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新體中國地理

新體中國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7 04:12:08

A. 「中國地理」 摘抄

水 土 憂 思 錄

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努力,中國已經成功進入小康社會,告別了一窮二白的日子,我們沉浸在經濟發展的喜悅之中,但有多少人知道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而且在范圍上由早先的局部問題越來越變成了一個全國性問題? 早在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大會的基調報告即《只有一個地球》,將全人類共同拯救地球生態系統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而我們遠還沒意識到環境問題對我們的威脅。
我們正在熱烈地討論大西北開發戰略的時候,沙漠化的黃龍正以驚人的速度掠食著大西北,我們卻對此束手無策。君不見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的中外聞名的絲綢之路已被黃沙吞沒了;一千多年前豐美無比的鄂爾多斯大草原不見了;曾經是中亞地區最大水域之一的羅布泊,在20 世紀還是一個大湖,現在已經可憐地乾涸了;新疆的博斯騰湖原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吞吐淡水湖,但因水源枯竭,現在已逐漸變成了鹹水湖;鄱陽湖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由於每年有2000多萬噸的泥沙流入,湖底逐年增高,面積已逐漸縮小;這幾年來,北方的地區已多次受到嚴重的「沙塵暴」的襲擊,損失慘重………。讓大家看看我搜集的有關數據:
1、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可做耕地的並不多,有約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沙漠、戈壁、冰川和石山,屬無法利用的土地。
2、降水分布不均,我國西北部地區,占國土面積45%的西北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占國土面積55%的東南部降水則在400-1600毫米;耕地佔38%的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占徑流量82%,而佔耕地40% 的黃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徑流量只佔6.6%。
3、草原嚴重退化,1982年統計,各種草地面積為55.5億畝。草場面積退化率70年 代為15%,80年代中期為30%;草原產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30-50%,有的下降達70%。
4、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約360萬平方公里,總耕地的三分之一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黃土高原總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流失面積達45萬平方公里,佔79% ;黃每年通過三門峽的泥沙量,解放初為13億噸,現在為16億噸。長江每年通過宜昌下泄的泥沙量已達6億噸。內河航運里程由於泥沙淤積,由60年代初的17.2萬公里減到10萬公里。由於水土流失,全國每年表土流失量達50億噸,相當於全國耕地每年剝去1厘米厚的肥土層;損失的氮、磷、鉀養分,相當於4000多萬噸 化肥。
5、土地沙漠化。目前沙化土地面積達33.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荒 漠),近一個世紀形成的約5.6萬平方公 里,佔16.7%;潛在沙化的約5.8萬平方公里,佔47.4%。
6、耕地資源減少,1957至1980年間,由於基本建設、農房建設等原因,共佔用耕地3333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147萬公頃,相當於每年減少一個福建省的總耕地面積。23年間開荒增補2133萬公頃,凈減1200萬公頃。1978-1985年,耕地面積減少168.5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24萬公頃,85年以後耕地面積加速減少,每年平均達30萬公頃。此外耕地退化嚴重,北方約有鹽鹼地1億畝,南方水田鹽鹼化面 積占水田總面積的20-40%;遭受工業污染的土地已超過800萬公頃。
7、水資源短缺。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屬缺水地區,中國屬貧水國,人均佔有水資源約為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4位。另一方面,水污染相當嚴重。全國1992年統計每年排污水量達366億噸,工業廢水234億噸,佔65%;預計到2000年, 污水排放量將達800億立方米,污染物質由1985年的9萬噸將增加到25萬噸。
8、森林面積減少。根據近20年的統計,全國國有森林面積減少了23.1%,森林蓄積量下降22%,可採伐蓄積量減少一半。……每年因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基本建設、開采礦山等被侵 占的森林面積近50萬公頃。被稱為我國第二大林區的西南金沙江流域,由於30多年來過度砍伐、破壞以及森林自然災害,森林覆蓋率已由40%下降到14%,個別支流下降至9%。目前四川省森林覆蓋率在10%以下的縣有77個,在5%以下的有58個;雲南省華坪縣由於過度砍伐,忽視育林,已出現2萬多公頃光山禿嶺,毀林開荒導致省會昆明森林植被大面積消失,覆蓋率由解放初的50%下降到現在的24%。看了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我們痛心疾首。
黃河,見證了傳統中國的生態衰落。文明均生長於大河流域,哪裡有水,文明就在那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中華先民繁衍生息的黃河流域,遠古時期原來是林木茂密,周代時,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達到53%,水草豐富,氣候溫濕,土地肥沃。但歷經幾千年的農業開墾之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 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破壞之後,直接的後果是水土流失。大雨沖走了土壤表面的肥力,使土地貧瘠; 大雨接著將泥沙沖進江河,使江河湖泊發生淤積。淤積了的江河在暴雨季節不能暢通,於是引起水災。水災毀壞更多的良田,終於成了今天的林木稀少,氣候乾燥,土地貧脊的現狀。於是該地域文明,開始衰落,發源於尼羅河的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均由於在母親河的上游濫砍濫伐森林、無休止的墾耕、過度放牧,使往昔的千里沃野淪為今日的貧瘠之地。兩大古老的文明均已湮沒在漫漫黃沙之中,黃河文明也不例外。大量的泥沙使得黃河河床日益升高,有些河段甚至高出地面, 成為懸河。黃河泛濫成為歷朝歷代頭痛的大事,黃河真正成為一條害河。