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案例
A. 說明中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點,舉例說明中國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與對外貿易的關系,國際貿易地理,有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緯度位置:南北跨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經度位置:東西跨經度60多度,分屬東五區至東九區的五個時區
地勢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脈構成地形骨架,各類地形呈網狀排列.
地形:山地面積廣大,山地多,平地少.
氣溫: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及個別山地外全國普遍高溫.
降水:空間分布是由東南向西北內陸遞減;時間分布是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
氣候: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
河流:以外流河為主,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是內、外流區域分界線.
資源狀況:呈現資源總量豐富,種類齊全,但人均佔有量少,開發程度低的狀況.
面積:世界第三大國
其他:長達2萬千米的路上疆界和18000千米的大陸海岸線、5000多個島嶼、14個陸上鄰國和6個海上鄰國
人文地理包含面很廣,包括人口,城市等
人口:13億,自然增長率低,但基數大,增長快.
城市:多分布在東南沿海
城市化: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發展不合理
農業:北方旱田農業,南方水田農業.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其實就是十分落後),牧業主要為游牧業(也落後),
工業:這個比較復雜,更多資料還得去查.主要成就就是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地域聯系:這里只說交通,特點是分布不均,東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其他還有通信,商業,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這個你就知道比較落後就行了.
環境問題:這個沒有找到可以概括的特點.基本都是先污染後治理
B. 自然環境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
國際貨易是跨越國界的商品和服務的變換活動。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是在具體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的。地理環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類,以下分而論之。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特徵、氣候條件、水文狀況、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島國如日本,氣候適中、海運便利,這些成為其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國土狹窄、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極其貧乏的礦產資源,又是制約其工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權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貿易」這一立國的基本國策。特別是在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揚長避短,執行了一條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運(全國有1085個港口集中分布於三灣—海地區,其中有100多個是對外貿易港,它們往往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大城市),形成「臨海型」的工業布局。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業製成品,使其「出口主導型」的經貿戰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到60年代末,日本國民經濟總值僅次於美、原蘇聯;到80年代初,超過原蘇聯僅次於美國,且保持至今。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事實,充分說明日本人在正確認識自身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成功的運用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並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了輝煌的經濟奇跡。
相反,在高緯度和低緯度的內陸山區,因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往往造成經貿的長期落後。如橫跨赤道的非洲大國扎伊爾和緯度偏高的亞洲內陸國家蒙古,雖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長期落後。原蘇聯解體後,經濟原本較為發達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傳統的交通聯系被打亂。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經北高加索到俄羅斯的鐵路幾乎中斷,一部分勉強可使用的公路也無法保證運輸安全。中亞五國地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因交通不暢,使經濟難以發展。為了把資源推向國際市場,發展經貿,解決交通出路刻不容緩。1993年5月,上述8國代表聚會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共同商討地區交通發展問題,通過了歐洲經裏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亞的「歐亞運輸走廊」計劃(TRACECA)。該計劃的實施,使參加國受益匪淺,因而成員不斷擴大。1998年巴庫國際會議又把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作為擴展TRACE計劃、加強歐亞大陸交通和貿易合作的象徵,為歐亞大陸中部各國經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氣候類型,直接影響國際貿易中的商品運輸,各國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則冬季封凍,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羅斯,雖有廣闊海域,海岸線漫長但均因緯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爾曼斯克港),封凍期漫長,利用率極低。