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草圖
⑴ 如何提升初中學生地理地圖的識記法
如何提升初中學生地理地圖的識記法
地圖,是地表圖形的描繪,是地理信息的濃縮和直觀表達,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地圖所起的作用,是語言、文字無法替代的。在地理教學中,很多地理知識都要通過地圖才能表現出來,學習地理離不開地圖,地圖即是直觀教具,又是知識來源,經常運用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新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培養學生的地圖意識,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讀圖、用圖、分析圖、繪制地圖,是中學地理教學極其重要的一項任務,也是素質教育在地理學科的具體體現。蘇聯彼德羅夫斯基曾說:「查看地圖是一所培養再造想像力的特殊學校。」地圖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記憶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圖文結合,以圖導學,引導學生學會讀圖,學會在生活中用圖,甚至自己繪制地圖,養成強烈的地圖意識,必然會引發學生的地理知識聯想,開拓思路,啟發思維,發展智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一、讀圖意識的培養
讀圖意識是畫圖、用圖的原動力和興奮劑。只要有了這方面的意識,學生才會去認真讀圖、畫圖、用圖,從而重視地理圖像。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像圖表材料,不讓它們成為擺設。其實教材上的圖像類型十分豐富,平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經常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上的各類圖像圖表,讓學生形成「左圖右書」的地理學習習慣,並且強化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靈魂」意識,使學生看到地理課本或其他書籍,第一眼應該是讀圖的習慣。
2、選取一些典型地理圖像,充分挖掘圖中的信息,經常用圖像來說明和解決問題。比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以圖釋文、以圖釋圖、以圖解題。例如:假設下圖中湖泊a、b都只有一條河流與它們相連,則湖泊a、b中哪一個屬於鹹水湖?
做出正確判斷的關鍵是從等高線圖上獲取有效信息:河流是在山谷位置,在山谷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即湖泊a只有河流流入,湖泊b有河流流出。根據鹹水湖主要靠蒸發而不是徑流支出水分的特點,即可以判斷湖泊a為鹹水湖。
3、注重地理圖像語言的儲備
地理圖像類型很多,常見的有區域分布圖、經緯圖、光照圖、等值線圖(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統計圖(坐標、扇形、餅狀……)、示意圖、景觀圖,每一種圖像都有相應的圖像語言,只有掌握了這些豐富的地理圖像語言,並且理解這些地理圖像語言的內在關系,才能很好地完成這些地理圖像的讀圖與析圖,讓學生注重地理圖像語言的儲備,是培養和提高讀圖能力的根本。因為只有豐富的地理圖像語言,在讀圖析圖時,才能快速准確地解讀有效信息,從而找到已知條件,以利於解題。例如「內流河、內流湖」知識的落實,從知識本身來說,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而且對它們的分布及基本特徵也都比較熟悉:「內流河」是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分布於乾旱半乾旱的內流區;「內流湖」是分布在內流區的湖泊,其湖水輸出主要形式為蒸發,基本上是鹹水湖。但從圖上去識別它們,並描述其特徵,對學生來說就顯得有些困難。如果輔以圖像去落實,給學生以圖像語言(如下圖),以後學生遇到類似的圖像,他們讀圖析圖速度與准確度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河流r發源於山地,注入湖泊l,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為內流河。從區域地勢地形特點可以看出:湖泊l只有流入的河流,而沒有流出去的河流,湖泊l湖水的輸出方式主要為蒸發,湖泊l為內流湖。
許多地理知識都可以通過地理圖像來呈現並形象展示出來。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經常利用地理圖像來落實地理知識,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更重要的是豐富了他們的地理圖像語言,有利於培養和提高讀圖能力。
4、注重讀圖技巧的培養
讀圖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建立空間概念的重要一環。地圖是根據事實、數據以各種形狀和色彩的符號描繪出來的。但是,反過來閱讀地圖時,使用者卻不一定能100%地把圖上的信息讀出。因此,教師只有教會學生讀圖的方法和技巧,學生才能從地圖中獲取更多想要的信息,而不僅僅是從地圖中獲取如何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從而提高學生對於地圖冊的利用效率。一般讀圖應採取以下步驟:一是學會分類,常見的地圖有日照圖、統計圖表、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等值線圖等。二是學會讀圖步驟,讀主題,把主題和主要的知識點相聯系;看清圖例,閱讀圖中有那些地理要素;注重細節,辨別每一個地理要素的變化規律,並尋找它們之間的關聯性;聯系實際,解決題目中的問題。三是學會變圖,其一是圖圖轉換,如剖面圖與平面圖案轉換,等值線圖與剖面圖案轉換;其二是圖文轉換,如地質構造圖中的背斜、向斜、地塹、地壘的表示。
二、畫圖意識的培養
1、在課堂中設置畫圖活動
