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國家地理文章

國家地理文章

發布時間: 2021-01-27 10:06:47

① 介紹國家地理雜志的英語短文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later shortened to National Geographic,i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It published its first issue in 1888,just nine months after the Society itself was founded.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best-known magazines and is immediately identifiable by the characteristic yellow border running around the edge of its cover.國家地理雜志》(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或簡稱為《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成立後的9個月開始發行第一期.現在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其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

② 求《中國國家地理》中的一篇文章。

同學,溫州八中的吧

③ 中國國家地理有哪些關於新疆風景介紹的文章

布爾津五彩灘——「一河隔兩岸,勝似兩重天」
塔里木盆地
伊犁河谷
西域的綠色走廊
和田河
地乳流玉走瀚海
這些都是,其他的直接去中國國家地理官網查看即可

④ 李白的足跡遍布哪裡 我需要文章說明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20歲時游歷了巴蜀的名山勝水, 25歲開始在各地長期漫遊。足專跡遍屬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從他流傳下來的詩篇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游覽的足跡: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岸,只有敬亭山。」這是李白在安徽敬亭山所作的。
《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yǎo)然(rán)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是李白在安徽黃山所作的。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李白在四川白帝城所作的。
《客中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這是李白在山東棗庄蘭陵所作的。

⑤ 關於風土人情的散文

<<風土人情之我說 人之我說>>

出國前,聽到許多的人說,在外國,人與人的關系是冷漠的,相互間不可能有什麼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錢關系。所以,在國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會像我們中國人一樣的互相幫助的。

我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來到了加國。

可是,在短短的幾十天時間里,接連碰上的幾件小事卻讓我的觀念動搖了。

一天, 首次乘坐多倫多的地鐵,車次方向搞不清,正一頭霧水地查地圖時,旁邊一位老外過來問道:需要幫忙嗎?我把地點告知他,他不僅在地圖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還一直把我帶到了站台旁。我想,要在國內,問路時還得找點看起來老實的人,否則把我指到爪哇國去也未可知啊。我還沒有唱國際歌,就有朋友來幫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國際歌,恐怕天下朋友將會更多了。

在地鐵里,一個小孩在臨將關門的一剎那沖進車廂,車門忽然關閉,夾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時間,車廂里幾個老外同時沖向車門,七手八腳的要拉開車門。而這時車廂里還有許多的黃皮膚的中國人,自始至終沒有一點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一幕電影,與自己不相乾的。更可氣的是還冷不丁的聽到一句粵語:「門不會關的,慌什麼嘛。」

其實,地鐵的車門如同電梯門一樣,有障礙就會自動打開,本不用著急的。這道理不僅中國人知道,誰都會知道的,可出於一種本能,老外們會同時搶了上去。而號稱會互相幫助的國人,不僅不表示出關懷,還要冷言冷語幾句,一付見過大世面,闖過大碼頭的架勢。看來,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祖訓可謂深入國人之心的了。當然,這種事在中國國內也是司空見慣的了,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它的歷史和現實都和移民的交流遷徙相關。應該說,由於這樣的移民流動,使加拿大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為了發達的國家之一。

正是由於加拿大的這種特點,各種民族的大匯聚,也就形成了多種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徵匯聚。

美洲的開放,歐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獷和亞洲的猥瑣,在加國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歐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亞洲的虛偽,在加國也是一樣的競相表現。

在與當地洋人的笑談中,居然聽到很不中聽的一個列舉:在加國最不受歡迎的人有四種: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國人。這其中,亞洲人就佔了三個。幾個新結識的老外語重心長的告訴我,他們不願意和中國人打更多的交道,因為「中國人不講信譽,」「騙人」。

黑人的強悍粗野,自是不必說的;印巴人的神秘詭詐,這也是不必說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盜行徑,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國人又何處得罪了這些老外呢?

