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文地理文化
『壹』 中國地理大區,為什麼山東屬於「華東」
地理區劃,就是把某個區域的國土視為整體,然後按照一定標准劃分成不同區域,具體來說,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幾大方面,各大類下方又有更細的分類,如氣候、農業、文化、行政、人口、動植物等等。
1953年時期省級區劃跟今天區別較大,當時華北地區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東北則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華東地區為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台灣;中南地區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包括海南),後來加入了回歸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西南地區為四川(包括重慶)、貴州、雲南、西藏;西北地區為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其實就是與解放時期的作戰有關。
『貳』 關於山東人文地理的知識
山東民俗文化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山東、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信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叄』 最近幾年報考山東師范大學人文地理這個專業的人數有多少謝謝!
中山大學2006年人文地理報考學生的生源情況
中山大學2009年人文地理報考學生的生源情況
專業 人文地理學
報考人數 225
中山大學 55人(10人推免)
院校名單
吉林大學 3 東北大學 1
中南財經政法 1 武漢大學2
蘭州大學 4 華南理工 2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1
北方交大 1 山東大學 1
北京林大 2 華北水利水電 1 河海大學 1 北京大學 2
華中科大 1 浙江大學 2
院校名單
西安建築科技學院 1 鄭州大學 2
湖南農業大學 1 河南大學11;
桂林工業學院2 重慶大學 1 浙江林學院 3長江大學 2
嘉應學院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6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 中國礦大 3
西南科技大學 1; 太原理工大學 1
沈陽建築大學 1 山東農業大學 2
華南農大 2 大連交大 1
山東科技大學 3 重慶交大 1
西北農林 1 河南農大 1
佛山科技學院 1 長沙理工大 1
江西農大 1 湖南科大 1
內蒙古農大 1 北方工大 1
寧波大學 3 廣東工大 4
廣州大學 2 汕頭大學 1
山東理工大 1 西南農大 1
西南林學院 1 華中農大 1
長安大學 1 江西農大 1
西華大學 1 仲愷農業技術學院 1
師范類院校
西南師大4
曲阜師范大學9,聊城大學8,
山東師范大學5,湖南師大6
煙台師范學院5;衡陽師范5
江西師范大學4,四川師范 2
遼寧師范 1 西華師范 1
河北示範 1 安徽師范 2
華南師范 3 南京師范 1
上饒師范 1 河北師范 1
臨沂示範 1 沂州師范 1
河南職業技術師范 1,貴州師范 1
內蒙古師范 1 南陽師范 1
天津師范 1 福建師范 2
韓山師范 1,徐州師范 1,
上線人數 100
上線率 18.7%
『肆』 中國地圖高清版大圖
中國地理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省級行政單位總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民族眾多。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少。中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地圖如下:
(4)山東人文地理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行政規劃:
1、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2、北部邊疆一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3、黃河中下游六省、直轄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
4、長江中下游七省、直轄市:湖南省、湖北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上海市;
5、南部沿海七省、特別行政區: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福建省、台灣省;
6、西北五省、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西南五省、直轄市: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伍』 濟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山東省會――濟南
基本概況
濟南市位於北緯36度40分,東經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濟南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湖泊有大明湖、白雲湖等。
濟南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氣溫13.6℃,1月最冷,平均氣溫-1.9℃,7月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7℃。年平均降雨量614毫米。
濟南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的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也是國家批準的副省級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全市總面積8177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257平方公里。
濟南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泉水眾多,被譽為「泉城」。
濟南的市樹是柳樹,市花是荷花。
【人口和民族】
截止2005年末,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597.4萬人,比上年增長12.5‰。2005年末暫住人口55.8萬人。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濟南市有48個民族居住。其中漢族人口全市總人口的佔98.16%,少數民族人口佔1.84%。
【歷史和文化】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約公元前22世紀,中國原始部落的首領——舜就生活在濟南一帶。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作為城市,濟南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秦始皇建立郡縣制時,今天的濟南地區屬於濟北郡。漢初,設立濟南郡,濟南由此得名。自明清以來,濟南一直是山東省省會。1929年7月設立濟南市。
