。湖水在封凍期間,人畜可履冰行走。納木錯屬於斷層凹陷湖。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這里發生強烈斷裂凹陷,周圍山地河川泄入,形成了開闊而較深的湖泊。進入第四紀後,隨著整個青藏高原的隆升,氣候變干,湖面大為縮小。現在,該湖的外圍,還保留著三條清晰的古湖岸線,其中最高一層已超過今湖面約80米。納木錯魚類資源甚豐,每當風和日麗之際,湖平似鏡,可見到成群的魚類在水中嬉遊,主要魚類為細鱗魚和無鱗魚。夏季,湖島和濱岸淺灘上,還有大量赤麻鴨、魚鷗、鸕鶿等候鳥在此棲息和越夏。湖泊四周有豐美的水草,是藏北優良的牧場之一。湖內蘊藏著豐富的食鹽、鹼、芒硝等資源,可供開發和利用。
⑵ 西藏三大聖湖是哪三個湖泊
西藏三大聖湖
納木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
資料拓展
「納木錯」藏語意為「天湖」,湖面海拔4718米,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30公里,面積1920平方公里,是西藏自治區最大的湖泊,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納木錯,是新生代第三紀因喜瑪拉雅運動凹陷而成。第三紀末第四紀初湖面面積更大,全新世以後因西藏氣候變干,湖泊面積大為縮減。納木錯是深水湖,湖水清澈,透明度大,礦化度低,湖面呈深藍色。
東為馬泉河,南為孔雀河,西為象泉河,北為獅泉河。「瑪旁雍錯」藏語里「瑪旁」就是不敗的意思,瑪旁雍錯就是「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佛教徒認為,瑪旁雍錯是最聖潔的湖,是勝樂大尊賜與人間的甘露,聖水可以清洗人心靈中的煩惱和孽障。
⑶ 聖湖天域的地理位置
聖湖天域位於渝北區寶桐路1號(寶聖湖畔),首座以高層湖景生態美內宅為主題的大型人容文高尚社區「聖湖天域」。東邊毗鄰210景觀大道回興立交,北邊緊臨蓮花半島與旭輝洋房大社區;南邊與著名的當代華人美術館並肩相排,且沿湖濱東路可直達西南政法大學及四川外語學院;西邊直面800畝波光粼粼的寶聖湖,與中國第一所海外上市高等院校――海聯學院隔湖相望。
項目的位置正好處於堪稱市內道路交通狀況最佳的區域之一,輕軌3號線、9號線也將從此經過。金開大道通過金山路與回興連接,寸灘大型貨運碼頭、洋人街、汽博中心、重慶火車北站、與江北國際機場共同形成本區域人流和物流集散中心,該區域交通樞紐的地位更加凸顯。項目的門口就是通往觀音橋、龍頭寺、兩路、北部新區以及主城各區的重要通道,公交系統特為發達.....城市的節奏,一切皆在指掌之中。
⑷ 中國五大湖的名稱 地理位置 特點
中國五大湖指中國的五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它們分別是江西省的鄱陽湖、湖南省的洞庭湖、江蘇省的太湖和洪澤湖,以及安徽省的巢湖。
地理位置:都位於我國東部地區,東部季風區。
特點:都屬於外流湖、淡水湖。
五大湖的相關資料:
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
江西鄱陽湖古稱彭澤,面積達3914平方公里,是中國的第一大淡水湖,它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江之水,下通長江,它南寬北窄,象一個巨大的葫蘆系在長江的腰上,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超過了黃河、淮河和海河三河的總流量,是長江水流的調節器。
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湖南洞庭湖是中國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澧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秀麗迷人。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物產極為豐富。
第三大淡水湖--太湖
江蘇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她是中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地區最重要的水源。一曲《太湖美》讓太湖揚名天下。
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
江蘇洪澤湖位於江蘇的蘇北,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洪澤湖上承淮水,南泄長江,東注黃海,湖長65公里,平均湖寬24.26公里,水域面積達1576.9平方公里,是我國平原水庫型湖泊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第五大淡水湖--巢湖
安徽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地處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之間,屬長江下游左岸水系,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基本形狀如鳥巢狀,故得名巢湖。其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寬21公里,水域面積約769.5平方公里,為安徽境內最大的湖泊,沿岸為合肥市、巢湖市、廬江縣所包圍。
