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
『壹』 中國北方的省有哪些
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東部、江蘇中原官話區、安徽中原官話區。
北方地區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
(1)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造成南北方各種差異。
一、氣候方面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4.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北為暖溫帶。
6.秦嶺—淮河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溫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溫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乾燥。
7.南北方地區分界線。
8.中國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線。
二、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長,冬季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結冰。秦嶺—淮河還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
四、地形、土壤、礦產方面
1.地形: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嶺—淮河以南漸以紅壤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黃壤或棕壤為主,東北以黑土為主,西北多白色沙質土。
3.礦產:秦嶺—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屬居多,工業上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出口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煤、鐵、石油為主,工業方面以重工業占的比例較大。
五、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油菜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貳』 列表分析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地理差異.
根據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我國劃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各地區之間存在著自然和人文差異.南方和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方地區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地形特徵是以高原、平原為主,氣候特徵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主要河流是黃河、海河、淮河,主要礦產是煤炭、石油. 南方地區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地形特徵是以平原、盆地、丘陵為主,氣候特徵是溫和濕潤,主要河流是長江、珠江,主要礦產是有色金屬.西北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是乾旱,地形特徵是以盆地、高原為主,氣候特徵是乾旱,主要河流是塔里木河,主要礦產是
煤、石油,主要農作物是棉花.青藏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是高寒,地形特徵 是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特徵是日光充足、氣溫低,主要河流是雅魯藏布江,主要礦產是石油,主要農作物是青稞. 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地形特徵
高原、平原為主
平原、盆地、丘陵
高原、盆地
盆地、高原
氣候特徵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和濕潤
日光充足氣溫低
乾旱
主要河流
黃河、海河、淮河
長江、珠江
雅魯藏布江
塔里木河
主要礦產
煤炭、石油
有色金屬
石油
煤、石油
主要農作物
小麥
水稻、油菜
青稞
棉花
『叄』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
記住秦嶺淮河是南北分界線,和0度等溫線,人文方面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米為主,北方居住以炕,南方床。北方較冷,南方相對暖和,宗教信仰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只是要注意,北方寧夏,新疆,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其他道教佛教天主教都有,東北有少數的信奉本土宗教比如滿族有信奉薩滿。還有藏傳佛教。中國最早的宗教應該是方術。耕作方面沒有什麼差別,只是農作物不一樣。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加我QQ只針對地理學科1179704778
『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試試舉例說明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
北方人多在炕上睡覺是因為北方天氣寒冷,
『伍』 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差異
A、西北地區復氣候乾旱,適合發展畜牧制業.故A不符合題意;
B、在降水豐富的平原地區,發展糧食生產.故B不符合題意;
C、西北地區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區,適合發展林業.故C符合題意;
D、在河網密布的地區,適合發展漁業.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陸』 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 農業生產 工業生產 人文地理 怎樣寫
給你兩個表格自己寫北方的情況吧
『柒』 我國南北方人文地理的差異
一是南北飲食習慣的差異
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米飯為主,這個是很有特色的,如果你去過淮河兩岸發現,那裡的人一半是麵食,一半是米飯。北方人吃東西喜歡煮熟了吃(熟的比較透的那種),而南方人則比較喜歡吃7成熟的(也不是絕對,大部分來說)。北方人一般不喜歡吃比較腥的東西(比如海鮮、生猛)。北方人的口味相對較重,食物比較咸,味道比較重而復雜。相反,南方人比較喜歡吃清單一點的,但有些地區由於其特殊性則比較喜歡吃辣椒(四川湖南等地,因為當地濕氣比較重,要吃辣以驅寒)。
二是居住環境的差異
由於南北氣候差異,北方以平房居多,南方以尖頂的房子居多(由於現在很多城市都是高樓大廈,以看不出具體差異,這里說的都是原始的居住形態)。平方可以很好的採光,尖頂結構可以很好的把雨水排出。此外,北方的房屋間距比較大,南方反之;在我國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房屋都比較喜歡東南朝向,這個一方面是為了採集陽光,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季風氣候的原因。
在北方一般房屋都是一樓就住滿了人,南方的樓宇一般一樓都是架空的,這是防潮的原因。(南方濕氣很重)。
還有一點提一下,北方的建築色彩以紅和黃為主(主要是官宅)南方的建築一灰白為主。一是氣候原因導致,再者是因為北方長期以來作為政治中心,黃和紅彰顯了其威嚴。
三是語言的差異
北方的語言主要以北方方言為主,這是我國普通話的基礎,雖然北方方言也分為不同片區,但總體來說,北方人之間交流起來,問題不大;而南方的語言就比較復雜,「五里不同鄉,三里不同音」一點也不誇張。比如廣東省,一個省份就分為三大方言區(潮汕、客家、粵語)。這些語言之間的差別相當大。主要是因為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山地導致的。
四是南北方人性格的差異
北方人相對豪爽、仗義,南方人相對自我、狹隘。這與自然地理不無關系,平原地區或草原地區的人長期生活在廣闊的空間下,而南方人多生活在山區、丘陵地區,視野有限。因而造就了他們的性格。這都是相對而言的。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南北人文地理的差異是以南北方自然地理的差異為基礎的,正是南北方自然地理的差異造就了人文地理的不同。
南北方差異都分很多種,有天氣,環境,地勢都有不痛所以差異也有很多種:比如說南方多雨房屋為兩邊低中間高,適合排水。且氣溫高,多 種水稻。北方人則不同,房屋多為平房。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南方人多喜歡吃辣,而北方不同。
『捌』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
首先,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觀(主要體現植被)做對比描述來體現。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都位於地形地勢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上。北方地區的西部是黃土高原,東部是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南方地區西部是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東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為界。第二,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仍然存在差異。哈爾濱和北京的氣候條件也有所不同。同屬北方地區的東北地區與華北平原在自然景觀上有顯著的差異:表現出即使是在同一區域——北方地區,自然條件仍然存在巨大差異。同理,我們可以看出同屬南方地區的武漢和廣州的氣候條件也有差異,從中反映出的海南島與長江流域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景觀也有明顯的不同。所以首先要找到南北方兩大區域各自地理事物的共性,即區域的明顯特徵。從氣候來看,北方地區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較少,主要集中在7、8月;而南方地區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較多,各月降水都比較豐富。第三,分別就上述自然地理要素在區域間進行比較。從氣候上講,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不同之處:北方地區的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而南方地區1月的平均氣溫在0℃以上;北方地區的年降水量明顯少於南方地區,北方地區降水季節變化比較明顯,南方地區的各月降水都比較豐富。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1月平均氣溫(高於0℃/低於0℃) 低於0℃ 高於0℃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繼續進行活動1,分別可以比較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教材中用長江代表南方地區的河流,用黃河代表北方地區的河流,通過分析河流流量過程線,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河流水文特徵的差異。通過圖5.9中的兩幅景觀圖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植被類型的差異。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河流流量 小 大
典型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其他
第四,分析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差異的主要原因,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繼續完成活動2。從植被類型來看,北方地區主要分布有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南方地區主要分布有常綠闊葉林,表現為植物的生長要受到氣候條件的制約。從河流流量來看,北方地區河流的流量小,南方地區河流的流量大,主要原因是與當地的降水量有關。因此,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應當歸結為氣候的影響。
『玖』 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方面的區別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 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拾』 查找能夠反映出南北方文化的區域差異的人文地理方面的資料
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南船北馬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轅北轍、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
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