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各國大部分屬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季風性氣侯,因而在簽訂業務合同,決定裝運期時,要根據商品的性質選擇季節。如雨季不宜裝運易潮、易霉變的商品;夏季不宜裝運易融化物品,如瀝青、浸酸羊皮等。否則,將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某年夏季,我國某公司出口一批瀝青到西非,用多層牛皮紙包裝,走蘇伊士運河航線,當船行至紅海時,瀝青開始融化。紅海氣溫高,鹽度大,表層水溫達32℃,鹽度40%左右,為世界上溫度和鹽度最高的海區之一。高溫使融化的瀝青透過紙袋粘附在貨倉里,當船入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到大西洋時,沿途氣溫有所下降,使粘在貨倉里的瀝青又凝固起來,到達目的地潛口時,卸貨十分困難,清掃船倉更困難,不得不僱傭大量勞力,最後結算,入不敷出,貿易失敗。究其原因,除出行季節不合適,還有對所選航線沿途溫度的變化情況不甚了解,若採用桶裝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全球性氣候異常,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世界各地旱澇失常,同時誘發狂風、大潮、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工業、交通、國際貿易以巨大的沖擊,其中首當真沖的是農業生產。因為氣候可以影響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由此而產生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世界市場上的糧食貿易。
C. 影響國際貿易的地理要素有哪些
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如同自然地理環境一樣,也是明 顯而深刻的,是國際貿易的社會地理基礎。
人口民族、科學技術、環境質量、政治因素和生產力狀況等,均屬人文 地理環境范疇,它們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下面分別敘述。
一、人口、民族的影響
人類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即生產者),又是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 資料的消耗者(即消費者),兩者是辯證的統一。經貿活動,特別是國際貿 易活動,更是社會生產和國際地域分工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人類則是其 主宰者。人類對於經貿活動的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從世界人口地圖上清楚地看到,人口的分布狀況是與經濟發展及國際貿 易緊密相關的。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區,一般是世界經濟、貿易的發達地區。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世界人口集聚程度有增無減,往往使相鄰近的一些城市集聚, 乃至連接起來,形成規模宏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帶,如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地區 和沿著大西洋岸向南延伸的都市帶,日本沿太平洋岸的城市帶及中國東南部 沿海的城市群等。隨之這些地帶亦成了經濟、貿易、政治和文化等高度集中 的中心地區。
眾所周知,人口較多、密度頗高的國家或地區,對各種原材料、燃料和消費品等的需求量就大,必然導致經貿活動的活躍與繁榮。例如亞洲,地域 廣大,人口較為密集,居住著全世界大約 60%的人口,糧食消費量極其巨大, 雖然本洲生產的糧食是各大洲中最多的,但每年仍然得從其他各洲調進可觀 的糧食,其總量要佔全世界糧食總貿易量的一半左右。同樣,一個國家或地 區生產水平與生活水平的高低,從某種角度看,受制於該國家或地區的人口 數量和商品需要量等諸因素。
除此以外,人口素質高低、年齡結構、以及人口增長的速度等,也將影
響國家或地區乃至國際間的經貿活動。
認真地研究、了解、熟悉各個國家與地區人 民和民族的興趣愛好、風土人情、傳統特點,乃至宗教信仰等,有的放矢地 做好外貿商品的供應以及商標、包裝等的設計與處理工作,對於開拓對外貿
易市場,有效地做好外貿生意等,是很有必要與必需的。
二、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的 理論,日益為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的實踐所證實,也愈來愈被廣大 公眾所共識。資本主義社會所以能戰勝封建社會,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靠著 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創造了比過去任何社會發達得多的社會生產力。非常 清楚,不同歷史階段生產力的差異,實際上是人們掌握科學技術多少的差異, 生產力的不發達,就是科學技術的不發達。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前進,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進步、生產力發展和國際經貿活動中的作用將愈趨重 要。科學技術在經貿活動中的作用有日益 增大之勢。
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國內市場 狹小的資本主義國家,只得以搶占國外市場,大力發展國際貿易的辦法尋找 出路。
三、環境質量的影響
人類和其生活的地理環境關系密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經貿活動等會 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反之,人類的一切活動又會深刻地作用於地理 環境,並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
地理環境是由土地、大氣、水份、動植物等組成的統一整體,其任何一 個部分的數量,或者質量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生態系 統、環境質量以及它們間的相互關系,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和經濟活動。
四、政治因素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各個組成要素會對國際貿易活動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地 產生影響,而涉及面更為廣泛、影響程度更加深刻的則數政治因素。局勢是 否穩定,有否全球或局部戰爭,國家(地區)執行什麼樣方針、政策和奉行 何種外交路線,參加政治、經濟聯盟與否,屬於何種社會經濟制度,哪個政 黨、集團執政,誰來掌權等,均會非常明顯地影響社會、經濟和貿易。
