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峰人文地理隨筆
㈠ 想了解中國各地的人文地理,有沒有什麼書籍推薦的
唐曉峰<人文地理隨筆>,寫得不壞而信息量太低,象碗薄可鑒人的稀粥。
㈡ 人文地理的推薦看的書籍 用來拓展知識的
門外書籍:《中國國家地理》等等
入門書籍:《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版理學》唐曉峰和侯仁之權的書籍
門內書籍:《人文地理》-高教-王恩涌、《經濟地理》-高教-李小建、《區域分析與規劃》-高教-崔功豪、《城市地理》-高教-許學強、《旅遊地理學》-高教-保繼剛、《城市規劃原理》-中國建工-同濟、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城市社會學、旅遊等
前沿期刊:《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人文地理》、《城市規劃學刊》、《旅遊地理學刊》
國外前沿期刊:暫不累述。
㈢ 高中書目必讀
從高考《考試說明》中可以看出,在所有學科中變化最大的是語文,其中將《紅樓夢》《吶喊》《邊城》《紅岩》《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等6部經典作品納入必考范圍,有12部經典名著納入考試必考范圍。
1.《論語》
2.《三國演義》
3.《紅樓夢》
4.《吶喊》
5.《邊城》
6.《四世同堂》
7.《紅岩》
8.《平凡的世界》
9.《雷雨》
10.《歐也妮·葛朗台》
11.《巴黎聖母院》
12.《老人與海》
㈣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主要內容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是歷史地理學家唐曉峰教授專為青少年讀者撰寫的中國歷史地理入門圖書,深入淺出,通俗易讀。全書以歷史和地理的雙重視角,講述中國古老而偉大的文明進程。作者選取文明空間、地域社會、環境人文、鄉土風俗、王朝變遷、地圖與人等角度,以具體實例解讀中國的歷史和地理的奧妙,並配以近百幅插圖、地圖,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讓孩子在歷史中認識中國大地,在地理上了解中華文明。[2]
這本書里的內容, 是歷史地理知識與道理(包括思想)的結合, 為的是幫助讀者從歷史的角度認識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 以及祖先與這片大地的關系。哪些是知識, 哪些是道理, 怎樣用知識安排出道理, 希望讀者判斷。[2]
作者簡介
唐曉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著有《人文地理隨筆》《文化地理學釋義》等。[2]
目錄
序言
一、文明的空間
華夏文明,六大源地
文化網路,交織而成
文明核心區的顯現
中國的「兩河文明」
域外交流,三大通道
二、大地域,大社會
翻山越嶺的步伐
五嶽大坐標
車輪滾滾:車與道路
快馬加鞭:驛傳系統
三、區分天下
九州:中國古代第一個大型地理分區體系
五服:事實加想像
分區而治
縣,中國人的根
司馬遷的經濟區劃
區域認同:關中
四、環境天設,人文乃成
生態:一方水土,一方人文
人與環境的關系
環境是給人類預備的嗎?