⑸ 青海湖為什麼叫做「聖湖」
青海湖的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
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唐代為400公里,清乾隆時減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緣約20公里處有古湖堤遺址;距湖東岸25公里處的察漢城(建於漢代),原在湖濱。東西兩邊已分別退縮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約100米。青海湖呈橢圓形,周長300餘公里。
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推測當時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積為4800平方公里;上世紀50年代的測繪資料顯示,青海湖湖水面積為4568多平方公里;70年代出版的地形圖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積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積為4282平方公里,2000年,通過遙感衛星數據分析,青海湖的面積是4256.04多平方公里。2013年8月,青海湖湖區面積為4337.48平方千米。 湖水容積739億立方米,最長約104公里,最寬約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礦化度12.32克/升,含鹽量1.25%。
青海湖長105公里,寬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和鹹水湖,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西寧市的西北部,位於東經99°36′~100°16′之間,北緯36°32′~37°15′之間。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大通山,東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間。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約21米多,最大水深為3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離西寧約200公里。湖區有大小河流近30條。湖東岸有兩個子湖,一名尕海,面積48平方公里,系鹹水;一名耳海,面積8平方公里,為淡水。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
光照
湖區全年日照時數大部分都在3000小時以上,較青海以東同緯度地區高出700小時左右;年日照百分率達68~69%。年輻射總量在171.461~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氣溫
湖區東部和南部氣溫稍高,年均溫在1.1~0.3℃之間;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溫在-0.8~0.6℃之間,平均最高氣溫6.7~8.7℃之間,平均最低氣溫-6.7~4.9℃之間,極端最高氣溫25℃和24.4℃,極端最低氣溫-31~-33.4℃。
水分
湖區全年降水量偏少。但東部和南部稍高於北部和西部,東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發量達1502毫米,蒸發量遠遠超過降水量。湖區降水量季節變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熱同季。
大風和沙暴
湖區大風、沙暴日數是全省較多的地區之一。每年2~4月,午後至傍晚多出現大風,且盛行西北風。以剛察為例。大風(≥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間,最多3月份達19天之多。沙暴歷年平均為14天。重點保護區布哈河口——鳥島區多西北風,最大風力達9~10級。由於湖區海拔高,湖西風多,高空氣影響極大,全年多在西風控制之下。冬春風速最大,夏秋季較小。在風力作用下,一般波浪為2~3級,最大為7~8級,全年波浪6級以上的日數為40天左右。
水溫
青海湖的水溫隨季節而變化。夏季湖水溫度有明顯的正溫層現象,8月份最高達22.3℃,平均為16℃;水的下層溫度較低,平均水溫為9.5℃,最低為6℃。秋季因湖區多風而發生湖水攪動,使水溫分層溫度現象基本消失,
冬季湖面結冰,湖水溫度出現逆溫層現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層溫度-0.9℃,底層水溫3.3℃。春季解凍後,湖水表層水溫又開始上升,逐漸又恢復到夏、季的水溫。
冰情
