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緬甸人文地理

緬甸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6 16:19:34

Ⅰ 西雙版納的人文地理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省南部,面積約兩萬平方公里,距昆明740公里,有航班直達自治州首府景洪市。這里是傣族自治州,聚居著十多個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波濤滾滾的瀾滄江斜貫境內,茫茫林海遮天蓋地,是個繁榮的生物世界。植物學家把這里譽為「植物王國皇冠上的綠寶石」。西雙版納風光綺麗,物產豐富,是四季鮮花怒放的游覽勝地。

「西雙版納」是傣語。在自治州成立之前,這里有十二個自然行政區。傣語把「十二」念作「西雙」。「版納」是傣語行政區域的名稱。因此,「西雙版納」就是十二個行政區域的意思。現在全州設景洪、勐海、勐臘三個縣。

西雙版納地處橫斷山脈南端,東部是哀牢山脈的尾部,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大多在一千米左右。在山地、河谷之間鑲嵌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盆地,當地人稱壩子。因北有高原作屏障,擋住了寒流,南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影響,故氣候冬春無寒潮大風,夏季無台風暴雨,終年溫暖濕潤,旱雨兩季分明,是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有人說,西雙版納兼有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優點,而沒有兩者的缺點,這是十分恰當的。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這里蘊藏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繁多的植物種類,成為聞名中外的熱帶植物寶庫。

西雙版納風景區包括景洪市風景片區、勐海風景片區、勐臘風景片區三大塊,每一塊內又有若干景區,共有19個風景區,800多個景點,總面積1202.13平方公里。景觀以豐富迷人的熱帶、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溝穀雨林風光,珍稀動物植物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為主體。該區景觀獨特,知名度高,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西雙版納是世界北回歸線上僅存的一片綠洲,是中國唯一保存的一塊熱帶森林區。她美麗、富饒、神奇,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西南邊疆。西雙版納有996公里的國境線分別與寮國、緬甸接壤,與泰國鄰近,具有面臨南亞的區位口岸優勢。現有磨憨、景洪兩個國家級口岩和打洛省級口岸。又有瀾滄江-湄公河與老、緬、泰、越、柬水路相連,是打開南門、面向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瀾滄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瀾滄江-湄公河被美譽為"東方多瑙河",是條經濟貿易的黃金水道,地理優勢、自然優勢得天獨厚。

西雙版納,群山高聳,雄偉壯觀,森林密布,山丘綿延。全州總面積19112。5平方公里,平壩面積僅佔5%。轄一市二縣40多個鄉鎮,總人口82萬餘人,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諾、瑤等13個民族 。傣族是主體民族,近30萬人。

西雙版納,歷史悠久,古時稱勐泐,漢代時期屬永昌郡(今保山)管轄,到三國時設置過南涪縣,到唐宋時期分歸"南詔國"統治,元朝於公元1296年設置徹里路軍民總管府。1327年改置徹里軍民宣撫司。隨後又改成車里軍民府,車里宣慰使司,直到民國初年(1912)改置普思沿邊行政總局,隸屬普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西雙版納有橡膠、茶葉、甘蔗、香料、南葯、熱帶水果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旅遊資源更富有特色,令人陶醉,目前,已開辟了""713原始森林公園、野象觀察台、植物園、熱帶雨林奇觀、民族旅遊村等景點120多個,被國務院落列為我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的三個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現已與老、緬、泰等國開通了邊境旅遊,並即將開通國際航班。西雙版納將成為與東南亞旅遊市場接軌的中心樞紐。

當你邁進西雙版納在域 的時候,首先感到是進入了一個綠色的世界,原始森林、橡膠林、果木林、香蕉林、茶山……構成了一幅幅綠海、淥浪的畫面,綠濤將涌進你的心裡;身材苗條的傣家少女,秀麗清純,披著美麗的長發,風姿翩翩;還有那豐富獨特的民族風俗,使外來遊客嘖嘖贊美。