地理繪圖、繪畫等是表達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是學習研究地理科學的重要技能。即使面對當今現代教育手段多樣化、信息化形勢,傳統的識圖、繪圖在教與學過程中仍是很重要的,自然成為活動課程重要題材。因此,教師根據課本內容設計一些畫圖活動,並且在實施這些活動過程中則要求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動眼就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地理現象演示和實驗。動腦是讓學生回憶和想像,通常採用空間漫遊法,讓學生回想和再現觀察的地理現象,逐漸在頭腦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圖象。動手也就是手繪草圖,通過繪草圖的方式來鞏固觀察和識記的結果,以達到精確化程度。動口就是評圖,學生通過互評和師評來評價自己所畫的圖。閱讀和繪制簡易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前提,也是地理學習的學習效果體現。一個學生能夠做到隨手畫出中國地圖或世界地圖,並能大致勾勒出經緯度和主要的山脈、河流等地理要素,是學生終身地理素養的體現。為此,每屆學生在上地理課之前,我都要根據以上四個步驟,用二節課的時間培養學生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情感。首先是動眼讀圖,把兩幅圖中的主要經緯線及主要山脈、國家、河流等,讓學生熟悉記憶。二是動腦聯想,把空白的兩幅圖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記憶和聯想,把自己的掌握的內容標注在圖中。三是動手畫圖,教給他們簡易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畫法,並把經緯度和地理事物標注在圖上,畫圖時間要持續一個多月,甚至更長,每天各交一張,持續到後面時利用課後5分鍾當場作畫,一定要使學生能夠隨心所欲地將圖畫出為止。四是動口展圖評圖,目的是評價學生誰畫得最好、最到位,有條件的把所有的圖都展示在牆上讓大家都來評論,沒有條件的可以按組展示或挑選好壞各幾張進行展示,最後要求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我們的要求為止。當然教師還要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撥總結和評價。
2、設立一本畫圖專用本
讓每個學生設立一本專用畫圖本,要求學生將課本出現的圖形和教師布置的畫圖收集在這本畫圖本上,教師定期進行檢查,並將畫的好的作品利用牆報展示出來。這樣學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長的過程和結果,還會自然養成畫圖的習慣。
3、畫知識聯系結構圖
利用地理圖象理解知識、求解問題,地理圖象能更明確直觀地表達地理分布規律,還能從圖象中獲得大量的地理信息,每一個知識點或每一個章節學習後,要求學生自己歸納小結,畫知識結構圖塊,有助於系統理解知識,鞏固所學的知識,有利於知識系統化。如天體系統各層次的關系不易區別,教師可以讓學生畫天體系統的層次框圖。
由框圖聯系圖可知,銀河系與河外星系屬並列關系,而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則屬從屬關系。
4、在課外開展地圖製作活動。
在課外開設地圖製作課外活動小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情況布置小組成員繪制校園平面圖;中國及世界區域地圖輪廓的描繪;學校所在鄉、鎮、市的簡易地圖繪制;居住小區地圖或是家庭物品陳放平面圖等,這些地理製作作品具有實用價值,可能是生活用品工具,也可能是教育學慣用品。另外,這樣的活動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體現知識的應用價值,調動學生的求知慾。
三、用圖意識的培養
地圖是一種工具,工具重在利用。雖然利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是不能只局限於了解工具而忽視工具的性質和作用。在「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導下,地圖的學習目標應比以前有所擴展,並且學習重點應該轉移到能夠有效地使用地圖。學會使用地圖不只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地理,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現代公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應使學生認識到使用地圖的重要性,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用圖意識。
1、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用圖意識
教學中要以各種形式大力培養學生的用圖意識:利用中學生愛看圖的特點,以地圖設計教學情景,多以地圖展現知識,推介「左圖右書」,多進行『看圖說話』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用圖習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地圖,如讓學生在地圖上從家鄉出發,設計旅行路線,讓學生感到地圖「有用」,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明確地圖的實際意義,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地圖知識競賽,找地名比賽,如在地圖上找出家鄉的位置,看誰找得快。認地名比賽,根據洲或國家的輪廓和重要的地理事物特徵,看誰認得快,如尋找國家首都和尋找我國省會比賽。畫圖比賽,如畫澳大利亞區域圖輪廓、中國輪廓圖、世界輪廓簡圖,看誰畫得像。要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要及時鼓勵和表揚。評價方式作改革,平時的填圖、畫圖作業,地圖競賽活動在成績中要佔一定的比例,考試中增加開卷形式,允許學生查閱地圖冊,重點是考核學生的讀圖能力,考查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
2、培養學生收集地圖的習慣
