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兵馬俑國家地理

兵馬俑國家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5 17:20:01

A. 國家地理 中國兵馬俑怎麼樣

前半段國內部分像二流鄉土廣告片,後半部分才德國、美國的發現,才有紀錄片的自覺。順便說一下,中國紫,我們古人好牛!

B. 有關兵馬俑的資料 謝謝

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回答者: C555557 - 助理 二級 4-15 19:35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馬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騎兵俑.武士俑.車兵俑.(馭手,兵士)弓弩俑,馬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
概述 兵馬俑(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秦始皇兵馬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 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它還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呢!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冢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里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C. 西方學者說古希臘人指導製作了兵馬俑,有何依據

2013年,英國一位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到了這么一個觀點,即:兵馬俑的製造靈感源於古希臘,“來源於與西方的交往,來源於亞歷山大的智慧和光彩耀人的希臘藝術”!這一論點的主要依據是秦始皇之前,中國只生產過很小的人俑,怎麼會突然之間,就學會了製作和真人大小差不多的兵馬俑?

隨後,這一股旋風越刮越大,在2016年英國BBC還與《國家地理》雜志聯合推出的一部紀錄片《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裡面惟妙惟肖的塑造了秦始皇見到希臘雕像時的驚嘆,於是就在古希臘專家的幫助之下,建造了兵馬俑。在這一部紀錄片中,觀點就更鮮明了,幾乎認定是古希臘人指導秦人製作了兵馬俑!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這一部紀錄片還提到:在秦始皇陵中,發現了一顆可能是西方白人的頭骨,由此推測很可能是古希臘人教會中國人製作兵馬俑!

對於西方學者的觀點,中國網友的回復一針見血:在西方學者眼裡,古希臘一出現,全世界就全都學習模仿古希臘,其他文明只要有一點和古希臘相似,就被認為受古希臘影響,或受古希臘人指導,這和如今東亞某個小國有何區別?其實秦朝無論是文化還是技術水平,都遠勝於古希臘,在大秦帝國眼裡,古希臘沒有一點文化上的優越性;至於秦皇陵中為何有白人頭骨,其實不是希臘工匠,而是被俘虜的白人奴隸而已!

