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東人文地理
㈠ 徐霞客游記的主要成就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鍾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㈡ 《徐霞客游記》的作者是
是徐霞客
書籍介紹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發生重大事件外,幾乎沒有停止旅遊,並詳細記錄途中所見,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徐霞客游記》自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初版到1985年朱惠榮校注本。已出版38次,相關的研究論文有139篇。讓人刮目相看。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別號(別名)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遊家和文學家。萬曆十四年(農歷1586年,公元1587年1月)出生在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江陰市)南喝岐村(今屬霞客鎮)。徐霞客的家鄉在當時屬於「東南財賦地」的經濟發達地區。徐霞客出身什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曾祖和祖父曾經掛過虛名,但到了他的父親徐有勉那一代,徐家已經家道中落了。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他對仕途沒有多大興趣,也不太歡喜和官場中的人結交,寧願平靜悠閑地在鄉間生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年幼的徐霞客有所影響。 徐霞客
幼年時期的徐霞客,天資聰穎,有很強的記憶力。對於不明白的地方,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對「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很大的興趣,卻特別青睞歷史、地理和探討大自然力一面的書籍。這類書在當時視為小正規的閑書、奇書。他的閱讀面很廣,諸如古今史籍、輿國方誌、山海國經等,他都有所涉獵。他的族兄徐仲昭曾說他「性酷好奇書,客中未見書,即囊無遺錢,亦解衣市之,自背負而歸。今充棟盈箱,兒比四庫。」有錢必買書,無錢則變賣衣物來換錢買書,徐霞客「奇書」的嗜好:好就是到了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看了這些書以後,使得他更加嚮往五厲等名山。 徐霞客19歲時,父親病故。三年服孝期滿,徐霞客萌發了外出遊歷的想法,而賢德的母親也認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願自己的兒子像籬笆里圈著的小雞,車轅上套著的小馬一樣,被束縛而沒有見識和出息。對徐霞客的決定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年輕的徐霞客終於告別書齋生活,掙脫了仕途功名的束縛,開始實現兒時的夢想。他22歲就開始外出旅遊,歷經34年,直到生命結束為止。他先後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足跡遍於華東、華北、中南、西南,包括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及雲南等16個省遍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踏遍泰山、普陀、天台、雁盪、九華、黃山、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台、阻山、衡山、九異等名山;游盡太湖、民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鬱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 徐霞客
在漫長的旅途當中,徐霞客為了考察得准確、細致,大都步行前進。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對於所遇的險阻,他都以頑強的鬥志去克服,而且無論身體多麼疲憊、條件多麼惡劣,他都每天堅持作日記,這些旅遊日記記錄了他的旅途經歷、考察的情況以及心得體會,給後人留下了的寶貴的地理材料。 徐霞客很重視標本的研究價值,他在武當山等地目險採集了榔梅;在尚山採集了當地一種形似菊花的特產—金蓮花;在五台山採集了天茶花等珍稀名貴植物;在瑪瑙山上採集了「石樹」;在蝴蝶泉邊採集了花樹的枝葉。 徐霞客對科學研究有著無所畏懼的精神。他喜歡獵奇,可以說是到「聞奇必探,見險必截」。每每遇到古洞、名剎、溫泉、匕瀑、奇峰、深林、幽皇等奇異景觀,他都把安危置之度外,只求一覽「廬山真面日」。他在自己的記錄中說:「旦古人跡未到之處,小惜捐軀命,多力一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比。」他在雲南騰越為了把一個岩洞看個明自,冒死攀登上懸崖;在湖南茶陵時,獨闖傳說中神秘的麻葉洞;在廣西融縣真仙岩,徐霞客為了探索一個時洞,竟從一條橫卧的巨蟒身上跨過,進到洞內。他還經常和鬼神迷信做斗爭一,雲南地力一上有一本《雞山志略》,書中記載了五台山、峨眉山和雞足山等地的「放光瑞影」現象,這種五彩光圈通常被社會上認為是「佛光」或「『寶光」。徐霞客則從地形環境的角度,解釋了出現這種自然現象的原因,駁斥了遷腐的迷信說教,這也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世人視徐霞客為游聖。
