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人文地理特徵
1. (英文高手進)關於澳大利亞的人文地理(要翻譯成英文)
第一篇:土著人歷史的澳洲
Australia is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consisting of people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Australia has always had a mix of cultures and people although not in the same way as it does today.
Like all cultures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ultures have changed and developed over time. But colonisation of Australia brought rapid changes to Aboriginal society and dramatically affected Aboriginal land and they ways people lived.
第二篇--- 澳洲勝地大堡礁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s the largest coral reef system in the world, composed of over 2,900 indivial reefsand 900 islands stretching for 2,600 kilometres (1,600 mi) over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344,400 square kilometres (133,000 sq mi). The reef is located in the Coral Sea, off the coast of Queensland in northeast Australia.
The Great Barrier Reef can be seen from outer space and is the world's biggest single structure made by living organisms.This reef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and built by billions of tiny organisms, known as coral polyps.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upports a wide diversity of life, and was selected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in 1981.CNN has labelled it one of the 7 natural wonders of the world. The Queensland National Trust has named it a state icon of Queensland.
2. 學習國家地理,常用比較法.通過對不同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對比、分析,了解國家的差異(1)
(1)從圖中分析得知,巴西地處西半球,澳大利亞地處東半球;澳大利亞大陸的地形明顯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巴西地形分兩部分;
(2)巴西和澳大利亞兩國城市分布的共同特點是都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兩國儲量都很豐富且大量出口的礦產資源是鐵礦;首都不是最大城市;
(3)巴西境內有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亞馬孫河,其流域內覆蓋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其光合作用製造的氧氣,至少可佔地球氧氣供給量的20%;熱帶雨林正遭受不斷的破壞,被毀的主要原因是外國公司的濫砍亂伐和雨林地區原始的遷移農業;澳大利亞在很早以前就與其它大陸分開,孤立的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澳大利亞大陸環境單一,動物的演化緩慢,所以至今保存著許多古老的野生動物,如袋鼠、鴯鶓、鴨嘴獸等.
故答案為:(1)巴西位於西半球,澳大利亞位於東半球;巴西地形分兩部分,澳大利亞地形分三部分;(2)人口都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首都都不是最大的城市;(3)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為大氣提供20%的氧氣;遷移;鴨嘴;澳大利亞在很早以前就與其它大陸分開,孤立的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澳大利亞大陸環境單一,動物的演化緩慢,所以至今保存著許多古老的野生動物.
3. 巴西.澳大利亞相同的人文地理特徵有哪些
①大部分領土位於南半球
②都有熱帶草原氣候分布
③都有豐富的煤礦和鐵礦資源
