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早期的地理觀念是怎樣的與古希臘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各族人民勞動、生息、繁育於亞洲東部這片廣袤土地,我們可以稱之為「東亞大陸」。從地勢上看,「東亞大陸」大致呈現出一個自西向東並稍加傾斜的大三角形。它以帕米爾高原為頂點,以向東北和東南延伸的兩組山脈帶為兩邊。向東北伸展的一組包括天山——阿爾泰山——薩彥嶺——外興安嶺山脈,綿延起伏直至鄂霍次克海;向東南伸展的一組包括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並一直延伸到南海岸。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下游被稱之為「中原」,這一地帶擁有較為平闊的平原和濕地,四季分明,適於農業的發展,形成了早期穩定的農業文明。
眾所周知,歐洲文明濫觴於古希臘。從地理范圍上看,古希臘主要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西亞西部海岸。希臘半島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有兩個顯著的特徵:其一,多山,從古希臘的地形圖上可以看出這一地域沒有大河或平原。其二,三面臨海且海岸線漫長曲折。古希臘多山的地理特徵展現在崗巒起伏,群山連綿不斷,因此,可用於進行農耕的土地甚少。據統計,古希臘只有約1/5的土地可用於耕種作物,在這些土地中,很多地區是石塊沙礫,土壤貧瘠,這對農業發展十分不利。因此,靠農業耕作根本不能滿足希臘地區的糧食需求。尋求糧食以解決溫飽成為古希臘人生存的關鍵。但是,古希臘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它的山區和丘陵地帶卻很適合栽培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這就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 古代中國對地理學的貢獻
中國古代的物理成就
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中,屬於物理學或與物理學有關的,可以提出力學、光學和聲學等三個方面作一簡要介紹。
(1)力學方面
①《考工記》一書中的有關記載。這是一本現存的有關我國古代手工業技術規范的書籍,可能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它記述了許多手工業的工藝製作與設施,匯集了至公元前3、4世紀時的工程技術知識。其中包含的力學知識,主要有:關於慣性的記載、滾動摩擦的論述、論箭的飛行與保持穩定,還記述了有關力的測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軟科學知識。
②《墨經》中有關力學知識的記載。《墨經》戰國時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為「經」與「經說」兩大部分。經說是經的註解。前者的內容大多是一些定義性質的條文,後者則帶有定律的性質的解釋。
《墨經》中的軟科學知識已不全是實際生產知識的總結和記述,而是對力學現象進行了粗淺的概括,並進行了一些推理論證。諸如,關於時空觀念、運動學知識、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論述,以及斜面、滑輪及其應用,等等。
現舉一條關於杠桿的理論探討以茲說明:
經下第25條:「天(衡)而必正,說在得。」經說:「(衡),加重於一旁,必捶(垂),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相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這一條說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關系。可能是墨家探討杠桿平衡關系的實驗總結,說明墨家發現杠桿定律較之古希臘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但並沒有阿基米德杠桿定理那樣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風地動儀。這是東漢張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後漢書張衡列傳》上有下面一段記載:「(順帝)陽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復造侯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
形似灑尊,飾以篆文山龜烏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震,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當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顯然,這是一種測定震源方向的儀器。可惜,後來這架地動儀失傳了。
我國考古博物學家王振鐸在總結國內外學者復制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根據書上的記載和力學原理滿意地復製成功了侯風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它主要是一個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穩平衡。從這個儀器的製造來看,張衡已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同時他對地震波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記里鼓和指南車。這是三國時魏人馬鈞根據以前的記載模仿製成的兩種利用各種齒輪的復合運動傳動的自動機構。記里鼓是利用原動齒輪帶動大小不同的一套從輪,使車輪轉動把車行的里數自動地表示出來的一種裝置。
指南車是利用一套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的定向裝置,使得立在車上的一個木製人像的手永遠指著固定的方向。關於這兩種裝置的結構,在劉仙洲教授著的《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第五章中有較詳細的介紹。
(2)光學方面
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以《墨經》經下中的八條(16至高無23)最為系統。其內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體與光源的相對位置確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線傳播實驗,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鏡成像,凹面鏡成像,凸面鏡成像等。它已觸及了幾何光學很大一部分,從時間上看要比古希
臘歐幾里德注《反射光學》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經》中的光學條文,不僅是我國最早的光學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難得的各較全面的光學著作。
③ 中國古代神話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創世神話在上古神話中,人們對於世界的產生和人類起源的探索和解釋,構成了創世神話的基本主題。天地是如何開辟的?萬物是怎樣生成的?人類是從哪裡來的?總之,世界是怎樣產生的?這個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問題,是人類意識發展處於開始階段的原始人思考和關注的一個大問題。因之,創世神話也就成為了所有神話中最普遍的主題。2、英雄神話英雄神話的出現意味著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反映了原始人類對自我的認識與反思,他們在與自然或社會斗爭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加深著對自然、社會及自我的認識,解釋探索著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創造英雄業績的故事,便構成了英雄神話的主題。在中國古代神話中,英雄神話是數量較多且極富魅力的一部分。如治水、抗旱的神話,頌揚了與自然作斗爭的英雄;黃帝戰蚩尤、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則是社會斗爭的反映,描述了氏族社會部落之戰的英雄;還有刑天與帝爭神的神話,贊美了敢於斗爭、不怕失敗的英雄。他們組成了一系列神奇靈異的英雄群像,在我國古代神話的寶庫中熠熠閃光。3、傳奇神話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還有不少關於異域奇國怪人神物的傳奇。他們大都記載於《山海經》中,出自所謂山、海、大荒之四裔。它們反映了原始人類企圖突破種種自然條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環境的願望和理想,表現出驚人的超現實、超自然的想像力。傳奇神話數量較多,涉及面廣,形象奇特,別有意趣。中國上古神話的三個基本類別,大致反映了中國上古神話的三個發展階段。
