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了
Ⅰ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
一、中國地形圖(所有的山脈和地形區及所在的大致經緯度)
二、中國經緯網地圖
最西端:x疆帕米爾高原(730E)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1350E)東西長5000多千米
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540N)最南端:曾母暗沙(40N)南北長5500多千米
要求:記住900E、1000E、1100E、1200E、1400E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200N、300N、400N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北京(400N,1160E)
鄰國:陸上 朝俄蒙哈吉與塔 阿巴印尼錫和丹
緬甸寮國和越南 隔海相望六國家
東有韓國和日本 南有馬文和印尼
東南有個菲律賓
三、中國政區圖(34個省級行政區及行政中心、簡稱、部分省區的形狀,可簡單繪制個別特殊省份的輪闊圖)
簡稱「三字經」 京津滬 黑吉遼 內蒙古 晉陝甘 青新寧 冀魯豫 蘇浙皖
湘鄂贛 川黔滇 桂粵閩 藏瓊渝 台港澳 我祖國 好河山
四、我國三大自然區
1、 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2、 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及各自特點
東部季風區:海拔低,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來自北方蒙古西伯利亞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每年5月份登陸我國東南部,於10月離開,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稍晚一些,其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於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現梅雨天氣,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現伏旱天氣,此時不利於該地區農作物生長,台風帶來了大量降水,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植被以森林為主(北方為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南方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河流為外流河,以地表補給為主。
人類對該地區的影響廣泛而深刻,除極少數地方外,天然植被已不復存在,為我國主要的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其中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
位於歐亞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海洋濕潤氣流被山嶺阻隔,難以深入,大陸性明顯,氣候乾燥。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尤其是冬春季節,。
x疆西部因受到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澤,加之地形抬升,降水較多,局部地區達到600毫米
植被大部分為荒漠(駱駝刺、芨芨草、仙人掌等,綠洲地區多胡揚等),一部分為草原,尤其是東部地區草高茂盛。
大部分地區屬內流區。河流多為季節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西部有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北部有額爾齊斯河北注入北冰洋。
該地區多發展畜牧業。有著名的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
青藏高寒區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地高天寒,保溫效應不明顯,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強大。
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叢,南部邊緣谷地加橫斷山區為小面積森林(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濕潤氣流影響)
西北部寒冷乾旱,多屬內流區,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區生活著非常珍貴的藏羚羊。東南部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發源地,自北向南依次為黃河、長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
該地區在高原面上由東南向西北出現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變化。該地區高山的垂直分異明顯,喜馬拉雅山可分為七個自然帶。
3、 三大區的內部差異。
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表現為熱量差異)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2000C—35000C,為寒溫帶、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黑土地,多種春小麥、大豆、高梁、甜菜。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5000C—45000C,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黃土地,多種冬小麥、棉花、花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45000C—75000C,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多種水稻、油菜、棉花、甘薯,為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田),產淡水魚、菱、藕等水生植物。