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秦

地理中國秦

發布時間: 2021-01-26 23:42:11

⑴ 為什麼秦以後,中國中央王朝多數對北方游牧民族實行防禦性戰略,從地理角度解釋

這個要和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聯系起來的。
一般認為,中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內境:北方容是一望無際的西伯利亞凍土,東邊是大海,南邊是熱帶亞熱帶雨林,西邊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是世界屋脊。也就是說中國處在一種相對封閉而安全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歷代的統治者更看重的是內部統治的穩固,朝中各派大臣的平衡等等,而對擴張領土則興趣不大,認為不必為了征服蠻荒之地而過分消耗中華物力,而依靠中國先進的文化使外部力量臣服,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作為一種政策和文化的慣性,中國歷代統治者對於領土和財富上的損失往往不慎計較,而更看重邊境的安寧以及政治方面「天朝上國」的地位。以東亞朝貢體系為例(這一體系以明王朝建立為標志,持續明清兩代),周圍小國向中國朝貢體現臣服,中國加倍給予物產表示認可,同時對於小國的內部事務一般不予以干涉。由此產生了「政治上中國得分,經濟上番邦受益,安全上華夷雙贏」的局面。而對於周邊小國在軍事上的挑釁,除非傷及根本,否則多數予以容忍,回想一下明朝對倭寇的態度就可以理解。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⑵ 地理中國——山水長安,秦嶺密探觀後感 可以不是地理中國的,但一定要描寫秦嶺的 800字,急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而廣義上的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長約1600多公里,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由於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陝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陝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陝南地區的界山。
西段秦嶺大致可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分為三支,北支為秦嶺,也稱南岐山或大散嶺;中支為鳳嶺,有黃土堆積,水土流失比較強烈;南支為紫柏山,在留壩的西北稱柴關嶺。這些山嶺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而以紫柏山最高,海拔達2610米。秦嶺西段分別成為清姜河與嘉陵江、嘉陵江左岸支流與沮水河干、支流以及褒河一些支流的分水嶺和發源地。
中段
陝西秦嶺的中段稱終南山,主要山嶺有四方台、首陽山、終南山和東光禿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是灃河、澇河、滻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錢河等的發源地。由秦嶺梁向東南延坤的平河梁,主峰是廣東山,海拔為2675米。在句河和社川河流域,有近東西向延伸的古道嶺、海棠山和羊山,山勢低緩而破碎,海拔在1500米左右,是月河主要支流——恆河、付家河和蜀河、池何等於、支流的發源地。
驪山是陝西秦嶺中段北麓外延的斷塊山,主峰是仁宗廟,海拔為1302米。來自驪山的溪流,有的成為灞河的支流,有的直接流入渭河。
東段
陝西秦嶺的東段呈手指狀,向東南展開。從北向南依次是:太華山、蟒嶺、流嶺、鶻嶺和新開嶺,海拔均在1500—2500米;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銀花河分布其間,成為山河相間的嶺谷地形。秦嶺主脊草鏈嶺和太華山,是丹江、南洛河以及秦嶺東段北坡山澗溪流的分水嶺與發源地。
地質形成