而長江目前每年向東海輸入的泥沙已達5億噸,輸沙量相當於黃河的1/3,有人預言,長江將成為第而條黃河,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中國是一個生態過於脆弱的國度,中國實在是經不起嚴重破壞水土的折騰。這樣一個生態脆弱的國 土,正是傳統中國遺留下來的。盡管中國政府下了很大的決心搞環保,環保部門十分努力的工作,但總的環境狀況依然是:「局部有所控制,總體還在惡化,前景令人擔憂」 比較其他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中國對環境問題的觀點和態度表現得極為開明和積極。但是,各級政府的執行情況卻遠不是那麼理想,這是導致上述環境狀 況不斷惡化的根本原因。這個情況不獨對於環保如此,有許多法律、法規、政策、條令的實施都有打折扣的問題。令不行,禁不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 需要進一步問的是,地方領導為什麼會出現對環保法規執行不力的現象。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對環境破壞的危害認識不足、環境法制觀念不強。但在許多地方,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對環境污染的危害認識不足,也並不是不懂環境法規,而是知法 犯法,何以故?利益二字在作怪。他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經濟短期行為),不顧長遠利益,只顧地方局部利益,不顧整體公共利益,只管經濟增長,不管環境污染,將生態惡化的後果轉嫁給社會和後代。比如在一些林業管理 部門艱難地用新植的小樹完全森林覆蓋率增長指標的同時,另一些單位卻組織砍伐 生態意義重大的原始森林以完成「創收」任務!這種令人困惑的「一手保護,另一 只手破壞」的宏觀「分工」格局正是我國生態與資源形勢在不斷治理中不斷惡化的原因。在我國的許多地方,搞的依然是「 先發展後環保,先污染後治理」。
我們早就應該反省了,我們當然應該想一想,曾經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是不是能夠在環境方面對世界和全人類有更大的貢獻?在現今工業化目標不變的情況下,究竟能否走出水土破壞的陰影?有綠色意識的各界人士實際上已經達成共識,一致認為決不能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然而問題在於,新的有別於發達國家工業化老路的道路應如何走,現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算得上是一條新路。所謂可持續發展,意思就是說,發展還是要發展,但別沒有後勁,從現在開始就要維護將來發展的可能性,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別讓我們的後代沒有發展的可能性。關注環境,大力恢復我國的生態穩定,綠色中國的道路,需要我們起步探索。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大聲呼籲:讓我們共同關注環境,保護好水土,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漫談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環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在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它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 二、 地球的特點 1、 自身構成特點 (1) 內部構造: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層,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2) 運動周期:地球就像一隻陀螺,沿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著。她的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約等於24小時。 同時,地球還圍繞太陽公轉,她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軌道的半長徑達到149,597,870公里。 公轉一周要365.25天,為一年。 2、 普通性與特殊性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 (1) 普通性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陽系中並不居顯著的地位,但由於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地球是第3個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億千米,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與其它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按八大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來說,地球處於第三位;按質量和體積比較,地球都處於第五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與其它類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從這些方面看,地球確是一顆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條件: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由於地球在太陽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氣圈也是獨特的。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份,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等,在地球上產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級智慧生命——人類。從這種意義上說,地球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外部環境: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有利條件:(1)太陽在過去50億年中沒有明顯的變化,並還將保持這種狀態達50億年之久,這就使地球有穩定的光照條件,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被中斷。(2)太陽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數小行星都以近似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運動,不僅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幹擾,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家園 它是美麗的。我們要愛護她,保護她。

