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文地理概況
❶ 湖南省地理
以下我分為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分別來解釋湖南省的地理全貌。
自然地理: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全省土地面積 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 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r人文地理:湖南是我國人口眾多的省份之一, 2001年末全省總人口6595.85萬人,在全國31個省市中,僅低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廣東、四川,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全國 56個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內生活。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省14個市州,但多數在湘西、湘南一帶,呈小聚居、大分散態勢。
湖南是我國旅遊大省之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極為豐富,素以名山名水、名樓名寺、名城名人著稱於世。旅遊勝地星羅棋布,遍及全省。主要有: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岳陽、鳳凰;省歷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陽、郴州等6處。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嶽衡山、武陵源、岳陽—洞庭湖、韶山、嶽麓山、崀山6處;省風景名勝區桃花源、蘇仙嶺、猛洞河、吉首德夯等22處。
國家森林公園莽山、雲山、九疑山等22處;國家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濕地〕、壺瓶山、八大公山等6處;省自然保護區洛塔、大圍山、八面山等17處。
全國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炎帝陵、舜帝陵、蔡侯祠、屈子祠、三絕碑、浯溪石刻、杜甫墓、銅官窯、張谷英村、毛澤東故居、劉少奇故居、彭德懷故居等古陵,古碑,古建築,古遺址及近現代重要史跡200多處。
❷ 長沙怎麼樣比如經濟、人文地理等概況、、以及未來發展預測
城市榮譽
2006年4月9日,成功地獲得了年度中國十大節慶城市榮譽稱號。
2008年12月10日,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
2008年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2009年9月18日入選「中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稱號。
2009年6月中國首屆最具軟實力城市稱號。
2010年榮獲「全國暢通工程模範管理城市」稱號。
2010年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示範城市」稱號。
2010年榮獲「最值得駐華大使館向世界推薦的最具中國特質的國際文化名城」稱號。 2011年7月,長沙入選「2011中國十大創新城市」、「2011中國十佳宜業城市」,2011年8月入選「2011中國最佳投資服務城市」。
2011年8月長沙市被評為「2010—2011年度中國十大會展品牌城市」,成為此項大獎組織評選以來,唯一連續四年獲得此項殊榮的城市。
2011年8月,長沙繼成為「兩型社會」試驗區之後,長沙再次納入國家層面的戰略重點,被列為節能減排的示範城市。本批8個城市,長沙是中部地區唯一入選的省會城市。
2011年10月13日,「2011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榜單發布,長沙位列第17名,成為中部最佳商業城市。
2011年12月20日,「第三批全國文明城市(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公布,長沙以排名省會和副省級城市第一的優異成績,榮登第三屆全國文明城市榜首。
2011年12月26日晚,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五周年慶典暨2011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頒獎典禮上,長沙連續第4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並獲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五周年特別榮譽大獎。
網路上面很全
❸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
中國的地理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地理簡介
0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國吞並和逼迫清政府割讓陸地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土地),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國侵佔588萬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0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
0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自治盟)、縣(旗、區、市)、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五級。
31、中國共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32、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4、陝西省,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即誕生並埋葬於此。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或 「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35、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36、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又稱「中州」和「中原」。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遺址。現在的河南省是建國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並而成。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
39、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貴州省因「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得名,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8、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0、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51、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54、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蘇」字繁體寫法的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文化和教育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55、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56、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57、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58、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