前面所講的要求設立畫圖本,主要是收集課本及教學中所出現的各種圖像。同時還應該鼓勵學生收集各種專業地圖的習慣,如旅遊地圖,每到一個地方旅遊,就應該購買這個地方的地圖,並且把它收集起來,也可以向同學們徵集各地的旅遊圖。還可以收集國家地圖、世界城市地圖、河流圖、交通圖、古代地圖等,每一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專題圖進行的收集,並且互相交換,以及以圖會友,與世界各地的同行互相交流,這樣的集圖活動比集郵活動在知識和趣味方面都更有意義得多。
3、強化版圖意識
地圖是按照一定的數學法則,運用符號系統,以圖形或數字的形式表示具有空間分布特性的自然與社會現象的載體。概括地講,就是地表地貌、地物的空間位置和屬性在圖紙上的反映。版圖則是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疆域在地圖上的反映。版圖概念自古有之,從春秋戰國直到秦漢,都有屬國必須獻版圖的制度。獻版圖就是獻江山,「版圖」一詞以後就延伸為國家的疆域。國家版圖體現著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也事關國家安全問題。
地圖和版圖都絕非是普通的印刷品,而是包含了主權國家的政治主張,承載了國家版圖疆域,事關民族尊嚴,體現國家實體的特殊產品。各種不同比例尺的正規地圖,大到國家行使主權的疆界,地方行政區劃的管轄界線,小到公民擁有的土地房屋不動產,都有準確的空間定位數據和屬性描述,從而為國家管理和人民生活提供表明其實體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資料。
地圖測制來之不易,問題地圖和盜版地圖迴避法律、技術質量的監管,存在問題在所難免。使用問題地圖和盜版地圖對國家、對社會都有很大危害性。在地圖教學中應該不斷強化學生的地圖、版圖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尊重國家版圖,規范用圖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讀我國的各種地圖,一定要對我國主權的疆界及有爭議的管轄界線特別指出,不能掉以輕心。如釣魚島、南海諸島等要在圖中特別標明,並畫歸我們的疆界,不能不標或標錯。對於外國地圖,對各國疆界的劃分表明了我們外交的認識和態度,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分界,克什米爾地區的未定國界,不管是我國還是世界地圖,都特別要注意這種有爭議的地方的判讀,強化學生的版圖意識。
⑵ 高中地理學習問題,怎樣畫地圖
學習地理是離不開地圖的
投入點資金,買幾根不同顏色的彩色鉛筆(不推薦水彩筆,畫錯了擦不掉),再找空白的世界地圖輪廓圖,列印成A4紙,再復印上幾十張,總投入10塊錢左右。准備妥當後,開始往上畫。
1.畫上赤道、回歸線和極圈,盡量精確,這個過程可以讓你知道各個大洲的緯度范圍。
2.畫上主要的山脈和河流,這個一般都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3.畫各個大洲的風向,可以夏天風向用紅筆,冬天風向用藍筆。一變化一邊考慮風向為什麼這么
吹,受到什麼氣壓帶或風帶的影響等等。全畫完後,比較世界各地冬夏風向,看看哪些地區冬夏
同向,哪些地區冬夏異向。以及風是由海洋吹向陸地(濕潤),還是由陸地吹向海洋(乾燥)。
明白這些對世界氣候類型及其特點就了如指掌了。
4.畫洋流。世界洋流是一個大循環,結合世界地圖整體記憶效果要比單獨記憶好很多。可以都以赤
道為起點,畫出洋流的循環模式圖。
5.其他地理要素也可以往上畫。
剛開始會很費勁、很亂,多畫幾次就好了。中國地理還有典型區域的地理都是一個道理。
等這些要素都熟了,可以嘗試在白紙上自己畫輪廓圖,然後網上填地理要素。自己畫的輪廓圖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代替,比如澳洲用梯形,南北美用兩個三角,歐亞大陸用大倒三角等等,一定要保證相對位置的准確性。
地理要素都熟悉之後,可以具體分析局部地區的氣候之類的。比如為什麼東亞盛行季風?為什麼撒哈拉靠近大洋卻是沙漠?等等。無外乎各種地理要素的綜合影響。
這樣的好處就是考試的時候有些知識點(比如XX氣候類型的特點)即使一時想不起來,也可以在草紙上畫出草圖,分析下緯度、海陸、風向(干濕)、洋流、雨熱是否同期……,全程耗時一兩分鍾,甚至畫到一半就想起來了。
我是學自然地理專業的。我當初就是這么學的,每天畫啊畫。現在可以徒手畫出比較精確的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當然這些都是專業學地理的學生的基本功,高中時只要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就足夠了。
⑶ 如何快速記憶地理上的鐵路是初二書上的
要熟悉中國的地來理,最好是做源到能夠繪出中國地圖的草圖,然後要做的就是在草圖上或者是空白圖上繪出主要鐵路干線,然後再添加支線,我就是這么記憶的,這樣記憶的好處就是永遠都不會忘記.
分區,或者是分東西向、南北向.畫圖.先畫三橫五縱,再以此為骨架補充完整其它線路.第一遍可看書上的圖畫,以後要求默畫,然後對照書本補充.再進行默畫,有個三、四遍畫下來就差不多了.
此
南北干線:
①京廣線②京哈線③京滬線④京九線⑤同蒲線
⑥太焦線⑦焦柳線⑧寶成線⑨成昆線
東西干線:
A、京包線B、包蘭線C、隴海線D、蘭新線
E、滬杭線F、浙贛線G、湘黔線H、貴昆線
⑷ 如何快速記憶地理上的鐵路
要熟悉中國的地理,最好是做到能夠繪出中國地圖的草圖,然後要做的就專是在草圖上或者是屬空白圖上繪出主要鐵路干線,然後再添加支線,我就是這么記憶的,這樣記憶的好處就是永遠都不會忘記。
分區,或者是分東西向、南北向。畫圖。先畫三橫五縱,再以此為骨架補充完整其它線路。第一遍可看書上的圖畫,以後要求默畫,然後對照書本補充。再進行默畫,有個三、四遍畫下來就差不多了。
此
南北干線:
①京廣線②京哈線③京滬線④京九線⑤同蒲線
⑥太焦線⑦焦柳線⑧寶成線⑨成昆線
東西干線:
A、京包線B、包蘭線C、隴海線D、蘭新線
E、滬杭線F、浙贛線G、湘黔線H、貴昆線
⑸ 是誰獻給康熙中國地圖的
我國傳統的制圖方法是建立在平面測量的基礎上,因此在小范圍內可以達到一定的精度,而對大面積的全國地圖或世界地圖就不夠精確了。明朝末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把西方經緯度測量技術和帶有經緯網格的地圖繪制方法介紹到中國來,這在當時對中國的士大夫來說僅僅是一種新奇的東西,而沒有當作新技術加以推廣。