或許,這是白種人的歧視吧。

<<[散文]長白山天池>>

《中國國家地理》為山水選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兩句能說得完的,以往148頁的雜志,在2005年第10期這里增至550頁。感謝《中國國家地理》,增頁不增價,仍是16元。雜志出來不久即告脫銷,北京是全國脫銷最早的城市之一,據說網上已拍到80多塊了,不少讀者為買不到雜志而生氣,《中國國家地理》在其網站論壇發出總固頂帖,標題是《希望大家都冷靜一些》。

《中國國家地理》列出十五組「中國最美」,按排行榜順序依次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中國最美的六大旅遊洞穴,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國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國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中國最美的六大沼澤濕地,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和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這排行榜依次抄下來,是發現,不知因為什麼,排行榜上,沒有江河。也許有了峽谷,就不用再說江河了。一些年來,可能只有雅魯藏布江還算干凈,也許江河只能按峽谷那樣分段看,整體上不太好說了吧。

此次評選,在最美名山方面,東北長白山入圍,但沒能進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長白山沒有進入最美十大名山,長白山天池卻進入了最美五大湖,這讓人感到欣慰。長白山沒被選中,長白山天池卻在長白山最高處,誰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長白山上來。

翻看這期《中國國家地理》,對榜上有名的山水風景或介紹,或品評,或欣賞,都有許多文字,雜志還請了著名詩人和作家舒婷、於堅和劉亮程先生分別為廈門鼓浪嶼、蘇州老城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寫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長白山天池這里,在標題《長白山天池:盛怒之後的平靜》周圍,除了兩張圖片、59個字的專家評語和220多個字的說明,再就沒有什麼了。用一個現在流行的詞,這讓人有些郁悶,難道長白山天池就沒有什麼好說?可是轉念一想,又高興了,一年之中常是雲遮霧繞,冰封雪掩,登長白山是不容易的,兩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來此吟詩作賦,又沒有帝王將相來此祭天封禪,滿清皇帝雖把長白山冊封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溫德亨山建望祭殿遙遙拜祭,這里沒有為人們准備下現成的語言,從自然到人文,污染還少,想說長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雜志中兩張長白山天池的圖片,一張是夏景,一張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編輯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長白山頂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夠做到,一般人也沒有機會,有位朋友冬天裡上去過,多年後說起來還非常高興,特為此寫過一回遊記。

和許多長白山天池的圖片一樣,《中國國家地理》兩張天池圖片,一張野花點點,一張白雪皚皚,但都風和日麗,天池的水真平靜如同玻璃,紋絲不動。這樣的圖片多了,會使人產生誤會,好像白山天池總這樣好脾氣。其實,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長白山上走了一趟,車進山門,天已暮色朦朧,高山上顯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機人很好,在山上時間長了,有些經驗,他提醒說,應該抓緊時間趕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來,一天兩天不容易晴起來,天池就會藏進雲霧中去,要想看到,幾乎沒有可能。司機說,前不久,有國家要人來,在山上住了幾天,天氣一直不好,終於什麼也沒有看到。聽司機的話,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邊,時間不長,人就冷得哆嗦,山風越來越兇猛,黑壓壓的雲霧從天池對面壓了過來,眼看著把天池就吞沒了。就在這個暮色朦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樣的天池,在圍繞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頭往下面看去,絲毫看不出以往人們所說和圖片所顯示的平靜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陰沉沉地一動不動,好像在醞釀一個陰謀,好像要伸出手來把人拽下去,讓人感到陰森,猙獰,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長白山古今攬勝》,書中介紹,滿清帝王一方面把長白山封禁起來,不許人們走進,一方面也曾派人尋找過長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臨進京後,尊「龍興之地」長白山為「長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愛新覺羅·玄燁命大臣覺羅武木訥一行四人前往長白山拜謁,「詳視明白,以便行祀禮」,同年夏,武木納等人登上長白山,到達龍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稟奏。但是,據考證,武木納此次拜謁並未真正見到長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長白山記》中說:「溯考康熙十三年,吳木納查看長白,僅至訥陰地方白山東北。」李廷玉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說武木訥未至白山主峰,應該是對的,雖然武木訥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長白山中的池水卻不只一個。《長白山古今攬勝》收有武木訥拜謁長白山後寫給皇帝的呈文,文中有關長白山天池一段是這樣寫的:「山頂有池,五峰圍繞,臨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紋盪漾,池畔無草木。」了解長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處那個天池,周圍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訥所見若真是長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給隱瞞了。不管怎麼說,武木訥雖非故意,卻是把皇帝給騙了。

長白山天池,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3.5公里,湖水面積9.8平方公里,水邊周長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總蓄水量約20億立方米,是我國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風物志》給出的數據。有人說,把一座大樓扔進白山天池,就像扔進一個火柴盒一樣。事實上比這還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條條江河,它是圖門江、鴨綠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許可以這樣說,圖門江里小小的游魚,鴨綠江邊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養育的。2005年冬天,一開始以為是個暖冬,也真希望它是個暖冬,願長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凈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渾濁。

