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的人文地理
① 小百戶鎮的人文地理
地形從東北到西南略呈長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屬山區半山區,北山、興版仁、興隆、小百權戶4個村委會屬丘陵,其餘10個村委會屬山地,山區地形變化較大,高山深谷,谷底較平緩,多呈「U」形。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相對分散,開發利用的少。主要有形成於四紀冰川牛頭山古陸自然景觀;分布於天花、老母、普樂等村喀斯特溶岩、原始森林、河流、瀑布等自然景觀;分布於永清、小百戶、興隆等地的湖泊、休閑度假村等景觀;還有少數民族、古跡等人文景觀。
② 江西和安徽的人文地理詳細點謝謝
江西的人文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贛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虞集、揭傒斯、劉時中、吳澄、羅欽順、解縉、魏良輔、湯顯祖、宋應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驌、黃秋園、古龍、公劉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化極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應該占據其中之一席。
贛派學術與文化:
江西產生,並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稱江右、豫章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學】,是由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始,因其為江西人,故稱為江西心學,它是我國思想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後來被王守仁加以擴充和發揮,便推向了高峰。它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發生過重大作用。至明代又有「王門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響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學派,而江右派,恪守師說,保持王學的基本觀點,故也稱王學正統派 。
【江西詩派】,呂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至二年之間,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選入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之詩,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稱江西詩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一祖三宗。詩派中人論詩反對西昆體,師法唐杜甫、韓愈、孟郊,強調效法活脫,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無一字無來歷」,提倡「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之法。至清末同光體又分三大支派,贛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陳三立為魁首,學韓愈、黃庭堅,直接繼承宋代江西派,後繼者夏敬觀、華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於梅堯臣、陳師道諸家。
【江西詞派】,五代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歐陽修的詞打破了從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間派為代表的香艷熟軟、無深意寄託的詞風,賦詞以較深邃的思想蘊含和更誠摯的情感寄託;在藝術上引入詩歌的比興手法,並從民歌中汲取養料,對宋詞日後的繁榮昌盛起到開先河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詞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流派,這就是以二晏一歐為骨乾的北宋江西詞派 另有:宋末元初以劉辰翁為翹楚的江西詞派,厲鶚絕句言:送春苦語劉須溪,吟到壺秋句絕奇,不讀鳳林書院體,豈知詞派有江西?
【江右詩派】,明初江西派,代表人物為劉崧(江西泰和人),標榜唐音,實際對他影響最深是鄉先賢虞集、范德機,揭傒斯等。而後來的台閣體又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大底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作為台閣體創始者的楊士奇歷任四朝內閣大臣,為太平時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詩風正宜於奉敕頌聖、歌詠昇平之作。因此錢謙益說:「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台閣,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說,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制義範式的領導權。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牧系寧都(今屬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畫山水初得魏石床傳授,後學黃公望,筆意空靈,在江淮地區頗有學之者。
【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於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崑曲〕、〔梆子〕等。
解放後整理改編的弋陽腔劇目有《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陽腔戲《雙拜月》、《百花贈劍》;彈腔戲《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等;崑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弋陽腔戲尚有根據史籍改編的《西域行》,根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還魂記》;青陽腔戲有改編的《西廂記》上、下集等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記》、《還魂記》拍成舞台藝術片;《借女沖喜》攝為連環畫。石凌鶴董解元、王實甫改編的《西廂記》被譽為「石西廂」。
③ 成都的人文地理
成都市,簡稱「蓉」,別稱「錦城」、「錦官城」,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位於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還是西南地區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全國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試點城市、金融對外開放城市、行政副省級城市。2003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成都綜合實力位列第九位。 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並被《財富》(中文版)雜志評為「中國最佳商務城市」。[編輯本段]城市概述 經緯度
市中心位於北緯30.67度,東經104.06度。 新天府廣場 凌空轄區
成都市共轄9個區、6個縣、4個市,一個國家高新技[1]術產業開發區。
主要領導
現任市委書記李春城,現任市長葛紅林。
城市面積
</B>12390平方公里(中國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第8名)。中心城區建成面積598平方公里。市轄區面積1418平 安順廊橋 方公里。
海拔
平均海拔500米。全市海拔最高處為大雪塘峰,海拔5364米。
人口
200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25.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7萬人。常住人口1270.6萬人,增加12.7萬人。市區人口497.15萬,自然增長率為2.1%。
民族
成都市擁有中國56個民族中的54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為漢族。少數民族總人口60538人。2/3的人居住在市區。
時間
</B>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成都市所在的時區為UTC+7。
市花
芙蓉 成都市花芙蓉花
市標
太陽神鳥,從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圖樣代表成都 成都市標太陽神鳥
市樹
銀杏
成都市樹銀杏樹</B> [編輯本段]氣候特點 一、氣候概況
成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多年年平均氣溫為16.2℃,年最高氣溫為37.3℃,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9℃,最熱月出現在7~8月,月平均氣溫為25.4和25.0℃,最冷月出現在1月,,月平均氣溫為5.6℃;年總降水量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別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別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現在5~9月,常年暴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二、各季的主要氣候特點
春季:氣溫回升較早,對林木和小春作物生長有利,但忽升忽降不穩定,易出現持續低溫或「倒春寒」,影響大春作物適時播種或造成爛種爛秧。
初夏:溫度適中,日溫差較大。
盛夏:夏熱多雨、光照強。
秋季:秋短陰涼多綿雨的天氣和秋長秋高氣爽的天氣都有出現。
冬季:冬無嚴寒,對小春和畜牧生長有利,連續的多霧天氣對交通航運影響較大,冬干、寡照比較明顯。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市名來歷
解放前的成都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過了蘇州,成為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歷史沿革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但在21世紀出土的金沙遺址把成都的建制歷史提前到(約前1200~前650)。已經超過蘇州的建城時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當時鎮守成都的張儀、司馬錯著手修築成都城牆。傳說張儀築城時屢築屢垮,後來「有大龜浮於江」,張儀根據巫師的指點,沿著龜爬行的路線築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龜城。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文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即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宋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成都造紙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