B. 中國地理及地形分布情況

我國的四大盆地指塔里木盆地、准葛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系維吾爾語,意為「無韁之馬」。塔里木盆地地處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 60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約占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一。盆底平均海拔為1000米左右,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具有明顯的環狀地理帶、高山帶、山麓礫石(戈壁)帶、沖積平原帶(綠洲帶)和沙漠帶。中部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面積近33萬平方公里,為我國最大的沙漠。

准葛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北部,介於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呈不等邊三角形,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西端有阿拉山口和額爾齊斯河谷,大西洋水由此進入北疆,對氣候有很大影響。盆地南緣的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開墾的農業區。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系蒙古語,意為「鹽澤」。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是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環繞的巨大的內陸盆地,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海拔為2600—3000米。其西北部有小片沙漠,東南部分布著許多鹹水湖和鹽沼澤,其中察爾汗鹽池面積為1600平方公里,儲鹽量達250億噸,可供全國人民食用8000年左右。此外,這里還盛產石油和各種金屬礦藏,人們贊美柴達木盆地是一個「聚寶盆」。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在巫山、大巴山等山脈的包圍之中,地形封閉。盆地底部海拔400—800米,盆地西北部為成都平原。盆地內的岩石、土壤呈紫色,有「紫色盆地」之稱。長江橫貫南緣,氣候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礦產豐富,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黃土高原(Loess Plateau)
在中國北方,長城以南、日月山以東、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北風送土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地貌類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龍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並含有碳酸鈣,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展,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濫墾濫伐,破壞天然植被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將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地貌差異

