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冰捕
A. 地理,舉出冰川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比較常考的幾個地理位置。比如中國西北的某某盆地這樣子,謝謝!多
冰川侵蝕地貌:波德平原,挪威西側峽灣海岸,北美五大湖
風力堆積地貌:黃土高原(風吹來的高原),世界所有的乾旱沙漠地區,如果我國西北地區,撒哈拉沙漠等,具體地貌有沙丘
B. 中國秦嶺淮河線又代表了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
一、氣候方面
1.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3.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4.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5.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6.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二、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長,冬季不結冰;
秦嶺—淮河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結冰。
四、地形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地形較復雜,有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秦嶺—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五、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油菜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C. 幫在中國歷史地理網查一下中國歷史時期氣溫變化分哪幾階段清末之後還有沒有變化
--------------------------------------------------------------------------------
第一節 氣候變化的史實
地球形成為行星的時間尺度約為50±5億年。據地質沉積層的推斷,約在億年前地球上就有大氣圈和水圈。地球氣候史的上限,可追溯到20±2億年。據地質考古資料、歷史文獻記載和氣候觀測記錄分析,世界上的氣候都經歷著長度為幾十年到幾億年為周期的氣候變化。現在為科學界所公認的有:
大冰期與大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百萬年到幾萬萬年。
亞冰期氣候與亞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十萬年。
副冰期與副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萬年。
寒冷期(或小冰期)與溫暖期(或小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百年到幾千年。
世紀及世紀內的氣候變動:時間尺度為幾年到幾十年。
從時間尺度和研究方法來看,地球氣候變化史可分為三個階段: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和近代氣候變化。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時間跨度最大,從距今22億—1萬年,其最大特點是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歷史時期氣候一般指1萬年左右以來的氣候。近代氣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
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
地球古氣候史的時間劃分,採用地質年代表示(表8·1)。在漫長的古氣候變遷過程中,反復經歷過幾次大冰期氣候。在表8·1中列出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圖8·1)。這三個大冰期都具有全球性的意義,發生的時間也比較確定。震旦紀以前,還有過大冰期的反復出現,其出現時間目前尚有不同意見。①在大冰期之間是比較溫暖的大間冰期。
1.震旦紀大冰期氣候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6億年前。根據古地質研究,在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中,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經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都有震旦紀冰磧層,表示這里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氣候。而在目前黃河以北地區震旦紀地層中分布有石膏層和龜裂紋現象,說明那裡當時曾是溫暖而乾燥的氣候。
2.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氣候