④人口城市都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
⑤曾經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4. 日本 印度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埃及 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例如下圖所要求的。
日本
1,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日本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5]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大多數山為火山。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
2,日本以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
日本氣候類型如圖:
5. 墨爾本的地理情況
墨爾本(Melbourne)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維多利亞州的首府,知名的國際大都市,綠化面積高達40%,墨爾本曾連續多年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1901年至1927年,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首都。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文化重鎮和體育之都,曾主辦1956年夏季奧運會,也是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一級方程式賽車澳大利亞站比賽的常年主辦城市。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是有「花園之州」美譽的維多利亞州(Victoria)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亞的工業重鎮。1927年以前,墨爾本曾經是澳大利亞的首都,後來澳大利亞遷都堪培拉。墨爾本以濃厚的文化氣息、綠化、時裝、美食、娛樂及體育活動而著稱。墨爾本的綠化覆蓋率高達40%,維多利亞式的建築物、有軌電車、歌劇院、畫廊、博物館以及綠樹成蔭的花園和街道構成了墨爾本市典雅的風格。
墨爾本市徽 墨爾本是一座充滿活力和歡樂的城市,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澳大利亞人民的心目中,第一大城市悉尼雖然繁華,但悉尼只是一個商業城市,墨爾本卻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墨爾本擁有全澳大利亞唯一的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建築,有輝煌的人文歷史,也是多個著名國際體育盛事的常年舉辦城市。從文化藝術層面的多元性,到大自然風光之美,墨爾本應有盡有,在滿足感官娛樂方面,墨爾本更可以說是澳大利亞之冠,無論是藝術、文化、娛樂、美食、購物和商業樣樣都
有自己的特色;墨爾本成功地融合人文與自然,從1990至2006年,先後十次被總部設於華盛頓的國際人口行動組織(Population Action International) 評選為「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墨爾本位於澳大利亞的東南部,是個港口城市,總面積8831平方公里。狹義來說,墨爾本指的是墨爾本市中心區(City of Melbourne),只有六萬多的人口,其行政區劃包括以下十個區域
墨爾本市中心商業區(Melbourne CBD)-- 唐人街所在的地方
東墨爾本(East Melbourne)
西墨爾本(West Melbourne)
北墨爾本(North Melbourne)
帕克維爾(Parkville)-- 著名高等學府墨爾本大學所在的地方
卡爾頓(Carlton)-- 義大利餐館和咖啡廳林立的地方
南亞拉(South Yarra)-- 時尚服飾精品名店林立的地方
聖基達路兩旁區域(St Kilda Road)
南岸區(South Bank)-- 皇冠賭場所在的地方
舊碼頭區(Docklands)-- 這原來是個舊碼頭,後來發展成商住區,2007年並入墨爾本中心區
墨爾本的中心大街西面是Spencer大街,南面是沿著亞拉河的Flinders大街,東面是排列著州議會廳、財政大廈等宏偉建築的Spring大街,並且北面的維多利亞大街圍成了一個約2平方公里的四方形。由這四條大街圍成的棋盤式的城市,就是墨爾本市中心區主要街道的市容。
廣義來說,墨爾本包括以上所說的墨爾本中心區和另外幾百個郊區(suburbs)組成的大墨爾本地區(Metropolitan Melbourne),也就是現在一般所說的人口三百多萬、面積8831平方公里的墨爾本。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墨爾本的地理位置 地理上[1],墨爾本地處平原,有少量的矮山地,墨爾本也是一個海邊城市,面對太平洋,位於東經147度,南緯39度的位置。墨爾本有一條亞拉河(Yarra River,又譯雅拉河),是流經墨爾本的主要大河流,全長242公里,每年的流量達7.18億立方米,總流域面積4000平方公里。墨爾本整個城市最初就是沿著雅拉河兩岸建設開去的,到現在為止,雅拉河上跨越兩岸的橋梁有25座之多。