青海湖因含水量有無機鹽類,湖水凍結的溫度比0℃稍低。每年從11月中旬開始,湖區氣溫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氣溫為最低,全湖形成穩定的冰蓋,封冰期年平均為108~116天,最短為76天,最長138天。冰厚度一般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後,冰面平坦,由於猛烈狂風,往往出現裂縫和溝隙。在冬時來觀賞湖光山色,滿目皆白,銀光閃閃。3月中旬,冰蓋破裂,湖面出現浮冰,在風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飄至岸邊,最大冰山體積約10立方米,4月中旬後,湖內冰塊完全消融。
湖水水系
青海湖水補給來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餘條,呈明顯的不對稱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積大,支流多;湖東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積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條河,發源於祁連山支脈的阿木尼尼庫山,長約300公里,幹流長92公里,支流有幾十條,較大支流有10多條,下遊河面寬約50~100米,深達1~3米,PH8~8.2。流域面積16570平方公里,約占湖區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徑流量11.2億立方米,占入湖徑流60%。
青海湖湖水
青海湖每年獲得徑流補給入湖的河流有40餘條,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哈爾蓋河,這4條大河的年徑流量達16.12億立方米,占入湖徑流量的86%。是魚類回遊產卵和鳥類較集中地區。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補給13.35億立方米,降水補給15.57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4.01億立方米,總補給為34.93億立方米,湖區風大蒸發快,每年湖水蒸發量39.3億立方米,年均損4.37億立方米。
資源概況
鳥類資源
至2014年8月青海鳥種記錄增加至222種,[8-9] 分屬14目35科,總數在16萬只以上,其中斑頭雁2.13餘萬只、棕頭鷗4.5萬余只、魚鷗8.74萬余只、鸕鶿1.12萬余只。此外有鳳頭潛鴨、赤麻鴨、普通秋沙鴨、鵲鴨、白眼鴨、斑嘴鴨、針尾鴨、大天鵝、蓑羽鶴、黑頸鶴等。
魚類資源
湖中盛產全國五大名魚之一——青海裸鯉(俗稱湟魚)和硬刺條鰍、隆頭條鰍。青海裸鯉平均年產量為5165噸,1949~1985年共生產裸鯉191180噸,隨著時間推移,資源衰退,裸鯉產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裸鯉每年6~7月回遊源流河中產卵,為食魚鳥提供豐富食物條件。1964年國家將青海湖列為保護對象,青海裸鯉列為國家重要名貴水生經濟動物。
湖內島嶼
海心山
位於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鳥島約25公里,島形長,中部寬而兩端窄,長2.3公里,寬0.8公里,面積1.14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海拔3266米,由花崗岩、片麻岩組成,島東緣有一泉眼,可供飲用。南部邊緣岩石裸露形成陡崖,東、西、北為平緩灘地。島上大部分為沙土覆蓋,生長著冰草、芨芨草、鐮形棘豆、嵩草、披針葉黃花、西伯利亞黃精等,植被覆蓋度在50%以上,鳥禽集中在島崖邊及碎石灘地棲息。
海西皮
海西皮,位於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與鳥島同處在布哈河沖積灘地的頂端,島的東北緣有斷層陡崖緊靠湖邊,陡崖外有一近似圓柱形的岩石屹立於湖中,是鸕鶿的繁殖場所,島上植被覆蓋度在90%以上。
沙島
於湖東北,海晏縣境內,曾是湖中最大的島嶼,長約13公里,最寬處約2.8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壟突出水面受風沙堆積形成。1980年沙島東北端與陸地相連而成為半島,並圍成33平方公里沙島湖,表面均由沙礫覆蓋,無植被,是魚鷗棲息繁殖地。
三塊石
又名孤插山,位於湖西南,是由7塊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組成,高約17米,面積約0.056平方公里,距鳥島、海心山20公里。島上僅在碎石塊間隙生長有牛尾蒿等。植被覆蓋不到5%。
鳥島
又名小西山或蛋島(因鳥蛋遍地故名)。位於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處,島的東頭大,西頭窄長,形似蝌蚪,全長1500米,1978年以後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與陸地連在一起。鳥島坡度平緩,地表由沙土、石塊覆蓋,島的西南邊有幾處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鐮形棘豆、西伯利亞蓼、嵩草、早熟禾等。鳥島是亞洲特有的鳥禽繁殖所,是中國八大鳥類保護區之首,是青海省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地點。