D. 西安兵馬俑是怎麼形成的

秦兵馬俑

在陝西秦始皇陵東側衛.5千米處,有世界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是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原址上於1979年修建而成。秦兵馬俑的發現,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並引來了參觀秦兵馬涌的熱潮,許多國家首腦參觀兵馬涌後盛贊不已。1978年,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 1980年 9月,新華社記者王兆麟在《新民晚報》上發表題為《參觀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涌博物館巡禮》的文章,第一次公開給秦兵馬涌戴上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桂冠。
據《史記》載:秦始皇13歲即位時就沿驪山營建陵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續驅使全國各地70萬人修築他的陵墓,歷時共達36年。墓內窮奢極侈,「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內設有機弩矢,以防盜掘」。關於兵馬俑的製作原因未見歷史記載,所以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這是以秦始皇陵為京師,它是京師外圍用來保衛京師的宿衛軍;有的認為它是秦始皇用來顯示皇威,表彰軍功和宣揚統一大業的紀念碑;更有人認為兵馬桶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建在始皇以前,而是始皇時製造的,是始皇用來護送他母親董太後之靈回老家邯鄲的。
從發掘的兵馬俑來看,一號坑應是右軍,二號坑應是左軍,四號坑(空坑)就是中軍,三號坑似是統帥三軍的指揮機關。它們氣勢磅礴、威武雄壯,形象地重現了秦始皇威震天下、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現秦始皇兵馬涌博物館所見到兵馬俑是一號坑的兵馬俑,它們排列有序,共同形成一個面向東方的長方形軍陣。東端為三橫列面東的武士涌,每列70個,似為軍陣前鋒。隨後是緊接步兵與戰車相間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主體其它三側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確,似是側翼衛隊。他們組織嚴密,隊伍整肅,氣勢雄偉,給人以一種森嚴壁壘之威勢。秦兵馬俑為什麼都面向東方呢?這可能與狹小的關中平原已無法容納秦始皇的勃勃野心有關,向東,該是一種開疆拓土的慾望。
二號坑是一支完整的攻擊型精銳兵團,其排列是古人兵法上的「陣」,它的作用是沖擊、包抄和追殺。其軍陣左前方是一支弩兵,呈「回」字形排列,立射俑環繞其外,跪射涌居中。當兩軍迅速接近時,立射涌完成射擊後立即跪下裝填,此時,跪射涌則迅速起立再射,輪番攻擊,其速度與威力迅猛無比。其軍陣側翼與後方是一支騎兵部隊,當弩兵射住陣腳,騎兵即從側翼沖擊,快速闖人敵陣,隨後陣中的8列8排車兵跟進擴大突破口。車兵之後,則是大規模的步兵跟進,以圖徹底摧毀敵方。
秦兵馬俑被發現以後,一時聲震海內外。凡來中國參觀訪問的各國元首或領導人,無不以能參觀兵馬俑為一大樂事。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美國前總統卡特、里根、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副總統蒙代爾,丹麥女王格麗特二世,前民主德國總統卡斯滕斯,德國總理科爾,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60多位外國領導人都先後來此觀瞻嘆賞,不僅如此,秦兵馬涌還遠渡重洋,巡遊國外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丹麥、瑞士、義大利、比利時、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瑞典、挪威、奧地利、英國……
然而有人或許會問,這些出土文物何以被視為世界奇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以事實來進行比較,才能得出驚呼的結論。
我們知道秦兵馬俑這支帶有真刀真槍的千軍萬馬,是在2000 多年前埋到地下的,其中有些青銅劍出土時非但一點沒有銹,而且還是閃閃發亮。經測定,它由銅、鉛、錫三種金屬構成,並含有十幾種稀有元素,所以其劍堅硬鋒利,富有彈性,達到了削鐵如泥、斷石如粉的登峰造極之境地。劍的表面經過鉻化處理,所以閃閃發亮,這種工藝,1937年德國才發明,1950年美國才掌握。