編輯本段成書經過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自22歲(1607年)新婚那年開始旅遊,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跡遍布中國16個省。 1607年,開始旅遊,母親為他制遠游冠,游歷無錫太湖泛舟,登東西洞庭山,游記缺失; ---1608在家鄉附近陪伴母親遊玩,母親死後,守孝三年,認為「父母在,不遠游;」 1613年,入浙,從曹娥江獨走寧波,渡海游落迦山,游記缺失。從3月30日開始是游記第一卷,游天台山,游雁盪山。 1614年冬,游金陵(南京),游記缺失; 1616年,游白岳、黃山、武夷山、九曲溪、杭州西湖; 1617年,第一位妻子病逝,沒有旅遊; 1618年,再游黃山,廬山;過波陽湖;年底續娶第二位妻子; 1619年,妻子生子,沒有旅遊; 1620-1922年,游福建仙游九鯉湖,試錢塘江潮; 1623年,游嵩山、華山、太和山(武當山),開始游記第二卷; 1624年,游荊溪、勾曲(在浙江),沒有游記; 1625年-1627年,游洛陽; 1628年,游福建; 1629年,游北京、天津薊縣盤山,游記缺失; 1630年,再游福建; 1631年,沒有旅遊; 1632年,游天台山、雁盪山,泛舟太湖; 1633年,北上游五台山、恆山; 1634年-1635年,長媳生長孫,次子娶妻,沒有旅遊; 1636年-1640年,放舟赴浙江,從浙江旅遊至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年沒有回家,游記中第三卷到第19卷都是這四年的游記,每日都有記載,其中有部分散失,第20卷是他的詩文,其他人寫的序等。
編輯本段整理流傳
《徐霞客游記》的編輯整理和流傳,除了徐霞客家的塾師季夢良幼子李介立(徐霞客的小兒子,為徐霞客侍妾周氏所生。周氏孕後因「不容於嫡,改嫁於李」,遂名李介立,又名李寄)作出了很大貢獻外,民間藏書家的珍藏、校訂、增補,也是《游記》得以保存和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明、清改朝換代的政治變亂中,季夢良輯集的首部《游記》稿本在戰火中成為灰燼。此後,季夢良再次搜集材料,又編成了一部稿本。後來,徐霞客志同道合的族兄徐仲昭,為使《游記》盡早成書梓印,把這部抄本面交常熟名士宿儒錢謙益。 錢謙益,明萬曆進士,官至吏部侍部,著有《初學集》、《有學集》,編有《列朝詩選》,是當時「操海內文字之柄」的著名學者。他又是個大藏書家,曾不惜重資購聚古本,在紅豆山莊築了絳雲樓,藏書一萬卷。錢謙益同徐霞客有過交往,深知《游記》是霞客畢生「手攀星岳,足躡遐荒」的考察記錄,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可惜,已屆耄耋之年的錢謙益生活窘迫,特別他那座萬卷樓剛剛被大火焚毀,《游記》再好也無條件珍藏,更談不上刻印了。為此,他只得求助於當時全國聞名的大出版家毛子晉,寫了《囑刻游記書》,連同稿本一並交給了毛子晉。 毛子晉也是常熟人。他好古博覽,藏書八萬多卷,專門構建了汲古閣、目耕樓存放。還聘請文士校勘、梓印了《十三經》、《十七史》、《古今百家》及未印刷的書籍。當然,《游記》應該是毛子晉所歡迎的書稿,但不知什麼原因未能刻印成書,卻把它讓給了獨山莫繩孫。莫也是個搜訪異本的藏書家,他把《游記》長期珍藏在他的影山草堂里,也始終未能刻印。後來,這部《游記》稿本輾轉到了浙江湖州南潯鎮喜嘉業堂藏書樓。這是樓主劉承干為擴充藏書,向江浙等地十多家藏書家收購古籍時無意中得到的。劉見了書稿,視為善本,一直收藏在鷓鴣溪畔的書樓里。新中國成立後,劉承干把書樓捐贈給國家,《游記》稿本也隨之轉到了北京圖書館。直到七十年代,一批「徐學」研究者重新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記》,才在善本特藏部發現了這部轆轉大江南北、歷時三百餘載、數易書主的《游記》稿本,這不能不說是民間藏書家的功勞。 《游記》在藏書家們長期保存和傳抄中,還做了大量校訂、增補和梓印、刊行等工作。今天還有兩部珍藏在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的《游記》抄本,就是經藏書家們考證,充實的稿本。第一部系江陰人楊明時抄錄、編訂的《游記》稿本。楊為康熙進士,曾任雲貴總督,當過吏部尚書。他也著書立說,曾纂《周易折中》、《性理情義》等,乾隆時入召教授皇子,是個大學者。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他從外舅那裡獲得了《游記》稿本,親手謄抄了一部,寫了「序言」。不及,又得到了一部經文祿堂趙季方、廣東番禺蔡乃煌、京師廣東學堂等收藏過的稿本。第二年,楊明時按江陰友人所藏《游記》原本,對手頭稿本進行了校勘、考訂。經過「訂其異同,考其缺失」,對傳抄中的謬誤或同「實境不符,文意不協」之處,均加以改正,然後又一次謄抄了一部,並再次撰寫了「序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徐霞客的族孫徐鎮正式梓印的木刻本《游記》,就是以楊明時稿本為基礎的。因此,經楊校勘的《游記》,是目前留傳下來內容完整、正確,學術價值較高的早期稿本。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徐霞客游記》中涉及到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歷史遺跡,這些在生活中並不常見的名詞。為此,我們不但對原文中的生僻字詞進行了詳盡的注釋,對於原文中出現的一些古地名也追根溯源,在注釋中將古地名的地理位置准確標示出來,減少了普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地理位置描述的困惑和障礙。更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最後,我們按照整部書的風格選取了精美古樸的木版畫,配合圖說,或是概括性地介紹了書中出現的風景名勝,或是介紹徐霞客當年途經之處的人情風物。呈獻給讀者的不僅是文字上的享受,更有一種文化和藝術美感上的提升。 徐霞客在游歷過程中曾經多次遭遇險境,這已經遠遠超越了遊玩的境界,而是徹徹底底的探險、冒險了。他的這種執著被現代的旅行家們稱為「徐霞客精神」,而徐霞客其人也成為那些富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的旅遊愛好者們所推崇的對象。 《徐霞客游記》對於地理學家是一份珍貴的地理科學報告。對普通讀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旅遊指南,書中那一片片壯闊遼遠的風景,一座座高峻雄偉的山峰,似乎正在催動我們渴望冒險的心,在攀登中獲得樂趣,在探索中尋覓真知。
編輯本段作品目錄
游天台山日記 游雁宕山日記 游白岳山日記 游黃山日記 游武彝山日記 游廬山日記 游黃山日記後 游九鯉湖日記 游嵩山日記 游太華山日記 游太和山日記 閩游日記前 閩游日記後 游天台山日記後 游雁宕山日記後 游五台山日記 游恆山日記 黔游日記一 滇游日記一 游太華山記 滇游日記二 盤江考 永昌志略 麗江紀略 法王緣起 溯江紀源
編輯本段主要成就
徐霞客游記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鍾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編輯本段文學特點