墨爾本的氣候屬於亞熱帶與溫帶交叉型氣候,最熱月通常在22℃以下,最冷月在3℃到15℃之間,終年多雨,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處於向亞熱帶過渡的地帶,夏季偶有最熱月超過22攝氏的情形。夏天人們喜歡去海邊玩,在炎熱的夏天,日間氣溫最高可達到四十攝氏度以上。
墨爾本的氣候比較乾燥,相對濕度常在30%到50%之間,由於乾燥,平時晾曬衣物也幹得快,衣服傢具等物品不容易發霉,冬天在同樣的低溫下與濕度高的地方比較也不覺得那麼寒冷,在生活上,墨爾本這樣的濕度讓很多人覺得舒適。
由於地理位置和洋流影響的原因,墨爾本日夜溫差較大,夏天即使白天氣溫高達三十多度,晚上就會涼下來至十二度左右,因此墨爾本的氣溫有「一天四季」的說法。在冬天,墨爾本不太冷,冬天一般日間氣溫在十攝氏度以上,冬天並不下雪,但墨爾本的周圍有許多山,冬天的時候寒冷的高山上有積雪,所以每逢冬季,墨爾本附近的高山又是滑雪的好地方。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835年之前,墨爾本基本上是沒有人居住的。1840年,墨爾本的人口是一萬人。1851年,在墨爾本發現了金礦,大量的人從世界各地前來墨爾本淘金,包括大量的華工。由於淘金熱潮,墨爾本的人口迅速增長,根據歷史記載,在1836年,墨爾本的人口只有177人,到了1851年,人口是29000人,到1854年,已經達到12萬3000人,使藏金極富的美國舊金山(三藩市)黯然失色,故墨爾本又被華人稱為新金山,至今當地還有很多華人辦的學校、商店、公司名稱等是帶有「新金山」這個名號的。清朝末年的滿清外交官李圭在《東行日記》中就提到了在中國以外的兩個海外華人聚居城市,也就是「兩個金山」(美國三藩市和澳大利亞墨爾本),並稱要「以新舊別之」,「新金山」這個稱謂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1880年代,墨爾本是高度發達的城市,曾被報道為當時全世界最富裕的城市,也是當時大英帝國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墨爾本現在的人口約374萬(2006年人口普查結果是3,744,373),是移民聚居的城市。來到澳大利亞的新移民大部分都前往墨爾本和悉尼。現在(2007年的數據)每年大約十萬名新移民抵達澳大利亞,當中約三分之一往墨爾本定居。移民在墨爾本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但同時也各自帶來自己民族的傳統和習慣。三分之一的墨爾本居民為生於澳大利亞以外的移民,在墨爾本被使用的語言超過180種之多,墨爾本有來自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和116種宗教信仰。除主要語言英語外,希臘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中文、越南語、黎巴嫩語、韓國語等各種語言都有人使用。在墨爾本居民平常收到的政府部門和公用服務部門的信函上,除了英文之外,還用十六種常用的非英語語言列出傳譯服務電話,方便不熟悉英語的居民和政府部門溝通。不同族群的人們聚居成區,在生活習慣、節慶、餐飲上各成不同風格,為墨爾本帶來多元文化的豐富情趣。
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工業重鎮,有重型機械、紡織、造紙、電子、化工、金屬加工、汽車、服裝、食品等工業都很興旺,工業現代化程度很高。商業、金融、交通等均十分發達。墨爾本也擁有一個現代化的繁忙港口墨爾本港。
1901年至1927年,墨爾本曾經是澳大利亞的首都,長達26年之久。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之後,澳大利亞的首都就是墨爾本,當時的墨爾本比悉尼要繁華。隨著悉尼的日益繁榮,悉尼市民十分希望悉尼成為澳大利亞的首都。澳大利亞政府後來決定,在悉尼和墨爾本之間建造一個新的城市堪培拉,作為新首都。1927年,澳大利亞遷都堪培拉。有趣的是,新首都並非位於悉尼和墨爾本的正中央,它距離悉尼約四小時車程,距離墨爾本約七小時車程。堪培拉是一個全新規劃的城市,設計得非常漂亮。關於堪培拉的其他詳情,請參閱網路詞條「堪培拉」。
由於墨爾本曾經是澳大利亞的首都,所以墨爾本有很多有意思的歷史建築,如昔日的國會大廈,昔日的最高法院等等,是喜歡游覽歷史建築的遊客的好去處。
6. 南極洲和大洋洲: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推介國家。再重點介紹澳大利亞。謝謝啦
大洋洲在世界各大洲中是面積最小的一個洲.
大洋洲有世界最大的"島國"--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大陸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陸,也是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洲。新幾內亞島是世界第二大島。
大洋洲人口最少,密度也最低。大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也是農業主要分布區。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煤和Fe礦石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鋁土產量第一,出口量第二.
澳大利亞有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巨石-艾爾斯巨石.