④ 中國古代的地理分區
東北叫白山來黑水,意為長白源山和黑龍江,或叫肅慎之地,商、周時分而於我國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大體分布在今長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域
北京叫燕雲,指明代京都地區,燕指燕州,雲指雲州,或叫范陽,約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
南粵叫百越之地又作百粵、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葯》「諸越則桃李冬實」。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土著民族,常統稱之為「越」。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蘇南浙北一帶)、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江西湖南一帶)、或稱「南越」(廣東一帶)、或稱「西甌」(廣西一帶)、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因此,「越」又稱被稱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⑤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中國地理的關系
任何一種制度或文化的根源,都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影響,中國是大陸文明,發源地區相回對封閉,答同時耕地廣闊(古時候),適宜發展農耕!當時的交通條件又有限,商業難以發展!而農耕文明的生產經驗來自傳承,同時中國人口眾多(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中國由此形成了強調服從,強調權威的政治制度,所以會產生家天下,這點和雅典的文明截然不同
⑥ 中國古代有什麼與地理有關的詩詞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山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回唐•李白《峨眉山答月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溫帶大陸性氣候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垂直地帶性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衰皆自然。 ——地球公轉
⑦ 中國古代地理事件
夏、商(公元前 21 世紀—前 11 世紀)是我國農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同
時手工專業興起、城市出現屬、宮殿建造等技術大為提高。這時期專門從事科學、 文化活動的專業文化人的出現,又使得文字成熟、科學萌芽、造型藝術得到 發展,地理知識也取得了與過去漫長石器時代不可比擬的突出成就。
傳說約 4 千多年前的夏代,曾發生洪水,禹繼父業治水,曾命諸侯百姓
「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他們爬山涉水進行野外作業,
「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並「相 地宜所有以貢」。(8)因治水直接推動了地理考察、測量和制圖的發展。「准」 是測量方向與物體平直距離的工具;「繩」是測量距離的工具;「規」是校 正圓的工具,「矩」可以構成直角,是畫方形的曲尺。這表明當時已經出現 了最早的地理定向、定位和量度數據的方法。(圖 1)漢畫像石上繪出了禹 的使臣,拿著繪圖與測量的儀器「規」和「矩」。在測量的基礎上,使地理 概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⑧ 古代中國指的是地理概念嗎
是的,古代中國是一個地理上的概稱,
主要指代中原一帶,
就像那時候的關中、山東,也都是說的純粹地理問題
⑨ 中國古代地理
看是在什麼時期了 每個時期的版圖都不一樣
比如西周初分封了六個諸侯國:燕、衛、齊、宋、晉、魯
晉國,先秦姬姓封國。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於唐(今山系翼城西)叔虞子曼改稱晉。後遷都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山西翼城) 新田(山西侯馬)。
魯國,先秦姬姓封國。周公東征打敗夥同武庚叛亂的商舊屬國,成王封其長子伯禽於其中的奄國故土上建立魯國,都曲阜。賜許多文物典籍及主管官員,使魯國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據點。
衛國,先秦姬姓封國。西周初,周公平定東方叛亂,任命其弟康叔封鎮河,淇間以控制東方。
鄭國,………………。西周末年,宣王封其弟桓公友於鄭(陝西華縣東),幽王時,桓公為王室司徒,見西周將亡,東遷到今河南新鄭一帶。西周末年,桓公死難。其子武公擁戴平王有功,在擄,鄭之間建立鄭國,都新鄭。
燕國,………………。本作郾,又稱北燕,區別始姓的南燕(河南延津東北)。周公東征後,周太保召公爽被封與燕。他自己留輔王室,使其子就封。成為第一帶燕侯。
宋國,先秦子姓封國。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另立順從周王朝的紂王兄薇子啟建立宋國。都商丘。統治原商都附近的遺民。宋保留商的文化傳統最多,被看作古代禮制的典範。
齊國,西周姜姓封國。周初重臣太公望之後所立。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呂望被封回營丘(山東淄博東北)戰有蒲箍舊地。齊始立於此。
楚國,先秦舉姓封國。華姓是所謂的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x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x熊以下的楚君皆以熊為氏。但出土的戰國晚期楚國的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禽為氏。x熊曾孫熊澤事周成王。被封以自男田,劇丹陽(湖北姊歸)從此為國。
秦國,先秦郢姓封國。秦是古代嬴姓部落的一支。嬴姓祖先大費,傳說為女情吞玄鳥蛋而生。佐禹治水。商末,嬴姓有叫中鷸的一支住在西戎,其子蜚廉,惡來均事紂王。西周中期中鷸的後人大駱居於西犬丘(甘肅天水西南)生子成與非子。成為嫡子,繼承西犬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公,被封與秦。從此非子這一支以秦為氏。厲王十,西戎攻滅西犬丘大駱之族。宣王時以非子曾孫秦仲為大夫伐戎不勝。死於戎。其子在(應該是庄吧)公始破西戎,收復西犬丘。在公子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封為諸侯。秦立國始於此。
蔣 ,姬姓。系周公之第五子,曰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光山是也。
----------------------------------
鄭州: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里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這里才開始稱鄭州。
鞏義:西周初年,滑國封地在今偃師與鞏義魯庄一帶。
洛陽:河南洛陽那時應屬下都,東周遷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