D.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如何影響世界貿易
自然地理對經濟或者貿易的影響是底層的,基礎的,就世界貿易而言,自版然地理條件的好權壞影響商品原料的多少、質量的高低和跨國貿易的成本(即國家間地理位置距離的遠近),但並不是底層的影響就大,實際上人文地理對國際貿易影響更多。
就字面看世界貿易或者說國際貿易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國家是政治區劃的劃分,顯然歸為人文地理一類。貿易是經濟行為,是人為的,世界貿易如何進行要看人怎樣操作。一方面從事世界貿易的人來自不同國家,語言的使用、風俗習慣、社會約定俗成都不一樣,這會影響貿易的開展;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經濟政策、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系等政治因素更是直接影響世界貿易。當然貿易開展過程中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市場大小等人文因素也與世界貿易息息相關。
此外世界貿易不僅是商品的貿易,還包括勞動力輸入輸出,技術、權利、服務等的提供和轉讓,這些因素作為貿易的直接內容都屬於人文地理范疇。
E. 急求 案例 關於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
摘 要:伴隨著貿易的發展,文化差異對貿易的影響也越發突顯。這體現在語言、宗教、社會習慣、政治哲學、社會結構、教育等文化構成的各個層面。必須培養跨文化意識,加強跨文化商務交往能力,進行文化交流與展示,注重文化的融合和變遷,以此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文化差異;貿易擴展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歷史的積淀,同時是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特質的一種載體。雖然歷史的進程中不同文化也相互影響和滲透,但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卻依然保持了各自獨特的一面。因此,文化具有差異性,一種文化認為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對於其他文化來說,就可能並不會受到如此的重視。但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不斷發展,並且不斷深入。可是伴隨著貿易的發展,文化差異的影響也越發地突顯。世界貿易中文化差異的存在已影響到國際間的貿易活動。
一、文化差異的類型及其影響
1.語言的差異。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而又普遍的社會現象。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開展國際間的貿易活動,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轉換是必不可少的。但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導致了不同語言之間交流轉換的困難,從而影響到了國際商務交往。
通用汽車公司的廣告語:「身在比利時」(BodyinBelgium)譯作法蘭克斯語則為「漁夫旁的屍體」 (CorpsebyFisher)。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廣告因為語言的差異導致了拓展市場的不利。同樣,一巴西的航空公司有則廣告說她有一個「很舒適的機艙」(comfortablerendezvous),但將此換作葡萄牙語則為「非法的性服務場所」(aroomforillicitsexualen counters)。由此可見,語言對國際貿易的開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2.宗教的差異。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它包括指導思想,組織,行動,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宗教是一種對社群所認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自從人類成為一種群體活動的生物,成為具有社會性的群體以來,宗教就是作為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而成為社會的必需。
因此作為意識形態層面的宗教,也對國際貿易的運行產生影響。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世界上的主要宗教有猶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神道教、本教、錫克教、瑣羅亞斯德教等。所以在國際交往中應注意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日本人多信奉神道教,阿拉伯國家多信奉伊斯蘭教,英國人絕大多數信奉基督教[1]。
一國際公司在卡達進行談判時,由於負責人忽略宗教因素,基於對成功的信念,攜帶了白蘭地准備在儀式上與同事慶祝,結果他不但被嚴謹的回教國家裡的一個對習俗虔誠的男子立刻趕走,而且使公司成為了不受歡迎的公司。就是這樣一個文化細節上的失誤,導致了貿易合約的損失。
3.社會習慣的差異。社會習慣是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它不僅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價值觀,而且會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思維模式。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入,帶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一個成熟的跨國公司必定是一個了解目標國文化的公司,一個注重文化差異的公司。
希爾頓酒店是世界著名的酒店,重視社會習慣的差異是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希爾頓強調每個酒店必須要有個性,針對其所在地區或國家市場的需要,來進行具有個性的裝潢和服務。同時鼓勵廚師利用當地的原料作出具有地方風味的飯菜[2]。
同樣,跨國公司的成功運作還需尊重當地的工作模式。一個北加州廠商收購了英國伯明翰市一家公司,希望藉此打開歐洲市場。但在接管公司後不久,美國的管理人員就准備矯正下午茶點的休息時間問題。在英國,每人可以有半小時的下午茶點時間,然而管理層希望將此縮短為十分鍾。結果是工人們罷工,最終該公司倒閉。所以在國際貿易中,如果對海外工作的文化現實反應遲鈍將會招致悲慘的後果。
4.政治哲學的差異。政治是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國際貿易由於是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開展的,因此必然要受到政治哲學的影響和作用。
在國際貿易中,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政治因素不同,對商品的包裝材料、結構、圖案以及文字標識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阿拉伯國家規定進口商品的包裝禁用六角星圖案,因為六角星與以色列國旗中的圖案相似。由此可見,只有認識到政治上的不同,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促進外貿出口。