根據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①隴中高原。一稱隴西高原。位於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溝谷、壟板地形。②隴東、陝北高原。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間只有少數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恆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地區。它由一系列褶皺斷塊山與陷落盆地組成。山地有呂梁、恆山、五台、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1500米,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於盆地及山間谷地,分布范圍約佔全區面積的40%。④渭河平原,一稱關中平原。位於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西起寶雞。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是中國的第二大高原。
內蒙古高原開闊坦盪,地面起伏和緩。從飛機上俯視高原就像煙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稱之為「瀚海」。
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滾滾的沙漠,是中國天然牧場和沙漠分布地區之一。
內蒙古高原氣候十分乾燥,沙漠分布面積要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37.8%。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等。
黃河流經內蒙古高原中部的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緊縮,成為峽谷;有的地方河谷寬展,泥沙堆積成肥沃的沖積平原,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稱,這是勞動人民在這里修建渠道,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的結果。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盪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只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窪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檯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面范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干濕的交替,但均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內蒙古高原 :
nèi ménɡ ɡǔ ɡāo yuán
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1400米。地面坦盪,起伏和緩,多寬廣盆地。草原遼闊,為中國重要牧區。西部沙漠分布廣。
雲貴高原
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邊境,是我國南北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兩組山脈的交匯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它大致以烏蒙山為界分為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兩部分。西面的雲貴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較為明顯。東面的貴州高原起伏較大,山脈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稱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相連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稱為「雲貴高原」。雲南高原位於哀牢山以東的雲南省東部地區,因其在雲嶺以南,故稱為雲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雲南高原上的山地頂部多呈寬廣平坦地面,或呈和緩起伏地面,有「高山頂上路寬大」的說法。連綿起伏的山嶺間,有許多湖盆和壩子。雲南有1200多個壩子,佔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為盆地,有的積水成湖。如以昆明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著滇池等許多大小湖泊,被稱為「滇中斷陷湖區」。湖盆四周由於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積,大多數已發育有湖岸平原。這里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是高原的主要農業區。貴州高原位於多雨的季風區,雨量充足,因此有「天無三日晴」的說法。由於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許多河流長期切割地面,形成許多又深又陡的峽谷。貴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為三級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峽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級是山原,以貴州西部最明顯。高原面因長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態。在這個高原面下,分布著一些盆地(壩子),最大的是貴陽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農耕地帶。峽谷是河流長期下切形成的,如烏江河谷深達300—500米,在這里「對山喚得應,走路要一天」。北盤江打幫河上源的黃果樹瀑布,寬約20米,從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瀉犀牛潭,水花飛濺,氣勢磅礴,是我國最大的瀑布。雲貴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個被溶蝕的高原,喀斯特地形顯著。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廣,經地表和地下水溶蝕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圓窪地、伏流、岩洞、峽谷、天生橋、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典型地區之一。雲貴高原面上有一層固結的紅色土層(又叫風化殼),表示地面是個久經風化的地面。當它被剝蝕去後,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發育得最好的一片。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筍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人們在望峰亭或獅子亭眺覽,就可欣賞40多萬畝石林的奇景。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介紹:
青藏高原舊稱青康藏高原(北緯25°~40°,東經74°~104°)是亞洲中部的一個高原地區,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它的邊界,向東是橫斷山脈,向南和向西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北是昆侖山脈。它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C. 中國的地理

參見:中國地理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特點 地形多種多樣。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脈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中國有四大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中國丘陵眾多,分布廣泛。在東部地區主要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辟為梯田,或蘊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峰巒競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山脈構成中國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弧形山系由幾條並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河流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 河流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湖泊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
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原始社會以氏族部落構成。後來逐漸出現中央政權。堯、舜、禹時代採用禪讓制繼承統治權。史學家認為禹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商周都採用分封制,諸侯貴族的權力很大。秦朝將行之已久的郡縣制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域的主體架構,皇帝取代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自秦以後,中國主要採用 宗法制、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各個朝代又有較多差別,如西漢的中央集權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主流)。通常的情況是一個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勵精圖治,國家處於上升階段。之後開始守成,社會矛盾逐漸積累。在王朝的末期,國家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通過大規模的戰爭結束舊王朝,建立異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規模的外族入侵,導致舊王朝的覆滅。
古代中國的政治是人治與法治並行。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在概念上有所區別,古時法治是公民必須守法,現代法治是政府必須首先守法。
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權強化了統一的國家觀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了國家在統一和分裂的狀態間不斷循環的歷史。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九品中正制是繼漢代察舉制和徵辟制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大體上應該是在東漢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時候萌芽的。曹操在漢末群雄割據,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為一個迫切的課題。同時,曹操也從漢代的選人制度中發現了察舉不實和過分注重品德的弊病,因此提出「唯才是舉」的主張。曹操曾數次發布求賢令,他明確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異質」,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可以起用他們來治國安邦。這無疑是對當時用人標準的一次有力糾正。這一指導思想的改變,帶來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從而為建立新的選人制度創造了條件。
九品中正制的初期,確實包含了「唯才是舉」的精神,但由於中正官大多由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人士擔任,於是品評的標准逐步轉向由家世(門第高下)來決定,豪門大族把持了人才選拔的大權,漸漸形成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腐敗現象。
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尚書令位高權大,自隋以來,基本不設(煬帝曾封楊素為尚書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職,故此後,唐朝不再授人以尚書令之職。左、右僕射代領尚書省事,亦職為宰相。
從隋唐開始,對中央行政機構中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總稱。又稱「六曹」。發端於秦少府尚書,經後漢尚書台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職務在秦漢時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由曹漸變為部,至隋唐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隋稱民部)、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中的六官,秦漢九卿的職務大部並入。元代六部改屬中書省。明太祖廢宰相不置,以尚書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地位更加提高。清末,新設外務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廢。
軍機處作為清代最重要、存在時間最長的中央最高輔弼機構,在成立時間上,學術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說。大部分學者認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對西北准噶爾用兵,為方便皇帝隨時召見大臣研究軍政大事並能保守軍事機密,在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作為臨時軍事指揮機構。雍正十年(1732年)軍機房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清朝末期,清朝統治者受到內外壓力,中國出現了立憲與保皇之爭。清朝統治的結束後,中國告別了兩千多年的帝制。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開啟了共和的大門。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北伐結束後,時任東北領導者的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得到了統一。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實際控制了一些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國共內戰後,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的控制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D. 中國的基本地理知識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隻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

