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的經濟發展

地理中國的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1-27 03:20:56

⑴ 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國經濟地理發展史

中國經濟地理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經濟地理學為中國經濟地理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
人地關系理論、地域分工理論、宏觀區位理論,以及產業組織理論、全球與地方關系理論、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理論等[20]是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在中國經濟地理的發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中國經濟地理的實踐豐富完善了經濟地理學
理論上,中國經濟地理在實踐中把人地關系理論、宏觀區位理論等基礎理論不同程度地發展了。內容上,中國經濟地理是經濟地理學在中國范圍內的具體化和實踐化。經濟地理學中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在中國的地域上表現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國經濟地理研究的主要對象無疑是中國這個區域系統內經濟活動的形成過程、現狀特徵和發展方向。所以,我們說中國經濟地理是經濟地理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研究中國「區域發展與運行」的學科。 1.中國自然地理知識是中國經濟地理研究的重要基礎
中國自然地理是研究中國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乃至與人類相互影響的學科,中國自然地理涉及的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與中國經濟地理關系不大,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或間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自然環境與中國經濟地理的關系就十分密切了。
2.擁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可以相互充實
中國經濟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論支撐之一是地域分工理論,而區劃理論則是近代自然地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二者理論基礎的基本原則都是分區系統。中國經濟地理根據地域分工理論劃分產業區域,並依據各自區域優勢合理配置資源。

⑵ 中國地理環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之小論文

保護環境 拯救地球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地球母親孕育了人類,她給我們提供了生存的自然環境。可是,在近100年中,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卻越來越不重視環境的保護了。 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破壞大自然。有些工廠為了省排污費,竟然等到夜深人靜時,把未經處理污水排進江河裡。就是因為這些污水,一條清澈見底的河就像是被倒進了墨汁似的,又黑又臭。河裡的魚兒小蝦,難逃厄運,幾乎都死了。 一些廠家為了賺更多的錢,大量的砍伐樹木。讓一片鬱郁蔥蔥的樹林,轉眼間變成個個樹樁。沒有了樹木,無數鳥兒無家可歸,死在獵人的槍下。沒有了樹木,水土流失,旱災時常發生。 由於工業的飛速發展,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全球氣溫上升。南北兩極冰雪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照這樣發展下去,幾十年後,地球可能變成「水球」。人們的棲息之地早已被海水淹沒,連高8848.13米的世界最珠穆朗瑪峰,也變成了一個小山崗。 如果在這樣下去,我們將再也聽不到鳥兒清脆婉轉的歌聲,再也看不到魚兒在水中嬉戲,再也看不到茂盛的森林。我們只能看到一隻只小鳥的屍體,一條條又黑又臭的河流,一個個年輪密集的樹樁······自私的人類啊!如果動植物都死了,那我們又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 大地期盼綠色,河流期盼綠色,小鳥期盼綠色。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園。保護環境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保護環境,從你我做起! 參考資料: http://hi..com/%D2%C0%B1%B4%C1%AB