5.社會結構的差異。社會結構是某一社會制度的基本成分之間有組織的關系。社會結構包含社會分層,並且伴隨著階級等級和種性等級。社會結構極大地影響著國際貿易的運行和跨國公司的目標市場定位。
麗晶集團根據目標顧客年齡層次的不同,作出了准確的市場定位,對酒店進行了不同的裝潢設計。設在紐約的MAYFAIR酒店,其建築風格主要吸引有較強安全意識、保守、傳統的老年顧客,而紐約麗晶酒店則具有現代的氣息,吸引年輕、好動的商務旅行者[2]。
俄羅斯國民的支出結構方面,各個階層存在著明顯的區分。比如中產階級上層,他們很少在食物、醫療服務、招待客人方面節省開支,去國外觀光旅遊及教育旅行也無疑是屬於上層人士的支出,建築或購買房屋、成年人健康服務及教育服務則屬於上層及中層人士,盡管一些項目的數量比例相差一倍或至少1/3以上。而中產階級下層在服裝、鞋類、日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休假旅行等方面都要節省開支,中層則常常節約休假的開支。在使用物品的分化方面,其意義並不在於是否擁有物品本身,而更多表現為品牌和價格上的區別。因此,開展國際貿易活動一定要准確把握目標市場的社會等級結構,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產,使用不同的營銷策略。
6.教育的差異。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通過改變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或營銷方式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如果一國國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和程度較低,則其比較優勢更多地向勞動力密集型傾斜。但若一國重視教育,公民受教育水平較高,則該國技術先進、創新能力強,比較優勢主要為技術密集型或資金密集型。
同樣,教育也影響著營銷方式。一方面,對於實施營銷策略的公司來說,員工的教育培訓對於公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沃爾瑪、通用電氣、IBM等都非常重視員工的教育培訓,甚至建立專門性的學校培養自己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對於營銷策略的接受者即顧客來說,不同教育層次的顧客其需求不同,因此開展國際貿易活動時就應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
二、應對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的建議
1.培養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是指商務人員對文化差異的理解並作出適當反應的一種商務意識。換言之,反映國際貿易者本土文化的價值觀的行為標准已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發展的需要了。國際化的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如國際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等都需要較高的跨文化意識。因此,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必須擁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識。
2.掌握跨文化商務技巧。跨文化商務交往中應當具備的能力有對文化和組織的理解力、適應能力、建立關系能力、系統和多視角的思維能力、態度、敏感性、語言能力、文化影響下的決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3]。這些能力與國際貿易的成功與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這些能力需要在商務環境中得到磨練,實踐經驗和大量的在職培訓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對於在職人員來說,應該加強相關能力的培訓;對於接受高等教育的商務人才來說,應加強跨文化商務交往意識的培養,同時學校應提供相關的課程以及實踐機會。
3.在策略制定上注重文化的融合。一個跨國公司跨國投資經營時,往往需要融合三種文化:自己國家的文化、目標市場國家的文化、企業的文化。只有注重文化的融合,才能深入地適應市場,進而拓展市場。肯得基早期推出了「墨西哥雞肉卷」,在該產品投入市場後不久,肯得基又推出了一款融合了中國文化的「老北京雞肉卷」,該產品添加了中國傳統的甜面醬、蔥絲等原料,因此銷量可觀。同樣,摩托羅拉公司制定的中國投資戰略強調管理本土化、配套產品國產化。同時還大力支持中國的公益事業,因而在中國市場上獲得成功[4]。
4.加強文化交流與展示。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與展示,是一個了解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它不僅有利於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還有力地推動了經貿合作,已成功舉辦的中法文化年就是一個展示文化、交流文化的平台。2006年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相約北京」聯歡活動、上海國際藝術節、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等項目已經形成品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四海賓朋。繼中法互辦文化年之後,中俄互辦「國家年」再次掀起兩國文化交流的熱潮。駐法國、德國、模里西斯等中國文化中心工程進展順利,成為文化交流的亮點。
5.在國際貿易中注意文化的變遷。任何文化都不是一灘死水,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變遷。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然而咖啡文化則相對受到冷落。但改革開放以來,在過去被認為是「小資情調」的咖啡文化開始大舉進入中國,咖啡吧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咖啡也進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國際貿易者必須適時改變貿易策略,以適應文化變遷後的新特點。
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國公司越來越多,這意味著企業更需要跨文化的管理。然而文化的差異已影響到國際間的貿易活動,這體現在文化構成要素的各個層面,尤其是意識形態方面。為進一步推動世界貿易的自由發展,促進貿易環境法制化、規范化,我們應進行國際性的文化展示與交流,在國際貿易策略制定上注意與當地文化的融合,進行多種方式的文化培訓,培養跨文化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曹浩文.如何掌握商務禮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07.