關於秦兵馬俑的燒制工藝也令今人難以置信。我們知道,高大的兵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燒制溫度在900『C至1200C,燒成後比原件要收縮5%以上,但是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陶涌、陶馬卻無一件出現裂紋和變形。據說,如今的工藝師們曾想復制一匹原大的陶馬,卻一直沒有成功。另外,人們對秦兵馬俑的色彩成份進行了分析,其中發現紫色的成份是硅酸銅鋇,這種物質在自然界從未發現過,人工合成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成功,應用則在90年代才開始,不知當時這種紫色是如何製成的。
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以寫實為其特色,他們有的虎目圓睜,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發,指揮員的沉毅、冷峻、多謀,戰士的威武、剛烈、純朴、豪爽,每個細部都刻劃得逼真人微。戰袍扣子都各式各樣,發式千姿百態,鎧甲編緩不一。陶馬更是細致至極,個個腰肥體壯,勁健有力,把優馬良種的特徵和准備迎接戰斗的姿態都表現得十分完美。
再從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出上的兩乘大型銅車馬來看,其鑄造藝術卓然超群,例如這一大型銅車馬的車蓋乃是一個超薄、超大、超長的大型工件,可是它居然是一次澆鑄而成的,真難以使人置信。另外又以馬的頸飾為例,它是將金銀管相間排列焊接而成,如用肉眼進行察看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接縫,甚至在24倍放大鏡下,也才僅見某些焊縫。不知在兩千多年前這一技術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再從出土文物的數量來看,秦兵馬俑坑出土文物極為豐富多彩。據粗略統計,三個坑共出土陶涌7000餘件、陶馬4000餘匹、戰車100餘乘、兵器數十萬件,如此巨大的量乃是非常驚人的,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人類文化發展較早的羅馬古國,在公元78年 8月24日下午,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接著又下起了傾盆大雨,大雨引起山洪,山洪挾帶著大量的火山灰和石塊,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向山下沖去,很快地把一座古城——龐貝城淹埋了。它在地下沉睡了1900年之後,龐貝城被發掘出來了。清理後發現,1900多年前的龐貝城內有長達4.8千米的石砌城牆,城內有4條交叉成「井」字形的主要街道,在石鋪街道上,留下了馬車的深深轍印,顯示了龐貝城當年的繁華。雕有塑像的街心噴泉、宏偉的奧古斯都廟宇、農牧之神殿等,都顯示了古龐貝人的高度文明,但是,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寶劍與義大利龐貝城出土的石築、石器相比,足以證明:中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早已走在世界前列,青銅劍、銅車馬就是有力的證明,所以有的專家看了秦兵馬俑後,感慨地說:「由於兵馬俑的發現,中國的冶金史要重新寫了。」
總之,秦兵馬俑以它奇偉的軍陣陣勢、高超的雕塑藝術、發達的科學技術、豐富的出土文物轟動世界。秦兵馬涌的逼真寫實風格,具體地把兵馬俑強悍的氣質、斗爭的意志、地方特色、良馬特點、將士個性,表露無遺,並以其巨大的體形、超常的數量、絕世超群之氣勢、發達的科學技術來震撼人心,壓服強者。
難怪法國前總理雅克·希拉克感慨地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6年10月 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觀時說:「真是氣壯山河。秦始皇 這個人氣魄不小。」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從小愛好考古、還親自 去過一些國家參加考古研究和考古發掘,她來到展廳時,心情激 動地說:「我到過許多國家的考古工地,但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雄偉的場面。這里的一切給我留下廠永恆的記憶。」
盧森堡大公來參觀秦兵馬俑時,一走進展覽大廳,便高興地驚呼「不得了,不得 了」。他贊嘆說:「這些藝術珍品達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現了中國人民非凡的天才,全世界人民將在這里受到鼓舞。」
1978年初,美國女記者奧德麗·托平向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稿:「我們面臨的是本世紀以來最偉大的考古發現。……我們站在雨中,激動得幾乎流下眼淚……如此偉大的考古發現展示了歷經戰斗與榮耀的中國歷史。而我們看到的大軍只是一個歷史的開端……」托平的報道震驚了世界。