四川盆地部分地區還產甘蔗、植桑養蠶、種柑橘。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紅壤廣布,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適合種茶樹、油茶、杉木、馬尾松等。本區由於長期以來濫伐森林、陡坡開荒,有些裸露的紅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塊地流失,被人們稱為「紅色沙漠」。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75000C以上,為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熱帶季雨林為主,磚紅壤,水稻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桂園、菠蘿、香蕉、荔枝、可可、咖啡、油棕等),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也適宜植桑養蠶,兩廣、閩、台、瓊盛產甘蔗。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南方地區水果中柑橘產量最大,分布最廣。
南方地區礦產:種類多,多為有色金屬,但總體較少,尤其是能源礦產(如石油、煤),水能豐富,為解決能源缺乏,興建了許多水電站和興建了秦山(浙江)、嶺澳(廣東)、大亞灣(廣東)三座核電站及各型火電站。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主要表現為水分差異)
植被從東往西大體分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其中大興安嶺大體為400mm等降水量線,賀蘭山大體為200mm等降水量線。
三個經濟帶(東部經濟帶、中部經濟帶、西部經濟帶)
劃分標准:經濟發展水平,其中東部面積最小,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
原因:自然原因 我國的自然差異可以看出,東部地帶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利於作物生長;地勢低平,比較有利於開發利用。而中西部地區多屬乾旱區或高寒區,海拔較高,對農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從地理位置上看,東部地帶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而中部地帶和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於比較閉塞的狀態。氣候較乾燥,日照充分,海拔較高,水資源較少,礦產豐富,能源充足。
社會經濟原因:(1)東南沿海近代工業起步早,經濟比較發達,(2)東部地區的人們思想觀念比較開放,在經濟競爭面前有比較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3)東部地帶的產業結構相對較優,第二、三產業比重都在35%以上,遠大於第一產業。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生產力水平較高。而中西部地帶第一產業比重仍相對較大,鄉鎮企業不發達,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相對遲緩。(4)東部最先實行改革開放加之沿海,首先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中西部第一產業比重大,工業基礎較薄弱;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文化教育落後;生產力水平較低;引進外資較少,但隨著西部開發,前景可觀。
東部經濟發展優勢:我國最主要的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三角);我國主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國海洋水產區等);交通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很高;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優勢;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
中西部經濟發展優勢:面積遼闊,能源和礦產資源具有明顯優勢(山西煤炭基地、x疆等西北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四川的天然氣);我國糧油棉糖重要產區和天然林場、牧場;有色金屬工業和重工業較發達(哈爾濱、武漢、太原、包頭、大同、鄭州、洛陽、長沙、株洲、成都、重慶等均為工業重鎮);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沿邊貿易發展有很大優勢,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地區水力資源充足。
東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有些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污染間題;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較嚴重。
中西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鐵路運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過度砍伐;黃河中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大部分地區工農業基礎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發達,交通設施手段較落後,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區交通困難,阻礙了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沿海的地理優勢(外引內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生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
