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大會

中國地理大會

發布時間: 2021-01-26 21:27:35

① 2016年第33屆國際地理大會將在中國北京舉辦,主題是

2016年第33屆國際地理大會將在中國北京舉辦,主題是

② 2o16第33屆國際地理大會將在中國北京舉辦,主題是:

主題是:一個地球,多元世界。

③ 中國地名大會

一個地名、一座城市、一件文物、一首詩詞……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內容寶庫。影視創作者接過中華文明歷史傳承的火炬,理應開拓傳統文化的「熒屏時空」,使文字與影像的表達成為轉運的航船,在觀眾與傳統文化之間架設傳播的橋梁,在歷史與當代之間抒寫動人的詩行。

「我第一次全面了解地名背後的故事,這次回家感覺更親切了。」「身在國外,心繫故里!這個紀錄片讓我的思鄉之情得以安放。」來自節目《中國地名大會》和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六季觀眾的兩條留言令人印象深刻。

表達方式是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吸引受眾走進「熒屏時空」的入口。《中國地名大會》以「地名文化」為表達路徑,地名背後是對文化風物的凝視,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對「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問題的回應。節目將答題競技形式與線下微博科普相結合,大大增強了傳播的互動性。《記住鄉愁》第六季以古城作為歷史沉澱與文化回望的坐標。《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將古詩詞厚重的文化情感融入或磅礴或婉轉的現代音樂之中。《國家寶藏》混搭舞台劇、真人秀、紀錄片等多種形態,讓沉默的國寶說話。

創作者沒有停留於對「小切口」的符號化展現、素材式拼貼,而是通過「地名」和空間的漸次延展,以更宏闊的視角、多元的維度,賦予和開拓「鄉愁」新的時代內涵。它不再局限於遙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更飽含人們對個體生命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對家庭、故鄉、國家的歸屬感,更能帶給當代觀眾以共鳴與鼓舞。

共鳴來自傳統文化與當代價值的「相遇」。創作者融合歷史與當下的時空維度,讓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匯聚於熒屏,讓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擁有嶄新的視野。

創作者試圖用娓娓道來的電視敘事引發觀眾思考:我們的歷史從哪裡走來,我們的家國何以鑄建,我們的精神拿什麼培育,我們的未來又需何種眼界與胸懷。

④ 中國地名大會一等獎是什麼

《中國地名大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的中國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旨在內弘容揚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該節目將以地名知識為載體,從地理、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各個角度全方位展現中華大地的萬千風貌。

