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省份地理
『壹』 中國地理上的東南包括那些省份
包括廣東、廣西、山東、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台灣、香港、澳門。
1、廣東
廣東,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廣州。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
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地級市21個、市轄區65個、縣級市20個、縣34個、自治縣3個。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廣東也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2、廣西
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位於中國華南地區,廣西界於北緯20°54′-26°24′,東經104°28′-112°04′之間。
東界廣東,南臨北部灣並與海南隔海相望,西與雲南毗鄰,東北接湖南,西北靠貴州,西南與越南接壤,廣西陸地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階梯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現西北向東南傾斜。
地貌總體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大類構成。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跨珠江、長江、紅河、濱海四大水系。
3、山東
山東省,簡稱「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濟南。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山東界於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山東省總面積15.71萬平方千米。
山東地勢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東部是半島,西部及北部屬華北平原,中南部為山地丘陵,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貌。
類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種類型;地跨淮河、黃河、海河、小清河和膠東五大水系。山東省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
4、福建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南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福建省陸地總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
福建地勢呈「依山傍海」態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90%;地跨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四大水系,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5、浙江
浙江,簡稱「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界於東經118°01'-123°10',北緯27°02'-31°11'之間。
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浙"。浙江省總面積10.55萬平方千米。
6、江蘇
江蘇,簡稱「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京,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江蘇界於北緯30°45'-35°20',東經116°18'-121°57'之間,北接山東,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接安徽,江蘇省總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
江蘇跨江濱海,湖泊眾多,地勢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構成;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江蘇省屬東亞季風氣候區,處在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地帶,氣候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
7、江西
江西省,簡稱「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位於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地處華東地區,界於東經113°34′36″-118°28′58″,北緯24°29′14″-30°04′41″之間。
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22.1萬,下轄11個地級市、26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63個縣。
8、台灣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9、香港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
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總人口約748.25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人均壽命全球第一。
10、澳門
澳門(葡語Macau、英語Macao),簡稱「澳」,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車牌粵Z(進入內地)。葡萄牙於1887年12月1日非法佔領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正式回歸祖國。