⑶ 地理中國的經濟發展 高科技產業

冀東南堡油田位於渤海灣灘海地區,是一個儲量規模達10億噸的大油田。這是40多年來我國石油勘探又一個最激動人心的發現,對於落實國家關於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戰略方針,實現我國原油生產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增強我國能源安全供應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將有力地促進京津唐乃至環渤海灣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發現的冀東南堡油田位於河北省唐山市境內(曹妃甸港區),地質上為渤海灣盆地黃驊坳陷北部的南堡凹陷,屬中石油冀東油田公司勘探開發范圍。冀東油田公司有勘探面積1570平方千米,其中陸上570平方千米,灘海1000平方千米。冀東南堡油田是一個整裝、優質、高效油田。儲量規模大、油層厚度大,油層物性好、油品質量好、試采效果好的優質油田。首都鋼鐵總公司位於石景山區裡面,首鋼在國家工業發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首鋼調整搬遷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其對石景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震撼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就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地區功能的重新定位、地區產業的重構和地區形象的重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石景山區處於經濟結構轉型期,首鋼搬遷使其原有的產業結構體系瓦解,石景山區的發展需要構築一個全新的產業結構體系。其二,石景山區定位屬於城區定位而非城市定位。所以,城區功能定位絕不能僅僅根據資源條件,而應當更多根據整個城市性質以及城市經濟結構來確定一個城區在城市發展中的特定功能。然後根據功能定位,在考慮城市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趨勢的前提下來選擇主導產業。目前國家對首都及其周邊的總體規劃是:以休閑、娛樂為發展主旋律,以營造京西花園式的生態環境和時尚高雅的文化氛圍為基礎,打造集休閑、娛樂、會展、購物和商務辦公等功能為一體的首都休閑娛樂中心區(CRD——Capital Recreation District)。定位內涵:從目標市場角度,CRD是服務北京,引領全國,面向世界,以三外人群(外區、外地、外國)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文化、休閑、娛樂消費中心;從城市職能分工角度,CRD是與CBD、中關村等並駕齊驅的北京重要城市職能中心;從產業構成角度,CRD是以休閑娛樂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集聚中心;從城市景觀角度,CRD是以都市山水、生態花園城區為特色的景觀中心;從價值鏈角度,CRD是占據休閑娛樂鏈條高端的創新中心。 至於首鋼的科研機構留在北京,主要是看重北京及其配套設施、服務水平、通訊網路、科研機構的層次高,便對首鋼的新產品、新服務、新客戶的開拓與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的政策環境比較寬松,沿海地區鄉鎮企業基礎比較好,加工工業一直是該芪的強項。此外,中韓雙邊貿易發展很快,我國外資中韓國投資比重很大,而且連年攀升,渤海灣經濟體中要數山東與韓國的經濟關系最密切。利用韓國的產業轉移與投資,發展自己的製造業和貿易。但是不足之外,還有很我,由於最近幾年大城市的成本上升很快,許多中小企業的投資開始往成本比較低的地方轉移,會增加費用的開支。由於這些年山東等環渤海灣地區缺少很好的發展機會才使得經濟增長比較慢,所以人員流動方向不太明朗;環渤海灣的能源資源優勢會是瓶頸,並會在以後發展中起到很大副作用。

⑷ 中國區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引起了廣泛關注,伴隨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同時,中國的金融發展在區域層面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距(趙偉、馬瑞永,2006)。研究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對於解釋和控制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就解決這個問題做初步嘗試。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理論中,地區差異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區的地理位置(如距離港口的遠近)、自然條件等因素決定的。傳統的經濟地理學並不能解釋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優越的地區經濟金融也能發展得很好。
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崛起,新經濟地理學的關鍵是Krugman(1991)提出的規模收益遞增,核心思想是兩個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區,也可能由於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歷史事件)導致產業開始在其中一個地方集聚,從而產生地區差異。同時新經濟地理學開始考慮經濟、歷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傳統地理學未涉及的因素對於經濟的影響(Yeung,2003)。但是常常將政策因素和傳統地理因素一樣視為偶然事件來分析,認為它們對於經濟金融起的是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陳釗、陸銘,2006)。在中國經濟政策和傳統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間接影響經濟和金融發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國的「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一系列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發展起了不可否認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納入了經濟政策因素的影響。
在新經濟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融地理學秉承了新經濟地理學超越傳統地理學框架分析問題的特點,並且發展出了更加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強調跨學科的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多個角度來研究區域金融的發展。在這個視角下,傳統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內。金雪軍、田霖(2004)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已經作了初步嘗試,從金融地理學的綜合視角構建了區域金融競爭力評價體系,其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文化、科技、區位等多個方面。本文試圖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一個金融地理學分析地區金融發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將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經濟、科技、歷史等多種因素主要分為三類:經濟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
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描述性分析
我們分別採用金融相關比率(FIR)和金融市場化率(FMR)來衡量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地區金融發展狀況的指標已經被廣泛採用,由於我國的國有金融長期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為了更好地反映影響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我們特地還採用另一指標金融市場化率(FMR)來反映非國有金融發展狀況(周立,2001)。FIR的定義是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這是衡量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最廣義指標。
FMR是非國有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貸款,以FIR表示金融相關率,那麼計算公式則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將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金融相關比率。相對應的金融市場化比率FMR就為非國有銀行的存貸款之和與GDP的比值(周立,2001)。

中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明顯的變化,表示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的FMR的變化相對表示總體金融發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顯。我們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區域金融發展水平變動的影響因素