社會經濟
人口概況
2004年青海湖流域總人口數為8.56萬。其中,農牧戶總數1.38萬戶,人口7.09萬;牧業戶1.26萬戶。人口6.50萬。農業戶(含半農半牧戶)0.12萬戶,人口0.59萬。陸地人口平均密度3.4人每平方公里。
湖區屬多民族居住地區,有藏族、漢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滿族等12個民族。其中藏族人數最多,約占人口總數的68.61%,是湖區的主要民族。
農業
青海湖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生產也有著廣闊的前景。當地人民在優先發展牧業的同時,還有計劃地開墾飼草飼料基地,辦起了國營農場,發展以油料、飼料為主的農作物生產,並且在昔日荒涼的寂寞的草原,相繼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興城鎮,接著還辦起了一批工廠、礦山,其中有煤、建材、機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畜牧業
青海湖邊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展畜牧業和農業有著良好的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里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以後,隋唐時代,這里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
交通
青海湖的南北兩岸曾是絲綢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109國道在青海湖南部自東向西橫穿湖區,315國道則從青海湖北部穿越湖區。此外湖區還有相當數量的低等級公路及各種簡易公路遍及各鄉鎮,形成了可通達湖區各處的公路交通網。
文化傳統
歷史傳說
1000多年前,唐蕃聯姻,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臨
美麗的青海湖
行前,唐王賜給她能夠照出家鄉景象的日月寶鏡。途中,公主思念起家鄉,便拿出日月寶鏡,果然看見了久違的家鄉長安。她淚如泉涌。然而,公主突然記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決然的將日月寶鏡扔出手去,沒想到那寶鏡落地時閃出一道金光,變成了青海湖。還有的說,是當年東海龍王最小的兒子引來一百零八條湖水,匯成這浩瀚的西海,因此他成了西海龍王。還有說是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被二郎神追趕到這里,二郎神非常口渴,就發現了這個神湖。
水怪
「海怪」在環湖土著牧民中流傳了幾百年。清乾隆初年編修的《西寧府新志》中具體記載稱有:「青海住牧蒙古,見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質黑文,毛雜赤綠,躍浪騰波,迅如驚鵲,近岸見人,即潛入水中,不知其為何獸也」。水怪的出現地點都是在海星山與湖的東岸之間,曾目擊湖中怪物者尚有數十人,據稱其特徵是:形體較大,顏色呈黑黃色。
祭祀活動
祭海就是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傳統。蒙古族人原來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尤其認為天是至
祭祀青海湖
高無上的神。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風俗,清代以來對青海湖的祭祀活動更具規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與此同時,環湖地區的藏族人也參加了這項祭祀活動。青海湖祭海,不僅是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一種民俗活動,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其間包含著眾多民風民俗,同時表達了人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願望。2008年,青海湖祭海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⑹ 新疆的聖湖叫什麼
古稱「西海」、唐謂「魚海」,清代中期定名為博斯騰湖,位於焉耆回盆地東南面博答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博斯騰蒙古語,意為站立,因三道湖心山屹立於湖中心而得名。湖水面距博湖縣城僅14公里,距焉耆縣城24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略呈三角形,大湖面積988平方公里。