[2] 鄒統釺.酒店經營戰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83.
[3] [荷]豐斯·特龍彭納斯.在文化的波濤中沖浪[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89-190.
[4] 王志樂.2004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299-307.
F. 舉例子說明地理環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地域分工日益廣泛和深化、國際間的 競爭愈益激烈的今天, 地理環境各因素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比過去任何時候更 加激烈和深刻。積極開展地理環境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及其規律性的探索研 究, 對預測國際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 國際貿易變化和做好對外經貿工作等方面, 均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字:地理環境 關鍵字 人文環境 抑制 促進 國際貿易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地形特徵、氣候條件、 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 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1、 地理位置的影響 、 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處的空間區域,其對國際貿易的 影響可以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經濟地理位置和鄰國位置等反面 反映出來。 廣大中緯度地區因其位置居中,致使這一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 適中,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貿易等活動都較適宜,是人們生存、發展和交往等 的理想環境;瀕臨海洋還是深居內陸的位置,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發展和 貿易交往等亦會產生重要影響。沿海地區(尤其是開放地區)與內陸地區(特別 是邊遠偏僻山區)相比,因為環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條件大不一樣,使這些國家 (或地區)之間以及內部,其經貿狀況會形成明顯的差異。一般前者發展較快, 成為發達地區;而後者則發展較慢,往往是比較閉塞和落後的地區。 當然,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獨聯體雖然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 包圍,但是,由於北冰洋長年封凍,成為天然障礙,太平洋岸僅有的港口距西部 經貿重心地區遙遠,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峽所扼,北冰洋西部 的摩爾曼斯克港,雖為不凍港,但航線需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控 制的挪威海峽, 因政治原因,進出口甚為不便,所以前蘇聯雖瀕臨三大洋, 但卻酷似內陸國家, 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它的對外貿易的發展。 除上以外,因為臨近或者毗連一些經 濟發達、經貿活動頻繁的國家與地區,也會使一些國家、地區得益,促進經濟貿 易得到一定的發展。 2、 地形條件的影響 地形對於經濟和貿易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由於平原 廣布,所佔比例頗高,使發展農牧業有了良好基礎,為美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 的農業國家創造了條件。因而,美國農牧業生產發達,農產品不僅能滿足本國需 1 要,還可以有 1/3~2/5 的農產品用於出 口。大量農產品的出口,不僅創造了 占該國外匯總收入 20%的外匯,而且在繁榮國際貿易、改善美國的國標收支和 外貿平衡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反之,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嶺,或險惡地形直逼沿海,則必 然對其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產生嚴重影響,難以展開對外貿易。世界最 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橫亘於非洲偏北部的廣大地區,使這里的阿爾及利亞、 利比亞、蘇丹、埃及等國家,經濟發展和貿易活動深受影響。 可見,地形條件對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農牧業生產的制約作用是很大的, 以致將影響整個國家與地區的經貿活動開展。 3、 氣候條件的影響。 氣候條件的影響 從赤道向南北兩極延伸,氣候帶排列有序,分別為熱帶、溫帶和寒帶,緯度 地帶性清楚,這又是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氣候的節律性和地帶性,對生產事業, 尤其是農業生產產生著深刻影響,進而制約著經貿活動。北半球的歐洲、亞洲和 北美洲的部分地帶已經伸入寒冷的北極圈范圍內,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 的一些位處高緯度的港口,氣溫太低,秋冬季節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 有半年因航船無法運行而被迫停用,國際貿易近乎癱瘓或停頓。 災害性天氣(如寒潮、霜凍、風暴、乾旱、洪澇、