秦兵馬俑位於西安市以東40公里處的臨潼縣境內,有為2000年前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帝陪葬而模擬其御林軍陣的兵馬俑坑。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以外的發現了這一「世界第八大奇跡」。 經考證,秦始皇陵的這處陪葬俑坑,共由三個坑組成,埋葬了8000個與真人真馬一樣大的陶俑陶馬, 其中一號坑形成的軍陣最為壯觀,是步兵軍陣,兵馬數目達6000個;三號坑是指揮軍陣;二號坑為曲尺形綜合軍陣,估計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軍馬和鞍馬500匹。
秦始皇帝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地形南高北低,屬於山腳下的洪積扇區。酈道元《水經·渭水注》雲:啊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如今陵墓的周圍是一片農田和村落,陵的封土上長滿石榴樹,每年初夏榴花似火,秋季碩果累累,遊人如織。

為了揭開秦始皇帝陵墓的奧秘,考古工作者從六十年代初開始逐步對陵園進行科學的鑽探和調查。秦始皇帝陵園的面積有56.25平方公里。秦陵陵基近似方形,狀如覆斗,夯土築成。現存陵76米,陵基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就象一個金字塔形狀。圍繞封土堆,地面上原建有兩重南北向長方形城垣,內城南北長135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3870米。外城南北長216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6210米。城牆大多坍塌,僅存牆基,牆基寬約8米。內城和外城四面均有城門,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門,內城的東、西、南三面各有一門,北面二門。門上均有門闕建築。內外城的四角有角樓。內外城之間還發現有幾處大型宮殿建築遺址。秦始皇帝陵的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就有400多個。

在這些陪葬坑中,有象徵皇室帝王乘輿的銅車馬坑;象徵皇帝涉獵遊玩之苑囿的珍禽異獸坑,象徵宮廷養馬的馬廄坑以及象徵秦王朝百萬雄師的兵馬俑,近年來,陵區內有50000餘件重要的歷史文物出土,其中不少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如銅車馬、跽坐俑、樂府鍾、夔紋大瓦當等。

從這些陪葬坑的內涵和史書中對秦陵地宮設置情況的記載來看,秦始皇帝陵園就是當年秦王朝地上王國的再現。人世間原有的一切在地下無不畢備。在這個幽冥的地下王國中,秦始皇帝依然是統治天下、至尊至貴的帝王。始皇帝死後僅3年多,秦王朝就被農民起義的浪濤所摧毀。秦陵地面所有華麗的宮殿別館都落得「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只有那高高隆起的秦陵墓冢,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見證人,向後人訴說著王朝盛衰交替的春秋