中西部經濟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加強東西向的運輸通道建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南水北調,三北防護林等)。發揮沿邊優勢發展邊境貿易;有步驟重點開發黃河上中游和長江上游的能源、礦產和水力資源;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
東中西協調發展:結合東部地帶資金、科技實力和中西部地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可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運輸量的企業由東部地帶轉移到中西部,把適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農牧產品加工企業也轉移到中西部的農牧業地區。
以上這些離不開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共6個軌道面,這樣就有了確定位置至少需要的3顆衛星)。
Ⅱ 中國地理
由國界線所畫出的中國版圖的輪廓「凹多凸少」,即,國界線經常向國內部分凹陷。
最大的「凹」出現在中蒙邊界上。中國原來的陸地版圖像一片圓樹葉,自從外蒙古被蘇聯策劃「獨立」出去後,陸地版圖的形狀就從樹葉狀變成了「公雞」狀,公雞的背部,即外蒙古所在地,成了中國版圖上最大的「凹」。
另一處地圖上看不出來的大「凹」,由麥克馬洪線形成,在西藏東南部,那裡有一塊面積相當於浙江省一樣大的土地,卻由印度實際控制。
還有一處中「凹」,出現在中緬邊界上。上世紀40年代著名作家艾蕪曾寫過一本散文集《南行記》,書中所描寫的克欽山中的人,那時大都是中國人,但是為了中緬之間的情誼,這個地區已於上世紀50年代劃歸緬甸。
以上是面積較大的「凹」,如果是小「凹」,那就太多了。在中國,大比例尺的地圖屬於國家機密,公眾看不到,但在小比例尺的地圖上,這些小「凹」根本不能顯示出來,國人也就很少知道。
鴨綠江口也要失去嗎?
僅以江河為國界的幾處小「凹」為例。
按照國際慣例,當兩國以大江相隔時,應以主航道為國界線。如果江中有島嶼和沙洲,就可以從這些島嶼和沙洲的歸屬看出一個國家的性格。
我們都是讀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的,孔融意識深入骨髓。位於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的黑瞎子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有了它,就能維持兩條大江的航行權,否則就失去了航行權。這個島原本屬於中國,中國人在上面曾經建有3個村莊,但在1929年時被蘇聯紅軍侵佔。2004年,中俄之間協商劃定了邊界。2008年,該島的一半歸還中國,但這不能帶給我們絲毫安慰。
鴨綠江口地圖
上世紀60年代,千赤島(也稱於赤島)在中朝劃界時被分給了朝鮮,使該段鴨綠江成為朝鮮的內河。而後黃金坪島、綢緞島、薪島的喪失,使中國永遠失去了鴨綠江的出海口,不得不建設丹東新港。同時失去了獲得河口段大片新生土地和島嶼的機會,失去了大片的海洋國土。
鴨綠江是中國和朝鮮兩國的界河,按照常理,江中的島嶼本該兩國各有其半,但鴨綠江下游的島嶼絕大部分都屬於朝鮮,尤其是位於鴨綠江入海處的兩個大島——綢緞島和薪島,竟然全屬於朝鮮。這些年來,這兩個島嶼不斷向中國方向擴展,現在幾乎和丹東連在一起,似乎成了朝鮮在中國的飛地。據說兩國簽署條約時,商定鴨綠江水道為兩國共有,但現實是,鴨綠江的入海口已經離開中國,兩岸都是朝鮮領土。這種狀態如不及時改變,將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
說到江口,我想起了圖們江。在面對圖們江口的問題上,中國人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圖們江口,中國人與大海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但是俄國與朝鮮卻「手拉手」,將中國人擋在大海之外。如果是面對強國的武力,我們因為抗爭失敗而丟失領土,這可以理解。但是面對小國的欺人之舉,我們竟然同意或者默許,這很難理解。黑龍江和綏芬河的出海口因沙俄的蠻橫和狡詐而丟掉,圖們江出海口的丟掉,難道也是因為朝鮮的蠻橫和武力嗎?圖們江口讓我們同時面對一個強國和一個弱國,這時怎樣處理邊界,確實可以展示我們這個民族的性格。
當國界遇到湖泊
當國界遇到湖泊時,又是怎樣劃分的呢?一般而言,依據常識,應該按照中間線平分。
位於中俄邊界的興凱湖,為什麼3/4的面積為俄羅斯所有?位於中朝邊界的長白山天池,也有53%屬於他國。其實,按照中、朝兩國國界線的走勢,長白山天池完全應該在中國境內,但是國界線走到天池,似乎是故意往中國方向凹了進來,而將天池挖出來,饋贈他國。
貝爾湖、興凱湖、長白山天池位置圖
貝爾湖位於呼倫貝爾草原的西南部,與呼倫湖由烏爾遜河相連,兩湖被看作是呼倫貝爾草原的象徵。可令人遺憾的是,貝爾湖並不完全屬於這片美麗的大草原。在600 余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我國只佔40 平方公里,不足十分之一,其餘絕大部分為蒙古國所有。將視線轉向東南方向,還有兩個湖和貝爾湖一樣,由我國和他國「共享」,它們是黑龍江省東南部的興凱湖和吉林省東南部的長白山天池。興凱湖和長白山天池歷史上全部為我國所有,而如今在我國的國界線內,興凱湖只剩下不足原來湖面1/3 的面積,長白山天池也劃歸朝鮮一半。如果興凱湖現在仍全部屬於我國,那麼它當之無愧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若長白山天池沒有被劃出去,它吸引大家目光的將不僅僅是它的美麗。
我從地圖上看中國的邊界時,有一個地方總以為看錯了,但是找來大比例尺的地圖確認,發現沒有錯。這就是中蒙邊界的貝爾湖,湖面的90%都在蒙古國境內。這怎麼可能?我猜想最初劃定邊界時可能並不如此,一定是兩國平分,後來因為氣候乾旱而使湖面縮小,中國部分的湖面大概因為水淺而越來越小。但是看了一些研究論文後發現,近百年來,貝爾湖的湖面變化不大,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即蒙古國占據大半,中國佔有小半,是當時兩國劃定國界時就確定的。
我們可以想像以上湖泊劃界時的談判場面:佔大者若依其勢力,何等霸道;取小者若是禮讓,何其慷慨。興凱湖讓我們領略俄國的霸道,貝爾湖和天池則讓我們體會到中國的慷慨。
九段線:中國版圖上最大的「凸」
中國陸地邊界上的「凹多凸少」令人沮喪,但幸運的是,我終於在中國地圖上發現了一個特例——海上邊界有一處巨大的「凸」,那就是位於中國南海的「九段線」。