"九五"期間,西雙版納將實施科教興州和開放兩大戰略目標,積極爭取昆明-曼谷的公路,鐵路建設,盡快開通瀾滄江-湄公河全年水運能力,做好資源利用,經濟留易,跨國旅遊等,跨入21世紀西雙版納將更加繁榮和美麗。

西雙版納簡介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南端,是中國大地上一塊屈指可數的綠色寶地,境內保持完好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舉世聞名。以傣族為主的十多種世居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燦爛的民族文化,與綠色世界渾然一體,構築了蜚聲海內外的自然人文景觀,自八十年代初國家批准為對上開放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以來,西雙版納正向著建成「全國最大的熱帶森林公園」目標邁進。
西雙版納東、西、南三面與寮國、緬甸接壤,與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鄰近,6條公路通向境外,被譽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湄公河與老、緬、泰、越、柬水路相連,是我國進 入東南亞各國最便捷的水陸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西雙版納正以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旖旎神奇的熱帶、亞熱帶自然景光、濃郁多彩的民俗風情、璀璨悠久的民族文化、便捷順當的跨境出國通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Ⅱ 亞洲主要地區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概況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
亞細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ία;拉丁語:Asia),簡稱亞洲, 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60%。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其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亞歐大陸的一部分。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度30分,南緯11度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洲名釋義: 古代腓尼基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與歐洲「西方日落之地」相反。
面 積: 440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大洲。
人 口: 2000年人口達36.72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
種 族: 黃種人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 言: 分屬於漢語、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 教: 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 候: 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自然資源: 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 濟: 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瀕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為除南極洲外最廣的洲,東西距離最長的洲,東西時差達11小時。
西北部以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黑海、大高加索山脈、 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 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亞洲名稱的由來
亞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確的,范圍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紀Asia已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的名稱,以後才逐漸擴大,包括現今整個亞洲地區,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洲名。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亞細亞洲」該詞來源於古代西亞等地古人的閃米特語。亞細亞的意思是指東方日出的地方。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詳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經度第二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緯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亞洲地理集錦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的山脈,海拔超過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
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3米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最大的平原,面積260萬平方千米。
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或鹹水湖,面積約37萬平方千米。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處達1620米,蓄水量2.3萬立方千米。
死海——湖面低於海平面400米,是世界陸地最低點。由於湖水含鹽量過大,湖水中除細菌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的群島,散布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包括島嶼2萬多個,面積243萬平方千米。
[編輯本段]居民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餘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一半。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亞洲的居民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和日本語(有人認為這兩種語系未定)、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茶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等。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是印度。
[編輯本段]表:亞洲各國的面積、人口
了解一下亞洲的各國:(中國2007.1.1-131 425萬人 2007.4.3-131 719萬人 增加294萬人)7.2(131 908)
國家名稱 首都 人口(萬) 面積(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 1,362,044,605 9,584,492
巴林 麥納麥 75.6397 665
韓國 首爾 4,832.4000 98,480
黎巴嫩 貝魯特 367.7700 10,452
東帝汶 帝力 106 14,874
尼泊爾 加德滿都 2,587.3917 140,800
泰國 曼谷 6,235.4402 514,000
巴基斯坦 伊斯蘭堡 14,766.3429 803,940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布扎比 230 83 600
不丹 廷布 80 46 000
阿曼 馬斯喀特 309 500 240
亞塞拜然 巴庫 86 600 770
朝鮮 平壤 122 762 2 280
菲律賓 馬尼拉 299 700 7 070
柬埔寨 金邊 181 035 1 050
卡達 多哈 11 43757
吉爾吉斯斯坦 比什凱克 195 500 466
馬爾地夫 馬累 298 27.3
馬來西亞 吉隆坡 329 733 2 117
蒙古 烏蘭巴托 1 566 500 260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 240 000 1 915
汶萊 斯里巴加灣市 5 765 30.7
寮國 萬象 236 800 520
日本 東京 12800 377800
土庫曼 阿什哈巴德 488 100 466
哈薩克 阿斯塔納 2 724 900 1 680
巴勒斯坦國 耶路撒冷 164,741,924
塔吉克 杜尚別 143 100 600
喬治亞 第比利斯 69 700 540
科威特 科威特城 17 818 170
敘利亞 大馬士革 185 180 1 500
印度 新德里 2 974 700 96 020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 1 904 443 20 350
亞美尼亞 埃里溫 29 800 378
阿富汗 喀布爾 652 300 2 210
烏茲別克 塔什干 447 400 2 370
斯里蘭卡 科倫坡 65 610 1 830
伊拉克 巴格達 441 839 2 120
越南 河內 329 556 7 650
伊朗 德黑蘭 1 645 000 7 100
葉門 薩納 531 869 1 610
約旦 安曼 96 188 458
緬甸 內比都4] 676 581 4 680
孟加拉國 達卡 143 998 12 200
新加坡 新加坡 647 340
以色列 特拉維夫 [2] 580
土耳其 安卡拉 769 360 6 280
塞普勒斯 尼科西亞 788,457 9 251
註:[1] 根據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的阿拉伯國面積為1.15萬多平方千米,後誒以色列佔領,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但未確定疆界。
[2]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與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千米。