E. 兵馬俑的資料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埋葬著這個希望子孫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徵集了70多萬個工匠,建造時間長達38年,同時也生產著奇跡。

1974年3月兵馬俑從5米深的地下「橫空出世」,是幾位農民的幸運,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雖地處秦始皇陵東側達1.5公里,以兵馬俑一、二和三號坑為主體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仍佔地300餘畝,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8000兵馬俑如同復活的軍團一般,宿衛著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說:「雖是陶俑,但它們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齊膝長衣,外披鎧甲,手持長兵器,或腰束革帶,腿紮裹腿,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或黑發,藍袍,綠臉,給人留下的不僅僅是雄糾糾的軍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實況。」

經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為陵園區和從葬區兩大部分。陵園區佔地近8平方公里, 有內城和外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現存高76米,周圍有大量地面建築遺跡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來,已接待中外遊客5000多萬人次,兵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

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得知發現秦俑後想一睹為快。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來到了秦俑建設工地,40多分鍾的參觀結束時,李光耀激動地說:「秦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

1978年9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贊詞:「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從此,「第八大奇跡」便成為秦兵馬俑的代名詞,飛向世界各地,飛入尋常人的心中。

今天,秦兵馬俑出土已30年,令人驚異的秦代「百戲俑」、「文官俑」、青銅仙鶴等也相繼出土,秦陵的奇跡故事還有多少仍待後人去探尋。
圖片你在網路圖片上搜就行了

F. 中國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第幾大奇跡

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3月,陝西省臨潼秦始皇陵東側的西楊村村民在挖井時偶然發現了一個內令世界震驚的奇容跡,經過考古工作人員的精心發掘,一個重大的歷史遺存橫空出世,隨即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它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的最為壯觀的發現」,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秦始皇兵馬俑。

(6)兵馬俑國家地理擴展閱讀: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G. 陝西省的地圖像不像兵馬俑


lg的朋友說,你們先來別去兵馬俑,先看看源咱著三秦大地上的男人,然後再去看兵馬俑,你們就會發現,那些千多年前的佣像,和現在的人長得非常像,簡直就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標準的關中人臉型。

對此,我深有感觸。幾年前和女友游兵馬俑,游著游著,她就說,你看你看,這個多像昨天來接我們的你的那個同學呀。我定睛一看,果然像。但不敢告訴同學,怕他認為不吉利。現在,果然得到印證了。

這張圖是跪射俑,側面像據說像極了陝西地圖。我歷盡萬難,沖將進去照了一張,果然像。下面那張是在網上搜到的陝西地圖,左邊的跪射俑是某期國家地理雜志的合成圖。而我的角度,該再側面一點就更o了。

H. 秦兵馬俑的資料

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年生,13歲時(公元前246年)其父庄襄王去世 ,繼位為秦王。22歲親政後,便逐步進行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憑藉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經過十餘年的兼並戰爭,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等諸侯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統一全國後、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力地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第五次東巡的路上,時年50歲。

秦始皇的陵墓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東約5公里處,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形勢險峻 ,環境優美。陵園的規模宏大,埋葬的陪葬品眾多,整個陵園像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1974年,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的兵馬俑坑,轟動了中國,震撼了世界,被譽為20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發掘出土了兩乘銅車馬,這是繼兵馬俑坑之後秦陵考古的又一巨大發現。1979年,建立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每年都有數百萬海內外人士來這里參觀游覽,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點之一。

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

(一)兵馬俑的發現

1974年3月,位於秦始皇陵東側西楊村的農民,在一片荒瘠的砂石地上挖井,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的殘片和青銅兵器。臨潼縣文化館主管文物工作的趙康民先生,聞訊立即趕到現場,讓農民把挖井的工程暫停,搜集了已經散失的文物,並對現場進行了初步的清理。

這一發現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國家文物局隨即派出考古、文物專家進行現場考察,並決定由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行發掘。