地名與生態
環境的缺陷
古代華北平原上的湖泊
老虎在山林,獅子在門口
五、山水藝術
南朝:歌唱自然的時代
道教環境觀
山水藝術
地理書中的名勝與詩文
西洋樓,西洋景
六、千里不同俗
司馬遷的描述
鄉音難改
四方有佳餚
南腔北調
七、王朝都市
城市與文化
中西建築,兩樣手法
秦始皇的咸陽
兩個長安城
生活大變的宋代城市
北京城的中軸線
帝王陵墓
八、地圖與人
空間表述
中國最早的地圖
地圖與政治
地圖不是中性的
中國地圖上的長城
康熙《皇輿全覽圖》
㈤ 《人文地理隨筆》好看不
你說的是王恩涌的還是唐曉峰的?其實兩本都是不錯的書,但還是有些差異的。王的傾向於人文地理如人口遷移、語言等問題以及教育問題。唐的則是將中國文化與地理練習起來,偏向歷史地理。 就這些了。
㈥ 想閱讀有關人文地理學的書籍,有哪些好書可以介紹
門外書籍:《中國國家地理》等等
入門書籍:《人文地理學》、《自回然地理學》唐曉峰和侯仁答之的書籍
門內書籍:《人文地理》-高教-王恩涌、《經濟地理》-高教-李小建、《區域分析與規劃》-高教-崔功豪、《城市地理》-高教-許學強、《旅遊地理學》-高教-保繼剛、《城市規劃原理》-中國建工-同濟、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城市社會學、旅遊等
前沿期刊:《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人文地理》、《城市規劃學刊》、《旅遊地理學刊》
㈦ 議論文 我國的文化遺產是應該做繼承發揚還是作為財富商機
文化遺產包括有形的文物和無形的工藝、民俗等,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公共資源,它們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載體和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時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符號和象徵作用,與人類的文化感情、群體認知密切聯系。然而,對於這樣一種基本認識,人類文明史經過幾千年的進程方始明朗。文物價值觀是人類意識形態領域很普通的認知類型。自古代金石學開創以來,人們對文物的熱愛與搜尋從未間斷過。在這過程中首先形成了金石學家的基本的文物價值觀。這種文物價值觀隨著時代的推進,其主客體不斷擴展與延伸,范圍、深度得到不斷補充和加強,至今形成一種唯物的、辯證的文物價值觀。它由遠古蔓延至今,逐漸成熟,成為今天我們意識形態領域里寶貴的組成部分。它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頁。當今天我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普遍迷失自我的時候,作為一種相對穩定、持久的價值觀念,文物價值觀仍在支撐著我們的空洞靈魂。它是如此的具體、激昂,以至我們在談到偉大祖國時不免首先想到廣布九州的各種文物、文化遺產。這是我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創造力的深刻源泉。文物價值觀是構成社會群體心理中的潛在組成之一。它不單激發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影響我們的社會行為。作為人的個體組成的社會群體,一旦形成成熟的文物價值觀,將直接影響這個國家、社會的文化生活、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這是自發的,需要政府行為進行引導、鼓勵,使其成為一種自覺。一般說來,民眾的社會心理往往與政府決策相悖,而一旦二者形成有力的契合,則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當然,民眾對於文化遺產的基本情感,與國家發達程度、文明程度有關。陝西涌現的民眾保護文物熱潮是個有力的證據(2004.6.9中國文物報,3版)。它帶來的不單是文物這一領域內的蓬勃生機,更會促進其他社會經濟領域、精神文化領域等產生新的增長點,這是現在我們國力強盛、文化事業繁榮的間接體現。因此,政府的引導、大眾媒體的宣傳教育效果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民眾的文物價值觀並由此帶來社會效益的高低。這是我國行政決策層所應該密切關注的問題。比如,對待世界遺產,難保沒有將其看成不勞而獲的賺錢的心態。以此心態進行行政管理,想得多的將不是保管看護的措施,而是變賣撈錢的手段。其中,過度的旅遊開發是其主要形式,且是隱性形式。將來出現的必將是文化性出賣和精神性褻瀆,這無異於讓彌勒佛賣票,讓觀音菩薩唱歌。而有的國家則對文化遺產地的商業活動嚴格規定,獲利不可過高,以此維護遺產地的原真性。這是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所贊賞的(《人文地理筆記》,唐曉峰著)。文物價值觀決定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走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面臨的形勢卻更加嚴峻,文物遭受破壞、盜竊、盜掘和流失的嚴重程度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概言之,我國的文物主要遭受了五大因素的破壞:1.