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細致入微; (3)詞彙豐富,敏於創制;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游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並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游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霞客先生游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仁兄當急為編次,謀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問亦不可無此書也。 ——錢謙益 憶吾十六七歲時,讀名人書,深慕徐霞客之為人,誓游名山大川。——張恨水《金粉世家》序《徐霞客游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世界上最早一部記載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國明代地理學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他比歐州最早對石灰地貌進行考察和描述的愛士倍爾早一百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進行系統分類的瑙曼早兩百多年。——(英)科學家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4月11日國家旅遊局召開的「中國旅遊日」新聞發布會上悉: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徐霞客游記》開篇日)將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日」。
編輯本段作品選析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之文美、景奇、質實。滿清四庫出,古書亡。 其中的《游恆山日記》體現了《徐霞客游記》的風格特點。寫於崇禎六年(1633年)八月十二日,原文記述初十日、十一日兩天游北嶽所觀。現行教材刪去初十日所游之內容,又刪十一日記游中關於北嶽山麓三重山脈的描寫及飛石窟的傳說故事兩處。窺一斑而觀全豹。《游恆山日記》按游覽進程,逐步深入,用生動的形象和極為經濟的筆墨添上細部,真實地展現了北嶽的全景全貌。 記游之作,基本要求有三:一是敘寫有序,不可錯了方位;二是狀物有神,不可忽視特徵;三是行文有變,不可人雲亦雲。《游恆山日記》中,作者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一步一步地敘寫了游歷全程;以獨具慧眼的概括力,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各風景點的景物特點;以簡練生動、富於節奏感的語言,完美地表述了敘寫內容。 文章開篇,在描寫了「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的氣候環境之後,點出登山的方向----「面東而上」,敘寫初登時的地貌特點「土岡淺阜」和登山之初的感受「無攀躋勞」。緊接著,寫登山所見和登山所感,步步引人入勝。登山游覽途中,按里程標出一個個風景點,簡括准確地勾畫出景物或地形的特徵。「一里轉北」處,「山皆煤炭」,淺表「可得」。這既是地貌特點,又是科學考察的成果。「又一里」處,是「望仙亭」,「土石皆赤,虯松離立」,奇特的地質特點形成了此處的獨特景觀。「又三里」處,「名虎風口」,「崖石漸起,松影篩樹」,自此始,北嶽陡峻的地形特點逐步呈現出來。再行「三里」,是「朔方第一山」桀坊,「官廨廚井俱備」,很明顯,這是歷代登岳遊人憩息之所。沿「坊右」東向而上,有寢宮、飛石窟、北嶽殿,依次而現。北嶽殿是著名勝跡,其特點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雲級插天,穹碑森立」。在此,既看到了古代人民開辟登岳通道的鬼斧神工,又欣賞到歷代文人墨客登岳遺留的藝術珍品。「殿右」的「會仙台」,「石窟為室,群仙環列」,呈現出道教聖地的神秘氣氛。繞過岳殿東上,順「登頂間道」行「二里」至「危崖」,但見「短樹蒙密,槎枒枯竹」,一幅人跡罕至的景象。登山所見,依此而敘,景觀迷人,特徵突出。在寫景同時,作者巧妙穿插抒寫登山所感。北嶽巍峨,自虎風口至會仙台,「石路縈回」,游覽者必須「循崖乘峭而上」,登岳之難,顯而易見。從岳殿東上登頂,過斷崖,走間道,游者要「解衣攀躡」,路險人疲,令讀者汗顏。至危崖,「仰望絕頂,猶桀然天半」,非心雄氣壯之士必然忘而生畏,至此卻步。滿山荊棘,「鉤衣刺領,攀踐輒斷」,叫人有勁使不出,令人心煩,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就會功虧一簣。只有「鼓勇而上」,才能登臨絕頂,領略「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所見生所感,所感烘所見,高超的表達技巧產生了相形益彰的藝術效果。 文 徐霞客
章的關鍵部分,是岳頂之觀。猶如全景拍攝,作者按方位、按空間的遠近位置,描寫了岳頂鳥瞰圖景。北向而望,「崩崖亂墜,雜樹密翳」,山勢奇陡,樹生石縫,恆山之奇生動的展現於作者筆下。地理學家的敏銳目光,捕捉了恆山獨特的地貌特點:「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因為「北向俱石」,所以「樹皆在北」。北向遠望,山麓是渾源州城,再遠,「隔山一重,蒼茫無際」。由近而遠,讀者目光依作者文筆所指,從恆山延伸,投向無限的空間。向南遠望,龍泉如帷,向西遠望,五台挺拔,兩山清秀奇麗,與北嶽相伴。近看,龍山橫亘西面,其支峰往東伸展,與恆山相連,狀如「比肩連袂,下扼沙漠」。神奇的相象,比擬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北嶽雄偉險要的地勢特點。絕頂遠眺,雄視四方,以岳頂為基點,從宏觀上建立觀察坐標系,展現在作者筆下的,是恆山的自然風貌和眾多山系勾連輝映的奇形偉勢,絕無雲車仙影、虛無縹緲的不實之詞,平實真切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崇尚科學、尊重自然的記游態度。 文章結尾,敘寫下山所見,照應前文,有回環往復之妙。從西峰下山,尋先前上山之路,茫茫眩目,望而卻步。北嶽高峻,在此再現一筆,又照應了先前登山之不易。山高路險驚難下,忽遇山中識徑人。經指點,從東南松柏間望見寢宮後面的高崖,因而得路。往南經過松柏林,見其樹木異常高大。從岳頂遠看,「如蒜葉草莖」,誰知到此,竟然「合抱參天」,比虎風口的樹木要大好多倍。深山藏巨木,北嶽的林業資源記載於作者筆下。從懸崖縫隙徑直而下,到達飛石窟,作者結束了艱難攀躡、富於收獲的登頂之行。登山難,下山亦難,不識路徑的小插曲,使文章趣味橫生,令人為北嶽的險絕驚嘆不已。雖平實而敘,不事渲染,而字里行間藏玄隱密,使人嘆絕。 奇文賞心悅目,除全方位多角度敘寫的結構而外,還在於遣詞准確生動傳神。文章多用四字短語,狀物繪景,敘程述感,富於節奏感。景物美,結構美,語言亦美。作者很少選用現成詞語,而是根據己所親見,以其獨具智慧的構詞方式來進行表述描寫,形成獨特風格。科學考察與勘查的結果,藉助完美的語言形式記載下來,徐宏祖集科學家與文學家的才華於一身,對地理地質的科學探索,做出了貢獻。