考古隊於1974年7月15日進入考古工地,經過一年多精心的鑽探和試掘,發現這是一座大型的兵馬俑坑,即1號俑坑。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距現地表深4.5~6.5米,面積達14260平方米。根據試掘部分陶俑、陶馬排列的密度推算,1號坑內有陶俑、陶馬約6000件。1976年在1號坑的北側,又先後發現了2號和3號兵馬俑坑。2號俑坑位於1號俑坑的東端北側,兩坑相距約20米,2號坑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距現地表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坑內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3號俑坑位於1號俑坑的西端北側,兩坑相距25米,3號坑的平面呈不規則的「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坑內有陶俑、陶馬70件。

1、2、3號兵馬俑坑的總面積2萬余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馬約8000件,像個龐大的地下軍團。目前,1號兵馬俑坑已發掘了三分之一(計4000平方米),三號兵馬俑坑已全部發掘,2號兵馬俑坑正在發掘。3個俑坑內現已發掘出土陶俑、陶馬2000餘件,戰車30餘乘,各類青銅兵器40000餘件,還有大量的其他遺跡、遺物。陶俑、陶馬的大小和真人、真馬相似,種類眾多,有車兵、步兵、騎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有序,氣勢磅礴,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

I. 秦始皇兵馬俑是怎樣產生的

秦兵馬俑
在陝西秦始皇陵東側衛.5千米處,有世界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是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原址上於1979年修建而成。秦兵馬俑的發現,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並引來了參觀秦兵馬涌的熱潮,許多國家首腦參觀兵馬涌後盛贊不已。1978年,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 1980年 9月,新華社記者王兆麟在《新民晚報》上發表題為《參觀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涌博物館巡禮》的文章,第一次公開給秦兵馬涌戴上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桂冠。
據《史記》載:秦始皇13歲即位時就沿驪山營建陵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續驅使全國各地70萬人修築他的陵墓,歷時共達36年。墓內窮奢極侈,「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內設有機弩矢,以防盜掘」。關於兵馬俑的製作原因未見歷史記載,所以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這是以秦始皇陵為京師,它是京師外圍用來保衛京師的宿衛軍;有的認為它是秦始皇用來顯示皇威,表彰軍功和宣揚統一大業的紀念碑;更有人認為兵馬桶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建在始皇以前,而是始皇時製造的,是始皇用來護送他母親董太後之靈回老家邯鄲的。
從發掘的兵馬俑來看,一號坑應是右軍,二號坑應是左軍,四號坑(空坑)就是中軍,三號坑似是統帥三軍的指揮機關。它們氣勢磅礴、威武雄壯,形象地重現了秦始皇威震天下、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現秦始皇兵馬涌博物館所見到兵馬俑是一號坑的兵馬俑,它們排列有序,共同形成一個面向東方的長方形軍陣。東端為三橫列面東的武士涌,每列70個,似為軍陣前鋒。隨後是緊接步兵與戰車相間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主體其它三側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確,似是側翼衛隊。他們組織嚴密,隊伍整肅,氣勢雄偉,給人以一種森嚴壁壘之威勢。秦兵馬俑為什麼都面向東方呢?這可能與狹小的關中平原已無法容納秦始皇的勃勃野心有關,向東,該是一種開疆拓土的慾望。
二號坑是一支完整的攻擊型精銳兵團,其排列是古人兵法上的「陣」,它的作用是沖擊、包抄和追殺。其軍陣左前方是一支弩兵,呈「回」字形排列,立射俑環繞其外,跪射涌居中。當兩軍迅速接近時,立射涌完成射擊後立即跪下裝填,此時,跪射涌則迅速起立再射,輪番攻擊,其速度與威力迅猛無比。其軍陣側翼與後方是一支騎兵部隊,當弩兵射住陣腳,騎兵即從側翼沖擊,快速闖人敵陣,隨後陣中的8列8排車兵跟進擴大突破口。車兵之後,則是大規模的步兵跟進,以圖徹底摧毀敵方。
秦兵馬俑被發現以後,一時聲震海內外。凡來中國參觀訪問的各國元首或領導人,無不以能參觀兵馬俑為一大樂事。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美國前總統卡特、里根、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副總統蒙代爾,丹麥女王格麗特二世,前民主德國總統卡斯滕斯,德國總理科爾,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60多位外國領導人都先後來此觀瞻嘆賞,不僅如此,秦兵馬涌還遠渡重洋,巡遊國外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丹麥、瑞士、義大利、比利時、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瑞典、挪威、奧地利、英國……