59、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60、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的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地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4、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又稱「北京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又稱「上海灘」。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又稱「天津衛」。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又稱「重慶山」。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❹ 中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 簡短概括 然後最好有表格
1、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對外交往中心,中國最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和航空交通樞紐之一。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陝西省,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絲綢之路起點,世界歷史名城,鍾馗劉海故里,華夏精神故鄉之一。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陝西臨潼是秦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4、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5、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戰國時期,河北的南部屬於趙國,北邊屬於燕國,所以河北又成為燕趙之地,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唐山是新興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河北省是中國非常重要的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交通樞紐、工業大省。
6、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因居於天下之中,又稱「中州」和「中原」。河南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又是一個前進中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新興的工業大省、經濟大省。
7、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稀土偖量世界第一。
8、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9、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也是中國的「光學之都」。
10、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11、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12、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13、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14、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15、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16、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17、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18、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19、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20、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南昌是「四大火爐」之一。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上饒的三清山、圭峰則是世界自然遺產,九江有舉世聞名的廬山即世界文化遺產。
21、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22、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23、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建築和服務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24、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25、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26、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27、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轄區組成的北部灣經濟區是連接中國與東盟的橋頭堡。
28、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29、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省級行政區名稱由來及簡稱
1、北京市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都,遼時為陪都,稱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期為都城。1928年設市,簡稱京。 2、天津市明初取天子津渡之間稱天津並設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設市,簡稱津。 3、河北省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省名。元屬中書省,清為直隸,1928年始稱河北省,簡稱冀。 4、山西省位於太行山以西,春秋時為晉國,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簡稱晉。 5、內蒙古自治區 清為內蒙古地區,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 6、遼寧省因境內有遼河而得名,清初為盛京,後改奉天省,1929年改遼寧省,簡稱遼。 7、吉林省因境內吉林城得省名,唐為渤海地,明為女真地,清末置吉林省,簡稱吉。 8、黑龍江省因邊境大河黑龍江得省名,清初為黑龍江將軍轄區,清末置黑龍江省,簡稱黑。 9、上海市相傳吳淞江近海一段古稱滬瀆,宋設鎮,始稱上海,1920年設市,簡稱滬或申。 10、江蘇省清初屬江南省,後取江寧(南京)和蘇州各一字,置江蘇省,簡稱蘇。 11、浙江省境內有大河錢塘江(舊稱浙江)得省名,唐置浙江東西兩道,始稱浙江,清為浙江省,簡稱浙。 12、安徽省西周時皖山(今桂山)附近為皖伯封地,清初取安慶和徽州各一字置安徽省,簡稱皖。 13、福建省唐代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使」,南宋置1府5州2軍,故稱八閩,因境內最大水系閩江,故稱閩。 14、江西省唐屬江南西道,宋屬江南東西兩路,元置江西行省,清為江西省,因其境內有大河贛江,故簡稱贛。 