中國最南端位於北緯4度左右,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於北緯53度左右,黑龍江的漠河,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最西邊位於東經75度左右,帕米爾高原。最東邊位於東經135度左右,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的交匯處。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從地理上看,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界線。但人們常常將長江一線作為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中國分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333個地級行政單位、2860個縣級行政單位

23個省為:福建(閩/福州),江西(贛/南昌),浙江(浙/杭州),湖南(湘/長沙),湖北(鄂/武漢),江蘇(蘇/南京),山東(魯/濟南),河南(豫/鄭州),安徽(皖/合肥),四川(蜀/成都),貴州(黔/貴陽)、廣東(粵/廣州)、雲南(滇/昆明)、海南(瓊/海口),山西(晉/太原),陝西(陝/西安),河北(冀/石家莊),遼寧(遼/沈陽)吉林(吉/長春),黑龍江(黑/哈爾濱)、甘肅(甘/蘭州),青海(青/西寧),台灣(台/台北)

5個自治區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西藏自治區(藏,拉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4個直轄市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2個特別行政區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各省份介紹

1、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是陝西省

2、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都」。

3、有「煤海」之稱的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4、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5、有「北大倉」(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

6、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

7、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這是我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

8、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9、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10、「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省。

11、貴州省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12、因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省。

13、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夏季氣溫高,有「火爐」之稱。

14、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經全省,所以簡稱「湘」。

15、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所以簡稱「贛」。

16、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它簡稱「皖」。

17、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的山東省,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所以簡稱「魯」。

18、山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19、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20、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21、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

22、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

23、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24、福建省對面是中國的寶島台灣,簡稱「台」,台北和高雄是兩個最大的城市。

25、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區內的桂林、陽朔一帶是世界聞名的景旅遊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26、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高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27、有「東方夏威夷」美稱的海南省,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

28、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毗鄰港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大洋州、中近東和非洲等地區的最近出海口,簡稱「粵」。

29、廣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又名「羊城」和「花城」)有2000多年歷史,也是中國南方最大商貿中心。

30、深圳毗鄰香港,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這里的「「綿綉中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實景微縮景區。

31、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32、雲南物產豐富,有許多聞名中外的物產,如專治聽候打創傷的雲南白葯。

3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被世界稱為「東方瓷園」。江西省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

34、江蘇省的宜興有「陶都」之稱,其紫砂工藝品最為獨特。

35、杭州出產的絲綢不但花色繁多,而且質量精美。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著名的「絲綢之府」。