然而有人或許會問,這些出土文物何以被視為世界奇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以事實來進行比較,才能得出驚呼的結論。
我們知道秦兵馬俑這支帶有真刀真槍的千軍萬馬,是在2000 多年前埋到地下的,其中有些青銅劍出土時非但一點沒有銹,而且還是閃閃發亮。經測定,它由銅、鉛、錫三種金屬構成,並含有十幾種稀有元素,所以其劍堅硬鋒利,富有彈性,達到了削鐵如泥、斷石如粉的登峰造極之境地。劍的表面經過鉻化處理,所以閃閃發亮,這種工藝,1937年德國才發明,1950年美國才掌握。
關於秦兵馬俑的燒制工藝也令今人難以置信。我們知道,高大的兵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燒制溫度在900『C至1200C,燒成後比原件要收縮5%以上,但是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陶涌、陶馬卻無一件出現裂紋和變形。據說,如今的工藝師們曾想復制一匹原大的陶馬,卻一直沒有成功。另外,人們對秦兵馬俑的色彩成份進行了分析,其中發現紫色的成份是硅酸銅鋇,這種物質在自然界從未發現過,人工合成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成功,應用則在90年代才開始,不知當時這種紫色是如何製成的。
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以寫實為其特色,他們有的虎目圓睜,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發,指揮員的沉毅、冷峻、多謀,戰士的威武、剛烈、純朴、豪爽,每個細部都刻劃得逼真人微。戰袍扣子都各式各樣,發式千姿百態,鎧甲編緩不一。陶馬更是細致至極,個個腰肥體壯,勁健有力,把優馬良種的特徵和准備迎接戰斗的姿態都表現得十分完美。
再從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出上的兩乘大型銅車馬來看,其鑄造藝術卓然超群,例如這一大型銅車馬的車蓋乃是一個超薄、超大、超長的大型工件,可是它居然是一次澆鑄而成的,真難以使人置信。另外又以馬的頸飾為例,它是將金銀管相間排列焊接而成,如用肉眼進行察看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接縫,甚至在24倍放大鏡下,也才僅見某些焊縫。不知在兩千多年前這一技術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再從出土文物的數量來看,秦兵馬俑坑出土文物極為豐富多彩。據粗略統計,三個坑共出土陶涌7000餘件、陶馬4000餘匹、戰車100餘乘、兵器數十萬件,如此巨大的量乃是非常驚人的,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人類文化發展較早的羅馬古國,在公元78年 8月24日下午,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接著又下起了傾盆大雨,大雨引起山洪,山洪挾帶著大量的火山灰和石塊,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向山下沖去,很快地把一座古城——龐貝城淹埋了。它在地下沉睡了1900年之後,龐貝城被發掘出來了。清理後發現,1900多年前的龐貝城內有長達4.8千米的石砌城牆,城內有4條交叉成「井」字形的主要街道,在石鋪街道上,留下了馬車的深深轍印,顯示了龐貝城當年的繁華。雕有塑像的街心噴泉、宏偉的奧古斯都廟宇、農牧之神殿等,都顯示了古龐貝人的高度文明,但是,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寶劍與義大利龐貝城出土的石築、石器相比,足以證明:中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早已走在世界前列,青銅劍、銅車馬就是有力的證明,所以有的專家看了秦兵馬俑後,感慨地說:「由於兵馬俑的發現,中國的冶金史要重新寫了。」
總之,秦兵馬俑以它奇偉的軍陣陣勢、高超的雕塑藝術、發達的科學技術、豐富的出土文物轟動世界。秦兵馬涌的逼真寫實風格,具體地把兵馬俑強悍的氣質、斗爭的意志、地方特色、良馬特點、將士個性,表露無遺,並以其巨大的體形、超常的數量、絕世超群之氣勢、發達的科學技術來震撼人心,壓服強者。
難怪法國前總理雅克希拉克感慨地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6年10月 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觀時說:「真是氣壯山河。秦始皇 這個人氣魄不小。」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從小愛好考古、還親自 去過一些國家參加考古研究和考古發掘,她來到展廳時,心情激 動地說:「我到過許多國家的考古工地,但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雄偉的場面。這里的一切給我留下廠永恆的記憶。」
盧森堡大公來參觀秦兵馬俑時,一走進展覽大廳,便高興地驚呼「不得了,不得 了」。他贊嘆說:「這些藝術珍品達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現了中國人民非凡的天才,全世界人民將在這里受到鼓舞。」
1978年初,美國女記者奧德麗托平向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稿:「我們面臨的是本世紀以來最偉大的考古發現。……我們站在雨中,激動得幾乎流下眼淚……如此偉大的考古發現展示了歷經戰斗與榮耀的中國歷史。而我們看到的大軍只是一個歷史的開端……」托平的報道震驚了世界。