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設立布政使司,設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並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政府,國民政府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一。 載入史冊
世界第一:始建於公元前250年左右,歷時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臨邛開采深井天然氣,用於制鹽、煮飯和照明;成都的蜀錦,又稱「錦綉緞」,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錦緞絲織品,東漢(公元25-220年)年間的足踏織錦機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到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為了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誕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雕版印刷術,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間這里的商人聯合發行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這里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
中國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這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這里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時的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楊雄、王褒奠定了漢賦的基礎;後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親筆書寫了中國第一幅春聯「豐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志》;後蜀人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公元1082年前後北宋名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葯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0世紀,成都畫家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後蜀主孟昶特創「翰林圖畫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早在漢代,成都的俳優百戲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漢代說唱俑,造型活潑,在中國同類文物中無出其右者。這是成都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華所在。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方位
成都市區圖 成都位於成都平原中部。介於東經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緯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間。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市相接,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與眉山市相連。東西最大橫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66公里,轄區總面積1239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98平方公里。現轄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縣、郫縣、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等9區6縣,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4市,另有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地理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內海拔387-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平原面積佔36.4%,丘陵面積佔30.4%,山區面積佔33.2%。平原地區西北高、東南低,平均坡降0.3%。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日照時數107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平均海拔約500米。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位於岷江幹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網呈扇形展開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④ 雲南的人文地理
雲南驛:古道千年,話「彩雲之南」滄桑
--
雲南驛古鎮,屬雲南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鎮,位於大理州祥雲縣城東19公里,南側為楚大高速,北側為滇緬公路即今320國道3094公里處,距昆明車程約三小時。雲南驛是古今之交通要沖,兩千多年來先後有蜀身毒道、靈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馬古道、明清官方驛道經過或者匯集這里。二戰期間,滇緬公路、中印輸油管和駝峰航線雲南驛機場(全省三個戰略機場之一)更使得雲南驛蜚聲海內外。
漢廷打通了連接雲南驛的三條道路:靈官道:起點為成都,經四川西昌地區和雲南楚雄地區,終點到達雲南驛 尺道:秦代蜀郡李冰開創了兩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從四川南部的宜賓啟程,過金沙江,經滇東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縣)到達昆明市(滇池)。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橫斷山脈的博南山(今永平縣)而得名,屬於蜀身毒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於雲南驛,同靈官道、五尺道相連,向西經過大理市,越博南山,渡瀾滄江,到達保山市,從騰沖或瑞麗出境。 茶馬古道的起源於唐代,宋代達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兩種大宗商品——西藏輸入的茶葉,內地輸入的馬匹而得名。後世泛指滇川藏之間或者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之間的馬幫運輸路線。雲南驛地處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從這里連通著川藏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經過的地區,山高谷深,氣候多變,即便是馬幫運輸也屬異常的艱難,運輸多以藏族地區必需的茶葉、布匹為主。 一九九九年,上個世紀的最後一年,楚大高速(楚雄—大理)和廣大鐵路(成昆線的廣通—大理)同時建成通車
⑤ 什麼是人文地理,包括什麼內容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1、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2、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5)武寧的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
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⑥ 非洲的人文地理
1.經濟:
非洲分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但由於兩者之間的自然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有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常常將其作為兩個獨立的單元。
主要講一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它是黑色人種的發源地,也是目前和人最集中的地區,其中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之一,普遍存在日益嚴重的人口、糧食、環境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這一地區是受益最少的地區之一,面臨著不斷被邊緣化地威脅。
區域經濟特點: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經濟最不發達的區域,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因長期的殖民統治等原因,致使其獨立後經濟社會的發展仍然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落後的地區。近年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經濟增長率已達到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農業是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支柱部門,工業基礎薄弱,且多為農、礦原料的初加工。
2)區域內部發展差異顯著,按區位可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為東非、西非、中非、南非四個地區。從區域發展水平來看,南非最高,其次是西非、中非和東非,這在生產力分布上表現得十分明顯,形成了明顯差異。
人文發展與現狀:
1)政治地圖的演變:以前多為歐洲的殖民地,後來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風起雲涌,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2)高速增長的人口和復雜的民族:以黑色人種為主,人口增長快,人口的低齡化現象嚴重,同時人口分布極端不平衡。
文化:
非洲的語言約近千種,方言則更多,而大多數語言還沒有文字,靠傳教士和殖民地官員用拉丁字母或阿拉伯字母記錄這些口語。這也反映了非洲語言的孤立,在發展過程中尚停留在初級階段。從撒哈拉以南到南非之間,可分為三個語系:奈及利亞-剛果語系、科伊桑語系和尼羅-撒哈拉語系,其中奈及利亞-剛過語系佔90%以上。
宗教:
主要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主要是由移民被迫進入非洲而傳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