三、實證分析
我們採用混同回歸模型和非觀測效應模型來對所獲得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將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區域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水平分別建模分析。
(一)變數和數據 根據前面的分析,把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分為三類: 1.傳統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區域研究的傳統,我們把30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設立兩個虛擬變數region2、 region3來分別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區。 2.新經濟地理因素。根據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軍、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學的特點,對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新經濟地理因素我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外溢效應。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佔地區GDP的比重(insratio)來表示。(2)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我們採用當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學生的數量(hcap)來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郵政和電信業務的總量(comm)來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運輸狀況。我們用地區公路里程總長度(highway)來反映。(5)科技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專利審批通過的數量(patent)來反映。(6)文化因素。我們用當地城鎮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費以外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consu)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消費文化(金雪軍、田霖,2004)。(7)歷史因素。用該地區1997年的人均GDP指標(pergdp97)水平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歷史經濟狀況。 3.經濟政策。本文主要從以下角度考慮政策的影響:(1)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程度。我們用當地財政支出中除教育、行政管理和基本建設之外的支出所佔份額(government)來表示(金煜、陳釗、陸銘,2006)。(2)對外開放程度。研究對外開放程度較多採用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標,但是為了避免內生性問題,我們選用中國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指數(Sylvie Démurge,2002;張學勇等,2006)來反映開放程度。(3)貨幣政策。中國統一的貨幣政策對於不同的地區卻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宋旺、鍾正生,2006),我們採用央行基準存款利率水平來反映貨幣政策力度。 我們選取1997-2004年的數據進行分析,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非國有金融在90年代初以前發展趨勢不明顯,另一方面從1996年以後利率政策使用較為頻繁,對地區金融發展水平可能產生影響。變數的數據來源於中國經濟信息網的地區年鑒、《中國金融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各期,以及《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1.傳統經濟地理因素中的地理位置對於中國各地區的總體金融發展水平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對非國有金融卻有顯著影響。中國金融中國有金融佔比較大,行政色彩濃厚並非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經濟發達地區並非金融發展程度高,經濟落後地區也未必金融發展水平落後。但是非國有金融相對而言市場化程度較高,處於不利地理位置的西部地區其地理位置必然對其非國有金融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限製作用。 2.新經濟地理因素對於區域金融發展有重要影響。(1)其中的人力資本、信息化水平和歷史經濟基礎對地區總體金融發展和非國有金融發展都具有非常顯著的正的影響。(2)地區的消費文化只在混同回歸模型中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表現出顯著的正的影響,但是在隨機效應模型中並不顯著;其對區域非國有金融發展也沒有顯著影響。(3)科技發展水平只在隨機效應模型中表現出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的正影響,其他模型中統計結果均不顯著。說明我國區域金融的發展對當地科技發展並不存在明顯的依賴性。(4)交通運輸狀況對區域金融發展沒有顯著影響,由於金融發展已經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信息化水平,而對於交通運輸條件的依賴已經很弱了。(5)產業外溢程度在隨機效應模型中表現出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的正影響作用,即第三產業越發達,對區域金融發展越有利。 3.經濟政策存在明顯的區域效應。(1)政府對經濟的參與對於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均表現出顯著的抑製作用。對東部地區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抑製作用尤為明顯,對西部地區的非國有金融發展無明顯影響。(2)對外開放的地區優惠政策在對地區金融總體發展水平的影響方面,對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都有顯著的負影響,中部地區沒有影響。在影響非國有金融發展方面,對外開放優惠政策對於東部地區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於中部地區沒有影響,對於西部地區卻具有負影響。東部地區享受到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力度最大,而且取得了卓著的政策實施效果;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力度較小,且未起到明顯的效果。(3)利率政策對於區域金融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效應。利率水平與區域非國有金融發展成負相關,但是這種負的影響東部地區最強,中部其次,西部最弱。東部地區由於投資意識相對發達,對於利率較中西部地區更加敏感,所以利率政策作用也更加明顯。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了一個分析區域金融發展影響因素的框架,並且結合中國地區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論表明:經濟地理因素中地理位置對區域非國有金融發展有顯著影響;新經濟地理因素中區域人力資本水平、信息化水平、歷史經濟基礎等都對金融發展有顯著正影響,而科技水平和交通運輸條件影響不顯著;經濟政策有著差異化的區域效應:對外開放政策對於東部地區非國有金融發展影響顯著,對於中西部地區促進作用不明顯;政府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參與有利於區域金融的發展,尤其對於市場化程度高的東部地區;利率政策的敏感程度按照東、中、西部地區依次遞減。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我們得到以下政策啟示:第一,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情況制定差異化的政策。對外開放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金融市場化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可以繼續保持,但對於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未見明顯,因此,促進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發展和金融市場化水平的提高應該採用其他方式。第二,要促進地區的金融發展和金融市場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對於經濟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尤其要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性。第三,為了更好地促進地區金融發展,需要實行差別化的利率政策。較低的利率水平對區域金融發展有促進作用。東部地區的金融發展對利率水平最為敏感,因此利率可以作為調節東部地區金融發展得很好的政策工具。對於中部和西部地區其影響程度依次減弱,但是影響仍然顯著。所以如果要利用差異化的利率政策促進區域金融發展,利率水平應該按東、中、西部順序依次提高才能發揮出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483-499, 1991 [2]金雪軍,田霖.我國區域金融成長差異的態勢: 1978- 2003年[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4,(8):24-30. [3]周立.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1978-2000)[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賈偉) 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地理環境與經濟政策 盧 佳 金雪軍