J. 為什麼現在兵馬俑火了

秦兵馬俑在陝西秦始皇陵東側衛.5千米處,有世界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是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原址上於1979年修建而成。秦兵馬俑的發現,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並引來了參觀秦兵馬涌的熱潮,許多國家首腦參觀兵馬涌後盛贊不已。1978年,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 1980年 9月,新華社記者王兆麟在《新民晚報》上發表題為《參觀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涌博物館巡禮》的文章,第一次公開給秦兵馬涌戴上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桂冠。 據《史記》載:秦始皇13歲即位時就沿驪山營建陵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續驅使全國各地70萬人修築他的陵墓,歷時共達36年。墓內窮奢極侈,「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內設有機弩矢,以防盜掘」。關於兵馬俑的製作原因未見歷史記載,所以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這是以秦始皇陵為京師,它是京師外圍用來保衛京師的宿衛軍;有的認為它是秦始皇用來顯示皇威,表彰軍功和宣揚統一大業的紀念碑;更有人認為兵馬桶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建在始皇以前,而是始皇時製造的,是始皇用來護送他母親董太後之靈回老家邯鄲的。

從發掘的兵馬俑來看,一號坑應是右軍,二號坑應是左軍,四號坑(空坑)就是中軍,三號坑似是統帥三軍的指揮機關。它們氣勢磅礴、威武雄壯,形象地重現了秦始皇威震天下、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現秦始皇兵馬涌博物館所見到兵馬俑是一號坑的兵馬俑,它們排列有序,共同形成一個面向東方的長方形軍陣。東端為三橫列面東的武士涌,每列70個,似為軍陣前鋒。隨後是緊接步兵與戰車相間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主體其它三側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確,似是側翼衛隊。他們組織嚴密,隊伍整肅,氣勢雄偉,給人以一種森嚴壁壘之威勢。秦兵馬俑為什麼都面向東方呢?這可能與狹小的關中平原已無法容納秦始皇的勃勃野心有關,向東,該是一種開疆拓土的慾望。 二號坑是一支完整的攻擊型精銳兵團,其排列是古人兵法上的「陣」,它的作用是沖擊、包抄和追殺。其軍陣左前方是一支弩兵,呈「回」字形排列,立射俑環繞其外,跪射涌居中。當兩軍迅速接近時,立射涌完成射擊後立即跪下裝填,此時,跪射涌則迅速起立再射,輪番攻擊,其速度與威力迅猛無比。其軍陣側翼與後方是一支騎兵部隊,當弩兵射住陣腳,騎兵即從側翼沖擊,快速闖人敵陣,隨後陣中的8列8排車兵跟進擴大突破口。車兵之後,則是大規模的步兵跟進,以圖徹底摧毀敵方。 秦兵馬俑被發現以後,一時聲震海內外。凡來中國參觀訪問的各國元首或領導人,無不以能參觀兵馬俑為一大樂事。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美國前總統卡特、里根、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副總統蒙代爾,丹麥女王格麗特二世,前民主德國總統卡斯滕斯,德國總理科爾,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60多位外國領導人都先後來此觀瞻嘆賞,不僅如此,秦兵馬涌還遠渡重洋,巡遊國外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丹麥、瑞士、義大利、比利時、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瑞典、挪威、奧地利、英國…… 然而有人或許會問,這些出土文物何以被視為世界奇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以事實來進行比較,才能得出驚呼的結論。 我們知道秦兵馬俑這支帶有真刀真槍的千軍萬馬,是在2000 多年前埋到地下的,其中有些青銅劍出土時非但一點沒有銹,而且還是閃閃發亮。經測定,它由銅、鉛、錫三種金屬構成,並含有十幾種稀有元素,所以其劍堅硬鋒利,富有彈性,達到了削鐵如泥、斷石如粉的登峰造極之境地。劍的表面經過鉻化處理,所以閃閃發亮,這種工藝,1937年德國才發明,1950年美國才掌握。 關於秦兵馬俑的燒制工藝也令今人難以置信。我們知道,高大的兵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燒制溫度在900『C至1200C,燒成後比原件要收縮5%以上,但是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陶涌、陶馬卻無一件出現裂紋和變形。據說,如今的工藝師們曾想復制一匹原大的陶馬,卻一直沒有成功。另外,人們對秦兵馬俑的色彩成份進行了分析,其中發現紫色的成份是硅酸銅鋇,這種物質在自然界從未發現過,人工合成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成功,應用則在90年代才開始,不知當時這種紫色是如何製成的。 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以寫實為其特色,他們有的虎目圓睜,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發,指揮員的沉毅、冷峻、多謀,戰士的威武、剛烈、純朴、豪爽,每個細部都刻劃得逼真人微。戰袍扣子都各式各樣,發式千姿百態,鎧甲編緩不一。陶馬更是細致至極,個個腰肥體壯,勁健有力,把優馬良種的特徵和准備迎接戰斗的姿態都表現得十分完美。 再從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出上的兩乘大型銅車馬來看,其鑄造藝術卓然超群,例如這一大型銅車馬的車蓋乃是一個超薄、超大、超長的大型工件,可是它居然是一次澆鑄而成的,真難以使人置信。另外又以馬的頸飾為例,它是將金銀管相間排列焊接而成,如用肉眼進行察看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接縫,甚至在24倍放大鏡下,也才僅見某些焊縫。不知在兩千多年前這一技術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再從出土文物的數量來看,秦兵馬俑坑出土文物極為豐富多彩。據粗略統計,三個坑共出土陶涌7000餘件、陶馬4000餘匹、戰車100餘乘、兵器數十萬件,如此巨大的量乃是非常驚人的,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人類文化發展較早的羅馬古國,在公元78年 8月24日下午,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接著又下起了傾盆大雨,大雨引起山洪,山洪挾帶著大量的火山灰和石塊,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向山下沖去,很快地把一座古城——龐貝城淹埋了。它在地下沉睡了1900年之後,龐貝城被發掘出來了。清理後發現,1900多年前的龐貝城內有長達4.8千米的石砌城牆,城內有4條交叉成「井」字形的主要街道,在石鋪街道上,留下了馬車的深深轍印,顯示了龐貝城當年的繁華。雕有塑像的街心噴泉、宏偉的奧古斯都廟宇、農牧之神殿等,都顯示了古龐貝人的高度文明,但是,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寶劍與義大利龐貝城出土的石築、石器相比,足以證明:中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早已走在世界前列,青銅劍、銅車馬就是有力的證明,所以有的專家看了秦兵馬俑後,感慨地說:「由於兵馬俑的發現,中國的冶金史要重新寫了。」 總之,秦兵馬俑以它奇偉的軍陣陣勢、高超的雕塑藝術、發達的科學技術、豐富的出土文物轟動世界。秦兵馬涌的逼真寫實風格,具體地把兵馬俑強悍的氣質、斗爭的意志、地方特色、良馬特點、將士個性,表露無遺,並以其巨大的體形、超常的數量、絕世超群之氣勢、發達的科學技術來震撼人心,壓服強者。 難怪法國前總理雅克·希拉克感慨地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6年10月 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觀時說:「真是氣壯山河。秦始皇 這個人氣魄不小。」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從小愛好考古、還親自 去過一些國家參加考古研究和考古發掘,她來到展廳時,心情激 動地說:「我到過許多國家的考古工地,但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雄偉的場面。這里的一切給我留下廠永恆的記憶。」 盧森堡大公來參觀秦兵馬俑時,一走進展覽大廳,便高興地驚呼「不得了,不得 了」。他贊嘆說:「這些藝術珍品達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現了中國人民非凡的天才,全世界人民將在這里受到鼓舞。」 1978年初,美國女記者奧德麗·托平向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稿:「我們面臨的是本世紀以來最偉大的考古發現。……我們站在雨中,激動得幾乎流下眼淚……如此偉大的考古發現展示了歷經戰斗與榮耀的中國歷史。而我們看到的大軍只是一個歷史的開端……」托平的報道震驚了世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