《中國地名大會》於2019年11月16日正式亮相央視中文國際(CCTV-4)頻道。

在最近播出的第12期中,也就是總決賽中,最終來自洛陽的集郵達人李科獲得第一季總冠軍。

⑤ 《中國古詩詞大會》中的地理考點有哪些

1、 詩與天氣、氣候知識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解析:詩中後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於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
季風是由於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於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解析:溫帶大陸地性氣候條件早晚溫差大的真切實寫照舊;
「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陸游)
解析:形象地說明城市熱島效應現象。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劉禹錫)
解析:是四種降雨類型中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從詩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們體會對流雨的特點是降水強度大、范圍小、歷時短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
解析:形象地說明冷鋒過境時先刮風後降水或雪的天氣變化特徵。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解析:陰山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在陰山西北植被以草地為主,適宜發展畜牧業,生活著被稱為「胡」的少數民族。陰山東南部即漢族的主要聚居區,以種植業為主,也是古代所稱的「中原」。「不教胡馬度陰山」即遏止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解析: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於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於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於山腳的氣溫。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說明山坡兩側向陽坡與背陽坡的光照及熱量的差異。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解析:說明梅子黃熟的六月,夏季風北進,雨帶隨之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反映了我國南方氣候因受來自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山色如洗、一派生機的美景。岑參的「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則是描寫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入冬後的氣候狀況。
2、詩歌與地形河流知識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解析:由瀑布的高,自然讓人聯想到廬山海拔之高,不難想像到了夏季人們還要到位於南方的廬山避暑,由於廬山海拔高,山上的氣溫是較低的。正如位於赤道上的非洲最高峰乞立馬扎羅山上依然白雪皚皚。又如宋朝蘇東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寫佳句,反映出廬山的雄奇秀麗。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解析:這二句描寫的是黃河源源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上句寫大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頭面顏喀拉山,黃河從這里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了許多支流,經過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由於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它與第二級階梯高出2000-3000米,與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來。這種落差之大,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幹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青山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解析: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而「彩雲間」三個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說明長江蘊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由於兩岸青山的約束,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 ——李白《蜀道難》
解析:說明蜀道的崎嶇與蜀地的閉塞,可以想見以「天府之國」著稱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嶺環繞,不難理解貫穿陝西和四川的寶成鐵路(寶雞——成都)和貫通四川到西藏的川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艱巨。
3、詩歌與自然景觀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
解析:描繪了我國內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
解析:這枯藤和老樹,小橋和流水分別是對西部乾燥景觀和江南濕潤地區的對比寫照。
毛澤東「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給我們描繪了冬天的自然景色。
毛澤東的《昆侖》一詞中寫道「橫空出世,莽昆侖。飛出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既寫出了昆侖山之高,又寫出了山上茫茫蒼蒼的積雪,被狂風一吹,沸沸揚揚的景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題西林壁》
解析:詩人從橫看、側看,從遠視、近視一觀察廬山,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人在廬山之中。廬山飛峙於長江南岸,鄱陽湖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別挺拔。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隱沒在雲霧之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
劉禹錫「海潮隨月生,江水應春來」
解析:揭示了潮汐現象與月相變化的關系。
白居易《海潮賦》「白浪茫茫與海邊,白沙茫茫四無邊,朝來暮去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解析:則說明了地球上海陸變遷及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
古詩與月相:「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詩中提到「月落」時間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黃昏後月亮剛剛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滿月。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黃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轉所引起的晝夜更替現象。
「海潮隨月生,江水應春生」 劉禹錫 ,揭示了潮汐現象與月相變化的關系和河流徑流量變化與季節的關系。

⑥ 中國地名大會

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可能在三月份初就開始播出了。

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的會議論文屬於什麼級別

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的會議論文屬於什麼級別
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內獎

簡介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容論文獎(簡稱「浦山獎」)1,旨在紀念中國世界經濟學界的傑出前輩浦山教授,推動中國世界經濟的研究,培養世界經濟研究人才,促進中外世界經濟學術

⑧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什麼選擇在上海召開請從階級力量、發起組織、城市特點、地理交通等方面

歷史:上海歷史上有租界,國際化強,
地理:上海是沿海,又是中國南北的中心,交通便利
經濟:上海是亞洲最大城市。
文化:上海也是文化中心之一,各種先進思潮活躍。

⑨ 中國地理學年會回執裡面有一項,是否作學術報告,此學術報告是什麼類型的,參加會議論文交流的PPT算不算

學者,指在大學或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學者通常都擁有高等學位。在美國,學者跟教授幾乎是同義詞。在英國,根據不同的學術級別分為院士、講師、高級講師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學者一詞在英文中可對應於Academic或Scholar,這兩者在英文中的意義稍有不同。後者也指在大學大量出現以前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學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員。
某些社會學家把學府劃分成四種基本的歷史類別:古代學府、早期學府、學術學會及現代大學。學府的模式最少有兩種:自古代發展而成的歐洲模式,以及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十八世紀中期、湯瑪斯·傑弗遜在十九世紀早期開創的美國模式。

學術界被取名為「學院」因它是在古老雅典之城市牆壁之外的一個聖所。它是以傳說中的英雄Akademos命名,當中有幾個橄欖樹樹叢、健身房和適合於親密聚集的地方。在這幾個花園中,種有大量植物,矗立著前園主的雕像,柏拉圖在這里高談闊論並啟發他的追隨者。這些不拘形式的聚會成為人所共知的學院。後來,柏拉圖把他的聚會不斷發展成為教育哲學方法。公元前387年,他建立了「舊學院」。
柏拉圖的同事及學生建立了他的衍生方法。柏拉圖的其中一位希臘學生阿凱西勞斯建立了「中世紀學院」。另一位學生卡涅阿德斯就建立「新學院」。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以他自己的理論來改進方法和在其它健身房建立了學苑。

⑩ 中國簡介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我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中國古代史,始於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前,是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並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10)中國地理大會擴展閱讀: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