重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政治中心,最大城市悉尼,經濟中心及文化中心。
中部為熱帶沙漠氣候,被熱帶草原氣候包圍,大分水嶺東側約南緯17度至22度為熱帶雨林氣候,再往南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最南端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還有部分地中海氣候區。
特有動物樹袋熊、針鼴、袋鼠、笑翡翠、鴨嘴獸、鴯鶓等。主要農業類型為混合農業。
南極洲的十大世界之最
1.世界最寒冷之極
南極洲的年平均氣溫在-28℃,大陸內部的年平均氣溫在-40~-60℃,最低氣溫達-89.6℃,是1983年7月在南極冰蓋高原的東方站測到的,這是目前世界上的最低氣溫。而北極的年平均氣溫較南極高20℃,北極的冬季相當於南極的夏季,南極的冬季就是地球上最寒冷之極。
2.暴風雪最強之地
南極沿海地區的年平均風速為17~18米/秒,陣風可達40~50米/秒。最大風速達到100米/秒,被喻為「世界的風極」,「風暴殺手」。
3.冰雪量最多的大陸
南極洲的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約為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10。南極大陸上的大冰蓋及其島嶼上的冰雪量約為24×106立方千米,大於全世界冰雪總量的95%。如果這些冰雪量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將升高60米,世界的陸地面積將有2200萬平方千米被海水淹沒。
4.最乾旱的大陸
南極大陸的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隨著大陸緯度的增加降水量明顯減少,大陸中部地區的年降水量僅有5毫米。在南極點附近,年降水量近於零,比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降水量還稀少。所以,南極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其主要原因是固態的冰雪降落在大陸後形成巨大的冰蓋,加之極端寒冷的氣候和極少的日照量,冰蓋的累積量還略大於消融量,形成乾燥的「白色沙漠」。
5.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陸
眾所周知,世界五大洲的平均海拔高度依次是亞洲950米,北美洲700米,非洲650米,南美洲600米,歐洲300米。而南極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是2350米。那是因為南極大陸上巨大而厚的大冰蓋所致。冰蓋的平均厚度為2200米,最大厚度達4800米,使南極大陸的平均海拔高度達到2350米,居世界之首。
6.最荒涼孤寂的大陸
南極大陸是世界上至今唯一沒有常住居民的大陸。只有一些南極考察國家的科學考察人員短期的在南極工作,每年約2000人左右。大陸四周被大洋包圍,極端的低溫和惡劣的氣候環境,大陸上僅有低等植物苔蘚、地衣、企鵝、海豹等適應南極極端惡劣自然和生態環境的本地動植物。南極稱得上地球的洪荒之地和最荒涼孤寂的大陸。
7.最長晝夜的大陸
在地球的南北極圈內會出現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的奇特現象,人們稱之為極晝和極夜。極晝和極夜是僅在南北極高緯度地區出現的一種高空物理和天氣現象,是隨著緯度的增高而越明顯。它是由於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軌道平面之間造成的。
8.最潔凈的大陸
由於南極大陸至今沒有常住居民,更沒有工業廢物污染,少許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旅遊者的人為影響也是有限的。所以,南極大陸至今仍是原始生態、潔白無暇的冰雪世界、真正的世界野生公園和最潔凈的大陸。也是科學實驗最理想的聖殿。
9.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南極地區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特別是南大洋中的海洋生物資源尤為豐富,例如海豹、鯨、魚類和富含高蛋白的南極磷蝦資源。據1980~1990的10年間,2次國際南大洋海洋生物資源調查獲悉,南大洋中蘊藏有15億噸的磷蝦資源,是地球上海洋生物資源量最豐富的地區。除了南極生態系統自然攝食和消耗外,人類每年可從南大洋捕獲1/10,即1.5億噸的磷蝦資源量,而不會影響南極的生態系統平衡。這一捕獲量相當於全世界海洋水產品的2倍。所以,人們將南極磷蝦資源喻之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蛋白資源倉庫。
10.臭氧耗損最為厲害之地
1985年,英國科學家首次報道在南極上空發現了臭氧空洞。研究表明,南極大陸大氣中臭氧含量的明顯減少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並於1982年10月首次出現了臭氧含量低於200個臭氧單位的區域,形成了臭氧洞。通常,在南極上空臭氧洞於9月下旬開始出現,在10月上旬臭氧洞的深度達到最深,面積達到最大,於11月底12月初臭氧量迅速恢復到正常值。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極臭氧洞持續發展,臭氧洞最大覆蓋面積達到24×106平方千米,面積相當於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領土面積的總和。南極臭氧洞的出現提醒人們,大氣臭氧層——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天然保護傘正在受到嚴重的破壞。
南極洲氣候特點嚴寒、乾燥、烈風。
7. 埃及與澳大利亞人文地理的不同
埃及是文明古國,澳大利亞是移民國家;
埃及使用阿拉伯語,澳大利亞使用英格蘭語;
埃及是發展中國家,澳大利亞是發達國家。
8. 日本、巴西、美國、印度、俄羅斯、德國、埃及、澳大利亞八個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河流水文、植被、氣候