大湖水域遼闊,煙波浩渺,遙望對岸,水天一色,登遊艇暢游大湖,麗日藍天,波光瀲灧,輕風佛面,心曠神怡;大風起,驚濤排空,宛若怒海;冬至春初,千里冰封,銀光如鏡。小湖區各自既相對獨立又有汊流相通,夏秋季節,湖周蘆葦、香蒲生長茂密,湖水清澈碧綠,荷花,睡蓮等各種水草花木競相開放,水鳥築巢於水面隨處可見,泛舟湖中,各種水鳥不時從身邊、頭頂掠過,鳥鳴魚躍,荷香沁脾,品嘗魚餐魚宴,其樂無窮。博湖既是新疆的漁業基地之一,又是我國四大蘆葦產地之一。
⑺ 西藏三大聖湖是哪三個湖泊
羊卓雍措
簡稱羊湖,藏語意為「碧玉湖」,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語中又被稱為「上面的珊瑚湖」。位於西藏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拉薩西南約70公里處,與納木錯、瑪旁雍錯並稱西藏三大聖湖,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絕藏南。羊卓雍錯面積67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441米。從拉薩到羊湖需要翻越5030米的崗巴拉山口。
瑪旁雍錯
瑪旁雍錯又稱瑪法木錯。藏語意為「無能勝湖」,位於中國西藏普蘭縣境內。其周圍自然風景非常美麗,自古以來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聖地「世界中心」,是中國湖水透明雅最大的淡水湖,藏發所稱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神山、聖湖周圍各教派的寺廟林立,古跡眾多,平均海撥4500米。
納木錯
納木錯湖,又稱騰格裏海、騰格里湖。蒙語騰格里,意為「天」,這是因為湖水湛藍明凈如無雲的藍天,所以名之。它位於西藏拉薩市以北當雄、班戈兩縣之間。湖南是雄偉壯麗的念青唐古拉山,北側和西北側是起伏和緩的藏北高原。湖開狹長,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30公里,面積為1940平方公里。納木錯的湖水來源主要是天然降水和高山融冰化雪補給,湖水不能外流,是西藏第一大內陸湖。湖區降水衡少,日照強烈、水分蒸發較大。湖水苦咸,不能飲用,是我國僅次於青海湖的第二大鹹水湖。納木錯湖四周雪峰好像凝固的銀濤,倒映於湖中,肅穆、庄嚴,極自然之致。湖中有3個島嶼,東南面是由石灰岩構成的半島,發育成岩溶地形,有石柱、天生橋、溶洞等,景色美麗多姿。
⑻ 西藏四大聖湖是那四個
西藏有三大聖湖,不是四個。西藏有三大聖湖分別為瑪旁雍措、納木措和羊卓雍措。
瑪旁雍措海拔將近45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最深處81米,轉湖周長大約90公里。坐落在岡仁波齊東南30千米,面積400多平方千米。早期的雍仲本教徒稱它為「瑪垂錯」,傳說湖底聚集了眾多的珍寶。
納木錯是西藏三大神湖之一,也是藏傳佛教的著名聖地,意為天湖。相傳這里是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天湖納木錯的純凈、安詳是高原的象徵,她的美麗是每一個旅行者都不應該錯過的。
羊卓雍湖,也稱羊卓雍錯(當地人通常簡稱為「羊湖」),因為藏語「錯」就是「湖」的意思。從地理上劃分屬於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但是很多遊客都選擇去日喀則地區旅遊時取道這里。
(8)地理中國聖湖擴展閱讀
西藏三大聖湖的神話傳說
1、瑪旁雍措
在印度的神話中,瑪旁雍措是大神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為他的兒子在神山苦行後需要一個地方洗澡。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會在轉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藏民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長頭轉,並不下水。
至於旅行者,雖然在最溫暖的時候湖水也很冷,而且湖邊的風很大,但還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風霜和內心的不安。
很多書籍和經典描寫瑪旁雍錯的水「像珍珠一樣」,喝了以後能洗脫「百世罪孽」,幾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會稱贊瑪旁雍錯的水「很甜」。
2、納木錯
納木錯是天湖女神,相傳,納木錯的水源是天宮御廚里的瓊漿玉液,是天宮神女的一面絕妙的寶鏡。另說,有位勤勞美麗的牧女一夜在夢里得到神的旨意,便來到納木錯邊,看見從湖邊升起一漂亮女子並對她說:到普蘇隆來領孩子。後來,果然靈驗了。
3、羊卓雍湖
傳說中的羊卓雍湖是一個仙女下凡人間後變成的。又說,很久以前這里只是個泉眼,附近住著一家富人,家中的傭人叫達娃。一天達娃在泉邊救了一條小金魚,小金魚變成一位美麗的姑娘並送給達娃一件寶貝。
主人發現後,硬要達娃帶他到泉邊找寶貝和姑娘。沒達到目的,富人將達娃推進泉眼淹死。此時姑娘出現了,並變成無邊的波濤向富人襲來。富人得惡報,從此這里形成了一泓碧藍清澈、妖饒無比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