中國地圖的右下角有一個長框,框內有9條斷續線,它們組成一個巨大的「U」形圈。這是中國版圖中最大的一處「凸」,因為這個凸起,而將中國的版圖向南「凸」進了1800多公里,並使南海的四大珊瑚礁群島劃進了中國版圖。
九段線是由當年國民政府內政部方域司的專家和官員劃定的。我在想,劃定這九段線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氣魄!他們對著南海周邊諸國和全世界宣布:九段線內的島礁及其附近海域都是屬於中國的。
包裹在這九段線內的都是什麼呢?它們是由珊瑚礁構成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以下將這些不同珊瑚礁地貌通稱為珊瑚礁構成體),以及周邊的浩瀚海洋。
這些珊瑚礁構成體的80%都是環礁,即形態如環的珊瑚礁。這是一種壯觀的海上景觀:周邊凸起的礁坪,將中間的湖泊環繞在內。從空中俯瞰,就像海中石塘,所以我國古代的漁民稱之為「萬里石塘」。
這些環礁大多形似橢圓,當我看著地圖上的九段線,以及被九段線包圍在內的一個個環礁時,忽然蹦出了一個想法:構成中國版圖上最大凸起的九段線,本身就像一個巨大的環礁。
七連嶼所在的巨大礁盤劃過蔚藍的大海,像是一尾正逶迤前行的美人魚,更像是一艘破浪前行的艦船。7個小島,如同船上7個奮力劃行的水手,在平整的大海上劃出一陣陣浪花。這個艦船般的巨大礁盤為風浪提供撞擊的平衡點,並讓珊瑚在此停駐,迎著風浪生長,最終撞擊出它們的傑作:島嶼和沙洲。七連嶼上的7個小島或為島嶼,或為沙洲,都是風浪——甚至是強烈的風暴與珊瑚撞擊的產物。在東北風盛行的冬季,可形成高達6—9米的滔天巨浪,遺憾的是,那時南海上空不便飛行。但是這張拍攝自最為「風平浪靜」時節的照片,仍然為我們呈現了海上風浪。攝影/查春明
珊瑚精神:迎風斗浪,愈挫愈烈
說九段線圍成的凸起像一個環礁,不僅因為形似,還因為神似,它們骨子裡有一種共同的東西。在中國南海珊瑚礁群島的分布圖上,我發現了一個現象:這些珊瑚礁構成體大多數都有方向,而且都呈東北—西南方向。如果這些環礁是圓形,就無所謂方向,可是它們近似橢圓形,便有了長軸和短軸。長軸的指向就是環礁的朝向,這些環礁的長軸都指向東北—西南方向。
我們知道珊瑚礁是由死去的珊瑚遺骸和在其上繼續生長的珊瑚構成的。因此南海的珊瑚礁構成體的長軸都指向東北—西南方向,也可以理解為珊瑚蟲喜歡沿東北—西南方向生長。
南沙群島海區冬、夏半年平均風頻圖
珊瑚礁的生長發育始終受地質構造和地貌形態的控制,但這種控製作用隨著礁體的發育成熟而逐漸變小並顯得模糊。還有一種因素也時刻影響著珊瑚礁的形態,那就是風。風控制著海流和海浪,海流和海浪則加速了造礁生物的生長和碎屑物質的堆積。我國南海海域位於東亞季風區,一年中的風向規律是: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兩個方向的風交替作用於南海海區,造成了珊瑚礁體在迎風的東北方向和西南方向上,造礁生物和礁棲生物生長快,生物殘體和碎屑沉積多,也因此形成了眾多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島嶼和環礁。這種規律在既有環礁又有風向頻率的地圖中被清晰地表現出來:上圖中,線段的長短代表風頻的高低,環礁的延伸方向與冬、夏季風的風向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為什麼呢?中國的科學家早就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因為珊瑚蟲喜歡風浪。
珊瑚蟲的生長,需要進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水中還需有足夠的溶解氧。浮游生物及營養物質需藉助海浪才能被帶到水上,所以哪裡有風浪,哪裡的營養物質就輸送得快,哪裡就有更多的溶解氧,哪裡的珊瑚蟲就會茁壯成長。
海中的風浪是有方向的,南海盛行季風——隨季節有規律地轉換方向。每年10月至來年3月,南海盛行冬季風,也就是東北風,風吹動著海洋表層的海水,自東北往西南流動。到了6月至9月,風向變為夏季風,即西南風,表層的海水便往相反方向流動。珊瑚蟲是迎著風浪生長的,所以這些環礁都長成了東北—西南走向的橢圓形。
其實這一現象應該使中國人感到震撼,它出現在南海,可以理解成是來啟示中國人的。珊瑚蟲這種迎著風浪生長、愈挫愈烈的精神,應該移植到中國人身上。
當年那些在中國版圖上畫出九段線的人是有珊瑚精神的,他們也是頂著周邊國家的壓力,不懼威脅,依據歷史事實,有理有據地在南海畫了一個「圈」,造就了中國版圖上最大一處凸起。他們沒有像孔融一樣讓梨,因為他們知道,那個「梨」,是無數手握著《更路簿》去西沙、中沙、南沙捕魚的中國漁民的,他們將這些由漁民們命名的珊瑚礁一一畫到地圖上,並對全世界宣布中國對它們的主權。他們還知道,用地圖無法將水下的珊瑚礁標示出來,而且即使標出,這么多島礁,也無法全部顯示在小比例尺的地圖上,所以最後決定用九段線圍成一個圈,將這些問題全都解決了。
他們強硬,但不蠻橫,因為畫九段線時,充分考慮了周邊國家的利益。從小比例尺的地圖看,九段線似乎逼到了別國的大門口,但那隻是錯覺。畫九段線時,他們將九段線內側距離鄰國最近的島嶼,和鄰國距離九段線最近的島嶼一一找出,從二者之間的中點畫線,給鄰國留有足夠充分的海域。我曾經去過九段線中離周邊國家最近的一個地方——曾母暗沙,但當我從那裡坐船去周邊國家最近的一個點時,竟然用了一整天,二者距離60多海里。
但是珊瑚精神後來不見了,一些人對九段線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堅持,南沙島礁開始一個個丟失,原本的「凸」,慢慢變成「凹」,孔融意識開始萌動了。現在,孔融意識正在和珊瑚精神博弈,孔融的「凹」與珊瑚的「凸」正在交鋒,三沙市的成立,似乎是珊瑚精神暫時佔了上風。
珠峰頂上風大,峰頂的雲被吹成了旗雲;秦嶺的山頂有樹,迎風的一面樹枝全無,成了旗樹。它們雖然英勇地抵抗風,抵抗的結果卻是把迎風的一面讓給了風。
但是當海風吹動珊瑚蟲,海流沖擊珊瑚蟲時,珊瑚蟲沒有成為旗蟲,不但沒有把風吹浪打的一面讓給風浪,而是迎著風浪成長為環礁。
珊瑚精神並不只是「迎風斗浪,愈挫愈烈」,珊瑚蟲聰明得很,它懂得雙贏。它是一種腔腸動物,卻找來了植物——蟲黃藻,與其共生共處,它利用蟲黃藻吐出的氧氣,又將自身排出的二氧化碳等廢棄物供蟲黃藻使用。共生的結果是共贏,珊瑚蟲構建的珊瑚礁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統一戰線,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生態系統。
石珊瑚蟲剖面圖
石珊瑚蟲是造就珊瑚礁的主力軍。活體珊瑚蟲嬌小而柔弱,但它們體表和基部的細胞卻能夠分泌碳酸鈣,形成堅硬的石灰質外骨骼。珊瑚蟲一批批死去,外骨骼越堆越多,形成碳酸鈣基座,進而堆積成珊瑚礁。在造礁的石珊瑚體內細胞中,還生活著大量的單細胞生物——蟲黃藻,它們通過自身的光合作用為珊瑚蟲提供氧氣和糖類,從而加速其外骨骼的分泌、生長。