俄羅斯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
地勢特點:西低東高、北低南高
俄羅斯人的母親河-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內河航道,承擔了全國河運總量的2/3。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世界最長的內流河。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的湖泊
貝加爾湖總容積23600立方公里,佔全球淡水湖總蓄水量的1/5,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科學家們曾作過假設:若全世界的主要河流均向貝加爾湖注入,則約需1年時間才能灌滿,該湖的水可供50億人飲用半個世紀。
俄羅斯的氣候
1.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特點: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原因:①緯度高:大部分在某種程度50°N以北;②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受北北冰洋寒冷氣流的影響很大,並阻擋了太平洋暖濕氣流的深人,全年受極地氣團控制,造成氣候嚴寒
2.東西氣候差異大
①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為溫和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②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屬於寒冷的亞寒針葉林帶
③太平洋沿岸:為溫帶季風氣候,屬於溫帶混交林和溫帶落葉闊葉帶
④北冰洋沿岸:是終年氣候寒冷的極地氣候,屬於苔原帶。
美國
世界農業大國
1.地位: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2.突出特點: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從美國本土農業帶分布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農業生產可分為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區、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亞熱帶作物帶等主要農業帶。
(1)乳畜帶:分布在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由於氣候溫涼,熱量條件差,不適宜種植糧食農作物,但可以種植牧草。東北部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城市眾多,對乳畜產品的需求量大,是乳畜業的主要分布地區。
(2)小麥區、玉米帶:分布在美國中央大平原,發展商品穀物農業優越的自然條件:①這里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深厚,③氣候溫和濕潤,降水豐富,④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水源;
從社會經濟方面看,這里:①地廣人稀,②交通便利,③為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提供了條件(機械化水平高);④農業技術先進,農業產量大,商品率高;⑤市場廣闊(進20世紀,世界人口猛增,世界農產品市場迅速擴大,糧價大幅度上漲,促進美國農業現代化。)
(3)棉花帶:分布在美國的南部,這里緯度低,熱量條件好,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熱同期,適宜棉花的生長。
(4)畜牧和灌溉農業區:分布在美國西部山區,這里有許多高原、盆地,由於地形閉塞,氣候乾旱;在中央大平原的西部,由於位於西風的背風坡,又離東部的大洋較遠,降水較少。乾旱的氣候,使農業生產離不開灌溉;草場資源比較豐富,是美國主要的畜牧業區。
(5)在西部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氣候區,冬雨夏干,是美國主要的水果和灌溉農業區,這里盛產亞熱帶水果和蔬菜;
(6)太平洋沿岸的北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是小麥和林牧業區;
(7)墨西哥灣沿岸由於緯度低,熱量條件好,是亞熱帶作物帶。
3.美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①美國農業十分依賴國際市場,經常面臨農產品過剩的問題。
②過去由於大量施用化肥、農葯,以及濫墾耕地,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美國曾多次爆發「黑風暴」災難。目前,許多農場實行輪作制度和免耕法,以保護耕地。
③消耗能源過多。美國這種現代農業,耗能太多,投資太大,被稱為「能量密集型農業」或「石油農業」。隨著石油人格不斷上漲,家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農場主難以承擔。
巴西
1.世界最大的熱帶國家
資源:林、水、水能、鐵錳等
2.迅速發展的經濟
(1)農業:咖啡、甘蔗、香蕉、劍麻產量居世界首位
農業地域類型:熱帶種植園農業;帶遷移農業;牧場放牧業
(2)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多分布在東南部
(3)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豐富,90%來自水電
3.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東部沿海
原因:
(1)海上交通便利
(2)殖民者首先到達這里,開發較早
(3)氣候比較溫暖濕潤
(4)經濟較發達
澳大利亞四面環海,為何卻沙漠氣候廣布?