編輯本段四庫提要
《徐霞客游記》·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弘祖撰。弘祖,江陰人,霞客其號也。少負奇氣,年三十齣遊,攜一襆被,遍歷東南佳山水。自吳、越之閩,之楚,北歷齊、魯、燕、冀、嵩、雒,登華山而歸。旋復由閩之粵,又由終南背走峨嵋,訪恆山。又南過大渡河至黎雅尋金沙江,從瀾滄北尋盤江,復出石門關數千里,窮星宿海而還。所至輒為文以志游跡。沒後手稿散逸,其友季夢良求得之,而中多闕失。宜興史氏亦有抄本,而訛異尤甚。此則楊名時所重加編訂者也。第一卷自天台、雁盪以及五台、恆、華,各為一篇。第二卷以下皆西南遊記,凡二十五篇。首浙江、江西一篇,次湖廣一篇,次廣西六篇,次貴州一篇,次雲南十有六篇,所闕者一篇而已。自古名山大澤,秩祀所先,但以表望封圻,未聞品題名勝。逮典午而後,游跡始盛。六朝文士,無不託興登臨。史冊所載,若謝靈運《居名山志》、《游名山志》之類,撰述日繁,然未有累牘連篇,都為一集者。弘祖耽奇嗜僻,刻意遠游。既銳於搜尋,尤工於摹寫。游記之夥,遂莫過於斯編。雖足跡所經,排日紀載,未嘗有意於為文。然以耳目所親,見聞較確。且黔滇荒遠,輿志多疏,此書於山川脈絡,剖析詳明,尤為有資考證。是亦山經之別乘,輿記之外篇矣。存茲一體,於地理之學未嘗無補也。 ──右「地理類」游記之屬,三部、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㈢ 南部縣哪兒有招DJ的
中國方言學報(第1期)txt免費下載_讀後感_在線閱讀_3COME圖書資料庫2010年4月22日 ... 編輯推薦《中國方言學報》是一部研究中國方言的學術期刊。 ... 目錄潮陽方言的象聲詞湘語聲調演變的一種特殊格局南雄雄州鎮方言里的促變音漢語方言的 ...
-----------------
《中國方言學報》:
作 者: 全國漢語方言學會《中國方言學報》編委會 編
出 版 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2006-10-1 字 數: 版 次: 1 頁 數: 221 印刷時間: 2006-10-1 開 本: 印 次: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00049962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社會科學 >> 語言文字
定價:¥22.00 當當價:¥19.00 折扣:86折 節省:¥3.00 鑽石vip價:¥18.10
送積分:190
內容簡介
《中國方言學報》是一部研究中國方言的學術期刊。本書為第一期,收錄的文章大部分是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2003貴陽)宣讀的論文。這些論文對潮陽方言的象聲詞、嘉善方言的連讀變調、昆明方言的兒化、贛東北方言詞彙接觸的表現、貴陽方言的ABB式狀態形容詞等內容作了詳細的論述,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目錄
潮陽方言的象聲詞
湘語聲調演變的一種特殊格局
南雄雄州鎮方言里的促變音
漢語方言的輕聲變調
嘉善方言的連讀變調
昆明方言的兒化
贛東北方言詞彙接觸的表現
粵方言「咗」新議
廣州方言文化詞兩則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三種模式
北京話里「說」的語法化——從言說動詞到從句標記
長沙方言中的「夠得V」和「夠不得V」
同源異境三方言的語匯變調和語法變調
四川簡陽話程度副詞「少」和「非」
汕頭方言兩種比較句使用情況調查研究
陝北晉語沿河方言語法成分的語音變異
貴陽方言的ABB式狀態形容詞
地理語言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江淮官話入聲發展演變的軌跡
「著」字式被動句的共時分布與類型差異
新詞語詞典的方言詞收錄及其規范問題
正確處理方言與普通話關系芻議
----------------------------------------
中國方言土話地圖
作者:曹曄暉 張岳
市場價:¥36.00
卓越價:¥27.70 為您節省:8.30元 (77折)
VIP 價:¥26.87 SVIP價:¥26.31
全場購物免配送費!
現在有貨, 登錄後根據您所在地址,商品的發貨時間會有所不同。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頁碼:277 頁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802214939
·條形碼:9787802214934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方」是指地區、地方的意思,「方言」就是只流行於某個地區,沒有在漢民族共同語中普遍通行的詞。土話有時候是方言的別稱,有時候也專指某一類方言下面不同地區又各有特點的方言分支。
中國有八大方言區,存在著大量的方言詞。
我們編寫這本《中國方言土話地圖》按照地域和方言區分布,以普通話為基準,從語音和語義的區別出發,從人文地理和旅遊觀賞角度,全面生動地介紹不同地域、人群的方言土話。
編輯推薦
中國是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國。56個民族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通話的語言和地區方言,所有的方言都在漢語言這首華麗的樂章上譜寫著動人的音符。 家鄉的語言的最美的語言,中國有八大方言區,存在著大量的方言詞。《中國方言土話地圖》介紹了北方方言土話、吳方言、長沙話、南昌話、客家方言、閩北方言等地區方言。
目錄
第一卷 人間日月長,方言乾坤大
方言趣話
方言古話
方言智話
第二卷 官話——北方方言土話
皇城根下北京話
東北官話
西北官話陝西話西安話蘭銀官話蘭州話
中原官話河南方言
西南官話成都話
江淮官話——揚州話
第三卷 吳儂軟語——吳方言
正牌軟語蘇州話
阿拉味道上海話
獨特的溫州話
第四卷 長沙話為代表的湘方言
感性十足的長沙話
號稱湘語之王的湘鄉話
..........