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發生在距今約3—6億年前。這里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和石炭紀五個地質時期,共經歷3.3億年,都屬於大間冰期氣候。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當時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大規模的煤層,樹木缺少年輪,說明當時樹木終年都能均勻生長,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沒有明顯季節區別。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國都處於熱帶氣候條件下,到了石炭紀後期出現三個氣候帶,自北而南分布著濕潤氣候帶、乾燥帶和熱帶。
3.石炭—二迭紀大冰期
石炭—二迭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2—3億年。從所發現的冰川跡象表明,受到這次冰期氣候影響的主要是南半球。在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還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這時我國仍具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
4.三迭紀—第三紀大間冰期氣候
三迭紀—第三紀大間冰期發生在距今約2億到200萬年前,包括整個中生代的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都是溫暖的氣候。到新生代的第三紀時,世界氣候更趨暖化,共計約為2.2億年。在我國三迭紀的氣候特徵是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由此可以認為我國當時普遍在濕熱氣候控制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氣候帶。西起新疆經天山、甘肅,向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下的石膏層發育。到了新生代的早第三紀,世界氣候更普遍變暖,格陵蘭具有溫帶樹種,我國當時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我國當時的氣候比較炎熱。晚第三紀時,東亞大陸東部氣候趨於濕潤。晚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5.第四紀大冰期氣候
第四紀大冰期約從距今200萬年前開始直到現在。當冰期最盛時在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維亞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緯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緯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極圈附近60°—70°N之間,有時可能伸展到50°N的貝加爾湖附近。估計當時陸地有24%的面積為冰所覆蓋,還有20%的面積為永凍土,這是冰川最盛時的情況。在這次大冰期中,氣候變動很大,冰川有多次進退。根據對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山嶽冰川的研究,確定第四紀大冰期中有5個亞冰期①。在中國也發現不少第四紀冰川遺跡,定出4次亞冰期(表8·2)。在亞冰期內,平均氣溫約比現代低8°—12℃。在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內,氣溫比現代高。北極約比現代高10℃以上,低緯地區約比現代高5.5℃左右。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甚至極地冰蓋整個消失。在每個亞冰期之中,氣候也有波動,例如在大理亞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稱副冰期),而其間為相對溫暖時期(或稱副間冰期)。每個相對溫暖時期一般維持1萬年左右。目前正處於一個相對溫暖的後期。
據研究,在距今1.8萬年前為第四紀冰川最盛時期,一直到1. 65萬年前,冰川開始融化,大約在1萬年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
二、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
自第四紀更新世晚期,約距今1萬年左右的時期開始,全球進入冰後期。挪威的冰川學家曾作出冰後期的近1萬年來挪威的雪線升降圖(圖8·2)。從圖上看來近1萬年雪線升降幅度並不小,它表明這期間世界氣候有兩次大的波動:一次是公元前5 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最適氣候期,當時氣溫比現在高 3°—4℃(雪線升高表示溫度上升①);一次是15世紀以來的寒冷氣候(雪線降低表示溫度下降),其中1550—1850年為冰後期以來最寒冷的階段,稱小冰河期,當時氣溫比現在低1°—2℃。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溫變化(虛線)大體上與近5000年來挪威雪線的變化相似,圖8·2中兩條曲線變化趨勢大體一致。
根據對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等有關資料的分析,可以將5000年來我國的氣候劃分為4個溫暖時期和4個寒冷時期,如表8·3所示。
綜上所述可見在近5000年的最初2000年中,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是最適氣候期。從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初期以後,氣候有一系列的冷暖變動。其分期的特徵是:溫暖期愈來愈短,溫暖的程度愈來愈低。從生物分布可以看出這一趨勢。例如,在第一個溫暖時期,我國黃河流域發現有象;在第二個溫暖時期象群棲息北限就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公元前659—627年淮河流域有象棲息;第三個溫暖時期就只在長江以南,例如,信安(浙江衢縣)和廣東、雲南才有象。而5000年中的四個寒冷時期相反,長度愈來愈大,程度愈來愈強。從江河封凍可以看出這一趨勢。在第二個寒冷時期只有淮河封凍的例子(公元225年),第三個寒冷時期出現了太湖封凍的情況(公元1111年),而在第四個寒冷時期在17世紀(如公元1670年)長江也出現封凍現象。