清初國力強盛,中國出現了空前的強大和統一。為了鞏固清朝的遼闊疆土,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康熙帝親自籌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經緯度測量和編制全國地圖的宏大工作。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談判過程中,康熙見到一幅亞洲地圖,發現圖中我國東北地區的地理知識相當缺乏,深感不足為據,遂下定要開展全國測繪工作的決心。康熙命法國傳教士張誠講授測量、數學、天文、地理知識,並譯成漢文、滿文印出來,以供皇帝及測繪人員閱讀和使用;派人秘密購置西方測繪儀器,明令選拔人才進宮學習測繪技術,建立測量隊伍。他幾次出巡滿蒙、游歷江南時都讓張誠隨同測量各地經緯度,又命耶穌會教士測繪京師附近地圖,並親自校勘,認為遠勝舊圖,於是下令由中國官員和西方傳教士組成測量隊實施全國地圖的測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法國傳教士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等人率隊,先測繪長城圖。首先是沿長城的帶狀圖,內容較詳實,包括長域各門、各堡、道路、城塞、河谷、水系、山嶺走向等均有測繪。然後測繪北直隸(今河北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前往東北各地測繪。兩年後完成了東北地區的測繪任務。康熙五十年(1711年)又命增添人員,分成兩隊。一隊前往山東及其沿海一帶進行測繪,另一隊接著妊城圖之西部測繪玉門至新疆哈密一帶,然後返回長城以北測繪喀爾喀蒙古地方,再南下測繪長城以南,經甘肅、陝西、山西等地區,於次年一月回京師。至此,已測完東北、華北、西北廣大地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往河南、江南、浙江、福建(含台灣)等地測繪。第二年又派出兩支測繪隊,一支去江西、廣東、廣西,另一隊到雲南、四川。這一年測繪任務沒有按期完成,因此又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再次去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才完成任務返回北京。與此同時,康熙派遣在欽天監學習的喇嘛到西藏進行測繪,完成西藏草圖。因為有些地方是根據沿途觀測和傳聞為據,交傳教士審定後編入《皇輿全覽圖》,所以西藏圖遠不如內地各省圖精確,但是在西藏邊境上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是這次測量時發現的。截止到1717年底,除新疆哈密以西尚未測繪外,都已完成測繪工作。最終集中北京編繪成《皇輿全覽圖》。這次全國性的經緯度測量,統計表明,全國(未統計西藏數字)已測經緯度點達641處。十年之內,完成了大約今之東經80°~135°,北緯18°~61°廣大范圍內的控制和測圖任務。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的。
康熙《皇輿全覽圖》共有三種不同版本。
一為木版《皇輿全覽圖》印刷本。最早刻於康熙五十六年,有總圖1幅,分省圖和地區圖28幅,缺少西藏全部及蒙古西部。康熙六十年(1721年)第二次刊印時,總圖已包括了西藏及蒙古西部,分省圖和地區圖增加到32幅。總圖范圍東起庫頁島,南到海南島,北達貝加爾湖,西抵阿克蘇西的葉勒肯城。地圖上繪有經緯網,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起始子午線。這一版圖已不多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康熙五十六年和六十年兩次印刷的總圖。分省圖和地區圖,圖幅大小不等,各圖均繪有經緯線。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有分省圖和地區圖30幅。
二為銅版《皇輿全覽圖》印刷本。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製版印刷。全圖范圍東起東經29°以東(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起始線),西至西經40°,南起北緯18°,北至北緯61°,繪有經、緯差各1°的梯形經緯網格。比例尺約為1:140萬。這一版地圖上緯差5°為一排,共八排,每排分成若干幅圖,全圖共計41幅。其地名注記關內各省注漢字,關外均注滿文,故稱漢滿合璧。1921年在沈陽故宮發現41塊銅版,後來重新印行,由金梁題名為《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合訂成冊,開本為縱橫52.5厘米×77厘米。每幅圖縱橫40厘米×67厘米。共41幅,可拼合為一整幅中國全圖。
三為康熙分省分府《皇輿全圖》。出現於康熙末年。為了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由清內府從《皇輿全覽圖》中精心編制的分省分府政區圖。共有227幅圖。注記均用漢字。與前兩種版本相比,該版地圖只包含內地各省,沒有邊疆部分。圖上不繪經緯度,但多載小地名。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北平民社將該圖重新影印,圖名為《內府輿圖》,含地圖222張。據稱:「此圖頃獲諸清某王府。無刊梓年月,顧其制繪之精密,位置之准確,殊在內府銅版諸圖以上」。
總之,《皇輿全覽圖》是康熙帝一生中花了三十多年心力,領導和組織進行全國測繪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世界上也是同時代測繪規模最大,精度較好的。全國控制點的測定和《皇輿全覽圖》的製成,使中國自明代以來測繪衰落的局面得以改觀,測繪科技走在了世界前列。天下大勢,悉在指掌,版圖所至,莫非王土,國家強盛,雄稱東亞。測繪成就不僅功在中國,而且並駕西歐,影響深遠。
⑹ 實習三 讀地貌圖
一、實習目的和意義
地貌圖是地貌研究重要的成果圖件。作為地貌研究者,不僅應會熟練地編制地貌圖,而且能從地貌圖中獲取大量的地貌形態、成因和演化信息。因此,通過本次實習,學生應學會地貌圖的編制方法、表示內容和方式,掌握地貌圖的讀圖方法和步驟,並初步掌握根據地貌圖分析研究區的地貌發展史,學習在地貌平面圖上編制地貌剖面圖,從而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二、實習內容和要求
(1)根據教師提供的地貌圖,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地貌圖讀圖。
(2)根據實習要求編制地貌剖面圖。