⑸ 中國的地理位置如何有利於經濟發展

一,對農業,背考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有利於農業生產;二,對工業,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和路上邊境線,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

⑹ 地理在中國有那些方面的發展優勢或者說地理在中國有什麼用

中國是個古老帝國,5000年的歷史,只落後了二三百年.當前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落後就要挨打,於是發展經濟,強國強兵中國人在這方面高度一致.我們的祖先是了不起的,給了我們如此偉大的國家,如此遼闊的土地.當然人沒有知足的.中國是個靠海國家,但中國南有海南島,東有台灣島,天然的兩艘航空母艦.
而且是不沉的航母.地理防衛優勢環球可占第一.東北地帶有朝鮮半島,如果中國能和古代一樣處理好和朝鮮族朋友的關系,可以說海疆基本是安全的.將來台灣完成統一,海南島必將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大軍港,南海利益,石油通道,全要依靠此來保衛.台灣將成為遏制日本,保衛東海,防衛華東的任務.
世界上還沒有那個國家能有這種地理位置極佳,如此廣大的功能的島嶼,況這兩個島嶼的面積極大.人類從原始到現代,從最開始的樹上下來,現在全積聚於平原,從中國的現狀來瞧,梯度十分明顯,靠海的平原,低海拔區域人口的密度很大,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也說明中國的戰略縱深很廣大,核子武器在能耐,也影響不了中國廣大的高原,除非出現核冬天,中國廣大的高原優勢,導致中國可攻可退,並非一個海嘯就出現緊張,當年老毛他老人家搞的三線建設,效果顯著.
中國周邊國家極多,可能是世界上周邊國家最多的,絕大多數國家基本能認識到和中國抗拒是沒好下場的,包括日本在內,如果陸地和中國相連,嚇死他,也不敢和中國打仗.這些小國中國基本上星期攻勢就可解決問題.
從亞洲范圍來瞧,能和中國抗拒的印度由於青藏高原,邊界高山的影響,還打不起大的戰爭,而且陸戰十個印度也不敢和中國交手.因此上說,中國保衛祖國的能力是很強的.
但是,中國有一個地理方面的劣勢,就是北方的俄羅斯,中國和俄羅斯有仇.就是俄佔我廣大的領土.分裂了外蒙.特別是佔了我庫頁島以東的廣大領土,俄遠東大部分是中國的,還有一個海參葳.俄為了在遠東得到一個不凍港,侵佔過我族順.雖然說現在俄羅斯國力不是很強,但這好比睡在中國門口外的一隻熊,隨時有可能出來害人,不可不防.
所以中國要考慮自己的對外政策,多交朋友,拉攏外蒙,分化俄遠東地區,只有分裂了俄羅斯,中國才能算是安全.在俄遠東地區有眾多的中國人,俄曾經擔心這些人會分裂遠東.我曾經到過俄羅斯,見過俄羅斯之大,人口之少,我們國家只要有地全種莊稼了,在俄羅斯,坐火車我就沒見過一塊地,全是荒原啊,極為肥美.我想如何在100年左右考慮俄遠東地區,是中國的一個任務.否則中國人睡覺總是不香.區區小日本只能算是小患,我們不能光是腦袋疼想腦袋,腳疼再來治腳了.