[4] 緬甸於2005年底由仰光遷都至內比都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復雜。 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 4 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3 9 2 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 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2991千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 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亞洲地形圖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和黑龍江)。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是世界上氣候差別最大的一個洲。 亞洲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大。主要有煤、鐵、石油、錫、銻、鎢、銅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西亞的石油和東南亞的錫。農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稻穀和天然橡膠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棉花、椰子、胡椒、木棉、柚木、黃麻、茶葉的產量也名列前茅。
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和巴比倫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亞洲人民為世界文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亞洲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富集區多。主要礦藏有煤、鐵、石油、錫、鎢、銻、銅、鉛、鋅、錳、菱鎂礦、金、石墨、鉻等。石油、錫、菱鎂礦、鐵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錫礦儲量約佔世界錫礦總儲量60%以上。亞洲的森林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 可利用的水力資源也極豐富。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著名的漁場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沿海,有中國的舟山群島、台灣島和西沙群島漁場,以及鄂霍次克海、北海道、九州等漁場。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在古代,亞洲人民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科學發明創造,對世界經濟 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16世紀以後,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相繼侵入,許多國家和地區先後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經濟遭到了嚴重摧殘,民族經濟發展緩慢。致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長期處於貧困落後的狀態。目前,亞洲除日本外,大多數國家為發展中國家。農業在亞洲各國中占重要地位。稻穀、天然橡膠、金雞納霜、馬尼拉麻、柚木、胡椒、黃麻、椰干、茶葉等的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80%--90%以上,原油、魚、大豆 、棉花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30%--40%,錫精礦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60%左右,鎢精礦、花生、芝麻 、煙草、油菜籽的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的45%,木棉 、蠶絲、椰棗等的產量和牲畜總頭數也居世界前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較先進,重工業正在發展。中國東半部、日本、韓國、爪哇島、斯里蘭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發達。 東南沿海海上運輸發達。廣大內陸地區和沙漠地區以畜力為主。
[編輯本段]地理區域
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多。 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汶萊、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面積約448萬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萬。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兩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之一。 群島區和半島的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半島北部山地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礦物以錫、石油、天然氣、煤、鎳、鋁土礦、鎢、鉻、金等為重要。東南亞是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馬尼拉麻等熱帶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盛產稻米、橡膠、香料、柚木、木棉、金雞納霜及熱帶水果。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本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地區,南部印度半島為德干高原,北部山地與德干高原之間為印度河-恆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德干高原及斯里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斯里蘭卡南部和馬爾地夫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 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西亞: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 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巴林。面積約7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20000多萬。高原廣布,北部多山脈。北部山地高原與南部阿拉伯半島之間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氣候乾燥。南部沙漠面積廣大。本區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和西部山地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內陸高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亞是胡蘿卜、甜瓜、洋蔥、菠菜、苜蓿、椰棗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駱駝、阿拉伯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種的原產地。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狹義講只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的全部和哈薩克的南部。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 候乾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 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 、蘋果等。
北亞: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山地,東部為遠東山地。極圈以北屬寒帶苔原氣候,其餘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河流結冰期六個月以上。礦物以石油、 煤、銅、金、金剛石較重要。出產麥類、馬鈴薯、亞麻和木材等。
[編輯本段]亞洲最中心的點
亞洲最中心的點,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位於烏魯木齊市南郊烏魯木齊縣永豐鄉的包家槽子村境內。地理座標為北緯43°40『37",東經37°19『52"。
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是指亞洲大陸范圍內處於均衡位置的點,它距大陸周邊海岸線最遠,大陸性最強。經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兩年多的測算和實地考察,勘定為北緯43°40′37〃、東經37°19′52〃,實地在天山 北麓沖洪積扇上的永豐鄉包家槽子村境內,東北至烏魯木齊市中心約30公里,有公路可達。 一座高18米,代表性極強的具有典型亞洲區域特色的「亞心」標志塔巍巍聳立在「亞心」點上。
[編輯本段]宗教
亞洲是世界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發禪地。此外還有猶太教、印度教及錫克教等亞洲宗教。
(1)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形成於亞洲的印度和尼泊爾毗鄰處。創立者為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486年),屬釋迦族,後被稱為釋迦牟尼。
(2)伊斯蘭教起源於亞洲阿拉伯半島,於公元7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創立,為一神教。麥地那和麥加是伊斯蘭教聖地,《古蘭經》為最高經典。
(3)基督教起源於西亞巴勒斯坦的伯利恆。創始人是猶太拿撒勒人耶穌基督(公元元年12月25日生於伯利恆)。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聖地,《聖經》為最高經典。
[編輯本段]地勢
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形成眾多較為長的外流河。
復制的,呵呵,給分呀