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拱北相接,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
相距60公里,南臨中國南海。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二島組成,陸地面積32.8平方公里,總人口65.6萬(截至2018年3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南地區
『貳』 中國各省份的基本地理介紹
告訴你一個通法
1.上網搜索各個省份網路
2。分析自然地理,地形氣候水文土壤
3.分析人文地理,人口工業農業和交通
結束了
『叄』 中國地理上正南方是什麼省份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按照地理的劃分,秦嶺——淮河線以南就是中國的南方,並沒有什麼正南方的說法,因為一個地方的方位是相對而言的,如果非要犟著來,那也就是廣東和它兄弟廣西,當然海南也是
『肆』 我國34個省份地理位置 中國的34個省份包括哪些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台灣省。
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2、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
3、華中地區(包括河南、湖南、湖北)。
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地區(包括寧夏、青海、陝西、甘肅、新疆)。
6、西南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重慶、西藏)。
7、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8、港澳台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台灣)。
(4)中國省份地理擴展閱讀:
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省: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台灣省。
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1個地區(州、盟),比上年減少了6個。
660個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85個(包含新設立海南省三沙市),比上年增加7個;縣級市374個,比上年減少7個。
1642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比上年減少7個;845個市轄區,比上年增加15個。
『伍』 中國所有省份自然地理特徵總結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地處108°47′~114°15′E,24°39′~30°08′N之間;面積21萬Km2。春秋戰國時屬楚國,秦分二郡,漢屬荊州。唐分歸兩道,因地居洞庭湖以南,始稱湖南。宋為兩路,元、明設湖廣行省,清置湖南省。因湘江縱貫省境,故簡稱湘。省會長沙。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北岸;地處108°21′~116°07′E,29°05′~33°20′N之間;面積18.6萬Km2。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之地。秦統一後,楚地為避秦始皇父親名「子楚」諱,遂以荊山之「荊」改稱之。後湖北多稱荊,有時合稱荊楚。漢屬荊州。北宋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因地處洞庭湖以北,始稱湖北。元代屬湖廣行省。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年間,改為湖北省,沿襲至今。因西部有鄂西山地,故簡稱鄂。省會武漢。
廣東省位於華南地區東部;地處108°13′~119°59′E,3°28′~25°31′N之間;面積18萬多Km2。戰國時為百越地,秦屬南海、象兩郡,漢屬交州,唐為嶺南道。宋置廣南東路和西路,從簡稱中得廣東政區名。元屬江西行省,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設廣東省。因古時為南越地(越又作粵),故簡稱粵。省會廣州。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華南地區西部;地處104°29′~112°13′E,20°54′~26°23′N之間;面積23.6萬Km2。戰國為百越地,秦分屬桂林、象兩郡,漢屬交州。唐屬嶺南道,宋分廣南西路、東路,由簡稱得廣西政區名。元屬湖廣行省,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初為廣西省。1958年設廣西壯族自治區。因秦時為桂林郡轄地,故簡稱桂。首府南寧。
河南省位於古時傳說中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和雍州)中心的「豫州」或稱「中州」、「中原」;地處110°22′~116°38′E,31°23′~36°22′N之間;面積16.7萬Km2。夏、商時期即以此為生息地。戰國為東周、韓、魏地,秦設河南縣,漢置郡,唐正式建河南(黃河以南得名)道,宋、金分多路,元屬河南江北行省,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創河南省。因在豫州之域,故簡稱豫。省會鄭州。
河北省位於北京周邊;地處113°04′~119°53′E,36°01′~42°37′N之間;面積18.77萬Km2。古時為中國傳說中的九州之一。春秋戰國時,北部屬燕國,南部屬晉國,故有「燕趙」之稱。秦時設多郡。漢設幽冀二州。三國歸魏轄。晉仍設二州。唐為河北道,因地處黃河以北而得名。宋為東、西路。元為中書省所轄。明改北直隸省。清稱直隸省。1928年始稱河北省。因漢設幽冀二州,故簡稱為冀。省會石家莊。
山東省位於渤海和黃海之濱;地處114°36′~112°43′E,34°25′~38°23′N之間;面積15.3萬Km2。春秋為齊魯之地,秦分多郡,漢分屬青、兗、徐等3州,唐歸河南、河北道,宋、金分兩路,後改為山東東路、西路,創始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布政使司,清為山東省。省會濟南。
山西省位於太行山西側,故稱山西;地處110°15′~114°32′E,34°35′~40°45′N之間;面積15.63萬Km2。古時屬並州,春秋時為晉國,故簡稱為晉。戰國為趙地。秦置多郡,漢仍稱並州,唐為河東道,宋置河東路,金被分屬。元屬中書省。明設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會太原。