(3)分析研究區的地貌發展史。
(4)實慣用具:鉛筆、橡皮、三角尺。
(5)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習作業。
三、實習步驟和方法
(1)先聽教師講解地貌圖的一般知識。
(2)仔細認真讀大沙河中游地區地貌圖,讀圖過程遵循的原則是:先圖外,後圖內;先圖例,後內容;先整體,後局部;先略讀,後精讀;先具體,後聯系;先分析,後綜合。
(3)根據實習要求編制地貌剖面圖。
(4)分析研究區的地貌發展史。
四、地貌圖及其編制
(一)地貌圖的分類
根據經濟建設、科學研究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和實際用途,地貌圖的分類方案大體有以下三種。
1.按地貌圖的內容分類
(1)普通地貌圖
是最常見的一種地貌圖,即通常所稱的地貌圖,它是根據地貌形態和成因的綜合特徵及其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關系編制而成的圖件。其內容主要包括地貌形態、規模、成因、年代、發展等。普通地貌圖可分為地貌類型圖和地貌區劃圖。
地貌類型圖 是根據各種不同的地貌類型及其組合,以及同一地貌類型在空間分布上的規律編制而成的圖件。繪制地貌類型圖的關鍵是要制定不同等級的地貌類型的科學分類系統。在地貌類型圖的編制中,首先要確定編圖的原則、比例尺和內容,以及地貌內容的表示方法,然後進行地貌草圖的編制。
地貌區劃圖 是表現不同地貌類型和組合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綜合體,顯示地貌形態與成因之間的密切聯系。因此,進行地貌區劃時,必須充分考慮地貌形態在成因上的關聯,同時還要遵循地貌的區域性原則。地貌區劃存在多級性,如中國區域地貌可劃分為地貌區(第一級)、地貌地區(第二級)、地貌省(第三級)的不同等級。級別越高的地貌區,它所具有的地貌組合和結構等綜合性特徵越高、越復雜,而級別越低的則越簡單。不同級別的地貌分區,有不同的劃分標志,從高級到低級地貌分區,地貌成因由內力作用佔主導地位逐漸轉變為以外力作用佔主導地位,分區標志也由地質構造逐漸轉變為外力作用類型和強度。
(2)部門(成因)地貌圖
部門地貌圖是根據地貌成因的主導因素劃分出來的某一部門的地貌類型圖,綜合表現各種地貌的特徵和時空上的關系。如冰川地貌圖、河流地貌圖、岩溶地貌圖、黃土地貌圖、海岸地貌圖、構造地貌圖等。部門地貌圖也包括地貌類型圖和地貌區劃圖,它們的編制方法同普通地貌圖和地貌區劃圖,也要進行地貌類型的分類、分級、分區等工作。
(3)專門地貌圖
為了解決某一部門生產問題或研究某一專門問題而編制的地貌圖,它突出表現某些有關的地貌類型或某些地貌要素的特徵和時空上的關系。如工程地貌圖、農業地貌圖、地面切割程度圖、滑坡地貌圖、林業地貌圖、環境地貌圖等。
2.按地貌圖的性質分類
(1)解析圖
這是一種大比例尺的地貌圖,是為了顯示個別地貌形態或要素特徵和時空分布的圖件,如地面坡度圖、地面切割程度圖、沖溝分布圖、古河道分布圖等。
(2)合成圖
是把多種地貌要素標繪在同一張圖上而形成的合成圖,用於表現各種地貌要素或各種地貌類型及時空分布關系。這種地貌圖多為大、中比例尺的圖件,如地貌類型圖。
(3)綜合圖
是用於表現某個地區地貌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分布規律的圖件,是將各種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地貌要素或地貌類型進行綜合和概括編制而成的地貌圖。地貌綜合圖是一個地區地貌類型和要素的綜合體現,反映了這個地區的造貌作用、控貌因素和地貌發展,該圖多為中、小比例尺,如地貌區劃圖。
3.按地貌圖的比例尺分類
可劃分為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和大比例尺地貌圖。小比例尺地貌圖(小於1∶100萬)是表現大區域的地貌類型和地貌要素的圖件,這種圖件可在參考地形圖、地質圖、衛星影像等基礎上編制而成。這類圖件常是進行區域規劃、遠景區劃、大區域地貌發展研究、地質研究的重要圖件。中比例尺地貌圖(1∶20萬~1∶100萬)主要表現不同等級的地貌組合,地貌內容比較豐富,要在收集大量實際資料的基礎上,再進行較詳細的野外路線調查和測量,才能完成圖件的編制。大比例尺地貌圖(大於1∶20萬)主要表現小區域的地貌類型和要素,反映以外力作用為主的地貌特徵和時空關系,可直接服務於生產和工程建設,這類圖件是通過野外地貌調查而直接在野外填繪,在室內進行校正、清繪而成。
(二)普通地貌圖的基本內容和表示方法
1.普通地貌圖的編製程序
普通地貌圖的編制是依據研究內容和比例尺的大小進行的,不同的研究內容和不同的比例尺的普通地貌圖所要求的野外工作和室內工作的程度不同。但無論何種比例尺的地貌圖,編圖工作的程序基本是一樣的,大體可以劃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圖1-15)。
圖1-15 普通地貌圖編圖流程
前期階段 是編圖的准備階段,是接受編圖任務和編寫編圖計劃階段。 根據編圖任務和研究內容,編寫編圖任務書,其內容主要包括確定編圖的原則、比例尺、底圖系統、地貌圖的內容和表示方法、制圖技術路線,收集編圖區的相關地理和地質資料,進行適當的野外工作,對編圖區的地貌類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個階段是編圖的基礎。
中期階段 是地貌圖編制的實質階段,在對已收集的資料分析基礎上,並進行野外工作,開展地貌的野外觀察、填圖、照相、素描、測量等,衛星影像的地貌類型和要素的野外驗證,以及進行相關樣品的採集。在完成野外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地貌圖的編圖內容,首先確定地貌圖的圖例系統,確定各種專門形態符號的用色標准和圖例的技術要求,然後把各種地貌類型和要素的形態符號按照確定的表示方法標繪在地貌草圖上,完成地貌草圖的編制。為了確保地貌圖的精度,通常情況下地貌草圖的比例尺大於(大一倍)最終成圖的比例尺。
後期階段 是地貌圖的完善和印刷階段,在該階段首先對地貌草圖進行修飾和完善,填補其他的圖件要素,如圖例、比例尺、圖名、資料來源、完成時間、完成單位等,完成最終地貌圖的編制。
2.普通地貌圖的基本內容和表示方法
(1)地貌圖的基本內容
普通地貌圖的基本內容包括地貌形態、成因及年代三個方面。在地貌形態方面,要表示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貌的三維空間形態、規模、坡度、表面起伏等。地貌成因包括動力因素、構造、岩石性質等,這些都影響地貌的形成和形態特徵。地貌年代是指地貌的形成時間。