Ⅲ 名為 。家國記憶。 的記錄片,應該是記錄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

《中國遠征軍》紀錄片有三個「同名」版本
一是探索發現系列記錄片12集 二是鳳凰回大視野系列紀錄答片鳳凰大視野系列紀錄片10集 三是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系列紀錄片10集
我都看過一遍 並收藏 前不久又看了電視劇版本45集

你要的是哪個? 很好搜的

Ⅳ 緬甸有個地方叫臘戌還是叫臘戍

叫臘戌和臘戍都可以,所指的是同一個地方。

臘戌(Lashio)是緬甸北部撣邦的首府。臘戍的西北方向面是緬甸撣邦木姐市管轄下的南渡鎮、東北方向是興威鎮,東面是佤邦的南鄧特區,東南方向是當陽,南面是孟崖,西南方向是昔卜、皎脈,西面是南散。滇緬公路從中國瑞麗的姐告開始,從木姐、貴概、興威到達臘戍,然後再經過皎脈到達緬甸的曼德勒(又叫做瓦城)。

清朝末年英屬緬甸占撣邦東北地區,包括臘戍等地。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在臘戍抵抗日本侵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精神。

2011年7月底至8月中旬,雲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雲南省僑聯發起並組織實施了「忠魂歸國」的公益活動,先後尋得19位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遺骸,作為密支那地區和西保、臘戌地區的陣亡將士代表,火化後安放在骨灰罐中保存。

(4)緬甸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臘戌的華校:

2013年12月4日,中國雲南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唐建軍主任及雲南同鄉會尚興璽會長帶領雲華師范學院教師一行到臘戌邊遠山區了解華校的辦學情況,並進行招生宣傳。來到這里還是第一次出遠門,心情很愉悅,同時也想了解緬北山區華文教育的一些現狀。

緬北地區很多山區華校,制約學校發展的關鍵問題就是師資的缺乏。這里的華人華僑熱心華文教育,捐資助學,讓華文教育在緬甸各地生根發芽。雲南同鄉會深謀遠慮,順應了華人社會對華文教育的需求,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創辦了海外第一所華文師范學校,為華人華僑子女的華文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機會。