----------------------------------------
湘 方 言 又稱湘語或湖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較小的一種方言。湖南省有多種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種。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於湖南省的岳陽、南縣、汨羅、湘陰、沅江、益陽、桃江、安化、寧鄉、長沙、望城、株洲、湘潭、湘鄉,雙峰、漣源、婁底、新化、冷水江、敘浦、辰溪、 邵陽、 邵東、新邵、隆四、洞口、武岡、新寧、城步、 東安、 零陵、雙牌、祁陽、祁東、衡陽、衡山等地,約佔全省面積的一小半。此外,廣西北部全州、灌陽、資源、興安等 4縣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計在2500萬以上。
分區 由於社會、歷史、地理以及政制變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語南、北、西三面長期以來處於官話方言包圍之中,東部又受客、贛系方言的影響,以致語音系統不斷產生變化,逐漸形成了新湘語和老湘語兩種明顯有別卻又並存並用的特殊局面。從
地理上看,新、老湘語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稱為北片湘語和南片湘語,這就是湘語的兩個方言片。新湘語和老湘語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系統上。南片老湘語比較保守,古全濁聲母字一般仍多念濁聲母;北片新湘語受官話
方言的影響而有逐漸靠攏官話的趨勢,語音上突出的表現是由繁到簡,古全濁聲母字一般都已念為清聲母字了。北片新湘語主要通行於湘北、湘中一帶,如長沙、株洲、益陽等;南片老湘語廣泛通行於湖南中部、沅水東南、 湘水以西和資水流域, 如湘鄉、雙峰、邵陽、武岡等。
-------------------------------
學術論文網搜索中心 :
湘語知庄章聲母的讀音類型與歷史演變
本文來源於學術論文網: 全文免費閱讀:
----------------------
中國鑒定網:
《中國方言》
發布時間:2009-06-15 15:24:39
----------------------------
湘里妹子學術論壇 » 探路入門 » 中國方言 各地方言學習軟體!
《中國方言》是一個能用各種方言朗讀中文的趣味(工具)軟體! ... 《中國方言》就象一個免費的語音老師、通過它您可學習到各種方言的不同讀法。 ...
-----------------------
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 好圖書本書是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博士後陳立中的著作。現代湘語與吳語在地理上相隔遙遠,但在方言特徵上表現出突出的相似性。 ... 去中國圖書網購買'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 ...
----------
方言-網路紅人- 科技中國——歡迎光臨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博物館-全球第一 ...概述; • 中國方言; • 其他方言; • 七大方言概述; • 參考資料 .... 新湘語更接近於北方話。湘方言以長沙話(新)及婁邵片(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 ...
----------------
天下湖南.湖南圖書館
黃先生在《地方文獻工作芻論》(《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年第1期)中 ..... 又如,湖南的漢語方言大致可分為湘語、西南官話、贛語、客家話、鄉話、湘南土話 .... 一般來說,圖書館收藏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圖書資料;博物館收藏實物資料;檔案館收藏檔案資料 ...
----------------------
湘方言| 『湘語』 - 中國語言論壇- Powered by PHPWind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 中國語言論壇. ... 湘語方言點主要集中在湘、資流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向西南方向以邵陽、武岡等混雜性方言作為過渡,有城步、綏 ...
㈣ 徐霞客資料有急用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人物生平
徐霞客經30年考察撰寫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編輯本段三個階段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 徐弘祖
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5)至48歲(1635)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3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4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暘(yáng)。」 在江蘇省江陰縣城南四十里,有個村莊名叫南陽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橋。這副對聯就是刻在橋椽上的。對聯的意思是說曾經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橋的北邊,如今霞仙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樣,永遠飄在南陽岐的上空。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們為什麼這樣稱頌他呢?這要從徐霞客的經歷講起。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他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游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裡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搜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父母在,不遠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 「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你出外游歷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麼能因為我在,就象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游。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游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六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在完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先後游歷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東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沖,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河北薊縣的盤山,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見的邊疆地區。他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為伍,與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他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盪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盪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面斗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驚人的游跡,的確可以說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麼疲勞,無論在什麼地方住宿,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他寫下的游記有二百六十多萬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來的經過後人整理成書,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記》。這部書二百六十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 徐霞客的游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如他對福建建溪和寧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嶺和馬嶺分別為建溪和寧洋溪的發源地,兩座嶺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兩條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長,而寧洋溪短。徐霞客經過考察,找出寧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結論。「程愈迫則流愈急」,也就是說路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的著名結論,就是由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來的。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浩盪的長江流經大半個中國,它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里,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上源。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徐霞客沒能找到長江的真正源頭。但他為尋找長江源頭,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泛。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聽說有個飛龍岩,就請當地的和尚明宗引導,帶著火炬去考察。飛龍岩是個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內又是坑又是水,很難行走。徐霞客全不顧及,一直深入進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幾次勸他回去,他都不聽。直到火炬快燒完了,他才戀戀不舍地往回走。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岩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同今天我們的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除上述所說,他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跡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他的這部奇書,在文學上的價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說是優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1636年,那時他已五十一歲了。這次他主要游歷了我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雲南騰沖),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鄉。他回鄉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標本。臨死前,他手裡還緊緊的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 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永遠學習的。 徐宏祖霞客,後世譽之為大旅行家、地理學家、文學家乃至史學家;其研發價值,代有精進,稱之為「千古奇人」、「千古奇書」,自是中外公論。《徐霞客游記》第一篇寫的就是徐宏祖從寧海西門進入天台山脈的事。
