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人文地理
A. 大理,誰了解介紹下名勝古跡,人文地理。
大理,全名大理白族自治州,歷史悠久,是首批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文獻名邦」的美稱。大理風光秀麗,蒼山洱海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理也是4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大理也是武俠小說中著名的地點。大理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臨滄地區,西與保山地區、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地區。大理距省會雲南約330公里,有高等級公路直達。大理機場有飛往省內昆明、西雙版納、廣州的航班。昆明到大理也可以坐火車。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是一座千年古城。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南詔國建立至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大理風景名勝區主要含大理古城、蒼山、洱海、白族風情:蒼山十九峰十八溪,處處美景,尤以清碧溪為最;蒼山洱海,山水相依,洱海就像「群山間的無瑕美玉」。大理的其他著名景點有:大理的城市地標崇聖寺三塔、白族人心中象徵著愛情忠貞蝴蝶泉、洱海明月等。大理州地處低緯高原,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形成年溫差小,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於涼,暑止於溫」,四季溫差不大。全州由於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氣溫隨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隨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熱,壩區暖,山區涼,高山寒,立體氣候明顯。
B. 誰要解釋一下,人文地理角度,介紹河北省的旅遊資源,至少一個城市,兩處名聲,兩種特產。 人文地理的角
滄州鐵獅子,吳橋雜技
C. 計量革命名詞解釋
計量革命是西方地理學的一次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始於20世紀50年代,於專60年代興盛。屬
在計量革命中,地理學家們把數學統計方法應用在人文地理學研究中,其他學科的定律、規律也用來研究人文地理問題,使人文地理從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揭示了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空間規律性。70年代後,地理學研究中有片面追求定量化、濫用數學公式的趨勢,但也有頭腦清醒的人認識到,計量革命僅僅是一種研究手段的更新,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解釋地理現象,它只有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D. 歷史人文地理學的名詞解釋
歷史人文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分布、演變及其發展規律。按研究內容分為:①歷史政治地理。研究歷史時期疆域和政區的形成、劃分及其變遷;各級行政中心的位置及其遷移。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即屬此范圍;②歷史經濟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最豐富的部分,研究歷史時期某一地區(或國家)生產力的分布、變遷及其規律。包括農業、工業、手工業、礦業的區域分布、發展;水利工程建設;交通路線的改變及興廢;自然資源的利用;區域經濟開發等;③歷史人口與居民地理。研究歷史時期居民的分布、變遷及其規律。包括人口的分布與變遷;民族來源、分布地區、遷徙路線;移民地區和路線、地區開發和影響;聚落的產生、分布、聚散和空間特徵;④歷史軍事地理。研究歷史時期軍事地理的分布現象及其變化。包括某些地區、地點在歷史上的戰略意義和價值;戰爭路線研究;歷史戰役地理分析;重要防禦建築,如關隘、障塞、烽燧以及長城、邊牆等的形成和變遷;⑤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歷史時期文化現象的起源、分布、傳播和變遷規律。精神要素方麵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社會風俗、藝術、思想等;物質要素方麵包括歷史文化遺跡、建築和聚落形式等。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對象屬社會,經濟現象,與歷史學、經濟史、考古學等學科關系密切。它不僅是歷史學與地理學間的邊緣科學,也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間的邊緣科學。
E. 求助:歷史地理學名詞解釋!!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它究竟講些什麼東西?有人認為是歷史加地理,這當然不正確。實際上,歷史地理是一門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的變遷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研究的對象和現代地理學沒什麼兩樣,只是個別要素因材料短缺而無法研究。兩者的區別主要是時間不同,現代地理學是研究現在的環境變化,而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的。