很多老華僑感慨地說:創辦華校是造福子孫的留根工程,也是我們幾代人的心願,今天雲南同鄉會終於有了自己的學校。作為雲華師范學院的教師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責任的重大。

Ⅳ 南亞的人文地理特徵

人口宗教沖突,還有就是社會經濟
人口
編輯
截止2010年,南亞地區約有15.64億人口,其中,印度人口12.1億(2011年),巴基斯坦1.64億(2010年),孟加拉1.42億(2011年),尼泊爾2800萬,不丹69萬(2009年),斯里蘭卡2000萬(2000年),馬爾地夫35.9萬(2007年)。
南亞裔族群是一個由二千多個不同種族構成的多元族群。南亞裔人口的組成主要有來自以下地區的人口:巴基斯坦、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里蘭卡。這二千多個種族包括有小至數十人的部落,又或多至上億人的龐大族裔。這很可能與這地區歷史上多次受到鄰近的外族入侵有關。這地區上最早的民族都屬於達羅毗荼人,之後受到雅利安人和伊朗人的入侵,並與當地的土著民族混和成為多個新的混血族群,繼承了各自的傳統及信仰。

歷史文化
編輯
南亞文化——泰姬陵
南亞既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發源地。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恆河——印度河流域便出現過一些繁華的城市,公元前3世紀以後,又相繼出現了囊括次大陸地區的大部分版圖的四個統一的國家,即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在這一過程里,南亞一直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地區之一,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1498年,來自西方的葡萄牙人達·伽馬首航印度之後,西方殖民勢力相繼侵入這一地區。到1757年,除「高山王國」尼泊爾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獨立外,南亞其它地區均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合稱為英屬印度。在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統治過程中,南亞悠久的文明歷史被中斷,經濟發展處於相對停滯狀態,使南亞成為了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南亞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長達200年的殖民統治體系[1] 面臨瓦解。為了維護英國在南亞的殖民統治,英國殖民當局採取了「分而治之」的辦法,於1947年6月拋出了「蒙巴頓方案」。
所謂「蒙巴頓方案」是由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的一項「印巴分治」的具體計劃,主要內容是:把英屬印度的居民按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邦,分別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兩部分相距1600公里。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方。
蒙巴頓方案拋出後,印度的國大黨和穆斯林接受了這個方案。1947年8月15日,印巴實現分治,成為兩個自治邦,其後又於1950年和1956年分別宣布為獨立的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聯邦共和國,但均留在英聯邦內,1972年1月巴基斯坦宣布退出英聯邦。
印、巴分治以後,由於東、西兩巴被印度領土一分為二,行政管理不便,加之受外部勢力的影響,1971年,東巴宣布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國。
不丹在歷史上曾為一個獨立的部落,1772年英國侵犯不丹,1865年,英國同不丹簽訂不平等條約,即《辛楚拉條約》,強迫不丹割讓包括噶倫堡在內的第斯泰河以東地區。1910年1月,英國又強迫不丹簽訂條約,規定不丹的對外關系接受英國的「指導」。印、巴分治後,印度於1949年8月8日強迫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的對外關系接受印度的「指導」,使不丹實際上淪為印度的附屬國。多年來,不丹王國政府對印度的控制日益不滿,要求獨立自主,隨之不斷要求有直接同外國發生經濟聯系和進行貿易的權利。
錫金原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個內陸小國,面積7100平方公里,人口35萬。從19世紀上半葉,英國以印度為基地對錫金進行武裝侵略,1890年錫金淪為英的「保護國」。1947年,印度剛獨立不久便強迫錫金同它簽訂了《保護現狀協定》。1949年6月,印度派軍隊進駐錫金。1950年強迫錫金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錫金除在內政上享有「自治權」外,國防、外交、經濟等均由印度控制。1975年4月,印度軍隊解散了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後又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除上述國家外,印度洋上原為英屬殖民地的兩個島國斯里蘭卡(原名錫蘭)和馬爾地夫也先後於1948年和1965年宣布獨立。從此南亞國家全部獨立。[2]
由於英國長期殖民統治以及後來實行「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惡果,南亞國家從取得獨立起,就存有許多綜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問題,如克什米爾問題、俾路支斯坦問題、印中邊界問題等。這些問題與各國的種族、民族、教派等矛盾交織在一起,再加上冷戰時期美國、蘇聯在南亞的滲透和爭奪,使本區戰後幾十年來長期動盪不安。40多年來南亞各國雖然不斷進行雙邊談判,但許多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直接影響著南亞各國的穩定與安寧。
南亞是印度教,佛教, 耆那教,錫克教的發源地。印度居民多數信奉印度教[3] ,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斯里蘭卡居民多信奉佛教。