濟南文物古跡眾多,有舜文化遺址(公元前22世紀)舜耕山,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公元前3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公元7世紀)和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11世紀)等。
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公元618-907年)開國元勛房玄齡、秦瓊,中國著名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等。另外,李白、杜甫、蘇軾、曾鞏等歷代傑出的作家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游歷,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譽。
【市政機構】
濟南市現轄歷下、市中、槐蔭、天橋、歷城、長清6區,平陰、濟陽、商河3縣和章丘市,共設54個街道辦事處,65個鎮,27個鄉,487個居民委員會,4657個行政村。
經 濟 建 設
【工業】
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5年,全市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734.0億元,比上年增長19.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075.6億元,比上年增長27.3%;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52.3億元,增長35.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714家,凈增加202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303家,增加71家。主要產品產量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在重點統計的219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增長的達124種,佔56.6%,其中鋼產量突破千萬噸大關。
支柱行業和大型企業支撐作用顯著。2005年,黑色金屬冶煉、交通運輸設備、石油加工業三大傳統支柱行業合計實現銷售收入84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40.7%,提高1.9個百分點;利潤、利稅總額均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0%以上。全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303家,共實現銷售收入1627億元,增長28.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濟鋼、重汽、中石化濟南分公司(濟南煉油)、浪潮四大過百億集團,實現銷售收入合計達722.3億元,增長31.2%。
【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步伐加快。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23.6千公頃,比上年增長2.4%,其中糧食438.5千公頃,增長4.9%;蔬菜120.7千公頃,增長0.1%;油料16.2千公頃,增長3.1%;棉花30.3千公頃,降低16%。全市各類畜牧小區已達1058餘處,比上年末增加80餘處,規模飼養戶2.1萬戶,增長12.1%。全市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0個,比上年增加19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6家,市級龍頭企業41家,過億元企業20家。
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全年糧食總產260.1萬噸,為近五年最高。糧食單產達到5932公斤/公頃,蔬菜總產量突破700萬噸,肉、蛋、奶產量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現代服務業】
2005年,全年實現現代服務業增加值358.0億元,增長13.0%,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40.7%。
軟體業實現銷售收入95億元,增長21.8%。2005年末,全市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43.9線/百人,增長2.0%;行動電話普及率44.0部/百人,增長10.9%。
房地產業平穩增長。全年實現房地產業增加值60.9億元,增長6.0%。房地產開發投資121.1億元,增長9.9%,其中:住宅投資96.2億元,增長10.1%,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79.4%。
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1463.3萬人次,增長20.1%,其中接待境外遊客12.0萬人次,增長12.7%。旅遊總收入122.1億元,增長29.8%。現有二星級酒店32家,三星級酒店24家,四星級酒店15家,五星級酒店3家,客房數8737間,床位數17053張,餐位數21681位。
會展業快速發展。全年共舉辦會展96場,直接營業收入1.76億元,是上年的2.7倍。其中首次承辦的糖酒會直接營業收入1億元,拉動相關產業增加收入9.1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6.9億元,增長31.6%。
工業、教育和社會事業投入大量增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52.3億元,增長35.2%;用於教育和社會福利業投資分別為78.9億元和0.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96.8%和95.0%;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投資1.7億元,增長70.4%。
非國有投資比重上升。非國有經濟單位完成投資358.8億元,增長46.3%,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1.9%,上升4.3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和友好交往】
對外貿易加快發展。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7.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出口額17.78億美元,增長29.5%。
利用外資增加。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48個,合同利用外資11.21億美元,增長63.6%;實際利用外資5.10億美元,增長60.7%,其中:外商直接投資3.51億美元,增長91.9%。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有新的進展。全年共簽訂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合同金額2.3億美元,增長10.7%;完成營業額3.2億美元,增長23.5%。
濟南市先後與日本和歌山市和山口市、英國考文垂市、美國薩克拉門托市、加拿大里賈納市、巴布亞紐幾內亞首都地區、韓國水原市、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市、芬蘭萬達市、法國雷恩市、德國奧格斯堡市、澳大利亞郡德勒譜市等12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國際間的交流合作逐年增多,許多駐濟的高等院校及濟南市中小學與濟南友好城市的學校建立了友好校際關系。