秦嶺山地是古老的褶皺斷層山地,秦嶺北部早在4億年前就已上升為陸地,遭受剝蝕;秦嶺南部卻淹於海水之中,接受了古生時期的沉積。在距今3.75億年的加里東運動中,秦嶺南部隆起,露出海面。2.3億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運動時,秦嶺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疊紀時,因距今1.95億年的印支運動的影響,秦嶺與海完全隔絕,雄偉的身姿基本成型。進入中生代以後,秦嶺林區以剝蝕為主,是周圍低窪地區的供給地。距今約8千萬年的燕山運動使秦嶺在形成以斷塊活動為主的南北褶皺帶構造格架後,秦嶺又在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強烈改造下,經大幅度的塊斷式垂直升降運動而最終形成了現今秦嶺的格局。
秦嶺的演變,在中生代以前和以後的變化是非常大的。中生代三疊紀時期,中秦嶺和南秦嶺地區形成了褶皺山隆起帶,成為一個廣闊的侵蝕地區;以南和巴山地帶,是一個廣闊的沉降地區;北秦嶺(包括渭河斷陷谷地)是介於中、南秦嶺剝蝕地區與鄂爾多斯沉積區之間的過渡地區。當時,南秦嶺的河流往南流入巴山四川海相盆地,中秦嶺的河流往北流入鄂爾多斯內陸盆地。
侏羅紀時期,秦嶺地帶,包括北秦嶺、中秦嶺和南秦嶺,成為具有差異震盪運動的古老準平原,並形成了鳳縣、商縣、勉縣和紫陽等許多侏羅紀含媒盆地。秦嶺兩側廣闊的沉降、沉積地區在逐步收縮,分別向南向北後退;而秦嶺地帶隆起剝蝕地區卻在逐漸擴大。從地貌上看,起伏突出變為平緩,而流域盆地增多且規模變小,分布分散,因而形成了許多侏羅紀的含媒盆地。而兩側河流仍流向陝北和四川盆地中。
燕山運動時期,秦嶺地帶進一步隆起,並伴有岩漿運動。由於秦嶺巴山的隆起,南坡河流向四川盆地移動。由於岩漿活動和差異隆起,絕大多數內陸小型含媒盆地逐漸沉降得越來越低,河流侵蝕更為強烈。因此在秦巴山區兩側的內陸盆地中沉積的白堊系地層的底部和秦嶺山地中的盆地里,形成了大量的礫岩。
新生代早第三紀,由於構造運動和緩,因而在這個廣泛的均夷作用時期,山地又一次逐漸剝蝕成準平原。在秦嶺地區廣闊的準平原上分散著許多小盆地,其面積逐漸擴大。在這一時期,除了如徽縣和商縣這種已經擴大了的中生代盆地外,還發育了如商洛和安康盆地等新盆地。秦嶺地區的古老河流自然流入了這些分散的盆地。其時,漢江可能已經大體上發育成現今的形態。漢江的源頭當時可能向西穿過嘉陵江,而現今的嘉陵江河源可能就是那時期漢江的源頭。因此,漢江可能是秦嶺山區早第三紀準平原上早已形成的古老大河。
早第三紀到晚第三紀過渡時期,通過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秦嶺又進行了隆升。這次隆升開始分裂成許多傾斜的斷塊,並在以前沉積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斷塊盆地,如徽縣盆地、洛南盆地、商縣盆地和安康盆地,以及在其它區形成的盆地,如漢中盆地。渭河斷陷谷地以深斷裂與秦嶺帶分開。秦嶺大小斷塊的形成,分割了早第三紀的準平原,形成了最高一級的夷平面——今天海拔2300-3500m的太白山跑馬梁面;其次一級的海拔2600-2900m,以終南斷塊和佛坪斷塊嶺脊為代表,包括玉皇山、首陽山、終南山、興隆嶺、草鏈嶺的夷平面和海拔1600-2200m,以華山、蟒嶺、流嶺、馬道嶺、柴關嶺為代表的共三個夷平面。而通過三趾馬和在藍田公王嶺地層中發現的大量南方來的動物群的遺跡可以推斷當時秦嶺的海拔不會超過1000m,從而證明三個夷平面如此大的高程是在第四紀時期中逐步形成的。在分水脊以南的大多數河流都向南流入漢江,而黑河由於水量豐富,足以抗衡秦嶺和緩的抬升運動,所以繼續向北流入渭河斷陷盆地。
到了晚第三紀和早更新世時期,秦嶺又發生強烈的垂直升降運動。進入中更新世時期,秦嶺山地的上升運動以區域性間歇式抬升為主。以後隨著地殼的寧靜和上升的交替,逐步形成了第三、第二和第一級階地。秦嶺山地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質構成
在地質構造上,秦嶺是一個掀升的地塊,北麓為一條大斷層崖,形勢極為雄偉;山脈主脊偏於北側,北坡短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許多峽谷,通稱秦嶺「七十二峪」;南坡長而和緩,有許多條近於東西向的山嶺和山間盆地。
太白山
太白山跨太白縣、眉縣、周至縣三縣,主峰拔仙台在太白縣境內東部,海拔3767米,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7°41′23″~107°51'40"和北緯333°49'31"~343°08'11"之間,直距太白縣城43.25公里。太白山山頂氣候嚴寒,冰凍時間很長,常年有積雪,天氣晴朗時,雪峰皚皚,因而以「太白」命名。