冰雹等) ,對於生產 活動、 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等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更為直接和嚴重。例如,一些外貿船隻 往往因風暴襲擊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氣象資料,冒然遠航, 外貿船舶很可 能會被風浪浸沒,造成慘重的損失。可見氣候異常將直接影響工農業生產和貿易 活動發生重大變化。重視氣象現象和氣候條件的觀測與分析,特別是較大范圍的 氣候異常的觀測研究,了解氣候變化態勢,熟悉氣候條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從 中掌握 世界市場動向,以便主動地採取措施,搞好進出口貿易,已成為世界各 國、各地區政府和經貿界人士的一項基礎工作。 4、 資源條件的影響 、 礦產資源是寶貴的物質財富,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和 活躍貿易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之一。它具有非再生性質,且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 發展,其消耗量與日俱增。因此,礦產資源的賦存儲量、規格品種、 組合結構、 品位狀況、地理分布以及新礦產、新礦點的發現等,不僅嚴重影響著一個國家與 地區的經貿活動, 而且強烈地影響著整個世界的國際分工、 商品交往、 貨物流向、 貿易格局和貿易運輸等。 二 、人文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 人文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 人文地理是指人類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自身所創造的全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總和。它包括國家、居民、宗教、語言、法律、風俗習慣。人文地理環境雖 然不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但卻影響了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准則。 1.國家類型的影響 國家類型的影響 全世界共有 208 個國家,可分為超級大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經濟發達、技術先進、人均 GDP 高,它們的發展需要發展中國家 的原料和市場,因此主張世界經濟、政治多極化。由於它們在政治、經濟、軍事 張佔有絕對優勢,它們仍然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力圖維持舊的國際經濟秩序,謀 2 取單方面的利益。 發展中國家數量和人口眾多,它們具有勞動力眾多、資源豐富、交通地理 位置重要等特點。但是由於經濟落後,雖然取得了主權的獨立,但在政治上仍受 到超級大國和一些發達國家的控制和擠壓,在軍事上受到干涉和威脅,在經濟上 受到掠奪和剝削。 正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利益,將影響它們的對 外貿易政策,從而影響國際貿易。 2、人口、民族、宗教、風俗、語言的影響 人口、民族、宗教、風俗、語言的影響 人口 人口的分布狀況是與經濟發展及國際貿易緊密相關的。世界人口分布稠密 地區,一般是世界經濟、貿易的發達地區。 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承受 力是受限於其經濟實力的。一般講,經貿發達地區需要較多的經濟人口,亦能供 養較多的人口。地球上,北緯 20°~60°范圍的,據測算大約居住著全世界總人 口的 80%,而且幾乎聚集著世界上 100 萬人口以上的大多數大城市以及世界全 部大港和極大部分中型港口, 這些地帶成了當今世界主要貨流的起迄地點和各 類商品的集散地區。人口較多、密度頗高的國家或地區,對各種原材料、燃料和 消費品等的需求量就大,必然導致經貿活動的活躍與繁榮。 世界上的許多民族,由於長期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 之中,各自形成了較為獨特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在生產、 生 活和消費等諸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以致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生產活動 和貿 易活動。我國是世界主要產茶和茶葉出口 國之一,與阿拉伯國家鄰近,與蒙古 人民共和國更是毗連一起,於是成了阿拉伯國家和蒙古人民共和國農副產品、茶 葉製品的重要供應國, 貿易數額可觀。 近些年來, 我國邊境地區的新疆、 內蒙古、 黑龍江等省區開始空運或海 運活羊去那裡,深得當地人民的歡迎。 亞非歐交界處的中東地區是世界伊斯蘭教最集中的地區。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整個國家完全按照伊斯蘭教罕百里派的戒律行事,有著神 奇獨特的風俗。例如,全國上下嚴禁張貼和供奉一切偶像,認為崇拜偶像是違背 教規的行為。因此,該國不進口人物肖像、塑像和人像玩具等。至於豬的皮革制 品、豬的圖形和字樣等,更是絕對禁忌的,即便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甲魚和 螃蟹等,由於 其外形較為奇特與醜陋,也是不食用的。大熊貓是世界稀有珍貴 動物,系我 國國寶,但因外形較為肥胖,有點像豬,在這些國家亦是不受歡迎 的。我國 向該地區一些國家出口商品時,從外形、品種,直至包裝、裝潢等, 除按合同條款嚴格執行外,還要特別注意他們這些國家的風俗習慣,
否則會影響 貿易活動。 3、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進步、生產 力發展和國際經貿活動中的作用將愈趨重要。 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 展和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 國內市場狹小的資本主義國家, 只得以搶占國外市場, 大力發展國際貿易的辦法尋找出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約 有 1/3 的產品要 依賴國際市場; 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的影響和經營范 圍亦有所擴大,競爭能力得到加強,國際貿易發展速度加快。全世界進出口貿易 總額增 長達到驚人程度。 3 5、 環境質量的影響 、 人類和其生活的地理環境關系密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經貿活動等會受到 地理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反之,人類的一切活動又會深刻地作用於地理 環境,並 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往往會出現工業廢渣、廢氣和廢水的 大量排放,大 量農葯、化肥的不科學使用等情況,致使大氣、土壤、水域等受到 污染,地 理環境惡化,環境質量下降或者變壞,個別地區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從 而影 響生產和經貿活動,導致工農業生產萎縮,經貿活動受挫,乃至夭折。 6、 政治因素的影響 、 局勢是 否穩定,有否全球或局部戰爭,國家(地區)執行什麼樣方針、政 策和奉行 何種外交路線,參加政治、經濟聯盟與否,屬於何種社會經濟制度, 哪個政 黨、集團執政,誰來掌權等,均會非常明顯地影響社會、經濟和貿易。