<<武漢夏夜街頭的"竹床陣">>
夏至七月以後,酷熱的夏夜把武漢市民從家中"趕"出來,不得不到街道兩旁擺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個挨一個,老者、兒童、青年、少婦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見少婦、姑娘身著短褲、裙子睡在街頭上,大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鮮。然而當地人卻習以為常。
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城"之一,夏季氣溫高達40攝氏度左右。酷熱難耐的時間長達兩個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漢特有的民習"竹床陣"。

2、吃粽子和賽龍舟

⑥ 我心目中的好文章是什麼樣的---一篇《國家地理》編者按

一篇《國家地理》編者按 因為那些都是別人塞給你的文字,不是你的。你借用過來,你背出來,總是感覺不對勁,不真誠。讀到這篇National Geographic的Editor』s Note. 請您一定好好讀這不到300字的文章好嗎?結合照片細讀。 好的文字,不張揚,不咋呼。娓娓道來。 用詞不求大,不求偏。不經意之間,平凡的文字里,就把意思說的那麼深刻。 比如,前面必須有足夠的鋪墊,又是 walnut tree, 又是squirrel, 又是cougar, 又是arrowhead. 然後來一句打動你的。 Years later, I understood that what my backyard contained, most of all, was the infinite horizon of possibility. 比如結尾這句,好美啊。 You will read in these pages about explorers who go to the deepest, coldest, highest places on Earth and beyond, but the truth is that exploration is as near as your backyard—and it can be profoundly life affirming. 我馬上想到,對於教書匠, And that』s why we keep exploring.Wide WorldLet me tell you about a photo that hangs in my house. It was taken by W. Eugene Smith, and its title is 「The Walk to Paradise Garden.」 It shows his two young children, hand in hand, on a dirt path in the woods, emerging from shadows into the light of a clearing. It reminds me of myself as a young boy exploring the wilderness of my backyard in southwestern Oregon. My backyard had this: my favorite black walnut tree, deer tracks, a hornet』s nest, squirrels.