氣候波動是全球性的,雖然世界各地最冷年份和最暖年份發生的年代不盡相同,但氣候的冷暖起伏是先後呼應的,圖8·3給出近600年來不同地區氣溫序列圖,這些氣溫序列是由不同作者應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的①,反映的地區也不相同,但卻有相當大的一致性。圖8·3中的b、d、e表明確實從公元1550年前後氣溫出現明顯的負距平,開始進入寒冷時期,圖a也有這樣的趨勢(可惜資料年數稍短),圖c與圖f則推遲到公元160O年才進入寒冷期,所以17世紀比較冷是一致的。18世紀相對較暖,只有圖8·3中f仍維持較冷,但至少在18世紀前半期冷的程度也有所減弱,19世紀又出現一個寒冷期,只有在圖e相對冷的程度弱一些,大約在公元1800—1850年之間氣溫達到最低,因此在歷史時期將公元1550—1850年定為小冰期是有依據的。在小冰期中氣溫負距平約為-0.5℃。
歷史時期的氣候,在干濕上也有變化,不過氣候干濕變化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都比較小。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曾根據歷史資料,推算出我國東南地區自公元元年至公元1900年的干濕變化如表 8· 4所示。其濕潤指數I的計算方法為:I=2F/(F+D),式中F為歷史上有記載的雨澇頻數,D是同期內所記載的乾旱頻數,I值變化於0—2之間,I=1表示乾旱與雨澇頻數相等,小於1表示乾旱占優勢。對中國東南地區而言,求得全區濕潤指數平均為1.24,將指數大於1.24定義為溫期,小於1.24定為旱期,在這段歷史時期中共分出10個旱期和10個濕期。從表8·4中可以看出各干濕期的長度不等,最長的濕期出現在唐代中期(公元811—1050年),持續240年,接著是最長的旱期,出現在宋代,持續220年(公元1051—1270年)。
表8·4中國東南地區旱濕期
三、近代氣候變化特徵
近百餘年來由於有了大量的氣溫觀測記錄,區域的和全球的氣溫序列不必再用代用資料。由於各個學者所獲得的觀測資料和處理計算方法不盡相同,所得出的結論也不完全一致。但總的趨勢是大同小異的,那就是從19世紀末到本世紀40年代,世界氣溫曾出現明顯的波動上升現象。這種增暖在北極最突出,1919—1928年間的巴倫支海水面溫度比1912—1918年時高出8℃。巴倫支海在30年代出現過許多以前根本沒有來過的喜熱性魚類,1938年有一艘破冰船深入新西伯利亞島海域,直到83°05'N,創造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紀錄。這種增暖現象到40年代達到頂點,此後,世界氣候有變冷現象。以北極為中心的60°N以北,氣溫愈來愈冷,進入60年代以後高緯地區氣候變冷的趨勢更加顯著。例如1968年冬,原來隔著大洋的冰島和格陵蘭,竟被冰塊連接起來,發生了北極熊從格陵蘭踏冰走到冰島的罕見現象。進入70年代以後,世界氣候又趨變暖,到1980年以後,世界氣溫增暖的形勢更為突出。
威爾森(H.Wilson)和漢森(J.Hansen)等應用全球大量氣象站觀測資料,將1880年到1993年逐年氣溫對1951年至1980年這30年的平均氣溫求出距平值(圖8·4)。計算結果為全球年平均氣溫從1880到1940年這60年中增加0.5℃,1940—1965年降低了0.2℃,然後從 1965—1993年又增暖了0.5℃。北半球的氣溫變化與全球形勢大致相似,升降幅度略有不同。從1880年到1940年年平均氣溫增暖0.7℃,此後30年降溫0.2℃,從1970年至1993年又增暖0.6℃。南半球年平均氣溫變化呈波動較小的增長趨勢,從1880年到1993年增暖0.5℃,顯示出自1980年以來全球年平均氣溫增暖的速度特別快。1990年為近百餘年來年溫最高值年(正距平為0.47℃),其餘7個特暖年(正距平在0.25℃—0.41℃)均出現在1980—1993年中。
瓊斯(P.D.Jones)等對近140年(1854—1993年)世界氣溫變化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他們亦指出從19世紀末至1940年世界氣溫有明顯的增暖,從40年代至70年代氣溫呈相對穩定狀態,在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氣溫增加非常迅速。自19世紀中期至今,全球年平均氣溫增暖0.5℃。
南半球各季皆有增暖現象,北半球的增暖僅出現在冬、春和秋三季,夏季氣溫並不比1860—1870年代暖。Briffa和Jones(1993)曾指出全球各地近百餘年來增暖的范圍和尺度並不相同,有少數地區自19世紀以來一直仍在變冷。但就全球平均而言,20世紀的增暖是明顯的。他們列出南、北半球和全球各兩組的氣溫變化序列,一組是經過ENSO影響訂正後的數值,一組是實測數值(圖略),其氣溫變化曲線起伏與威爾森等所繪制的近百餘年的氣溫距平圖大同小異①。
我國學者①根據我國從1910—1984年137個站的氣溫資料,將每個站逐月的平均氣溫劃分為五個等級,即1級暖,2級偏暖,3級正常,4級偏冷,5級冷,並繪制了全國1910年以來逐月的氣溫等級分布圖。根據圖中冷暖區的面積計算出各月氣溫等級值,把每5年的平均氣溫等級值與北半球每5年的平均溫度變化進行比較(圖8·5)。可見本世紀以來我國氣溫的變化與北半球氣溫變化趨勢基本上亦是大同小異的,即前期增暖,40年代中期以後變冷,70年代中期以來又見回升,所不同的只是在增暖過程中,30年代初曾有短期降溫,但很快又繼續增溫,至40年代初達到峰點。另外,40年代中期以後的降溫則比北半球激烈,至50年代後期達到低點,60年代初曾有短暫回升,但很快又再次下降,而且夏季比冬季明顯,70年代中期後又開始回升,但80年代的增暖遠不如北半球強烈,在80年代南、北半球和全球都是本世紀年平均氣溫最高的10年,而我國1980—1984年的平均氣溫尚低於60年代的水平。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40年代,我國年平均氣溫約升高0.5—1.0℃,40年代以後由增暖到變冷,全國平均降溫幅度在0.4—0.8℃之間,7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轉為增暖趨勢。