經濟發展
編輯
農業
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農作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水稻、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黃麻
(1)農業生產三大有利條件:高溫多雨,地形平坦,耕地遼闊。
(2)影響農業生產三大不利條件:水災、旱災、人口增長過快。
(3)解決糧食問題採取三個措施:白色革命、綠色革命、計劃生育。
(4)三大農作物:小麥、水稻、穀子。
(5)三大經濟作物:棉花、茶葉、黃麻。
(6)「神牛」三大作用:提供牛奶、耕地、運輸。[4]

Ⅵ 泰國人文地理

佛教為泰國國教,其信徒佔95%,其次伊斯蘭教佔3.8%,基督教佔0.5%,其他0.7%。泰國南部的回陶公府、北大年府和惹答拉府以回教徒為主。另外亦有信奉天主教教和印度教的信徒泰國風光欣賞(19張)。
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寮國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和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94%的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華人是泰國的一個重要族群,約有7,300,000(2003年)人,占總人口的12%.主要信仰漢傳佛教、道教、儒教。

Ⅶ 請問有關雲南騰沖的人文地理情況

騰沖古稱騰越,位於雲南省西部,西北與緬甸為鄰,國境線長達151公里,是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要隘,被譽為「極邊第一城」,素有「僑鄉」之稱。

騰沖有悠久的歷史,古為「滇越國」,漢置郡縣,唐南詔時「疇壤沃饒,人物殷湊」,為雲南西部重鎮。明代築有堅固的石城及關隘,以作防禦。城內街道儼然,設有各種商行,萬商雲集,工商興旺。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玉石工藝,較為發達,是雲南緬玉的加工與集散地,又有「翡翠城」的美稱。來鳳山雄踞城南,一峰突起,山上建有來鳳寺,山麓有國殤墓園。騰沖火山群、溫泉群、打鷹山、雲峰寺、國殤墓園、和順鄉、艾思奇故居、雲龍閣等都是騰沖的風景亮麗之處,其中騰沖地熱火山尤其著名,是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

騰沖縣素有「天然地質博物館」之譽,是我國最為著名的火山密集區之一。它地處世界矚目的阿爾卑斯——喜瑪拉雅地質構造帶之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急劇聚斂的結合線上,地下斷層非常發達,岩漿活動也十分劇烈。境內分布著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火山,構成了一個龐大火山群景觀,區內共有休眠期火山97座,其中火山口保存較完整的火山達23座,火山類型多樣,火山堰塞湖、火山口湖、熔岩堰塞瀑布、熔岩巨泉等景觀十分豐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規模最大的天然火山博物館。

騰沖也是中國著名的地熱風景區,這里是我國三大地熱區之一,以溫泉遍布、熱力強大,外部顯示奇特著稱於世。全區目前發現有64處地熱活動區,溫泉群達80餘處,最高水溫達96.3℃。其中熱力最猛、外部顯示也最為奇妙的便是鑲嵌在城西約20公里的騰沖熱海。這里青山環抱,流水喧騰,徐霞客曾游歷到此,描寫道「飛仰口而張其上顎,其中下部如喉,水與氣從中噴出……噴若發機,聲如吼虎,其高數天,墜洞下流,猶熱如探;或躍時,風從中卷,水輒旁射,攬人於數尺外,飛沫猶爍人面也。」