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以後,全世界出現 了和平環境,這就為世界各國、各地區 的經濟貿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迅速,有的甚至超過 10%,成為世 界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國際貿易 也突飛猛進,出現了空前繁榮局 面。 總之,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極其豐富,它常常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 不同程度同時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尤其是在世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更 顯視了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影響的深刻性和廣泛性。
G. 求關於"地理環境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的資料
近年來,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為名經常採取單方面的貿易措施,限制外國產品的進口,版由此引發的雙權邊或多邊貿易摩擦日益增多。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這兩大區域性經濟組織成員基本上都是發達國家,它們的環保水平和環保標准大致接近,個別成員國存在的差距也在趨於協調一致。因此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區域自由貿易的形式,以低於區域環境標准為由將來自於區域以外的產品,包括中國產品排斥在巨大的區域市場之外。隨著世界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中國也會不可避免地與其它發達國家或區域性經濟組織因為環境問題產生雙邊或多邊的貿易摩擦。由於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達國家對環保的標准和認識往往超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運用綠色保護來實施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限制和歧視行為,使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場之外。我國處在發展階段,綠色保護對我國產品出口已經產生很大的影響。
H.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請分析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很廣,和人類活動有關的都可以是,如人類的生產活動方式、經版濟基礎、交通權運輸、政治、文化歷史,甚至是軍事、宗教信仰等等。
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很多,如政治要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會有國際貿易發展的機會;再如,如果一個國家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它將吸引各國的學者的到來,從而帶動國際貿易的發展;再如,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較好,那它很快會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國際貿易的發展。總之,人文地理環境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推動國家貿易的發展。
I. 美國人文地理對國際貿易
一、前言
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外部硬環境條件。國際貿易的根本是物品的買賣,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的地區所盛產的物品是不同的,而這些物品是否是可以促成國際貿易的商品,形成商品經濟,這便成為了能否進行國際貿易的先決條件。同時,國際貿易的進行離不開軟環境的開放政策,當然也和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政策作為(是否鼓勵本地區國際貿易開展、是否鼓勵對外經濟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是否有完善和配套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等)、主體經濟形勢分不開。本文從美國的地理環境為切入點,從多方面分析了美國的地理環境,與其對自己國家貿易的關系進行闡述,並提出了對自己國家貿易方面的影響。
二、關鍵詞
美國 地理環境 國際貿易
三、文獻綜述
一個國家經濟貿易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外部條件,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人的行為方式、性格塑造以及思想觀念,人文環境的作用同樣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開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國際貿易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業人員離不開教育培養,一般來說,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人的整體素質。 然而,目前為止,目前,國內學術界在美國的地理環境對其國際貿易的影響上上存在爭議,對兩者之間的研究不深入,且不具有系統性。本文試圖在這些方面彌補對該問題研究的不足。對美國地理環境對其貿易的的影響進行系統的分析與研究。
四、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是論文中一種常用的方法,是指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本文在寫作時,查閱了大量了大量的文獻,也從網路上查閱的相關的期刊文獻,搜集匯總了相關資料,對美國的基本情況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了相關的認識。
調查法也是論文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研究課題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本文在寫作時,調查了相關的數據和資料,並對其進行了整理,從而得出了結論。