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西安市以東120公里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現存(截至2013年)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的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終南山
終南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聖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寶雞市眉縣、東至西安市藍田縣,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詩經·秦風》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唐代官紳多在此建有別墅,其中以王維的輞川別墅最負盛名。王維所作的優美山水詩大多是描寫此處景色。唐代詩人祖詠的《終南望余雪》有「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的詩句。山中分布有明清以來建造的太乙宮、老君庵等大小廟宇40餘處,是關中游覽避暑的良好場所。

⑶ 中國地理秦淮線的特殊意義

秦淮線的地理意義
一、氣候方面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4.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6.秦嶺—淮河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溫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溫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乾燥。 二、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長,冬季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結冰。 四、地形、土壤、礦產方面
1.地形: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嶺—淮河以南漸以紅壤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黃壤或棕壤為主,東北以黑土為主,西北多白色沙質土。
3.礦產:秦嶺—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屬居多,工業上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出口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煤、鐵、石油為主,工業方面以重工業占的比例較大。 五、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油菜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六、其他人文地理方面
1.秦嶺—淮河以南聚落分散,沿河帶狀分布居多。房屋牆體較薄,屋頂坡度較陡,以通風散熱為主。私家園林建築規模較小,布局精巧,以黑白為主色調,色彩素 淡,包括傣族的竹樓、侗族的鼓樓等都比較淡雅,與水鄉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秦嶺—淮河以北聚落集中。房屋牆體較厚,有院落,防風保暖。皇家園林 建築以紅黃為主色調,既顯示出皇權的尊容富貴,又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雲的氣候特點相互輝映。 2.秦嶺—淮河以南水路運輸占很大比重;秦嶺—淮河以北以陸路運輸為主。
3.秦嶺—淮河以南交通不便,使交流受阻,方言較多。秦嶺—淮河以北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
4.秦嶺—淮河以南人體平均身高較矮,男子聰明智慧,善於經商;女子婀娜多姿,心靈手巧。秦嶺—淮河以北人體平均身高較高,男子粗獷豪放,女子英姿颯爽。
5.秦嶺—淮河以南民族服飾以藍、青等素淡顏色為主,夏天的炎熱使得南方人更偏向白色和杏色。秦嶺—淮河以北民族服飾以紅、白、黑、綠等顏色居多。從別地轉的

⑷ 「秦」與「中國」是什麼關系

在秦國走向強盛最後又建立起秦王朝的過程中,「秦」與「中國」這兩個名詞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發生了極有意思的變化。

據研究,「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武王時期。它的最初涵義,是指國都。周人在滅商以前,將周王所在的豐、鎬及其周圍地區,稱為「中國」。滅商以後,又將原來商的國都(殷,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也稱作「中國」。以後西周覆滅,平王東遷,豐、鎬淪為戎人佔領區,那裡就喪失了「中國」的地位。

在殷、周兩代人的觀念里,他們(殷人、周人)居於「天下之中」。例如甲骨文記錄的殷人常提到的東、西、南、北「四土」以及「四方」,就是以「大邑商」為天下的中心而言的。從春秋戰國使用的「中國」一詞的內涵看,它已具有「天下之中」的意思,而不局限於「國都」。這一變化的細節,目前尚難確考。

平王定都的洛邑曾作為西周王朝的陪都,它是周公東征勝利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而興建的。周人稱洛邑為成周,稱鎬京為宗周。成周既是國都,又處於南來北往、東轉西運的交通樞紐,遂成為兼有政治中心和地理方位雙重意蘊的「中國」。

不過,東遷以後,諸侯國的勢力急劇增長,周天子的權威則日薄西山,所以,一些得以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大的諸侯國,也自稱起「中國」。這樣,春秋時期的「中國」,其范圍就由周天子的直屬區域擴大到晉、鄭、宋、齊、魯、衛等國,大致覆蓋了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些地區的人民自稱華夏族,自以為自己居於世界的中心地區,並且在種族和文化上不僅有別於而且高出於周邊地區的其他民族。

秦族人雖被平王賜予豐、鎬之地,以後又從戎、狄手中奪回了關中,但由於政治的、地理的、民族與文化的諸種因素,他們仍長期被摒斥於「中國」之外。當時不能享受「中國」「待遇」的,還有楚、吳、越等國。

進入戰國以後,隨著韓、趙、魏(這3國是分裂晉國而來的)、齊、燕、秦、楚「七雄」紛爭的逐漸展開,各諸侯國之間交往迅速擴大,民族和文化上的差異趨於縮小,「中國」的范圍也越來越大,最後將燕、秦、楚3國全囊括於其中。

秦國被接納進入叫「中國」的行列,是在商鞅變法以後。在商鞅變法以後的130餘年時間里,秦國的版圖不斷擴大,最終又將整個「中國」都劃了進去。與此同時,「秦」字的內涵,也由作為一個「諸侯國」,變為代表一個新型的統一的「大帝國」。公元前221年,當秦始皇統一六國,「秦」、「中國」這兩個概念,在經過語義上的互不關涉到部分重合的變化之後,劃上了等號:秦人=中國人。

我們從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和東漢班固的《漢書·西域列傳》可以看到,當時鄰近的一些少數民族,就稱中國人為「秦人」。