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東到忠孝寺,西連芭蕉園,面積約9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目前已開發了大小滾鍋、哈麻嘴、美女池、獅子頭、珍珠泉、鼓鳴泉、懷胎井、仙人澡堂及澡堂河瀑布等十餘個景點。其中最壯觀的就是稱為「一泓熱海」或「大滾鍋」的硫磺塘。大滾鍋呈圓形,直徑6.12米,水深1.5米,確實是一口碩大無匹的「巨鍋」,鍋內有三個噴水孔,鍋底水溫最高可達102℃。據說一頭牛掉進里,十分鍾後撈起來,就只剩一具骨頭了,可見其熱力之強。在這里,遊人還可挖一小坑,把盛米和菜的飯盒埋人坑裡,約20分鍾左右,就可品嘗一份別具風味的「熱海快餐」了,更有意思的是在「大滾鍋」中煮雞蛋,立等可食。

位於騰沖縣北部,距城14公里的打鷹山,是騰沖火山群的中心。以它為軸心,東西有規律地排列著70多座火山,構成了中國近期火山的一個著名地帶。此山「林木繁茂,鷹多集於此」,因有人在這里捕鷹,故名。打鷹山海拔2614米,上尖下闊,呈圓錐體狀。山底部呈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的橢圓型,火山口也呈橢圓狀,深60米,足有20層樓高。山的底部有3個火山湖,山頂有明代建立的宏恩寺。由於它相對高度達750米,因而在騰沖火山群中顯得異常高大挺拔。

騰沖同時也素有「天然植物園物種基因庫」之稱,國內和世界上稀有樹種在騰沖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著名的如生長於騰沖縣北部大塘鄉的一種杜鵑花,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多種杜鵑花中樹最大,花朵最大,枝幹最粗的一種,被科學家稱為大樹杜鵑王。人們曾在海拔2380米的高黎貢山山腰發現了一株大樹杜鵑,樹高25米以上,根部直徑3.07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大樹杜鵑,堪稱杜鵑花的「王中王」。大樹杜鵑擇地極嚴,大部份分布於海拔2250米至2480米的高黎貢山西坡山腰地帶,生長區域較狹窄,已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植物。其它的珍稀樹種還有禿杉、紅花油茶、銀杏、紅豆杉、香柏等。

除火山、地熱等著名的自然景觀外,騰沖的國殤墓園因其厚重的歷史背景和所蘊含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了一處聞名於世的人文景觀。國殤,指死於國事者。源自屈原《九歌·國殤》篇,原文是祭祀為國犧牲的將士的詩歌,詩歌熱烈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慨和壯烈精神。

墓園位於騰沖城西南一公里處來鳳山山麓小團坡東北面,佔地5.33公頃,全園由大門、忠烈祠、烈士墓、紀念塔及園林等建築組成,從山麓到山頂,主體建築採用中軸對稱台階式布局。墓園大門門額上刻「騰沖國殤墓園」六個大字,為李根源先生手書。大門左側有一高約1米的「倭冢」,內埋有日軍屍骨一具,周圍高大的松柏與這「倭家」形成強烈對比,象徵烈士精神萬古長青與侵略者的可恥下場。沿林蔭道而行到忠烈祠,「忠烈祠」匾額為於右任先生所書,祠前有《騰沖忠烈祠碑》,記述了戰斗始末和建園緣由。忠烈祠台基正面的中央勤石上,有蔣介石題、李根源手書「碧血千秋」四個大字。祠堂兩壁的石碑上刻有抗日陣亡將士9168人名錄,及國民黨高級軍政要員何應欽、衛立煌、孫科、陳誠、龍雲等寫 的楹聯、輓詩、悼詞。祠旁廂房內陳列著274幅收復騰沖時的實戰照片。山坡上,是烈士碑冢。碑前刻陣亡官兵姓名、籍貫、軍銜、職務,計3168人。坡頂為高8米的紀念塔,塔基上刻蔣介石所題「民族英雄」四個大字。塔身正、側三面刻有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題書「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政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