中國地理對我國的社會經濟有什麼貢獻

中國地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有利於東面海洋的水汽進入內陸,東南多平原,水分充足,有利於農業種植。西高東低,河水自西向東流,有利於溝通東西,加強交流。
中國地形多種多樣,有利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需要。
中國海岸線較長,有利於對外溝通交流和海洋漁業的發展。
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江河眾多,水資源尚可.經緯跨度大,三級落差明顯,氣候基本齊全
臨海靠山,戰略地理優勢突出
海岸線綿長,專屬開發區廣闊,海底資源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西北西南內陸多山,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
北部海拔高,地勢平坦,適宜畜牧業
南方地勢低窪,多丘陵,種植業優勢突出。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中國地域內的海岸與大陸架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巨大的開發價值。中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約1.8萬公里。加上島嶼海岸線,總長約3萬公里。沿岸多優良海灣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廈門、廣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中國的淺海大陸架是世界最寬廣的大陸架之一,包括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 中國的地理優勢條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沿海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這也促進了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海上運輸的發展。例如,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 隨著人們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價值更是明顯。這個功能也主要顯示出強烈的區位優勢,向東可到日本,美洲等國家,向南可到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區;另外,中國大陸又背靠亞歐大陸,為建設陸上發達交通提供可能。中國的「第二亞歐大陸橋」可以一直從連雲港向西到達歐洲荷蘭國家境內。這充分顯示出我國海陸位置的天然區位優勢。
。世界上幾乎所有動植物都可在我國找到生存場所,為中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我國絕大部分領土在北溫帶,南部一小部分在熱帶。這樣的緯度位置既適於人類生活,又使溫帶、亞熱帶的各種動植物在我國都能繁殖生長,給我國發展多種經濟提供了更有利條件

⑻ 八年級上,地理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

我國交通運輸線分布不均,東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無論是陸運、水運還是空運都呈現出這樣的特點。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同時也是服務型的行業,交通運輸部現在主管的公路、水運、民航以及郵政等交通運輸方式,都是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窗口性行業,應該說這個行業與廣大人民群眾、與經濟社會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建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工作,大力加強交通事業的建設,應該說經過60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建設,我國的交通運輸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到2008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已經達到373萬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和公路密度比1978年增長3倍多,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達6.03萬公里;建成公路橋梁總量是1978年的近5倍,一批施工難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世界級公路橋梁和長大隧道建成通車;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24.44萬公里,是改革開放前的5倍多;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我國擁有16個億噸大港;民航的通航機場已經達到158個,我們的郵政事業發展非常快,已經成為一個世界郵政大國;2008年公路客運量、旅客周轉量、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分別比1978年增長13倍、23倍、10倍和36倍;水路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分別比1978年增長5倍和16倍。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交通運輸事業的巨大進步,也可以看出交通運輸事業對於社會發展以及為廣大人民群眾方便出行發揮的巨大作用。

⑼ 地理,中國經濟的發展

·京滬線、京哈、京廣線 、京九線、.寶成-成昆線 隴海線-蘭新線,滬杭線-浙贛線-湘黔線-貴昆內線
基礎容、 畜牧業、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 平原、河谷、綠洲 400毫米 東北林區、西南林區
東南林區 東部沿海地區 旱地 一年一熟 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小麥、玉米、高粱 秦嶺淮河一線
水田 一年兩熟至三熟 水稻油菜

⑽ 中國經濟地理的內容簡介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生產力布局規律的科學,即研究社會生產在一定地域范圍回內空間分布答形成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共分十章,內容包括:緒論、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基本條件、我國生產力布局及其基本原則、中國農業地理、中國工業地理、中國交通運輸地理、中國商業地理、中國旅遊地理、中國城市地理、中國經濟地理分區。
《中國經濟地理》可作為大學預備班、民族班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大、中專經濟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並可供在民族地區從事經濟工作或科研工作的人士參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