江蘇省位於長江下游,東瀕黃海;地處116°21′~121°54′E,30°46′~35°08′N之間;面積10萬多Km2。春秋為吳、宋屬地,戰國歸楚,秦劃多郡,漢屬徐、揚二州。三國蘇南為吳,蘇北為魏。唐宋為三道,元歸江北、江浙兩行省,明直隸南京。清取江寧府、蘇州府合稱,置江蘇省,始得「江蘇」政區名。省會南京。
江西省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地處113°34′~118°28′E,24°29′~30°05′N之間;面積16萬多Km2。春秋戰國為楚國地,秦屬九江郡,漢為揚州地。唐屬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為政區原始名。宋為江南西、江南東兩路,元為江西行省。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為江西省。因境內大河以贛江為最,故簡稱贛。省會南昌。
浙江省位於東海的近鄰;地處118°01′~123°08′E,27°01′~31°10′N之間;面積10.18萬Km2。春秋為越國地,戰國為楚國地。漢置多郡,唐始置浙江西、東道(因錢塘江流向曲折——因折與浙同音,又稱浙江,漸成地名),宋置兩路,元屬江浙行省,明為浙江布政司,清設浙江省。省會杭州。
黑龍江省位於東北北部;地處121°13′~135°06′E,43°26′~53°34′N之間;面積46.9萬Km2。 古時為肅慎地,漢為挹婁、夫餘地。唐屬渤海國,遼金為東京、上京二道(路),元歸遼陽行省,明屬女真奴兒干都司。清1671年沿黑龍江岸築城,名黑龍江城,後置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西北邊陲;地處 34°22′~ 49°33′E, 73°41′~ 96°18′N之間;面積160萬Km2,佔全國1/6,是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古稱西域,漢置西域都護府,唐置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宋為西遼地,元設兩行省。清屬伊犁將軍府,被稱新疆,1884年建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
遼寧省位於東北南部;地處118°53′~125°46′E,38°43′~43°26′N之間;面積14.59萬Km2。戰國屬燕國,秦歸遼東、遼西兩郡,漢為幽州,唐置安東都護府及河北道,遼金分屬三道(路),元置中書省,明設都指揮使司,清初建都稱盛京,清末改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久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省會沈陽。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104°17′~107°40′E,35°14′~39°22′N之間;面積6.6萬Km2。春秋戰國為羌戎、匈奴族散居地,秦屬北地郡,漢、魏分屬郡州。唐、宋分歸兩道(路)。元稱寧夏行省(取"夏地安寧"義得省名),明設寧夏衛,屬陝西布政使司,清屬甘肅省。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首府銀川。
青海省位於西北中部;地處89°35′~103°03′E,31°4′~39°19′N之間;面積72.4萬Km2。古為西羌居地,漢設郡,隋設二郡,唐、宋屬吐蕃。元多屬,明為西番地,清多屬。1928年置青海省,因境內青海湖得名,簡稱青。省會西寧。
陝西省位於位於黃河中游,西北地區東部;105°29′~111°15′E,31°42′~39°35′N;20.5萬Km2。陝西在西周初得名。當時周、召二公以陝原(同「塬」,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地貌,特點為:四邊陡,頂上平)為界分而治之。陝原以東由周公治理,稱「陝東」;陝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稱「陝西」;又因陝西在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治地,故又簡稱「秦」。 秦代為內史及漢中郡、上郡,漢屬司隸和並、益州,唐屬關內、山南等道,宋初置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自清朝始設陝西省制至今。省會西安。
甘肅省位於河西走廊周圍;地處93°28′~108°44′E,32°36′~42°48′N之間;面積45.1萬Km2。春秋戰國為秦、西戎地。秦置二郡,漢屬涼州。唐分三道,宋分兩路,西夏時合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兩州首字得甘肅政區名。元置甘肅行省,始作省名。明屬陝西省,清為甘肅省。因境內有隴山,故簡稱隴。省會蘭州。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地區;地處97°32′~106°12′E,21°08′~29°15′N之間;面積39.4萬Km2。因省內東部地區古屬滇國疆域,故簡稱滇。省會昆明。春秋楚國開滇,漢屬益州。三國屬蜀,唐歸劍南道,五代、宋為大理國,元設雲南行省(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明置雲南布政使司,清設雲南省。省會昆明。
貴州省位於中國西南部雲貴高原東部;地處103°37′~109°32′E,24°37′~29°13′N之間;面積17萬Km2。春秋戰國為楚、蜀、夜郎等7小國地,秦分多郡。漢屬荊、益二州,隋、唐置黔中道。宋名貴州,元分屬湖廣、雲南、四川三個行省,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為貴州省。因元時為黔州,故簡稱黔。省會貴陽。
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南部;地處78°25′~99°06′E,26°44′~36°32′N之間;面積120萬Km2。周為西戎,漢為西羌地,唐後屬吐蕃,元設烏思藏宣尉司都元帥府。明設二都指揮使司,清先分治,後定名西藏(藏為聖潔義,因藏在中國西,康熙帝定名西藏),劃為行政區。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首府拉薩。
四川省位於長江上游;地處97°22′~110°10′E,26°03′~34°20′N之間;面積56.7萬Km2。春秋戰國時為巴、蜀國,秦置蜀郡,漢屬益州。唐分兩道。宋置4路,元設四川行省,簡稱四川行省,始有初稱。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設四川省。故簡稱蜀(或川)。省會成都。