可惜的是,「秦」與「中國」的這個等式,未能在漢語中留下痕跡。隨著秦王朝的滅亡,代表秦人、秦朝的「秦」字,很快地被斬斷了與「中國」的關聯。它僅作為中國史上的一群人、一個諸侯國和一個朝代,還繼續出現。而不像繼它而起的漢代,其「漢」字,在漢代滅亡以後,還繼續作為「中國」、「中國人」的代名詞而繼續存在,並使用至今天。個中原因,固然與大統一的中國和漢民族、漢文化的最終形成是在漢代有關,顯然地,也與秦王朝的短命和造成這種短命的暴政不可分——中國人不願意在自己的稱呼中留下秦朝的短命和暴政的陰影。

然而,這僅是漢語中所發生的現象。在英語及其他一些非漢語中,「中國」(比如英語的China)的原意就是指「秦」。中國近代學人薛福成在他的《出使日記》中曾指出這一點。他說,在歐洲各國語言中,英語稱「中國」為「采依那」,法語為「細納」,義大利語為「期納」,德語為「赫依納」,拉丁語為「西奈」。這些叫法,究其意義,都是「秦」的音譯。

「秦」(China)是英語「中國」及各種非漢語中其他同源名稱的原型,這一觀點在1986年推出的《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再次被肯定。

⑸ 秦以後,從地理上解釋中國中央王朝對北方游牧力量多奉行防禦性戰略而不是進攻性戰略的原因

簡單的說,中國古代是農耕文明,而北方土地不適合耕種,只適合放牧,而且從歷史上北方民族經常侵擾中原就可以知道北方的土地物產並不豐富,很難自給自足,就算佔領了對中原王朝來說也沒有什麼用處,反而要把大批的人力,物力調往北方經行防守,開發(還不一定有結果),對中原王朝而言北方是巨大的負擔而已,所以只是防禦而已,進攻卻沒有收益,只有負擔,得不償失
詳細原因這里有詳細的關於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的關系http://..com/question/115509129.html

⑹ 秦國地理位置優勢有

秦國地理位置優勢有位居高原,控扼黃河上游,對整個東方有以高凌下之勢;周圍山圍水繞,外敵難以入侵,未戰而先立於不敗之地。

秦國(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在殷商時期是鎮守東方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大國的基礎。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秦並巴國和蜀國。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6)地理中國秦擴展閱讀

1、文化

秦國文化主要來自姬周文明,縱觀秦文化的發展,早期由於秦偏在西垂,與中原諸國交往較少,周文化對秦的影響在西周初年即已開始,尤其在秦文公時代打敗戎人「收周余民」及後來佔有西周故地之後,秦對周文化有了更多的吸收和繼承。

在秦文化的發展中,真正與周文化發生重大偏離的是在戰國中晚期,即秦孝公以後到始皇帝的這一時期,法家思想在秦得到貫徹和施行,秦國政、俗為之一大變。

2、禮俗

秦國在喪葬、宗教祭祀、婚姻、宗法、秦俑和《日書》中所反映的秦人的不同於中原禮樂文化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禮俗文化。秦人在喪葬時尚西,屈肢葬,這是和東方諸國最明顯的標志。秦人的殉葬方式、墓葬隨葬品的組合和中原也是不一樣的。

在宗教崇拜上,秦人和中原也不一樣,崇尚的是多神教,對祖先神沒有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祭祀時,有自己特殊的祭祀儀式——畤祭。宗法關繫上,秦國沒有中原的嫡長子繼承,而是選賢與能,充分利用有能力的人。秦尚武的禮俗在軍禮和游藝上也有著明顯的表現。

⑺ 地理 中國

1、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
2、0攝氏度等溫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4、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5、水田區和旱田區分界線
6、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的分界線
7、金朝和南宋的分界線

⑻ 「秦嶺」在中國地理上的作用有那些

南北方分界,水田農業與旱地農業界線,800毫米降水量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與溫帶落葉林帶界線都經過此

⑼ 中國先秦時期地理位置

先秦時期:

夏朝東面疆土擴展到了豫東黃河下游地區,夏朝後期都城斟灌、帝內丘、老丘、西河等都在這一地容區。面積不詳。

商朝的疆域北面擴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武丁以後疆域更為擴大,東北可能到達了遼寧,南抵江淮,西北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成為古代東方的強大奴隸制國家。面積不祥。

周初分封71國,當時疆土北方封國燕,已到達了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蕭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封國齊魯到了山東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周公在今洛陽附近營建雒邑。具體面積不詳。

⑽ 中國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的九個意義

1.我國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2.一月份0度等溫線經過的地方
3.濕潤回與半濕潤的分界線答
4.亞熱帶季風區與溫帶季風區的分界線
5.亞熱帶與暖溫帶帶的分界線
6.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針葉林的分界線
7.中國的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
8.水稻小麥種植區分界線
9.河流結冰與不結冰的分界線
10.旱地與水田地區分布分界線
【如果何老師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採納或者好評——點擊右上角採納或者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請另外開帖子提問。謝謝!】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