36、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37、西藏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38、西域三絕為吐魯番的熱、巴里坤的涼、安西的風

我國一些城市的別稱

泉州:鯉城

福州:榕城

拉薩:日光城

重慶:山城

漳州:果城

鞍山:鋼都

景德鎮:瓷都

宜興:陶都

南京:石頭城

昆明:春城

廣州:花城

上海:不夜城

惠州:鵝城

聊城:鳳凰城

四川:天府之國

南昌:英雄城

中國的山

中國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D?D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歷史相傳的五嶽:東岳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北嶽恆山(山西)、南嶽衡山(湖南)、中嶽嵩山(河南)。

泰山古稱東岳,是一座歷史名山,聯合國將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

泰山腳下的岱廟是歷代皇帝舉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與北京故宮、曲阜孔廟一起譽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群。

華山雄奇險峻,自古有「華山天下雄」之稱。

恆山最奇特景點是懸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

衡山是古代傳說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衡山腳下的南嶽廟,佔地面積9800平方米,是五嶽寺廟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內,嵩山的名勝古跡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相傳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林寺,創立名聞天下的少林拳。

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傳說,它是觀音菩薩說道的地方。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境內,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境內,相傳是普賢傳道的場所,所以山上的寺廟大多供奉普賢菩薩。山下和山頂氣溫相差15攝氏度,垂直變化明顯,動、植物品種很多。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E. 中國地理

黃河的沖擊扇,實在渤海的入海口。它形成的原因,是因為地形平坦,水流流速慢,大量河版沙權沉積,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

F.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6)新體中國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G. 有哪些中國地理知識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亥亞,大地母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在空間拍攝的地球照片有很高價值;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而且這些圖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2700-2890 D'' layer - D"層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過渡區域 5150-6378 Inner core - 內核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欖石,輝石(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這些都是通過地震技術獲得的資料(所謂地震技術是指在地表人工製造一個震源,如炸彈之類的,通過接受地下的回波來確知地下結構的方法);我們只能在岩漿中獲得上地幔的采樣,對於其它層則無能為力。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對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及大部分印度洋
¤納斯卡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准),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這樣一來,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
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著二氧化碳的循環。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攝氏度(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一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結合。地球大氣中的氧的產生和維持由生物活動完成。沒有生命就沒有充足的氧氣。
地球與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每世紀減緩了2毫秒。當前的調查顯示出大約在9億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時。
地球有一個由內核電流形成的適度的磁場區。由於太陽風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場和地球上層大氣引發了極光現象。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極在地表處相對地移動;北磁極現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衛星
地球只有一個自然衛星--月球。
未知點
-我們有關地球的知識全部是由極不直接的證據逐步導出的。我們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僅管太陽"常數"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溫度卻數十億年來非常穩定。最好的解釋這個的理由是:由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量改變,控制溫室效應來完成。但這到底是怎麼完成的?亥亞假設主張是由生物圈的活動維持了它。更多的有關金星與火星的詳情可能會提供某些線索。
-在形成像金星一樣大氣前我們能將多少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

H. 高中中國地理

區域地理評價,應該學會舉一反三,你試圖用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去解決,回自己會很累答,能耐心給你備足學才的老師其實是對你不負責任的。痴哥不了解現行高中地理教科書在區域地理設計編排的情況,但我相信是有足夠的區域案例的。
-------------區域各有特點,各有優勢,在區位分析中沒有必要面面俱到,要注意抓住它的突出特點和特別優勢評價之。要學會對地理區域進行分類整合:邊疆省區是一類,沿海省區是一類,內陸省區也是一類,南方省區和北方省區,高原省區和平原省區,農業省區和工業省區(市)也可以分類對比,在比較中發現特點不同,在分類中找到共性相似。痴哥相信你:不再需要別人給你編一本沒意義厚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