五、研究結果與結論
(一)、地理環境
1、自然地理環境
(1)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寸。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
(2)水系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3)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4)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2、人文地理環境
(1)人口
美國有3億多人口, 80%以上是歐洲移民的後裔,華裔約100萬。5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人信仰猶太教和東正教。美國人一般性情開朗、樂於交際、不拘禮節。
(2)民族
美利堅民族是個年輕、天真、自信、富有生氣的民族。像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美國人生性好動,不甘寂寞。像個精力充沛的年輕人,美國人不停地干這忙那,似乎有永遠也使不完的精力。城市裡的人似乎永遠趕著去什麼地方;鄉村裡的人總是在農田、養雞場、谷倉、奶牛場之間奔跑不停;辦公室里的人有著堆成山似的文字工作(paper work)要做;公司里的秘書手腳不停地接電話、送文件。你在街上走逛,後面的人會大步流星地超趕到你的前面;你去餐館就餐,難得尋覓到能與你說笑寒喧的伴侶。生活的節奏像一根上足了的發條一樣,有條不紊地不停運轉,構成了一幅繁忙、近乎於瘋狂的現代人生活畫面。
(3)生活方式
美國人的快節奏生活方式,除了止述美利堅民族好動不好靜的秉性之外,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社會的激烈競爭息息相關。美國是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是它的運轉規律,不進則退,不勝則敗。為了生存和成功,美國人必須拼搏和奮斗,而拼搏與奮斗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與他人搶時間、爭速度,使自己始終處於依靠地位。由此可見,美國人的快節奏生活方式是被他們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所「逼迫」出來的。因為這種「逼迫」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美國人對快節奏生活方式也就習慣成自然了。
(4)宗教
美國人的宗教熱情很高,但這種對上蒼的敬畏並沒有阻礙美國人揭開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之迷的勇氣和努力。從西部邊疆的開發,到外層空間的探索,從海底資源的研究,到大氣資源的探索,美國人似乎並不因上帝的萬能而被震攝住,而是無所顧忌地大膽試驗,勇敢地利用科學知識來解答大自然中的秘密。
(5)政治
在美國,政治像一場頗具觀賞性的游戲,普通老百姓可以藉助報紙、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觀摩政客們互相攻擊、互相嘲弄、互相指責等各方面的精彩表演。大至總統競選、國會聽證會,小至學生會與校董會的沖突,人們無不可以從中窺見政治游戲中的權術運用、利益交換和官官相護等事例。只要美國政客們在玩政治游戲時遵守有關規章制度,他們就能夠得到作為觀眾的選民們的認可一樣。如果政客們違反有關規則,如尼克松的水門事件、里根的伊朗門事件,那麼,他們就要受到有關機構的查詢和調查,乃至曝光出醜。所以說,美國的政治因透明度較高而較少有神秘感,普通百姓對政治機制的運作也因此而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二)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美國遼闊的地理面積為其發展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美國的農業採用大規模的機械化,現代化水平高,促進了其農業不斷向著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生產的規模化又為機械化現代化的推進提供了條件,合理科學的種植業也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美國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礦物有銅、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鋅、鋁、鉍等。汽車工業和建築業在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美國經濟的兩大支柱。近年來,在信息、生物等領域科技進步推動下,美國產業轉型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對外貿易依賴性最大。美國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美國農業屬「石油農業」,能源消費量大。美國是世界石油產量最大,進口最多的國家。 人口多,高消費,高浪費。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期。2001年美經濟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逐步復甦。2005年盡管受到能源價格上漲、颶風襲擊和利率上升等因素影響,但美國經濟仍保持了3.5%的GDP年增長率。
美國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產品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進取。主要的工業產品有汽車、航空設備、計算機、電子和通訊設備、鋼鐵、石油產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聞紙、機械等。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均佔世界領先地位。糧食總產量佔世界的1/5。美前五大進口市場為加拿大、中國、墨西哥、日本和德國。
J. 人文地理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影響:政治:區域集團化,如歐盟依據地緣在政治方面促成歐元形成
經濟內:經濟全球化,實現容了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了各國的比較優勢,各國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如08年的經濟危機。
文化:各國文化交流加強,現在世博會每天的國家日都在展示文化風采,特別是孔子學院。【個人意見,如有錯誤,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