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北端;地處115°25′~117°30′E,39°26′N;面積16807 Km2。春秋戰國為燕國都城,稱薊。遼為陪都,稱南京,又名燕京。金建都於此,號中都。此後800年,元稱大都,明、清稱京師,曾改稱為北平、北京,及民國初年,稱為首都。
上海市地處中國海岸帶的中部,面臨太平洋,背靠長江流域;位於30′41′~31′53′E,120′51′~122′12′N之間;面積6341 Km2。唐宋時期,上海舊城廂一帶是個漁村,在它的東面有兩條河注入東北方的高橋、長江口一帶。東面一條叫下海浦,西面靠近漁村的一條叫上海浦,漁村即以此為名,叫「上海」。新石器時代吳淞口下游一帶的居民,以漁獵為生,並創造了一種叫「滬」的捕魚的工具。這種工具適合於上海一帶潮水漲落時進行捕魚。後來就把這一帶地方叫「滬」,簡寫為「滬」。
天津市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地處116°44′~118°01′E,38°33′~44°15′N之間;面積1.13萬Km2。戰國時有民散居。漢、隋在此開鑿運河,漸成重地。宋、遼時此為前線,金、元稱直沽。明置海津鎮,後取「天子津渡」之意,以紀念明成祖朱棣奪權勝利,改稱「天津」,再築城置天津衛。清為直隸州、天津府。
重慶市位於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地跨105°11′~110°11′E,28°10′~32°13′N之間;面積8.2萬Km2。多丘陵,少數盆地。
『陸』 中國地理:干濕地區的劃分(具體到省份)
干濕地區劃分:
1. 8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然後折向東,沿秦嶺——淮河專一線,此屬線以東、以南地區年降水量大於800mm,為溫潤區。是我國主要的水田作業區,農業以水稻生產為主;此線以北為半濕潤區,以旱作農業為主。
2. 400mm年降水量線,此線大致沿大興安嶺—長城一線到蘭州,向西南,經青藏高原到岡底斯山一線。此線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大致分界線,也是我國農耕區與畜牧業區的分界線。
3. 2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內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經青藏高原一線。此線大致是我國半乾旱區和乾旱區的分界線。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區,多為荒漠地區,除有灌溉水源的綠洲以外。
(6)中國省份地理擴展閱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地理
『柒』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中國省份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捌』 地理,中國的省份簡稱是什麼謝謝
北京市:京、抄天津市:津、河北省:冀、山西省:晉、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遼寧省:遼、吉林省:吉、黑龍江省:黑、上海市:滬、江蘇省:蘇、浙江省:浙、安徽省:皖、福建省:閩、江西省:贛、山東省:魯、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廣東省:粵、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海南省:瓊
四川省:川或蜀、貴州省:貴或黔、雲南省:雲或滇、重慶市:渝、西藏自治區:藏、陝西省:陝或秦、甘肅省:甘或隴、青海省:青、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香港特別行政區: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澳、台灣省:台
(8)中國省份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順口溜:
京津滬渝直轄市,蒙寧新藏桂自治,一國兩制台港澳,東北三省黑吉遼,冀晉魯歸華北,蘇浙皖贛在華東,湘鄂豫歸華中,華南還有粵閩瓊,川滇黔歸西南,西北還有陝甘青。
遼吉黑蒙,冀晉陝寧,魯皖蘇浙,渝滬津京,豫鄂湘贛,台閩滇瓊,川黔粵桂,甘新藏青,港澳回歸,舉國歡慶。
『玖』 中國各個地區省份詳細地理介紹
[1]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地理上屬於華中地區,省會為長沙;因魚和大米產量很大,號稱魚米之鄉;因地處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全境而簡稱「湘」。湖南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有人類活動,古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區。西周時期為楚國南部。唐廣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觀察使,至此中國行政區劃上開始出現湖南之名。湖南經濟主要集中於湘東北,長沙、株洲、湘潭、岳陽、衡陽和常德為工商業發達城市。2008年末全省總人口6845.20萬人,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人口漢族佔89.87%,少數民族639.09萬人,佔10.13%;主要世居的少數民族為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畲族和滿族共11個,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的99.69%。全省共劃分為14個地級行政區,16個縣級市、65個縣、7個自治縣和34個市轄區。地理上,轄域面積21萬平方公里;與六個省級行政區相鄰,北接湖北、東接江西,南與廣西、廣東為鄰,西和貴州、重慶接壤;轄境邊緣北距北京約1300公里,東距上海1000公里,南距廣州400公里。全境以中低山和丘陵為主,主要山脈有武陵山脈、雪峰山脈、南嶺山脈和羅霄山脈;洞庭湖平原為最大的平原;湘江、資水、沅水和澧水為省內四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湖南一年四季季節分明,1月平均溫度最低,極限低溫-8度;7月溫度最高,一般極限溫度40度;降雨在5~7月比較集中,年均降雨量1350~1450毫米。近年來全球氣溫普遍升高,到2008年7月,湖南最高氣溫竟已達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