社 會 發 展
【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29.28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8%。高等教育學校59所,招生17.24萬人,增長7.5%;在校生48.71萬人,增長10.5%。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9.88萬人,增長8.6%,小學在校生37.88萬人,提高8.8%,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7%。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872人。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成果。全年市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支出4800萬元,新上各類科研計劃264項。全市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4家,累計達到625家;全年專利申請6504件,比上年增長58.8%;授權專利2130件,增長24.3%。
高新區建設持續快速發展。2005年,按科技部口徑,實現技工貿總收入663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162億元,利稅56億元,出口創匯3.2億美元,分別增長33.7%、34.6%、48.7%、30.9%。按在地統計口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95.3億元,增長20.2%;工業增加值71.7億元,增長20.1%;利稅19.1億元,增長37.4%;出口創匯1.05億美元,增長39.1%;新引進項目817項,項目總投資146.2億元,增長27.1%;實際利用外資8120萬美元,增長503.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0億元,增長78.0%;新開工項目70項,新開工建築面積121萬平方米,新竣工建築面積101萬平方米。
【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年末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152個,博物館9個,檔案館14個,公共圖書館8個,文物保護單位共335處,其中國家級8處。全年出版報紙16.82億份,各類雜志9.4億冊,圖書3.3億冊。廣播人口混合覆蓋率和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分別為100%和99.84%,廣播平均每日播出時間375:40,電視平均每周播出時間2741:35,分別增加24:00和41:25。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擁有衛生機構1917個,其中醫院153個。年末衛生機構病床2.44萬張,比上年增長1.48%;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48萬人,增長2.36%,其中:執業醫生1.29萬人,增長2.16%。每千人擁有病床4.08張,每千人擁有執業醫生2.16人。
體育事業又創佳績。2005年,濟南運動員在洲際比賽中獲金牌6枚,銀牌1枚;在全國比賽中獲金牌10枚,銀牌9枚,銅牌11枚;在全省比賽中獲金牌169.5枚,銀牌124枚,銅牌107枚。
【交通、通訊】
交通運輸業發展平穩。年末公路通車里程4799.2公里,比上年末增長4.5%,年末民用機動車擁有92.9萬輛,增長13.9%,其中民用汽車34.8萬輛,增長50.4%。全年客運量7288.5萬人,增長5.8%;貨運量15695.2萬噸,增長4.4%。
郵政、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收入51.8億元,比上年增長8.0%。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54萬門,增長7.9%;年末全市電話用戶258.9萬戶,增長2.7%;農話52.6萬戶,增長9.1%;行動電話用戶239萬戶,增長2.7%。互聯網寬頻用戶43.1萬戶,增長25.0%。
『陸』 德州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特點
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北側,東經115°45′—117°36′、北緯36°24′25″—38°0′32″之間。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滄州市為鄰;西以衛運河為界,與河北省衡水市毗連;西南與聊城市接壤;南隔黃河與濟南市相望;東臨濱州市。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內東西寬200公里,南北長175公里,總面積10356平方公里,佔山東省總面積的7.55%。
地形
德州市為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境內曾有兩次黃河大
遷徙,上千次決口,造就了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由於泛道與流速所致,加之風力堆積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崗、坡、窪相間分布等特點。德州市地貌多象,大體可分三類:一是高地類,由河流、河床沉積而成,占土地總面積的34.3%;二是坡地類,由黃泛漫流沉積而成,占總土地面積的52.1%;三是窪地類,佔13.6%。
河流
德州市跨省大河主要有黃河、衛運河、漳衛新河;跨市的骨幹排澇河道有:徒駭河、德惠新河和馬頰河。以上河流除黃河外,均系海河流域南系。除上述跨省、市大河外,市內有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較大支流兩條:一是新趙牛河,位於禹城南部,齊河西部,屬徒駭河流域;二是六五河,位於陳公堤兩側,屬漳衛新河流域。3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條,其中徒駭河流域的有葦河、四新河、管氏河、老趙牛河和鄧金河,全部位於徒駭河之南;馬頰河流域的有篤馬河、宋家河、寧津河、躍進河;德惠新河流域的禹臨河、臨商河、躍進河。除以上主要支流外,還有流域面積100—300平方公里的支流53條,30—100平方公里的114條,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通,流域相連,能排能調的河流水利系統。
氣候
德州市基本氣候特點是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冷熱干濕界限明顯,春季乾旱多風回暖快,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乾燥,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徵。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光照強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長發育的前中期,有利於作物光合作用的進行,德州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592小時,日照率為60%,太陽總輻射量為124.8千卡/平方厘米。
在時間分配上,尤以5、6月份最高,月光照時數280小時,日均9小時,光輻射量可達15千卡/平方厘米。德州市年平均氣溫12.9℃。極端最高氣溫43.4℃(1955年7月23日德城區),極端最低氣溫-27℃(1958年1月15日德城區)。
德州市平均無霜期長達208天,一般為3月29日到10月24日,各縣之間相差較大,武城縣最長為225天,東西相差近月余。