15、山東省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 明字置山東布政使司,清為山東省,簡稱魯。 16、河南省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古屬豫州,元代置河南省,簡稱豫。 17、湖北省位居長江中游,洞庭湖之北,清置湖北省,古代部分地區屬鄂州,故簡稱鄂。 18、湖南省大部分在洞庭湖之南,清置湖南省,因境內有大河湘江,故簡稱湘。 19、廣東省春秋戰國時為百越(粵)地,宋為廣南東路,明清為廣東省,簡稱粵。 20、廣西壯族自治區秦置桂林郡,宋為廣南西路,清為廣西省,1958年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 21、海南省三國時始稱海南,明設瓊州府,清為瓊崖道,1988年由廣東省分出獨立建立海南省,簡稱瓊。 22、四川省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北宋置川峽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為四川省,簡稱川或蜀。 23、重慶市隋唐屬渝州,1997年從四川省分出後,設中央直轄市,簡稱渝。 24、貴州省秦置黔中郡,唐置黔中道,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為貴州省,簡稱貴或黔。 25、雲南省舊以雲嶺以南得省名,戰國楚時為滇國地,元代置省,簡稱雲或滇。 26、西藏自治區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27、陝西省清為陝西省,簡稱陝或秦。 28、甘肅省秦置隴西郡,清置甘肅省,簡稱甘或隴。 29、青海省因境內有青海湖得省名,隋置西海,河源等郡,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30、寧夏回族自治區1928年置寧夏省,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32、台灣省清初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置台灣省,簡稱台。 33、香港舊以運送莞香得地名,清代屬廣東省新安縣(今深圳市)。1842年後被英國佔領,1997年7月1日歸還中國,並設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 34、澳門舊屬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16世紀被葡萄牙佔領,於1999年12月20日歸還中國,並設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
❺ 湖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徵
湖南屬於內陸省份,位於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於全境而簡稱「湘」,全省面積過半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地圖坐標為東經109°—114°、北緯20°—30°之間,相鄰有六個省市即廣東、江西、湖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重慶直轄市。
地 勢
全省以中、低山與丘陵為主,面積約為14.9萬平方公里,佔70.2%;崗地與平原約為5.2萬平方公里,佔24.5%;河流湖泊水域面積約為1.1萬平方公里,佔5.3%。本省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和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有雪峰山脈,南部為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湘中地區大多為丘陵、盆地和河谷沖擊平原,除衡山高達千米以外其他均為海拔500米以下,湘北為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 平原,地勢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狀匯入洞庭湖。
最高點位於石門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湖南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峰有五座,另外四座為炎陵(原「酃縣」)的斗笠頂海拔2052米,桂東的八面山2042米,城步的二寶頂2021米和道縣的韭菜嶺2009米。
武夷山脈位於湘西北角,屬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山地地勢大致從西北向東南漸降。澧水的源流與支流多發源於西北流向東南,成為平行狀水系注入幹流,最後轉向東北方向流入洞庭湖。
湘西北的雪峰山脈地勢較高,南端高達1500米左右,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雪峰山脈為資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貫穿於湖南西部,成為湖南西部地區交通的主要屏障。
湘南邊緣山地屬南嶺的一部分。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為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南嶺山地,山體大,延伸長,山勢高。
湘中大部屬湘中丘陵,台地廣布,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間,紅岩盆地眾多,主要盆地有衡陽盆地、株洲盆地、長沙盆地、永興茶陵盆地和攸縣盆地等,均為紅岩盆地,盆地沿河區域常有河流沖積平原,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與農業區。從形態上看,湘中丘陵的起伏與高度不完全一致,丘陵的頂部比較平坦。衡山位於丘陵台地之上,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為中國名山五嶽之一的南嶽。
湘北為洞庭湖湖積沖積平原,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河流、湖泊分布廣,堤垸眾多。一般的堤垸邊緣的位置較垸心高,土壤以粉沙壤土或輕粘土為主,土壤肥沃,為重要產糧區。
地 貌
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岩、碳酸鹽岩、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佔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佔24.99%;岩漿岩類地貌 ,僅佔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積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佔22.58%;500—800米地貌佔18.43%;800米以上地貌佔11.72%。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佔全省總面積51.22%,丘陵佔15.40%,崗地佔13.87%,平原佔13.11%,水面佔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
面 積
湖南省土地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全省農用地面積1790.72萬公頃,建設用地137.36萬公頃,未利用地190.45萬公頃。根據「十一五」規劃目標:到2010年,湖南省耕地保有量為377.20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36萬公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38.50萬公頃以內,全省平均土地產出效益達到491.91萬元/平方公里 。
地 質