(2)地貌圖的基本內容表示方法
A.地貌形態的表示方法
在地貌圖上地貌形態的表示有以下幾種方法。它們各具特色,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或綜合使用(圖1-16)。
圖1-16 金河河谷地貌圖(上)和地貌剖面圖(下)
等值線法 該類方法的一種是用地形等高線表示地形的陡緩變化; 另一種是用某些能反映地貌地形變化的參數的等值線來表示地貌形態的變化。第一種一般用於表示大的地貌形態,能較好地顯示出地形的起伏、陡緩變化、溝脊展布等,還能定量地表示地形的高度、坡度等。因此,在編制地貌圖時,通常都需要把地形圖作為地貌編圖的底圖,在此圖上標繪各種地貌形態。如果地貌圖的比例尺比較小,地貌形態也小,受等高線精度的限制,這些地貌形態就很難反映出來。
第二種方法通常用地面坡度等值線、地形切割深度等值線、地形切割程度等值線、沖溝長度等值線等來表示地貌形態。用這類等值線表示的地貌圖在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城市建設、地質災害評估等方面應用比較廣泛。
符號法 就是用規定的圖例符號來表示地貌形態,具體的地貌形態符號可參照國內外的習慣用法,其形狀要盡量具有象形化,如用扇形去表示洪積扇、沖積扇或三角洲,用點的組合去表示沙丘、沙地、河漫灘等,用點和長短線段組合去表示沼澤地、鹽鹼地、灘塗、沖積平原、濱海平原等,用黑色三角形去表示山峰,用「×」表示埡口,用錐狀體去表示火山錐,等等。
注記法 用數據或代號來表示某些特徵地貌形態的定量特徵,如山峰、溶洞、斷層崖、夷平面等形態,常用數字來表示它們的高度、大小等。
顏色法 用不同的顏色去表示不同的地貌類型,在實際使用時盡可能用少數的幾種顏色,組成較多的色階,表示較多的地貌類型。用色時盡可能參照國內外的習慣和接近自然的本色,如風沙地貌類型用橘黃色,黃土地貌類型用土黃色,冰川地貌類型用淡紫色,流水侵蝕地貌類型用棕色,流水堆積地貌類型用綠色,火山熔岩地貌類型用紅色等。用色系的組合去表示地貌的組合或區域地貌間的總體性,如海底地貌常用藍色的色階從大陸坡向深海平原由淺變深。在陸地上,用綠色到橘黃色色階的逐漸變化依次表示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地貌類型,如從平原→丘陵→高原→山地→極高山。
B.地貌成因類型的表示方法
在研究地貌形態特徵時,還需研究地貌成因,地貌成因能顯示這個地區的造貌作用動力特點和過程。在某一地段內,可能由多種成因的地貌類型組成,在地貌圖上要用不同的標記把不同成因的地貌類型表示出來。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示方法。
代號法 用不同的符號去表示不同的地貌成因類型,如用 D 代表剝蝕地貌,用 F 代表侵蝕地貌,用K代表岩溶地貌,用G代表冰川地貌,用V代表火山,用T代表階地,用P代表洪積扇等。對一些堆積地貌還可與地貌年代結合起來表示,如Qp1al表示早更新世形成的階地地貌,Qp2pl表示中更新世洪積地貌。
線段法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表示方法,用不同粗細、密度、形態、方向的線段或它們的組合去表示不同成因的地貌形態類型。
顏色法 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地貌形態成因類型,可參考國內外的習慣,顏色的使用盡量符合通用的表示規則或國家標准。
C.地貌年代的表示方法
表示地貌年代的方法有三種。
代號法 即用地質年代代號去表示地貌的形成年代,在確定了地貌的形成年代後,在地貌圖上依次用地質年代代號把它們表示出來,常用的有N代表新近紀,Qp1代表早更新世,Qp2代表中更新世,Qp3代表晚更新世,Qh代表全新世。在河流地貌中,通常用T1、T2、T3等依次表示階地的形成年代從晚到早,在洪積地貌中,通常用P1、P2、P3等依次表示洪積扇的形成年代從晚到早。
注記法 把測年數據直接標記在地貌類型上。
顏色法 用不同的顏色去表示地貌年代早晚,通常是地貌年代越老,其使用的顏色就越深,反之,地貌年代越晚顏色越淺,顏色的使用要符合國內外的習慣,或符合國家標准。
五、實習作業
(1)讀圖1-17,分析各地貌成因和形成時代。
圖1-17 大沙河中游地貌圖
(據趙良政,1991)
1—白堊紀-古近紀高夷平面;2—新近紀低夷平面;3—第三級階地(Qp1);4—第二級階地(Qp2-2);5—第一級階地(Qh1);6—侵蝕階地前緣;7—基座階地前緣;8—堆積階地前緣;9—早期洪積扇(Qp2-1);10—晚期洪積扇(Qp3);11—河漫灘與河床(Qh2);12—侵蝕溝;13—峽谷;14—寬谷;15—斷層陡崖;16—地形標高點(m);17—地貌類型界線地貌形態組合類型:Ⅰ—由花崗岩組成,中等上升的侵蝕-剝蝕低山;Ⅱ—由砂岩組成,微弱上升的侵蝕-剝蝕低山;Ⅲ—山前洪積平原、台地;Ⅳ—侵蝕-堆積河谷地貌
(2)編制AB線地貌剖面圖。
(3)分析該地區的地貌發展史並編寫報告。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實習指導書
⑺ 歐洲人過去是怎麼繪制中國地圖的
中國和歐洲分別處於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橫亘其間的是綿延的沙漠和起伏的崇山峻嶺。起初,二者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後來,通過居住在歐亞大陸腹地的游牧民族的口耳相傳和間接貿易中的商品交流,歐洲才得以獲得關於中國最初的認識,其中摻雜著很多神話與傳說。到15、16世紀,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和傳教士來華,歐洲對中國的認識逐漸清晰和深入。表現在地圖上,就是西方繪制的中國地圖越來越准確。
學者們一致認為,近代早期歐洲的中國地圖繪制史上有3個里程碑:一為喬治·德·巴爾布達(Luis Jorge de Barbuda)繪制的《中國新圖》(Chinea olim Sinarum Regionis,Noua Descriptio);一為衛匡國(Martino Martini)繪制的《中國新圖志》(Novus Atlas Sinensis);一為唐維爾(Jean-Baptiste Bourguignon D' Anville)根據清代康熙朝測量成果繪制的中國地圖。
巴爾布達的《中國新圖》