經濟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使得歷史文化遺產頻頻告急,文物破壞觸目驚心;2.文物盜竊、盜掘、走私活動死灰復燃,且愈演愈烈;3.不當開發和過度利用使文物本體和歷史環境遭受較大破壞;4.不正確的修復理念、技術和材料也給文物古跡帶來一定的危害;5.環境污染對文化遺產保護構成嚴重威脅。這些破壞因素反映出我國政府與民眾的文化價值觀所存在的問題——全社會對文物的顯性價值和潛在價值的認識不足。雖然文管部門的執法力度遠遠沒有跟上文物市場的開放程度,但對於文化遺產保護,單純依靠法律手段、規章制度來約束,很難真正奏效。還要依賴正確的文物價值觀決策以及文物知識、價值的宣傳普及和教育,使得全社會達成一個統一的正確認識,形成自覺關心和保護文物的良好社會局面。宣傳普及教育當然需要示範性的文物保護工程,所謂「事實勝於雄辯」。不單要樹立示範文保工程,還要樹立先進文保事跡、先進文保標兵等等,使得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文物保護氛圍。陝西涌現的民眾保護文物熱潮,非常值得我們思考。他們採取的諸如政府行為的鼓舞、獎勵措施的推動、媒體宣傳的鼓動等經驗,值得推廣應用。文物價值觀直接決定了公眾對其所抱的態度,決定了國家和政府對其的價值取向和所採取的措施。地方政府的文物價值觀宏觀上決定了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命運。行政手段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在我國是不爭的事實。城市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使得我國不少城鎮大拆大卸,多少文物古建、遺址、歷史街區等傳遞城市文化精髓的靈魂「灰飛煙滅」,代之而起的是千篇一律的鋼筋混凝土式的 「繁榮」或所謂的「政績工程」。這種巨大悲哀的背後,是決策者急功近利的心態、經濟利益之爭。有專家說,當前我國最大的腐敗不是官員貪污受賄、徇私枉法,而是決策失誤。一個決策失誤就帶來上千萬、上億元的財力物力浪費,而這往往成為法律約束的空白。也有人說,當前我國正處於文化遺產破壞的高危險期,而且,今後20年仍將是文化遺產破壞的高危險期。這不僅是我國文博界面臨的嚴峻問題,也是我國政府和社會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如何處理文化遺產與全民的關系,如何處理政府與文物遺產的關系,如何處理文物保護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如何處理文物保護與旅遊利用的關系,如何處理文化遺產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等等諸多問題,將是今後一段時期內地方政府所面臨的非常嚴峻的問題。而地方政府樹立正確的文物價值觀,則對於國家和全民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文保單位領導層的文物價值觀直接影響著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方向。作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直接授權的管理人員,文保單位的領導層具有直接管轄本單位文物保護、研究、開發利用的綜合權利和義務。在制定文物保護發展、業務研究方向、資源優勢配置組合、人才培養利用等決定單位長遠發展的事宜上,領導層具有相當絕對的把握和操縱能力。因此,領導層的文物價值觀將直接影響著文物保護管理的總體方向及其穩定性和持久性。公眾的文物價值觀對文物保護事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包括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民眾會自發形成一定的文物價值觀,這種文物價值觀可能表現為比較渙散的積極或消極的社會力量。在政府的引導和宣傳教育下,公眾的文物價值觀會成為積極力量,營造出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神往的氣韻,並由此產生強大的社會效益。文物行業工作者的文物價值觀體現了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和完善的程度與水平。應該說,文物行業工作者是個知識密集、分工精細的群體,但還不是一個團結、協作的群體。在這個群體里,還存在行業的自我封閉,輕視、隔閡時有發生,缺乏整體認識,缺乏協作精神,缺乏溝通、理解和信任。歸根結底,還是文物價值觀在起作用。同樣的文物價值觀並一定帶來和諧、蓬勃向上的效果。傳統文人心理造成了疏離與隔遠,「閉門造車」、「獨來獨干」成為我們工作的一貫作風。這就需要我們率先樹立文物天下為公的共享觀念,文物是全人類共同的遺產,我們只是有幸代表國家行使對文物的保護、研究、管理權,不是讓我們把文物據為己有,而是提出保護、研究、利用的規范和標准,監督全社會做好這個工作。我們有必要首先在行業內部取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在文物永續保護和利用的大目標下協調起來,進行知識重組,完善行業的知識結構,擴張和補充新的力量源泉,從而振興我國的文博事業。議論文 我國的文化遺產是應該做繼承發揚還是作為財富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