明朝時,一個10歲的男孩讀書時有感而笑,母親問他笑什麼,男孩說:「全國有九州五嶽,寫這本書的人自誇他已走完了八州,攀登了四岳。這個人的志向並不大,要是我,非要歷九州、登五嶽不可。」這個男孩就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他長大後,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從22歲開始到56歲去世,游歷了九州五嶽,寫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記》。 一個雨後的夜晚,在湘水之中停泊的一艘客船上,乘客們在連綿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後,看到了皎潔的明月,觀賞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頓覺爽朗異常。正當乘客們盡興之後上床休息時,忽然喊殺聲驟起,一群強盜竄上船來,一時火炬亂晃,刀光劍影交錯,大難降臨船上。這時,只見一個人飛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進了別的船里。 這個跳水的人,年約五十開外,身材修長,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動敏捷。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曆十四年 (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市。他的祖上曾經做過官。在明代,知識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規定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並參加考試,即所謂「科舉」,考試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規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規定的范圍就不會被選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走上了死讀經書,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識分子的思想被緊緊地束縛住,學術風氣死氣沉沉。徐霞客也曾參加過八股考試,但失敗了。此後,他便決定不再走考試做官的道路,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這一抉擇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著與當時流行的社會風習的決裂,是要有勇氣和膽識的,而且還要承受一些守舊的人的譏笑和指責。徐霞客堅定地這樣做了,他的家庭,特別是他的母親有力地支持了他,他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讓兒子像籬笆中的雞,車轅下馬,被困著呢?」 徐霞客從小就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他喜歡讀地理、歷史和游歷探險方面的書,嚮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後,便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並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在攻讀中,他發現前人著述的內容,很多是歷代沿襲,轉抄自較早的地理學著作,很少有人進行實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記述錯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訛傳訛。前代的人錯了,後代的人也跟著錯。他對前人著作中的不少問題,提出了大膽的懷疑。例如關於長江的源頭問題,在被認為是經典地理著作的《禹貢》中,說是「岷山導江」,後來不少人都沿襲這一說法,徐霞客提出了為什麼長江比黃河長,而長江之源那麼短,黃河之源卻那麼長的疑問,認為《禹貢》上的說法是解釋不通的。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面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
編輯本段旅遊生活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游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徐霞客游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贊嘆不已了,更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像,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這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獻身大自然的決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堅強。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在游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上面說的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便是發生在公元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這次出遊,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他的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他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他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為可貴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麼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記錄下來。有時跋涉百餘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也要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游歷日記。他先後寫了200多萬字的游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可惜的是,他的日記大部分已經散佚,現存的《徐霞客游記》,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僅存的4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仍然向我們展現了他廣闊范圍的考察記實,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地理風貌。
編輯本段軼事典故
一個雨後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們在連綿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後,看到了皎潔的明月,觀賞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頓覺爽朗異常。正當乘客們盡興之後上床休息時,忽然喊殺聲驟起,一群強盜竄上船來,一時火炬亂晃,刀光劍影交錯,大難降臨船上。這時,只見一個人飛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進了別的船里。 這個跳水的人,年約五十開外,身材修長,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動敏捷。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徐霞客在游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上面說的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便是發生在公元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這次出遊,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他的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他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他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㈤ 南充市南部縣的方言有哪些
中國方言學報(第1期)txt免費下載_讀後感_在線閱讀_3COME圖書資料庫2010年4月22日...編輯推薦《中國方言學報》是一部研究中國方言的學術期刊。...目錄潮陽方言的象聲詞湘語聲調演變的一種特殊格局南雄雄州鎮方言里的促變音漢語方言的...
-----------------
《中國方言學報》:
作者:全國漢語方言學會《中國方言學報》編委會編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06-10-1字數:版次:1頁數:221印刷時間:2006-10-1開本:印次:紙張:膠版紙ISBN:9787100049962包裝:平裝所屬分類:圖書>>社會科學>>語言文字
定價:¥22.00當當價:¥19.00折扣:86折節省:¥3.00鑽石vip價:¥18.10
送積分:190內容簡介
《中國方言學報》是一部研究中國方言的學術期刊。本書為第一期,收錄的文章大部分是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2003貴陽)宣讀的論文。這些論文對潮陽方言的象聲詞、嘉善方言的連讀變調、昆明方言的兒化、贛東北方言詞彙接觸的表現、貴陽方言的ABB式狀態形容詞等內容作了詳細的論述,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目錄
潮陽方言的象聲詞
湘語聲調演變的一種特殊格局
南雄雄州鎮方言里的促變音
漢語方言的輕聲變調
嘉善方言的連讀變調
昆明方言的兒化
贛東北方言詞彙接觸的表現
粵方言「咗」新議
廣州方言文化詞兩則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三種模式
北京話里「說」的語法化——從言說動詞到從句標記
長沙方言中的「夠得V」和「夠不得V」
同源異境三方言的語匯變調和語法變調
四川簡陽話程度副詞「少」和「非」
汕頭方言兩種比較句使用情況調查研究
陝北晉語沿河方言語法成分的語音變異
貴陽方言的ABB式狀態形容詞
地理語言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江淮官話入聲發展演變的軌跡
「著」字式被動句的共時分布與類型差異
新詞語詞典的方言詞收錄及其規范問題
正確處理方言與普通話關系芻議
----------------------------------------
中國方言土話地圖
作者:曹曄暉張岳
市場價:¥36.00
卓越價:¥27.70為您節省:8.30元(77折)
VIP價:¥26.87SVIP價:¥26.31全場購物免配送費!