巴爾布達繪制的《中國新圖》,是西方歷史上繪制的第一幅單幅中國地圖。在西方以往繪制的地圖上,中國常被畫在亞洲或東亞地圖上,不被當作一個獨立地理單元來繪制。該圖於1584年問世,最早收錄在奧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的《寰宇大觀》地圖集中,在西方造成巨大影響,並成為接下來近70多年中西方人繪制中國地圖的標桿。巴爾布達地圖在西方地圖繪制史上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因而,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說,「這是歐洲人繪制中國地圖的奠基之作。」
巴爾布達的1584年版《中國新圖》及圖上信息。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幅橫著的中國地圖,它的方位呈上西下東和左南右北的態勢。中國的北部是綿延的山脈和長城,西部也是山脈橫亘,中國就處在這樣一個半封閉的環境里。巴爾布達在圖上標出了明朝的兩京十三省和一些府州縣,地名分兩級,兩京十三省與府縣地名分別用大小兩種羅馬字體表示。圖上還畫出了復雜的水系與鄱陽湖、洞庭湖及星宿海等湖泊。在這幅圖上的中國西部畫著一個名為「Lacus」的湖泊,它實際就是明代一些地圖上的黃河源——「星宿海」,顯然巴爾布達參考了當時明代的資料。不過,巴爾布達的圖上還有一些想像的內容,如風力四輪車。
約多庫斯·洪迪厄斯(Jodocus Hondius)1606年版《中國地圖》,該圖只是調整了方 向,但大部分內容承襲了巴爾布達的地圖。
巴爾布達沒來過中國,但他通過大航海時代以來在中西交流中獲取的直接資料繪制了中國地圖,向西方人提供了既確切又有想像成分的中國地理知識。這幅新舊知識混雜的地圖反映了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從想像到真實的過渡,因而它是西方繪制中國地圖歷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之一,直到70多年後衛匡國的《中國新圖志》出版,它在歐洲的影響才趨於式微。
約翰·斯皮德(John Speed)1626年版《中華王國地圖》,斯皮德不僅承襲了巴爾布達地圖,而且豐富了圖上內容,圖上有了更多關於中國或東亞地區一些風俗習慣的介紹。
衛匡國的《中國新圖志》
衛匡國是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受羅馬教廷的派遣來到東亞傳教,於1642年抵達澳門。在中國期間,他廣泛遊歷,經歷了明清鼎革。後來,他參考羅洪先的《廣輿圖》等資料,又結合親身游歷,出版了《中國新圖志》。1655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首版的《中國新圖志》是歐洲第一部中國分省地圖集。這部地圖集包括15幅中國分省圖、1幅中國總圖和1幅日本地圖,同時提供了關於中國城市、人口、風俗等諸多方面的資料,堪稱一部綜合性的中國地理著述。在中國總圖上,東南沿海的輪廓十分精準,黃河的幾字形狀已呈現出來,中國西北邊界的外部邊緣是一片帶狀的沙漠,長城被看做是北部的邊界。雖然明清鼎革,但這幅圖反映的卻是明朝的疆域輪廓。各幅分省圖的輪廓與現在已較為接近,它們標題框的裝飾畫也都體現了所在省份的特徵,如北直隸畫的是皇帝、湖廣行省畫的則是在田間勞作的農夫,且每幅分省地圖均附有內容廣泛的說明,涉及中國各地的沿革建制、風土人情、氣候條件、物產人口等等,向歐洲系統全面地展示了中國。
衛匡國像,他手上是一份中國地圖草圖。
衛匡國1655年拉丁文版《中國新圖志》中《中華帝國新圖》。
明代羅洪先的《廣輿圖•輿地總圖》,初刻本。
衛匡國的《中國新圖志》中「北直隸」與「湖廣」地圖標題框處分別繪制著皇帝、皇後與田間勞作的農夫形象,反映了兩地的特點,說明了制圖者是比較了解大當時中國各省情況的。
至此,中國的神秘面紗終於被揭開,歐洲人這才發現中國並非是馬可·波羅描述的遍地黃金的天堂,而是與歐洲迥然相異的另一種文化世界。《中國新圖志》反映的是西方深入觀察中國的認識,一經發行,便造成極大的反響,被翻譯成多個語種的版本,因此衛匡國也被西方譽為西方的「中國地理學之父」。事實上,在法國人唐維爾出版他的中國地圖之前,衛匡國的這部圖集一直是歐洲地理學界關於中國輿地的權威參考書。
Johannes van Loon的《中華帝國新圖》(Imperii Sinarum Nova Descriptio),1660年版。
唐維爾的中國地圖
唐維爾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地圖學家和地理學家,曾被任命為法國皇家首席地理學家。因為這種較為特殊的身份,唐維爾接觸到了法國傳教士或商人從世界各地傳回法國的各種資料,他便利用這些資料繪制了世界各地的地圖。其中,他利用了清朝康熙年間法國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實測資料,繪制出了精確度相當高的中國地圖。這些中國地圖最先發表在杜赫德於1735年出版的《中華帝國全志》上,作為書中的插圖,後來以地圖集的形式單獨出版,名為《中國新圖集》(Nouvel Atlas de la Chine)。
唐維爾1737年版《中國新圖集》中的《中國總圖》。
相較於此前的中國地圖,唐維爾的中國地圖對中國內陸的了解要詳細得多。自問世以來,一直被西方作為有關中國及其鄰近地區地理的標准資料來源,直至19 世紀,它才被其他更為精確的地圖所取代。因為有實測的資料作為基礎,唐維爾中國地圖的精確度已非常接近現代地圖,它是當時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和三角測量技術的產物,是西方測繪制圖走向近代科學的代表性成果。至此,中國以最精確的形態展示在了歐洲人面前。
16世紀歐洲人觀察天象圖,通過天文測量,可以測得大地經緯度。
17世紀歐洲的地圖作坊。
縱觀歐洲近代以來被描繪在西方地圖里的中國,我們就會發現中西交流越深入,中國在西方繪制的地圖上就越清晰和翔實。西方對中國的認知從想像向科學理性轉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巴爾布達、衛匡國和唐維爾的地圖便構成了這個過程中的三個重要環節
⑻ 湖南省1∶萬分幅地理底圖與1∶萬分幅TM圖像
3.3.1 湖南省 1∶25萬地理底圖
在全國省級國土資源遙感調查項目中,地理底圖的編制率先採用了在建的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全國1∶25萬資料庫中的湖南省數據。以徐冠華院士為主任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數據的完整性、邏輯一致性、位置精度、屬性精度和接邊精度均符合規定要求,與國外開發建設的同類資料庫相比,屬國際先進水平」。源數據以 ARC/INFO 交換格式(E00文件)用光碟刻錄,以圖幅為單位編成子目錄存放。內容包括水系、居民地、公路、鐵路、境界、等高線數據等(圖3-1)。