⑦ SAT閱讀題容易從什麼地方出

在官網上,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曾宣稱: 「SAT推理測試和學科測試是評價學生學術水準的有效工具。這些考試為學生升學,爭取經濟援助和獎學金提供有效參照,並保證對所有學生公平。SAT推理測試和學科測試與時俱進,體現當今美國大學對人才的要求。」
這段話中,美國大學理事會宣稱SAT「保證對所有學生公平」。情況真是如此么?在分析了大量SAT試題後,我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SAT——與時俱進
首先對SAT文章的出版時間進行分析。圖中X軸代表出版年份,Y軸代表該年SAT文章出版的數量。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SAT所選取的文章中最早的出版時間是1820年,最晚為2013年。所選取的2007年出版的文章數量是10篇,沒有任何一篇文章選自1984年。
進一步觀察這個表,我們會發現大部分SAT文章都選自現代出版物。274篇文章中有78%在1980年後出版,1900年之後的出版物更是佔到了
96%。1900年以前只有少量幾篇,且幾乎都來自19世紀的經典著作,比如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的《偉大前程》還有夏洛蒂·
勃朗特(CharlotteBronte)的《雪莉》等。可以說,SAT是一門富有現代氣息的考試。
SAT——鍾愛刊物
在研究SAT文章出處時,我發現,274篇文章中:121篇來自121本非虛構類書籍(不包括傳記類)。以下是根據主題不同的再分類:
-科普類40篇
-心理學,語言學和媒體類
21篇
-種族,性別和身份類
14篇
-社會評論類
14篇
-歷史
13篇
-藝術
11篇
-寫作
4篇
-旅行
2篇
-建議
2篇
71篇來自各類報紙雜志,53篇來自小說,25篇來自傳記類作品,3篇來自各類組織的報告,1篇來自個人博客。
71篇文章所選自的各類報刊雜志僅有35種。英語國家每年發行的刊物成千上萬,SAT卻偏偏只選擇了下表中的這35種,讓人匪夷所思。
更讓人驚訝的是,71篇文章中有一半集中於以下8種刊物:
1)《紐約時報》(TheNew
YorkTimes)
2)《紐約客》(TheNew
Yorker)
3)《國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
4)《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
5)《高等教育紀事報》(TheChronicle
ofHigher Ecation)
6)《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Monthly)
7)《新共和》(TheNew
Republic)
8)《連線》(Wired)
很顯然,這8種刊物中有某些東西為SAT所特別看重,也許是文風,也許是文章內容,也許是作者寫作的腔調等等。那麼,這種所謂的「SAT風格」是否存在呢?這8種刊物又到底有哪些共性?
1)《紐約時報》
SAT的招牌題源。71篇文章里有17%都來自這里,是排名第二的《紐約客》的兩倍。在美國,《紐約時報》的日讀者量接近兩百萬,僅次於《華爾街日報》,而其網站的月訪問量更是達到了三千萬人次。這家有162年歷史的老報紙曾經獲得112次普利策獎,位列美國新聞機構之首。與此同時,《紐約時報》還是民主黨及其施政綱領的鐵桿支持者。其左派傾向和「紐約中心」的視角常為人所詬病。
2)《紐約客》
美國最受尊重的雜志之一,不論是新聞報道,還是小說,都相當出色。當年伊拉克的阿布格萊布虐囚丑聞就是由《紐約客》雜志聯合「新聞60分」欄目首次披露,而近幾年最重要的小說家都曾選擇《紐約客》發表自己的作品,包括愛麗絲·門羅、村上春樹、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J.D.塞林格,還有約翰·厄普代克等。
《紐約客》雜志以調查詳實的長篇深度報道著稱,其話題覆蓋廣泛,從藝術到國際政治,到環境問題,再到社會學,無所不包。《紐約客》文章的文筆極佳,不僅用詞高級(SAT詞彙在《紐約客》中屬常見詞彙,編者按),句式也相當典雅。
跟《紐約時報》一樣,《紐約客》因其政治上偏左、支持民主黨以及「紐約中心」世界觀而受到不少批評。不過《紐約客》自己不以為然,反倒以「紐約中心」
視角而自豪。在創刊的第一篇文章里,其編輯就不無驕傲地宣稱「《紐約客》可不是一份出給迪比克[1]的老婦人看的報紙」,精英主義立場卓顯。
3)《國家地理》
《國家地理》在華盛頓特區出版,是全美擁有讀者最多的雜志之一。因其在環境,地理,歷史和世界文化上的深度報道和在世界各地拍攝的高質量照片,《國家地理》雜志斬獲了無數大獎。
4)《科學美國人》
《科學美國人》是在美國發行的一本科普雜志,同時也是美國歷史上持續發行時間最長的雜志。它的主要受眾是那些教育程度良好但本身並不從事科學工作的人群。其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准確,配圖質量也相當高。
5)《高等教育紀事報》
《高等教育紀事報》集中報道美國的高等教育,每年發行42期,每期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為學術圈新聞及招聘信息,第二部分叫「紀事報評論」,主要話題與藝術相關,也重視思想的討論與傳播。
6)《大西洋月刊》
《大西洋月刊》是一本擁有150餘年歷史的文學與文化評論雜志,主要涉及外交,政治,經濟,文化潮流,技術和藝術等話題。《大西洋月刊》定址波士頓,曾經登載過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包括各種廢奴主義者的著作,馬克·吐溫的小說,還有馬丁·路德·金非暴力不合作名作「伯明翰監獄的來信」都是在《大西洋月刊》率先登出。
7)《新共和》
《新共和》雜志是一本關於美國政治和文化評論的自由派雜志。一般都認為《新共和》雜志比較親民主黨。不過同時它也有強烈的親以色列色彩,政治上持鷹派立場,這一點讓它在左派雜志中顯得非常另類。
8)《連線》