李根源先生曾為「國殤墓園」賦詩曰:「八年浴血抗天驕殺氣如雲萬丈高 ,寫就一篇新戰史留將百世告同胞 」

騰沖景區以火山地熱為主,擁有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同時又有珍稀的動植物資源、悠久的歷史底蘊,到這里旅遊,可以同時領略到大自然的神秘雄奇和歷史的厚重深沉,如此種種的優越之處,讓騰沖煥發出了迷人的吸引力。相信你如果前來游歷一番,一定也會覺得不虛此行。

交通:騰沖的交通並不很發達,所以要費一些周折。如果是從昆明直接去騰沖,路上要走700公里,不過可以經過大理、保山,可以一路游覽下來。另外最快捷的一條路線就是做飛機從昆明到保山,然後轉汽車到騰沖縣城。

行知提示:
1、交通。
騰沖縣城有中巴前往馬站,車費10元,下車後再步行大約1公里可到公園。比較方便的方法是包車前往,直接到公園門口,桑車50元,夏利40元,面的30元,包車很方便,從街上攔車就可以,也可以到「二街」附近面的較集中的地方包車。
2、住宿。
騰沖賓館,(0875)5121044,標間120;
秀峰賓館,5121371,標間60;
翡翠賓館,5122107,標間100;
熱海賓館,2150327,標間100(這間賓館就在熱海風景區,如果想在熱海多轉幾天,住這里是最方便的!)

Ⅷ 德宏州的人文地理特徵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雲南省下屬的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面積.15萬平方千米,轄芒市、瑞麗市、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州人民政府駐芒市。東面與保山市相鄰,而北、西、南三面都被緬甸包圍,故這五個縣級單位當地人又俗稱「外五縣」。「德宏」是傣語的音譯,「德」為下面,"宏"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2010年德宏州常住總人口121.1,有傣、景頗、漢、僳僳、阿昌、德昂等民族。1953年7月建立德宏泰族景頗族自治區,1956年改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州人民政府駐芒市芒市鎮。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07.13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0153人,增長13.08%。[3]
全州5個縣、市共有家庭戶315547戶,家庭戶人口為 114602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6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07人減少了0.44人。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男性為624774人,占總人口的51.57%;女性為586666人,占總人口的48.43%。總人口性別(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65上升為106.50。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252174人,占總人口的20.82%;15-64歲的人口為883264人,占總人口的72.91 %;65歲及以上人口為76002人,占總人口的6.2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77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4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4個百分點。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29147人,占總人口的51.9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82293人,占總人口的48.07%。其中,傣族人口為349840人,占總人口的28.88%,景頗族人口為134373人,占總人口的11.09%,傈僳族人口為31530人,占總人口的2.60%,阿昌族人口為30389人,占總人口的2.51%,德昂族人口為14436人,占總人口的1.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91079人,增長16.93%,占總人口的比重提高了1.71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49074人,增長9.20%,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71個百分點。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501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9333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22391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2562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90434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28182人,文盲率由11.07%下降為7.47%,下降3.60個百分點。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14070人,佔34.1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797370人,佔65.8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69889人,鄉村人口減少29736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1.39個百分點

Ⅸ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

中國的地理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地理簡介
0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國吞並和逼迫清政府割讓陸地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土地),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國侵佔588萬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0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
0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自治盟)、縣(旗、區、市)、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五級。
31、中國共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32、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4、陝西省,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即誕生並埋葬於此。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或 「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35、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36、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又稱「中州」和「中原」。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遺址。現在的河南省是建國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並而成。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
39、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貴州省因「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得名,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8、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0、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51、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54、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蘇」字繁體寫法的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文化和教育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55、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56、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57、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58、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
59、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60、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的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地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4、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又稱「北京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又稱「上海灘」。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又稱「天津衛」。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又稱「重慶山」。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