因此從上世紀末以來,我國氣溫總的變化趨勢是上升的,這在冰川進退、雪線升降中也有所反映。如1910—1960年50年間天山雪線上升了40—50m,天山西部的冰舌末端後退了500-1000m,天山東部的冰舌後退了200—400m,喜馬拉雅山脈在我國境內的冰川,近年來也處於退縮階段。
20世紀我國降水的總趨勢大致是從18、19世紀的較為濕潤時期轉向較為乾燥的過渡時期。
由於降水的區域性很強,各地降水周期的位相很不一致,表8·5列出北京、上海、廣州三站每10年年平均降水量R(mm)及其距平百分率△R%②。由此表可見,在本世紀30年代是少雨時期,50年代是多雨時期,60年代和70年代降水量又明顯偏少,結合20世紀氣溫資料分析,我國東部北緯40°以南的氣候狀況可歸納為表8·6的配置。
表8·5 北京、上海、廣州三站每10年平均降水量R(mm)及距平百分率△R(%)
表8·620世紀以來每10年我國氣候特徵
綜上所述,全球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時間尺度在22億年到1萬年以上,以冰期和間冰期的出現為特徵,氣溫變化幅度在10℃以上。冰期來臨時,不僅整個氣候系統發生變化,甚至導致地理環境的改變。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是近1萬年來,主要是近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變化的幅度最大不超過2—3℃,大都是在地理環境不變的情況發生。近代的氣候變化主要是指近百年或20世紀以來的氣候變化,氣溫振幅在0.5—1.0℃之間。
--------------------------------------------------------------------------------
① 傅抱璞,山地氣候,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120。
① 有人認為震旦紀以前大冰期出現時代不太明確(見潘守文等。近代氣候學原理。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724)有人認為僅近10億年就出現過6次大冰期,出現在9.7億、7.6億、6.7億、4.3億、2.7億和180萬年前(見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39)。
① 關於歐洲阿爾卑斯山嶽冰川的研究尚有不同的意見,這里僅論述其中最常被氣候學者廣為採用的一種說法。
① 雪線升降還與降水量的多少及季節分布等因素有關,但它能表示氣溫的變化。
① 詳見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52—53。
① 他們以1959—1979年30年平均值為基礎,然後將1854到1993年氣溫資料逐年對此平均值求距平值。見Trends'93,Published by CDIAC。
② 見中國科學技術藍皮書第5號,氣候,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141—146。
--------------------------------------------------------------------------------
D. 中國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讀圖,完成下列任務.(1)來到哈爾濱的冰
(1)哈爾濱的冰雕可以露天保存較長的時間,原因是冬季時間長,氣溫低,哈爾濱有回冰城之稱;
(2)雲貴高答原地形崎嶇,喀斯特地形廣布,交通不便,因此該區域的人們無論干農活,還是去趕集,背簍是農民常備的用具;
(3)西北地區位居大陸內部,降水稀少,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在內蒙古草原上,由於游牧方式,人們就居住在便於搭建、拆遷和搬運的蒙古包里;
(4)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袍袖寬敞,在氣溫升高時,可以方便地褪去一隻袖子,調節氣溫,同時有利於起居旅行.
故答案為:(1)哈爾濱的冰雕可以露天保存較長的時間,原因是冬季時間長,氣溫低,哈爾濱有冰城之稱;(2)雲貴高原地形崎嶇,喀斯特地形廣布,交通不便,因此該區域的人們無論干農活,還是去趕集,背簍是農民常備的用具;(3)西北地區位居大陸內部,降水稀少,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在內蒙古草原上,由於游牧方式,人們就居住在便於搭建、拆遷和搬運的蒙古包里;(4)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袍袖寬敞,在氣溫升高時,可以方便地褪去一隻袖子,調節氣溫,同時有利於起居旅行.
E. 23.下列地理事項中,與「銀色中國」的「高」、「寒」特徵無關的是()A.雪山連綿、冰川廣布B.日照
讀圖可知:銀色中國是指青藏地區,其自然環境特徵為「高」、「寒」,雪山連綿、冰川廣回布,選項A正確.日答照強烈,太陽能豐富,選項B正確.因為地處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地帶,地熱資源豐富,與高寒無關.選項C錯誤.青藏地區城鎮均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選項D正確.根據題意.
故選:C.
