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第一地理

中國第一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6 09:12:19

❶ 中國的地理

參見:中國地理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特點 地形多種多樣。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脈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中國有四大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中國丘陵眾多,分布廣泛。在東部地區主要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辟為梯田,或蘊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峰巒競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山脈構成中國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弧形山系由幾條並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河流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 河流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湖泊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
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原始社會以氏族部落構成。後來逐漸出現中央政權。堯、舜、禹時代採用禪讓制繼承統治權。史學家認為禹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商周都採用分封制,諸侯貴族的權力很大。秦朝將行之已久的郡縣制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域的主體架構,皇帝取代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自秦以後,中國主要採用 宗法制、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各個朝代又有較多差別,如西漢的中央集權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主流)。通常的情況是一個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勵精圖治,國家處於上升階段。之後開始守成,社會矛盾逐漸積累。在王朝的末期,國家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通過大規模的戰爭結束舊王朝,建立異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規模的外族入侵,導致舊王朝的覆滅。
古代中國的政治是人治與法治並行。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在概念上有所區別,古時法治是公民必須守法,現代法治是政府必須首先守法。
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權強化了統一的國家觀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了國家在統一和分裂的狀態間不斷循環的歷史。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九品中正制是繼漢代察舉制和徵辟制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大體上應該是在東漢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時候萌芽的。曹操在漢末群雄割據,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為一個迫切的課題。同時,曹操也從漢代的選人制度中發現了察舉不實和過分注重品德的弊病,因此提出「唯才是舉」的主張。曹操曾數次發布求賢令,他明確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異質」,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可以起用他們來治國安邦。這無疑是對當時用人標準的一次有力糾正。這一指導思想的改變,帶來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從而為建立新的選人制度創造了條件。
九品中正制的初期,確實包含了「唯才是舉」的精神,但由於中正官大多由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人士擔任,於是品評的標准逐步轉向由家世(門第高下)來決定,豪門大族把持了人才選拔的大權,漸漸形成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腐敗現象。
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尚書令位高權大,自隋以來,基本不設(煬帝曾封楊素為尚書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職,故此後,唐朝不再授人以尚書令之職。左、右僕射代領尚書省事,亦職為宰相。
從隋唐開始,對中央行政機構中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總稱。又稱「六曹」。發端於秦少府尚書,經後漢尚書台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職務在秦漢時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由曹漸變為部,至隋唐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隋稱民部)、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中的六官,秦漢九卿的職務大部並入。元代六部改屬中書省。明太祖廢宰相不置,以尚書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地位更加提高。清末,新設外務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廢。
軍機處作為清代最重要、存在時間最長的中央最高輔弼機構,在成立時間上,學術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說。大部分學者認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對西北准噶爾用兵,為方便皇帝隨時召見大臣研究軍政大事並能保守軍事機密,在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作為臨時軍事指揮機構。雍正十年(1732年)軍機房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清朝末期,清朝統治者受到內外壓力,中國出現了立憲與保皇之爭。清朝統治的結束後,中國告別了兩千多年的帝制。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開啟了共和的大門。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北伐結束後,時任東北領導者的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得到了統一。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實際控制了一些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國共內戰後,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的控制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❷ 中國之最(地理)

1\、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最大的湖泊(咸)——青海湖
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4、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5、最熱的地方——吐魯番盆地
6、最大的島嶼——台灣島
7、最低點是新疆吐魯番盆地中的艾丁湖
8、最長的河流——長江
9、最長最早的運河——京杭大運河
10、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
11、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
12、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
13、最長的地下河——坎兒井
14、最大的瀑布——黃果樹瀑布
15、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
16、最大的草原——內蒙古大草原(我的家哦~)
17、最大的城市——上海
18、最大的山城——重慶
19、最北的村莊——漠河
20、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22、最大的海峽——台灣海峽
23、最大的島群——舟山群島
24、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珞巴族
25、鄱陽湖是最大的淡水湖。
26、最深的湖-長白山天池
27、最大的沖積島-崇明島
28、中國最大的鹽水湖是青海湖
29、我國最大的冰川是新疆帕米爾高原喬戈里峰北坡的音蘇蓋提冰川,長約40公里。
30、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台灣火燒寮
31、我國最低的冰川是雲南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的明永冰川,海拔為2650m
32、最大的狹谷——雅魯藏布大峽谷
33、還有一個地球上最北的熱帶雨林——位於中國西藏的墨脫
34、中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
35、中國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
36、最南端——曾母暗沙
37、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約有1600萬人。
38、中國最早的運河——秦朝的靈渠
39、中國最長也是世界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
40、世界上最早的船閘——靈渠的船閘
41、最西的地方——泊米爾高原
42、吐魯番是中國最熱的地方,日平均氣溫超過35攝氏度的日數達100天以上,極端最高氣溫曾達49.6攝氏度(1975年7月13日),地表溫度曾測得83.3攝氏度,堪稱中國「熱極」。
43、中國最高的懸河——黃河下游800公里的地上懸河(又簡稱地上河)不僅是中國之最也是世界之最。
44、我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45、遼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山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46、中國土地面積最大的縣是新疆若羌縣,面積20多萬平方公里。
47、烏魯木齊是中國也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內陸大城市,它與海岸的最近距離為2,250公里。