現在有貨,登錄後根據您所在地址,商品的發貨時間會有所不同。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頁碼:277頁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802214939
·條形碼:9787802214934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方」是指地區、地方的意思,「方言」就是只流行於某個地區,沒有在漢民族共同語中普遍通行的詞。土話有時候是方言的別稱,有時候也專指某一類方言下面不同地區又各有特點的方言分支。
中國有八大方言區,存在著大量的方言詞。
我們編寫這本《中國方言土話地圖》按照地域和方言區分布,以普通話為基準,從語音和語義的區別出發,從人文地理和旅遊觀賞角度,全面生動地介紹不同地域、人群的方言土話。編輯推薦
中國是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國。56個民族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通話的語言和地區方言,所有的方言都在漢語言這首華麗的樂章上譜寫著動人的音符。家鄉的語言的最美的語言,中國有八大方言區,存在著大量的方言詞。《中國方言土話地圖》介紹了北方方言土話、吳方言、長沙話、南昌話、客家方言、閩北方言等地區方言。目錄第一卷人間日月長,方言乾坤大
方言趣話
方言古話
方言智話第二卷官話——北方方言土話
皇城根下北京話
東北官話
西北官話陝西話西安話蘭銀官話蘭州話
中原官話河南方言
西南官話成都話
江淮官話——揚州話第三卷吳儂軟語——吳方言
正牌軟語蘇州話
阿拉味道上海話
獨特的溫州話第四卷長沙話為代表的湘方言
感性十足的長沙話
號稱湘語之王的湘鄉話..........----------------------------------------
湘方言又稱湘語或湖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較小的一種方言。湖南省有多種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種。通行地域湘方言通行於湖南省的岳陽、南縣、汨羅、湘陰、沅江、益陽、桃江、安化、寧鄉、長沙、望城、株洲、湘潭、湘鄉,雙峰、漣源、婁底、新化、冷水江、敘浦、辰溪、邵陽、邵東、新邵、隆四、洞口、武岡、新寧、城步、東安、零陵、雙牌、祁陽、祁東、衡陽、衡山等地,約佔全省面積的一小半。此外,廣西北部全州、灌陽、資源、興安等4縣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計在2500萬以上。分區由於社會、歷史、地理以及政制變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語南、北、西三面長期以來處於官話方言包圍之中,東部又受客、贛系方言的影響,以致語音系統不斷產生變化,逐漸形成了新湘語和老湘語兩種明顯有別卻又並存並用的特殊局面。從地理上看,新、老湘語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稱為北片湘語和南片湘語,這就是湘語的兩個方言片。新湘語和老湘語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系統上。南片老湘語比較保守,古全濁聲母字一般仍多念濁聲母;北片新湘語受官話方言的影響而有逐漸靠攏官話的趨勢,語音上突出的表現是由繁到簡,古全濁聲母字一般都已念為清聲母字了。北片新湘語主要通行於湘北、湘中一帶,如長沙、株洲、益陽等;南片老湘語廣泛通行於湖南中部、沅水東南、湘水以西和資水流域,如湘鄉、雙峰、邵陽、武岡等。
-------------------------------
學術論文網搜索中心:
湘語知庄章聲母的讀音類型與歷史演變
本文來源於學術論文網:全文免費閱讀:
----------------------
中國鑒定網:《中國方言》
發布時間:2009-06-1515:24:39
----------------------------
湘里妹子學術論壇»探路入門»中國方言各地方言學習軟體!《中國方言》是一個能用各種方言朗讀中文的趣味(工具)軟體!...《中國方言》就象一個免費的語音老師、通過它您可學習到各種方言的不同讀法。...
-----------------------
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好圖書本書是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博士後陳立中的著作。現代湘語與吳語在地理上相隔遙遠,但在方言特徵上表現出突出的相似性。...去中國圖書網購買'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
----------
方言-網路紅人-科技中國——歡迎光臨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博物館-全球第一...概述;•中國方言;•其他方言;•七大方言概述;•參考資料....新湘語更接近於北方話。湘方言以長沙話(新)及婁邵片(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
----------------
天下湖南.湖南圖書館
黃先生在《地方文獻工作芻論》(《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年第1期)中.....又如,湖南的漢語方言大致可分為湘語、西南官話、贛語、客家話、鄉話、湘南土話....一般來說,圖書館收藏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圖書資料;博物館收藏實物資料;檔案館收藏檔案資料...
----------------------
湘方言|『湘語』-中國語言論壇-PoweredbyPHPWind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中國語言論壇....湘語方言點主要集中在湘、資流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向西南方向以邵陽、武岡等混雜性方言作為過渡,有城步、綏...