《連線》雜志1993年才成立,應八九十年代數字化革命和互聯網科技的潮流而生,主要報道美國科學與技術的最新發現。到目前為止,《連線》是以上提到的8種雜志中「最年輕」的。它的關注焦點幾乎全部與科技有關,既包括最新科技介紹,也討論新興科技對文化,經濟和政治的影響。自誕生以來,《連線》雜志就獲得了無數獎項,尤其受技術潮人的推崇。許多新興名詞如「眾包」,「長尾理論」等卻是由《連線》雜志首創。簡言之,《連線》是美國的先鋒科技雜志。
入選SAT考試刊物的共同點
我們的第一個發現是這8種雜志中有6種都在紐約市或華盛頓特區出版。實際上,上文提到的35種刊物中有2/3的出版地都在這兩個城市。
要更深層次地理解這一發現的意義,有必要介紹下「東北城市帶」這個概念。「東北城市帶」這個概念由法國地理學家讓·高德曼1961年首次提出。高德曼指出,把波士頓,紐約市和華盛頓特區視為三個獨立的城市是不準確的。因為,波士頓和華盛頓特區間大概距離700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360人/平方公里
(全美平均為31人/平方公里)。這三個城市經濟上的聯系是如此的緊密以至於與其他兩個二級城市巴爾的摩和費城一起,共同構成一個巨型「超級城市」,即
「東北城市帶」。其他術語如「東北長廊」還有「阿瑟拉長廊」(高鐵開通後)都指的這一地區。
盡管這一地區僅佔美國國土面積的2%,但它卻容納了全美17%的人口,並產出美國20%的GDP。不僅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美國社會的心臟。比如,擁有哈佛,麻省理工和其他重要高校的波士頓地區被認為是美國教育的核心;紐約市則是美國的「金融和媒體」中心;而華盛頓,是美國無可爭議的政治中心。這三個城市一起形成美國的政治,經濟,信息和教育中心。
在這里設立總部的除了各大電視台,還有大部分金融機構,三個全國性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1/3的財富500強公司以及聯邦政府。除此之外,八所常春藤聯盟中有六所都位於該地區(達特茅斯學院在新罕布希爾州,康奈爾大學在紐約州,距該地也不過幾百公里,見下圖)。
最後,SAT的運營機構美國大理事會(CollegeBoard)坐落於紐約市曼哈頓的上西區,本身也位於這一地區的核心地帶。
簡言之,從波士頓到華盛頓特區的這一地區完全可以被視為一個巨型城市,它是美國的政治,金融,教育和媒體中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SAT就是這個文化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SAT不僅是一門「美國考試」,更是一門「美國東北部的考試」。如果這樣說還不足以使你信服,我們還有更多的證據。請看下文。
SAT——偏愛作家
在美國,有作品出版的作家數以萬計;在世界其他英語的國家出版過自己作品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如果從這數以萬計的文章里隨機抽取274篇作為SAT考題,同一個作家重復出現的幾率很小。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這274篇文章里,出現超過一次的作者有13位,他們為:
小說類作家
茱莉亞·阿爾瓦蕾茲(Julia
Alvarez)
姜帕·拉西里(JumphaLahiri)
譚恩美(Amy
Tan)
多娜·塔特(Donna
Tart)非小說類作家
馬爾康姆·格拉德維爾(MalcomGladwell)
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
阿蘭·萊特曼(Alan
Lightman)
達令·克拉克·海因(Darlene
Clark Hine)
提摩西·佛里斯(Timothy
Ferris)
傑克·希特(Jack
Hitt)
凱文·凱拉吉克(Kevin
Krajick)
奧利弗·莫頓(Oliver
Morton)
瑪格麗特·塔爾伯特(Margaret
Talbot)
為什麼SAT對這些作家如此親睞?我開始調查這些作家的背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這13個作家中有一半都是《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專欄作家!另外4位是東北部名校的教授:
小說類作家
茱莉亞·阿爾瓦蕾茲(明德學院)
姜帕·拉西里(《紐約客》)
譚恩美
多娜·塔特非小說類作家
馬爾康姆·格拉德維爾(《紐約客》)
布萊恩·格林(哥倫比亞大學)
阿蘭·萊特曼(麻省理工大學)
達令·克拉克·海因(西北大學)
提摩西·佛里斯(《紐約時報》)
傑克·希特(《紐約時報》)
凱文·凱拉吉克(《紐約客》)
奧利弗·莫頓(《紐約客》)
瑪格麗特·塔爾伯特(《紐約客》)
在SAT最喜歡的13位作家中,其中11位,或者是東北部頂尖高校的教授,或者是《紐約時報》或《紐約客》的作者。
在這里我必須強調的是,美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而英語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如果SAT是一個真正的英語考試,它應該從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選取不同的材料,但那不是SAT。事實上,SAT是一個反映20世紀和21世紀初期美國東北部知識分子生活的考試,其考察的英語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徵。

⑧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的那些文章算是說明文嗎

我有三本,中國景色,全球最美自然景觀,,還有本中國最美自然景觀,不過專介紹都比較屬簡單,3-400頁要介紹很多景觀,一些地質成因或原理不是很詳細,不過愛好美景的非專業人士看足夠了,想詳細理解還要上網查資料,我是買每期的中國國家地理,每期都會介紹一些地質

⑨ 洛克在1920-1935年美國國家地理上發表了有關中國的文章,那是哪幾期

探索神秘的群山好象是第五期,其他的不知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