①受來自海洋的東南信風影響
②迎風坡,多地形雨
③受曖流影響,增溫增濕
①在大陸東岸,形成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與此氣候類似的地區還有美國東南部、南美東南部。熱帶雨林氣候一般形成於南北緯10°之間,緯度接近20°的
②為什麼仍然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呢?暖流影響;受來自海洋東南信風影響; 地處迎風坡,多地形雨與此氣候成因類似的地區還有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巴西東南部、西印度群島。
③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帶(自然帶);
④地降水特徵是全年降水少,原因是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地處內陸,熱帶沙漠因此形成熱帶荒漠帶氣候(自然帶);
⑤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自然帶);
⑧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自然帶);
據氣候分布分析,該區降水量分布是從北、東、南三面向中部、西部呈半環狀遞減,植被由森林逐漸過渡為草原、荒漠。
自然帶沿120°E的變化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四、發達經濟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綿羊),羊毛、牛肉是重要出口商品
小麥——牧羊帶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區。
小麥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區位條件分析
優勢: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地廣人稀,適合機械化生產;近海港,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限制性因素:水源不足。
解決措施:東水西調
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的優點
1、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利於保持土壤的肥力
2、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小麥耕作與牧羊交替進行)
3、對市場的適應性強
生產特點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A.農場的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麥田的肥力
B.秸稈和種植的飼料飼養綿羊,羊糞可成為麥田的肥料。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
小麥的耕作活動和牧羊活動在一年內交替進行
③靈活面向市場的生產選擇
農民可根據市場需求決定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鐵、煤、鋁土、錳等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二戰後,澳大利亞的采礦、冶金、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發展較快,工礦業出口的收超過農牧業,特別是煤和鐵礦的出口。
20世紀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的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目前,服務業已經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
五、人口、城市分布
澳大利亞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
原因:A、氣候溫暖濕潤,適於人類居住,並有利於農牧業的發展;B、沿海有優良港口,對外交通便利;C、英國移民最先到達的地方,建設了城市,發展了工農業。
日本
(一).自然地理特徵
1、東亞島國,地狹人稠
日本東部瀕臨太平洋,西北部隔日本海與俄羅斯、中國、朝鮮及韓國相望。
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
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面積37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1.2億。人口單一,99%以上為大和民族。
2、境內多山,平原狹小
(1).日本地形有何特點?
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境內多山,山地、丘陵占國土總面積3/4以上。平原面積狹小,多分布在各島的沿海地帶。東京灣附近的關東平原是面積最大的平原。
3、火山之國,地震之邦
為什麼日本多火山、地震?
由於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
4、氣候特點:季風顯著,海洋性強
日本位於溫帶,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類型。表現為海洋性的季風氣候。
冬季較為溫暖
夏季較為涼爽
降水比較豐富
夏季,全國氣溫普遍較高,降水充沛,大部分地區6月中旬到7月中旬是梅雨季節,8—10月多台風.
冬季,南北溫差大.
5、海岸曲折,港灣優良
6、礦產貧乏,林水豐富
日本境內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森林、水力資源豐富。
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工業所需的原料、燃料,絕大部分依賴於國外進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
原料 國產% 進口%
石油 99.7
天然氣 94.3
煤炭 90.9
鐵礦石 99.8
棉花 100
原料來源
石油:西亞、東南亞
煤炭: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
棉花:中國、美國
(二)、日本的發達的經濟
1、經濟發達的條件
日本經濟發達(GDP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想一想哪些因素致使日本經濟在二戰後飛速發展?
發展條件
有利條件:①豐富且高素質的勞動力;②科技力量雄厚;③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有便利的海運條件
不利條件:①資源、能源貧乏;②國內市場狹小
3、工業分布及工業區
為什麼日本工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因為日本國內資源缺乏,需大量進口,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於進口原料、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等
4.農業、漁業
(1)思考:日本的農業有何特點?為會出現此特點?
農業用生物技單產高
日本由於土地資源貧乏,耕地面積少,地塊小,農業採用小型機械,注重運術和水利建設,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日本漁業非常發達,魚的捕撈量名列世界第一,約佔世界的15%。
5、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
科學城:築波
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
9. 關於澳大利亞的人文地理
http://ke..com/view/3692.htm
10. 關於澳大利亞的人文地理
澳大利亞的首來都是堪培拉。自
在地理上有兩個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陸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77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