分屬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以羅翁綏寧大斷裂向北東經安化,寧鄉至長壽永安大斷裂一線為界,其北西為楊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東南為南華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發育,晚元古代以後的地層出露齊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構造運動在湖南均表現明顯。中、酸性岩漿活動強烈。受到三個地質成礦構造單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皺區,二是雪峰的隆起區,三是湘中、湘東南褶皺區,構成了湘中、湘南兩個大的成礦帶。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之稱,礦藏豐富,礦種齊全,質量優良。在全世界已發現的160多種礦種中,湖南有14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成為全國礦種較多的省份之一。銻、鎢、鉍、雄黃、海泡石、重晶石、獨居石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錳、釩、錸、芒硝、砷、高嶺土居全國第二位。由於在地質構造上岩漿活動較弱,湖南是一個弱震,少震區。
土 壤
地層發育較齊全,土壤類型多樣。根據分類原則和土壤的具體情況,可分為鐵鋁土綱、淋溶土綱、半淋溶土綱、初育土綱、水成土綱、半水成土綱和人為土綱等7個土綱,紅壤、黃壤等13個土類,29個亞類,129個土屬和463個土種。沿武陵~雪峰山東麓一線劃界,以東紅壤為主,以西黃壤為主。洞庭湖平原為潮土、紫湖泥地區;湘中為丘陵紅壤、紫色土、水稻土地區;湘南為中低山丘陵黃壤地區;湘西為中低山石灰土,黃壤地區。紅壤840.88萬公頃,佔全省土壤總面積約50.4%;水稻土275.59萬公頃,佔16.5%;黃壤210.64萬公頃,佔12.62%;黑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佔16.54%;紅粘土、石質土、粗骨土、草甸土佔3.94%。
❻ 湖南的人文地理(250字)
2011年末戶籍人口為7110.34萬,常住人口6568.37萬,總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2%-0.5%。湖南是多民族省份,版共有漢族、土家權族、苗族、瑤族、侗族等55個民族。設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數居中國第7位。
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自古以來就享有「九州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 湖南農林特產豐富多彩,盛產湘蓮、湘茶、油茶、辣椒、薴麻、柑桔、湖粉等。
2013年,湖南省工業實力增強,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比重上升1.3個百分點,電子信息、新材料、汽車等優勢產業加速發展。
湖南鐵路交通較為發達。京廣線(2009年12月26日開通)、滬昆線、湘桂線(2013年12月28日開通)、石長線、洛湛線、焦柳線、渝懷線等鐵路共7大幹線,澧茶、資許、韶山等支線,衡茶吉鐵路開通貨運列車。
❼ 湖南婁底人文地理
婁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光旖旎。市內有清代名臣曾國藩故居等人文景觀和各類風景名勝旅遊點70多處。湄江風景區、波月洞風景區、洛陽灣古建築群、水府廟水庫等旅遊勝地各具特色、風光迷人。鍾靈毓秀的婁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晚清外交家曾紀澤、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等大批志士仁人,在婁底悠久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光輝的篇章。 婁底大江口 江口為湄江唯一人工景區。全長20餘公里,蓄水5600萬立方米,其江口大壩為雙曲拱壩,壩長244米,高82米,為全國同類之冠,景區內有神農田255級,呈碟樣外張,最大丘30平方米,最高1.1米,為天下一絕,其它景點沿江分布,目不暇接。大江口,典型的水鄉澤國,田園風光。 婁底黃羅灣 這里迷人慾醉,主要景點有三湘一絕的十里畫廊,泉水含二十多種礦物質的雙龍洞,通高200多米的湄江大佛,湄江雄魂、攬月古道、千年古棕、一柱香、祝雲茅庵、獅山畫壁等。 婁底仙人府 主要景點有洞中飛瀑長壽瀑,洞中一線天,世間絕景三孔立交仙人橋、洞內舞廳、南天門、東方維納斯等。 婁底蔡和森紀念館 該館位於雙峰縣城復興路與書院路交匯處,1987年7月1日建成開館,總建築面積1624平方米,正門上方是聶榮臻元帥題寫的「蔡和森同志紀念館」館額。館前為蔡和森廣場,豎立9米高的紀念碑,碑文由陳雲同志同志親筆題寫,頂層為蔡和森同志立身塑像。館內陳列有蔡和森同志從青少年時代勤奮學習到為中國革命奮斗終身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1995年3月30日,蔡和森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館前蔡和森、向警予、蔡暢、葛健豪四人群塑破土奠基。同年,該館被確定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婁底曾國藩故居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國藩的侯府,坐落在位於湖南婁底市雙峰縣東部的荷葉鎮富托村,與湘鄉市、湘潭縣、衡山縣、衡陽縣毗鄰,總佔地面幟四萬多半方米,主體建築近一萬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軸線對稱的明清迴廊式建築群體。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鰲魚山從東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圍住。從遠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張圍椅中。周圍自然環境優美,後山上樹木茂密,古樹參天。門前是一片較開闊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向東流去,平地四周峰巒疊嶂,群山環抱。曾國藩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曾國藩故居已被有關部門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❽ 想詢問關於湖南省人文地理學跨科目考研的是詳細情況
湖南省那邊除了湖南師范應該沒有了,而且湖南師范在人文地理專業專方面還是B類院校,人文屬地理專業的話,北大,北師范還不錯,具體的科目給你一個網址,希望對你有幫助http://xiejisheng2006.blog.163.com/blog/static/1603192200791311213540/
❾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風凰縣人文地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隸屬湖南省,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專。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屬處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州位於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之間。管轄7縣1市,國土面積15462平方公里。湘西州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
2015年,湘西州常住人口為263.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8.36萬人,城鎮化率41.1%;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77.21%。2015年湘西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億元,比2013年增長9.2%。[1]
湘西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轄區內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縣、2015年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州內人文古跡眾多,老司城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湘西也是武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