❸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地理(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自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❹ 中國地理第一二三階梯上各包含哪些省市

一級階梯:西藏抄自治區、青海省、襲甘肅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雲南省西北部。
二級階梯: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陝西省、山西省、四川省大部、重慶市西部、貴州省、雲南省大部。
三級階梯:其他省區和直轄市。

❺ 中國第一部地理書是什麼`怎麼辦

《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1100餘字,把我國主要的山川、土壤、物產回、答貢賦等描述清楚.歷代儒者奉為圭臬,即使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衡量,仍不失為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歷史地理學文獻.然而說它古老,它究竟成文於什麼時代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❻ 中國第一位地理學家是

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壬子(472年)生於涿州酈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酈范的長子,在我國酈姓宗族裡面排列第九十八世。少年時期,因父親酈范擔任青州刺史,跟隨父母居住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父親去世後,酈道元繼承爵位,被封為永寧伯,擔任太傅掾。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王朝遷都洛陽,酈道元擔任尚書郎。十八年(494年),跟隨魏孝文帝出巡北方,因執法清正,被提拔為治書侍御史。
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酈道元擔任冀州鎮(今河北省冀州市)東府長史,採取嚴厲手段,打擊邪惡勢力。為政嚴酷,奸匪盜賊聞風喪膽,紛紛逃往他鄉,冀州境內大治。正始元年(504年),酈道元調任穎川(今河南省許昌市)太守。永平元年(508年),又調任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上表請求在當地建立學府,教化鄉民。蠻人服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二年(513年),升任輔國將軍、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其後,蠻人向朝廷訴訟酈道元為官嚴厲,朝廷召酈道元返回洛陽。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酈道元擔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陽。其後,奉詔前往北方各鎮,整編相關的官吏,籌備軍糧,作好防守邊關的必要准備。孝昌元年(525年),徐州刺史元法僧背叛北魏,投降南梁。酈道元奉詔率軍征討,全軍在渦陽(今安徽省渦陽縣)奮勇拼殺,多有斬獲。返回京城後,升任御史中尉。
皇親元微誣陷叔父元淵,酈道元力陳事實真相,元淵得以昭雪;元微因此嫉恨酈道元。皇族元悅之親信丘念仗勢操縱州官選用大權,酈道元密訪其行蹤,將其捕獲入獄。元悅請皇太後胡仙真說情,酈道元堅決依法處死丘念,並以此彈劾元悅。元悅從此懷恨在心。
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南齊皇族、北魏雍州刺史蕭寶夤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發動叛亂,元微、元悅使出借刀殺人之計,竭力慫恿胡太後任命酈道元為關右大使,去監視蕭寶夤。蕭寶夤得知情況,立即發兵包圍酈道元。賊兵攻入陰盤驛亭,酈道元怒目罵賊,被叛賊殺害,終年五十六歲;其弟酈道峻、酈道博,長子酈伯友、次子酈仲友,都被叛賊殺害。蕭寶夤下令收殮酈道元,殯於長安城東。武泰元年(528年)春,魏軍收復長安,酈道元還葬洛陽,被朝廷追封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三子酈孝友承襲爵位。
酈道元生五子:酈伯友、酈仲友、酈孝友、酈繼方、酈紹方。目前全國各地的酈姓族人,都是酈道元的四子酈繼方一支延續的後代。
附酈紹至酈道元的世系傳承:95、紹(濮陽太守)→ 96、嵩(天水太守)→ 97、范(北魏重臣)→ 98、道元(北魏忠臣、地理學家)→ 99、繼方

❼ 中國地理第一二三階梯上各包含哪些省市

中國的地形,從總體上看,是山地多,平地少。粗略估計,山地約佔全國陸地面積2/3以上,平地不足1/3。海拔在米以上的地區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3/4(其中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佔1/4),在500米以下的佔1/4(見中國的山地)。
全國地勢,西高東低。高山、高原都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西,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這一線以東。黃河、長江、珠江等主要河流發源於西部的高原、山區,順著地勢的傾斜,東流入海。這西高東低的地形,按海拔的差別,略呈階梯狀,可以分為以下較明顯的三級階梯。