那麼,歷史時期怎樣劃分?我們認為,歷史學是講人類活動的,歷史地理的歷史時期也就是歷史上人類對地理環境有所影響開始。人類對自然環境發生最大影響是從人類有了農業開始,過於原始的人對地理環境幾乎沒有影響或影響甚微。關於農業起源於何時,至今仍有不少爭論,但在新石器時代,農業發展確實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遺存,據考證是人種的而非野生,這顯然已不是原始農業,因此,歷史時期的上限基本是在一萬年前。下限很難定,大致是以地理環境變化到與現在現狀完全相同為止,之後,便是現代地理學的任務而非歷史地理學范疇。
歷史地理學與現代地理學一樣,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分支。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環境如河流、湖泊、沙漠等等,人文地理主要是研究如人口、經濟、城市、風俗、文化等,前者屬自然科學,後者屬社會科學。中國傳統歷史上有沿革地理學,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
F. 求人文地理學中「時間-空間收斂」的名詞解釋
區域經濟理論和大量實證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研究了空間收斂的一般特性版.研究結果表明:(1)空間收斂一權般規律存在兩大特徵,即空間收斂第一規律和第二規律;(2)空間收斂第一規律是指子集收斂,從純經濟理論角度來看,子集收斂是短期性的,但許多實證研究表明了子集收斂的長期動態性;(3)空間收斂第二規律是指空間收斂的動態性和長期性,短期呈現空間收斂,長期出現空間收斂的波動.以往有關區域經濟不平衡的理論不能夠解釋新的不平衡的出現,空間收斂第二規律解釋空間不平衡的演變過程.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來看,空間收斂第一規律是指空間與收斂的關系,空間收斂第二規律是指時間與收斂的關系。
G. 名詞解釋:歷史自然地理
歷史自然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
在時間尺度上,將研究地質時期地理環境的古地理學與研究現代自然地理環境的自然地理學相聯系,從而提供地理環境變遷的連續時間譜。由於學科的相互滲透與方法的借鑒,近年來它與古地理學在研究時段上有一定重疊。
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時段一般認為從人類社會生產活動能在較大范圍和較大程度上影響自然界之時起,即農業出現以後。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雖有自然原因,但人類活動是改變地理環境面貌的更活躍、更積極的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干預自然界的能力越來越強,但人類活動引起地理環境的變遷受自然地理過程基本規律的制約。
本學科分為:①綜合歷史自然地理學。從整體或系統研究環境變遷。通過復原一系列時間斷面的地理環境,建立環境變遷序列。此外,各個時期地域分異的變化、自然地理界線的變遷、各要素相互關系的歷史變化、不同地域自然地理環境變遷的對比研究等,亦為研究的重要內容;②部門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諸自然地理要素(氣候、地貌、植被、動物、水文、土壤)在歷史時期的變遷;③區域歷史自然地理學。以一定區域為研究范圍。綜合歷史自然地理學是建立在部門歷史自然地理學和區域歷史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
歷史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歷史文獻與野外考察相結合,以及考古學方法、沉積物分析、孢粉分析、14C年代測定等。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歷史文獻,廣泛分布的古代人類活動遺跡以及類型多樣的自然地理單元,為這門學科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國外在這一領域沒有形成專門的學科,雖有一些研究,大多作為歷史人文地理的一部分。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淵源久遠,但作為一門學科在20世紀50年代末才被提出。在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著眼於某些部門自然地理要素變遷的研究。1982年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是歷史部門自然地理研究的一部總結性著作。黃土高原歷史自然地理及京津地區壞境變遷的研究,可作為歷史區域自然地理研究的代表;現正開展對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環境變遷與下遊河道變遷的研究。某些研究者還提出建立中國的歷史時期環境變遷序列。
參考自網路:http://ke..com/view/11757586.htm?fr=aladdin
H. 人文地理中「時間-空間收斂」的名詞解釋
可以這樣解釋:區域經濟理論和大量實證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研究了空間收斂的一般特性版.研究結果表明權:(1)空間收斂一般規律存在兩大特徵,即空間收斂第一規律和第二規律;(2)空間收斂第一規律是指子集收斂,從純經濟理論角度來看,子集收斂是短期性的,但許多實證研究表明了子集收斂的長期動態性;(3)空間收斂第二規律是指空間收斂的動態性和長期性,短期呈現空間收斂,長期出現空間收斂的波動.以往有關區域經濟不平衡的理論不能夠解釋新的不平衡的出現,空間收斂第二規律解釋空間不平衡的演變過程.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來看,空間收斂第一規律是指空間與收斂的關系,空間收斂第二規律是指時間與收斂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