三種典型珊瑚礁形成示意圖
岸礁的形成 在熱帶海島的四周,海水中的石珊瑚蟲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迅速發育。隨著珊瑚蟲骨骼的堆積,珊瑚礁面積逐漸擴大並露出海面,這時的珊瑚礁也被稱作岸礁。
堡礁的形成 島嶼隨著地質沉降而下沉,原先圍繞海島生長的珊瑚礁與海島被淺海隔開,這時的礁體被稱為堡礁。遠遠望去,海島就像是被護城河圍繞著的堡壘。
環礁的形成 若島嶼完全沉降至水下,海面上只剩下一圈帶狀的珊瑚礁,這時標準的「環礁」也就形成了。環狀珊瑚礁之內的淺海被稱作潟湖,其深度一般不超過100米。
珊瑚礁堅硬無比,珊瑚卻有硬有軟;珊瑚礁的顏色黑褐,但存活的珊瑚卻五彩繽紛,也許世界上最艷麗的色彩就出自珊瑚。
這就是珊瑚,它們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當它們結束生命時,每一個個體都用自己的遺骸參與珊瑚礁的建設。古人說「化作春泥更護花」,珊瑚不用化作,直接用肢體建造礁體。
當水中巨大的礁坪建立起來後,珊瑚蟲最後的傑作——島嶼與沙洲的建造,再次需要風浪來幫助,甚至一般的風浪已經不夠用,需要更大的風浪——風暴。只有風暴才有足夠的力量將水下的珊瑚礁塊掀上礁坪,並把它們推到某處堆積起來。歷經一次次風暴的累積,它們堆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大,最後形成島嶼和沙洲。西沙群島的島嶼和沙洲之所以比南沙群島多,是因為那裡每年的風暴比南沙多。
從這個意義上說: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遠處的永興島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片綠林,看上去寂靜無事,但近處的一片巨浪正翻滾而去,即將撞擊在島嶼外沿的珊瑚礁上。在南海的幾個珊瑚礁群島中,永興島所在的西沙群島擁有的珊瑚礁體最多,正是因為那裡的風暴最多。如果說三沙市的成立展現了中國人的珊瑚精神,作為三沙市政府駐地的永興島,便是這種精神的核心地所在。攝影/蘭建瓊
Ⅲ 中國的基本地理知識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隻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
中國最南端位於北緯4度左右,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於北緯53度左右,黑龍江的漠河,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最西邊位於東經75度左右,帕米爾高原。最東邊位於東經135度左右,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的交匯處。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從地理上看,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界線。但人們常常將長江一線作為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中國分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333個地級行政單位、2860個縣級行政單位
23個省為:福建(閩/福州),江西(贛/南昌),浙江(浙/杭州),湖南(湘/長沙),湖北(鄂/武漢),江蘇(蘇/南京),山東(魯/濟南),河南(豫/鄭州),安徽(皖/合肥),四川(蜀/成都),貴州(黔/貴陽)、廣東(粵/廣州)、雲南(滇/昆明)、海南(瓊/海口),山西(晉/太原),陝西(陝/西安),河北(冀/石家莊),遼寧(遼/沈陽)吉林(吉/長春),黑龍江(黑/哈爾濱)、甘肅(甘/蘭州),青海(青/西寧),台灣(台/台北)
5個自治區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西藏自治區(藏,拉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4個直轄市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2個特別行政區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各省份介紹
1、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是陝西省
2、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都」。
3、有「煤海」之稱的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4、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5、有「北大倉」(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
6、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
7、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這是我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
8、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9、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10、「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省。
11、貴州省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12、因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省。
13、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夏季氣溫高,有「火爐」之稱。
14、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經全省,所以簡稱「湘」。
15、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所以簡稱「贛」。
16、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它簡稱「皖」。