第一級最高的階梯 為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積廣達230萬平方公里,在它的南沿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拔立於印度次大陸印度河-恆河平原之北,山脈主脊海拔平均7000米左右,矗立於中國、尼泊爾邊境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達8848.13米;它西與帕米爾高原相接,北以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東以橫斷山脈同第二階梯區分,地勢從海拔 4000米以上急劇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下一級高原、盆地。
第一級階梯面的形成是印度板塊不斷插入青藏高原底部所致。每當印度板塊北移,青藏高原亦相應上升。從4000萬年前的漸新世開始,印度板塊就不斷北移,到現在,這一板塊已大部分插入到青藏高原下面,把青藏高原抬高為世界最高的高原,這里地殼厚達70公里,超過一般地殼厚度35公里的一倍。高原面上橫亘著幾條近乎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北而南依次為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海拔為6000~7000米。 CHINAGEO中國地理網
第二級階梯 介於青藏高原與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 其中包括內蒙古高原、 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區,海拔一般為1000~2000米,惟四川盆地較低,海拔在500米以下。
這一級階梯面有些在 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已經形成,比較年輕的部分也都有3000萬年的歷史。它經受地殼運動的次數較多,地殼斷陷和抬升也較顯著。斷陷的地方往往成為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而在這兩個盆地之間的天山山脈卻拔地而起,最高達7000多米,但在山頂部還保存著廣闊的高原地面,表示它原為一片低平的平原。在這一階梯面上,聳立著不少高山,也深陷入一小滂地。阿爾泰山脈、陰山山脈、賀蘭山、秦嶺等就是在這個高原面上升起來的,它們的頂部也還保留著平緩的山頂面。深陷的盆地可以吐魯番盆地(見吐魯番市)、四川盆地為代表。吐魯番盆地最低處的艾丁湖湖底,低於海平面155米。四川盆地以3000米的落差與第一級階梯相接。
第三級最低階梯 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東的部分為第三階梯。自北而南,有海拔200米以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有江南廣大地區海拔數百米的許多丘陵、盆地;還有海拔 500~1500米的遼東半島丘陵、山東半島丘陵、浙閩丘陵(見東南沿海丘陵、江南丘陵)、兩廣丘陵和海拔達3000米以上的台灣山地。 來源:中國地理網
這一級階梯的地形面受破壞較烈,原來的古陸已被斷裂、切割、剝蝕成現在的丘陵狀。廣大平原發生於沿岸沉降地帶,生成年代較新。有一些沿海地區仍在不斷淤積成陸。由海岸線向東,則是碧波萬頃的海洋,沿海島嶼(見中國的島嶼)和南海諸島星羅棋布,在水深不足200米的大陸水下延伸部分,是淺海大陸架區域,也屬於第三級階梯。
中國這種西高東低、面向大洋逐級下降的地形特點,一方面有利於來自東南方向的暖濕海洋氣流深入內地,對中國東部的氣候、植被、土壤和水文都產生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這種階梯狀的地形,使河流形成較大的多級落差,從而蘊藏著有利於多級開發的豐富水力資源。

❽ 中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是哪一部

中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是《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包括上內、下兩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容漢書·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疆域地理志,記載了西漢末年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演變,並以行政區為綱,記載山川、水澤等自然現象和水利、戶口、聚落、物產、關塞、名勝等人文現象。

❾ 在地理上,中國到底有多少個世界第一拜託各位大神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4.48m 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 世界最大最深的河流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長504.5km,深6009m 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平均37kg/m 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區——青藏高原,湖面積達3754900m 高峰最多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8000m以上10座,7000m以上50多座 世界最長運河——京杭運河1801km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36km 瀕臨最大洋太平洋,背靠最大大陸亞歐大陸。 世界海拔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喀順湖 世界樟腦產量最高的地區:台灣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 世界最大的黃土分布區:黃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區:青藏高原湖區 世界最高的鹹水湖: 西藏納木錯湖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 世界含砂量最多的河流:黃河 世界最早的水閘式運河:廣西靈渠 世界最著名的涌潮:浙江錢塘江潮 世界最古老的東西貿易通道:絲綢之路 世界最長的城牆:中國萬里長城 世界圍的面積最大的城牆:明代南京石頭城 世界最高北回歸線標志塔:廣東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 世界最大的隕石雨和隕石降落地:吉林省 世界流動沙土面積百分比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這僅僅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資料估計得去維基網路或者大吉尼斯世界紀錄那找。

❿ 中國第一部地理書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
《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1100餘字,把我國主要的山川、土壤、物產、貢賦等描述清楚。歷代儒者奉為圭臬,即使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衡量,仍不失為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歷史地理學文獻。然而說它古老,它究竟成文於什麼時代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顧頡剛《<禹貢>評注》打破這種傳統觀念,提出《禹貢》成文於戰國時代,認為《禹貢》的作者把落後制度(五服制)與先進的理想(九州的劃分)一齊記下,就顯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設想是戰國時代才出現,這樣《禹貢》的著作時代「明晃晃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另外,《禹貢》中出現的「內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地名;揚州就是越地,越國國境達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可是《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前316年)後所得的地理知識。再說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禹貢》卻已記載梁州的貢物是鐵和鏤,鏤即鋼,不是虞夏時代所可能有的。鑒於上述理由,顧頡剛提出,《禹貢》成文於秦滅蜀(前316年)以後,至公元前280年的時期中,或者說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
《禹貢》是一篇言簡意賅的上古地理學文獻,盡管其著作時代存在疑問,仍不失其在我國地理學中經典的地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