F. 讀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圖,回答下列問題.(1)A區域與B區域相比,河流冬季有結冰現象的是______(填字母,
(1)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汛期長,含沙量少,冬季河流不結冰.以A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水量不大,汛期較短,且冬季河流有結冰現象.D青藏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高、氣溫低,成為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
(2)與外流河相比,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明顯不同.這些河流多分布在西北內陸.這里降水稀少,氣候乾旱,河水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隨著冰雪融化,內流河水量增多;夏季過後,河流水量逐漸減少,甚至斷流.所以,內流河大部分屬於季節性河流.
(3)氂牛是D青藏地區代表性的畜種,它的毛厚而長,耐寒力強,體矮身健,善於爬山負重,被稱為「高原之舟」.
(4)A北方地區煤、鐵、油等礦產資源豐富,建立了東北重工業基地和京津唐工業基地.B南方地區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比如雲南東川和江西德興的銅礦、江西大余的鎢礦、貴州銅仁的汞礦、雲南個舊的錫礦、湖南冷水江錫礦山的銻礦和常寧水口山的鉛鋅礦,在全國皆占據突出地位.C西氣東輸工程將鋪設兩條直徑1.5米的主幹輸氣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輪南氣田,往東直通南京、上海,成為橫貫中國的能源大動脈.
(5)我國各地區土地資源的質量差別很大.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土壤肥沃,生產力高,集中了全國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其中,北方平原廣闊,耕地多,但熱量較低,降水較少,以旱地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熱量高,降水豐沛,以水田為主.
故答案為:(1)A;D;(2)內流河;流量小、季節變化大;(3)耐寒;(4)煤、鐵、石油等;錫、鋁土等;西氣東輸;(5)AB.
G. 流冰地理題為什麼北海道比中國東北暖和
中國東北地區氣候受大陸影響較大,北海道地區受海洋影響大,而且也受洋流影響。
冬季時,北海道暖和,東北寒冷
夏季時,北海道氣溫較東北地區涼爽
H. 中國各省省會及簡稱
中國各省省會及簡稱:
1、黑龍江,簡稱「黑」,省會「冰城」——哈爾濱。
2、吉林省,簡稱「吉」,省會「北國春城」——長春。
3、遼寧省,簡稱「遼」,省會「共和國長子」——沈陽。
4、河北省,簡稱「冀」,省會「新中國的搖籃」——石家莊。
5、甘肅省,簡稱「甘」,省會「金城」——蘭州。
6、青海省,簡稱「青」,省會「三江源頭」——西寧。
7、陝西省,簡稱「陝」,省會「千年古都」——西安。
8、河南省,簡稱「豫」,省會「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
9、山東省,簡稱「魯」,省會「泉城」——濟南。
10、山西省,簡稱「晉」,省會「龍城」——太原。
11、安徽省,簡稱「皖」,省會「中國聲谷」——合肥。
12、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江城」——武漢。
13、湖南省,簡稱「湘」,省會「星城」——長沙。
14、江蘇省,簡稱「蘇」,省會「六朝古都」——南京。
15、四川省,簡稱「川」,省會「蓉城」——成都。
16、貴州省,簡稱「黔」,省會「林城」——貴陽。
17、雲南省,簡稱「滇」,省會「春城」——昆明。
18、浙江省,簡稱「浙」,省會「西湖龍井產地」——杭州。
19、江西省,簡稱「贛」,省會「英雄城」——南昌。
20、廣東省,簡稱「粵」,省會「羊城」——廣州。
21、福建省,簡稱「閩」,省會「榕城」——福州。
22、台灣省,簡稱「台」,省會「北市」——台北。
23、海南省,簡稱「瓊」,省會「東方夏威夷」——海口。
2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省會「亞心之都」——烏魯木齊。
25、內蒙古自治區,簡稱「蒙」,省會「中國乳都」——呼和浩特。
26、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省會「塞上江南」——銀川。
27、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省會「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南寧。
28、西藏自治區,簡稱「藏」,省會「日光城」——拉薩。
29、北京市,直轄市,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30、上海市,直轄市,簡稱「滬」,具有「東方巴黎」之稱。
31、天津市,直轄市,簡稱「津」,中國北方第一個自貿區。
32、重慶市,直轄市,簡稱「渝」,名副其實的「山城」和「霧都」。
33、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東方之珠」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34、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世界四大賭城之一。
(8)地理中國冰捕擴展閱讀:
中國行政區劃情況:一共有34個省級區劃單位,其中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一共有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293個地級市、7個地區、30個州、3個盟)。
一共2844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973個市轄區、388個縣級市、1312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個特區、1個林區)。【一共685座城市,4個直轄市;293個地級市388個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