德州市年平均降水量為547.5毫米,東部多於西部,南部多於北部。降水量的時間分配以7月最多,德州市平均降水量190毫米,1月最少只有3.5毫米。按季節分,春季佔有12.8%,夏季高達67.7%,秋季佔16.9%,冬季只佔2.6%。
摘自:http://ke..com/link?url=-zF51LeJdtoTevMQsrx2Yd4HIHyE_-
『柒』 山東臨沂的地理和英語分別是什麼版本的
高中課本:
英語來:自外研社版,側重語言知識的靈活運用與語感的培養,對提高閱讀速度以及單詞積累十分有效,內容相較江蘇課本更加深入
地理:人教版,分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分量較重。所謂「選修」是指省教研室代為選擇,學生本人沒有選擇權
『捌』 你對山東的人文地理文化了解有哪些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後羿和大舜為榮的民族。自20世紀以來,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志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在戰國時期,儒學實際上已經占據了魯國、齊國兩個國家,實現了儒學齊魯化。秦漢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齊國和魯國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儒學從此由「齊魯之學」發展到「獨尊儒術」。
折疊方言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漢語方言分區資料,山東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於官話大區(也叫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冀魯官話:指通行於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東省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泰安等40餘縣市在內的方言。
中原官話:指分布在河南省、陝西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及山東魯南、魯西南30個縣市在內的方言。
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其中山東青島、煙台、威海,大致相當於人們常說的「膠東方言」的范圍。
折疊宗教
山東省主 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1990年,全山東省信教群眾120萬人,宗教活動場所3040處,宗教教職人員2578人。
折疊飲食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魯菜是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折疊戲曲
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宋雜劇形成後亦波及山東,金末元初產生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即元雜劇,山東是主要流行地區之一,元人鍾嗣成的《錄鬼簿》和明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篇》中記載的山東籍戲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戲曲最盛之地是東平,單東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張時起等10人,最突出的當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風雙獻頭》深得人民的喜愛。戲曲到明清時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李開先的《寶劍記》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現代戲曲劇30多種,可分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間歌舞及說唱形成的戲曲劇種等。 山東流行的梆子腔劇種,有豫劇、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棗梆、兩夾弦、東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種。獲得梅花獎的豫劇演員章蘭、朱桂琴、李新花等還活躍在山東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間流傳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戲、大弦子戲、羅子戲。號稱「東柳」的柳子戲是弦索腔劇種中流傳較廣。
肘鼓子腔,以「娘娘腔」為其主要腔調逐漸演化而成的戲曲聲腔。所包含的劇種有柳琴戲、五音戲、茂腔、柳腔、燈腔、東路肘鼓子等。
由說唱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有:呂劇、墜劇、漁鼓戲、東路大鼓、八仙戲、藍關戲等。
『玖』 中國北方的省有哪些
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東部、江蘇中原官話區、安徽中原官話區。
北方地區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
(9)山東人文地理文化擴展閱讀: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造成南北方各種差異。
一、氣候方面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4.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北為暖溫帶。
6.秦嶺—淮河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溫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溫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乾燥。
7.南北方地區分界線。
8.中國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線。
二、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長,冬季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結冰。秦嶺—淮河還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
四、地形、土壤、礦產方面
1.地形: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嶺—淮河以南漸以紅壤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黃壤或棕壤為主,東北以黑土為主,西北多白色沙質土。
3.礦產:秦嶺—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屬居多,工業上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出口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煤、鐵、石油為主,工業方面以重工業占的比例較大。
五、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油菜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