圖3-1 湖南省1∶25萬接圖表
(一)資料范圍及分層
湖南省1∶25萬地形圖按國際標准分幅應為27幅,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僅提供了湖南省省界范圍以內的數據。為了便於使用,制圖時將省界邊緣的圖幅作了歸並,最後按16幅製版印刷(圖3-1)。
原始1∶25萬地形數據包括全部水系、居民地、鐵路、公路和其它道路、縣以上境界、等高線數據(100 m等高距)。具體分為8層,分別為BOUNT(境界),HYDLK(水系點線),HYDNT(水系面線),RAILK(鐵路),RESPT(點狀居民地),RESPY(面狀居民地),ROALK(道路),TERLK(點線地形)。
(二)坐標系與坐標分帶
1∶25萬地形圖數據採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和1956 年黃海高程系,6 度分帶,中央子午線為111°。湖南大部分地區在此投影帶內,只有東部的 H-50-[13]、G-50-[5]、G-50-[9]三幅圖的子午線為117°。在制圖前將此三幅圖的圖廓坐標換算至111°帶內。
(三)數據編輯
作為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的地理信息底圖,所表示的地貌要素應以滿足遙感調查的需求為原則,同時又要考慮到圖面負荷與數據量等因素。為此,對原始數據作了重新處理,主要是對地理要素作取捨,內容包括地貌、水系、居民地、交通、行政境界等。
地貌採用等高線表示,考慮到湖南的地貌特點,梵谷程600 m以下的等高距取100 m,600 m以上地貌採用200 m等高距。水系中對主要河流、支流原則上按原圖表示。對圖上面積小於5 mm2,即實際面積小於312500 m2的水庫、水塘等予以舍棄。水域湖泊名稱注記仍按原圖表示。居民地一般只表示到鄉鎮一級,對居民地稀少的山區適當增選部分自然村。鐵路按源數據表示,不作修改。其它道路只表示簡易公路以上(包括簡易公路)的各等級公路,其它道路一律捨去。行政境界只表示省界、地(市)州界和縣(市)界三級。
為了便於出圖,數據編輯時增加了一個圖廓層。該層存放的主要內容為:圖名圖號、內外圖廓線、公里網線(10 km)、公里網坐標注記和圖廓點經緯度注記、圖外圖例以及圖外行政單位注記等。
數據編輯工作採用ARC/INFO 7.1.1軟體進行,數據處理盡量採用編程的方式,必要時採用人機交互方式進行。
(四)現勢資料補充
源數據資料的現勢性截止1995年,隨著省內經濟建設的發展,一些重點工程以及新城區、開發區等紛紛落成,對這些現勢資料應予以補充。
根據省基礎測繪資料中心提供的現勢資料,已將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以及長瀏高等級公路、長石鐵路等國家和省級重點工程項目補繪到數字化圖中。對已經變更了的市縣境界線及開發比較完善的新城區、開發區,如株洲河西區、長沙星沙鎮等,也作了補繪。
(五)質量控制
數據編輯完成後先在計算機上分層自查,確認無誤後,再合並所有層生成繪圖文件*.PLT,進行圖面檢查。檢查的內容為編輯要素的數據和屬性值檢查、錯漏檢查、綜合取捨的合理性檢查等,特別要檢查新補繪要素的合理性及其與原有地物地貌要素的邏輯關系。經上述檢查後,由列印機輸出草圖,交用戶審查,提出反饋意見後作進一步修改,最後定稿付印。
(六)製版印刷
所有要素作業完成後在ARCPLOT上進行疊加,並按1∶25萬地形圖圖式符號將全部要素符號化,然後轉成製版所需用的EPS格式文件。為了節省版面和用圖方便,在保證對開幅面印刷的前提下,將部分圖幅拼湊到相鄰圖幅按一塊版製版。這部分圖幅的圖廓點坐標也作了相應的變更。
3.3.2 湖南省1∶25萬TM衛星影像圖
(一)湖南省TM圖像景區情況
湖南省涉及的 TM 圖像共 19 景。其中 123/40、123/41、123/42、124/40、124/41、124/42、125/40、125/41等8景圖像覆蓋了湖南省國土的主要部分,其餘各景則與周圍相鄰省區搭界(表3-1)。
表3-1 湖南省 TM圖像景區結合表與接收時間
(二)波段選擇
遙感調查各課題涉及水、土、植被、地質構造、礦產、災害等諸多方面,提取信息的側重面不同,因而對圖像的要求也不同,很難定出一個統一的波段組合標准。一般說來,TM的7個波段除TM6波段外,TM1、TM2、TM3波段均屬可見光范圍,但TM1和TM2易受大氣散射等因素影響,使圖像模糊。TM4、TM5、TM7波段屬近紅外范圍,TM5、TM7相關性較大,TM4則與其它各波段相關性較小。考慮到TM各波段的波譜特徵、獨立性、包含的信息量等,選擇了TM4、TM7、TM3波段進行彩色合成,即TM4(R)、TM7(G)、TM3(B)。以此組合製作全省的鑲嵌圖像和分幅圖像,作為各課題解譯的基本圖像資料。對於特殊需要的專題圖像或重點地區的圖像,可另行制定不同的方案。
(三)時相
不同接收時間和季節的 TM圖像,導致影像色調的差異,給各景的鑲嵌和解譯帶來困難。要收集全省在同一時間內的圖像資料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為了保證各景圖像的可對比性,只能盡可能選擇同一時相的影像。對湖南省而言,以選擇秋冬季的影像為宜。從表3-1可看出,核心區域(約佔全省面積的70%)的影像資料為1994年以後的較新資料,其中沿湘江流域的岳陽、株洲、郴州幅以及湘中、湘北的邵陽、常德幅均為同一天的圖像,使得解譯工作能在一致性較好的圖像基礎上進行。
(四)圖像增強
目前對遙感圖像的解譯主要還是靠人工目視解譯。為了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干擾,在項目進行過程中要對數字圖像增強處理。常用的方法有:單波段圖像的灰階拉伸(線性或非線性拉伸)、空間濾波等,多光譜數據的彩色增強、主成分變換、比值變換,以及各種監督分類與非監督分類等。
(五)比例尺
用地形圖對圖像進行精校正,然後根據圖像上的特徵點對應在地形圖上的距離推算圖像的大小,按一定比例尺輸出。一般情況下,根據1∶25萬地理底圖進行幾何精校正的圖像,絕對誤差可控制在2個象元以內。如果象元尺寸為30 m,則誤差在±50 m左右。對於1∶25萬比例尺,這一誤差是可以接受的。
(六)圖像輸出
數字圖像經計算機處理(包括幾何校正、圖像增強等)後,採用膠片掃描輸出,再經光學放大製成圖像產品。圖像的輸出使用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的專業設備,保證了圖像質量和精度。
⑼ 怎樣才能熟記地理地圖
記住大的圖形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