㈥ 徐霞客簡介
徐弘祖
字振之,號霞客。
生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明思宗崇禎十四專年,即1641年去世。
明南直隸屬江陰,即今江蘇江陰人。
明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
游覽考察名山大川,足跡遍及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在山脈、水道、地質、地貌等方面的調查研究都取得了成就。
代表作品:《徐霞客游記》。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祁東縣高音橋的具體人文地理資料請問誰有,小女寫論文急用。跪謝了
額,找了,什麼網路,zf,都沒有高音橋。
㈧ 永州有關環保、人文、歷史、地理等相關的有名人士有哪些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愚溪」,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參加唐代古文運動被貶於湖南永州(今永州市區),在這里生活了十年。在被派遣的抑鬱和寂寞中,柳宗元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以《永州八記》最為出名。
黃蓋
黃蓋,字公覆,東漢末年零陵郡泉陵縣(今湖南省永州市區即零、冷二區)人,南陽太守黃子廉後裔,幼年喪父,隨祖父遷居泉陵縣。黃蓋三歲喪父,七歲喪母,隨兄嫂生活,家境貧寒。他自幼好學,且有壯志,長大成人後,初為郡中小吏,後舉薦為孝廉。東漢末年,董卓專權,黃蓋追隨孫堅舉兵聲討,官拜別部司馬丹陽令;孫堅死後事孫策,孫策死後事孫權,屢立戰功。他管轄過的9個縣,大小官吏無一不順服, 黃蓋病故後,吳國各地繪其形貌,四時祭祀,以示懷念。至今安徽省南陵縣(原舂穀縣)仍有以黃蓋墓命名的黃墓鎮。湖南臨湘與湖北蒲圻交界處有黃蓋湖,其面積約70平方公里,傳說為赤壁戰前黃蓋率水軍操練之處。《巴陵縣志》載:「三國時,吳之孫權論赤壁戰功,以此湖贈黃蓋,故名。」
懷素
懷素(725-785)唐代永州零陵縣(今湖南省永州市區)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懷素是中國唐代書法家。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卒於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 目前永州市區瀟水中路的懷素公園是為了紀念懷素而命名的。
劉仁
劉仁,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祖父(一說堂祖父)。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其祖父劉買受封為舂陵侯(舂陵侯國故城在今湖南省寧遠縣柏家坪鎮),劉仁遂出生於舂陵。元康元年(前65),劉仁嗣位,「以舂陵地形下濕,草木多青」,上書要求南徙,於元初四年(前45)遷封於南陽(今湖北省襄陽市以南)。
蔣晉
蔣晉,後漢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區)人,靈帝時舉孝廉,授尚書郎,曾任汝南太守,後官至尚書僕射。史稱其「入奏事,應對不滯」;「在位清直,為群僚所推服」。
賴恭
賴恭,零陵(今永州市區)人,為人才器不凡,初事劉表,任交州刺史;後事劉備,授鎮遠將軍,同諸葛亮等上書漢獻帝封劉備為漢中王,官拜太常;繼與諸葛亮、糜竺等言請劉備稱帝,被採納。
劉巴
劉巴,字子初,零陵(今永州市區)人,先事曹操後事劉備,授左將軍西曹椽。劉備贊其「才智絕人」,諸葛亮亦稱「運籌帷幄,吾不如子初遠矣」,後為尚書令。劉備稱帝,文誥策命,皆出劉巴之手,史稱其為官「躬履清儉,退無私交」。
周不疑
周不疑,字無直,零陵(今永州市區)人,系劉先外甥,自幼聰明敏傑,有才名。曹操先欲以女妻之,後忌其才,擔心曹丕不能駕馭,遣刺客將其刺死,年僅17歲;有《文諭》四首載人《文章流別集》。
蔣琬
蔣琬,字公琰,後漢零陵郡人。少時即以才學聞名於郡縣,初以州書佐隨劉備人蜀,授廣都長,不久召為尚書郎,深得諸葛亮器重,稱其為「社稷之器,非百里才也」,升參軍長史。諸葛亮北征攻魏,蔣琬受丞相重託「統留府事」,主持兵源與糧餉供應。諸葛亮死後,他代諸葛亮主持政事,為尚書令,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封安陽亭侯,詔加大司馬,盡力輔佐劉禪,死後謚「恭侯」。唐代,零陵縣城千秋嶺有蔣琬祠,傳為其舊居地。此祠於日軍淪陷永州時被炸毀。註:蔣琬,《三國志》作零陵郡湘鄉人;《零陵縣志》說泉陵(今永州市區)人。光緒《湖南道縣·方外志》載:龍興寺(遺址在今永州市千秋嶺)有「本蔣琬故宅」,祁陽磚塘鄉(今屬祁東)曾出土石碑,上刻「蔣碗故里」。故蔣琬系當時零陵郡何處人,尚待考定。
周敦頤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李達
李達,號鶴鳴,曾用名立達、江春、李特、胡火等,湖南省零陵縣(今湖南省永州市區即零、冷二區)人。是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史人之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系黨的八大代表,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曾先後擔任中央政法幹校副校長、湖南大學校長、武漢大學校長,被推選為中國科學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第一任中國哲學會會長。 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會學大綱》,被毛澤東譽為是「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號召黨的高級幹部學習此書。建國後,長期擔任武漢大學校長和中國哲學學會會長,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應用和發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毛澤東曾當面稱贊他是理論界的魯迅。1966年8月在武漢逝世
陶鑄
陶鑄,字劍寒,今湖南省祁陽縣石洞源人。陶鑄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久經考驗的忠誠的革命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軍隊卓越的政治工作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他一生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人民群眾熟悉和愛戴的革命前輩。
唐生智
唐生智,湖南省東安縣南應鄉大梘塘村人。1949年在湖南組織「和平自救」運動,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員會」主任委員,參加湖南和平起義。建國後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第三屆常務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委員、第二、第三、第四屆常務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政協副主席,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
蔣先雲
蔣先雲(1902—1927),原名湘耘,別號巫山,湖南省新田縣大坪塘鄉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和革命烈士;犧牲時年僅25歲。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9月與李立三、劉少奇等一起領導了安源工人大罷工。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與賀衷寒、陳賡被並稱為「黃埔三傑」; 1984年,蔣先雲在黃埔軍校同期同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徐向前在其回憶錄里,稱其為「良師益友」,並題詞:「蔣先雲烈士永垂不朽!」現存於新田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