17、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的山東省,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所以簡稱「魯」。
18、山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19、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20、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21、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
22、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
23、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24、福建省對面是中國的寶島台灣,簡稱「台」,台北和高雄是兩個最大的城市。
25、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區內的桂林、陽朔一帶是世界聞名的景旅遊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26、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高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27、有「東方夏威夷」美稱的海南省,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
28、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毗鄰港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大洋州、中近東和非洲等地區的最近出海口,簡稱「粵」。
29、廣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又名「羊城」和「花城」)有2000多年歷史,也是中國南方最大商貿中心。
30、深圳毗鄰香港,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這里的「「綿綉中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實景微縮景區。
31、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32、雲南物產豐富,有許多聞名中外的物產,如專治聽候打創傷的雲南白葯。
3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被世界稱為「東方瓷園」。江西省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
34、江蘇省的宜興有「陶都」之稱,其紫砂工藝品最為獨特。
35、杭州出產的絲綢不但花色繁多,而且質量精美。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著名的「絲綢之府」。
36、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37、西藏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38、西域三絕為吐魯番的熱、巴里坤的涼、安西的風
我國一些城市的別稱
泉州:鯉城
福州:榕城
拉薩:日光城
重慶:山城
漳州:果城
鞍山:鋼都
景德鎮:瓷都
宜興:陶都
南京:石頭城
昆明:春城
廣州:花城
上海:不夜城
惠州:鵝城
聊城:鳳凰城
四川:天府之國
南昌:英雄城
中國的山
中國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D?D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歷史相傳的五嶽:東岳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北嶽恆山(山西)、南嶽衡山(湖南)、中嶽嵩山(河南)。
泰山古稱東岳,是一座歷史名山,聯合國將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
泰山腳下的岱廟是歷代皇帝舉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與北京故宮、曲阜孔廟一起譽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群。
華山雄奇險峻,自古有「華山天下雄」之稱。
恆山最奇特景點是懸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
衡山是古代傳說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衡山腳下的南嶽廟,佔地面積9800平方米,是五嶽寺廟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內,嵩山的名勝古跡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相傳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林寺,創立名聞天下的少林拳。
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傳說,它是觀音菩薩說道的地方。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境內,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境內,相傳是普賢傳道的場所,所以山上的寺廟大多供奉普賢菩薩。山下和山頂氣溫相差15攝氏度,垂直變化明顯,動、植物品種很多。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Ⅳ 中國地理地圖
眾多高大雄偉的山脈按照不同走向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並形成許多山系。中國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D?D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此外,還有黃山、泰山、華山、嵩山、衡山、恆山、峨眉山、廬山、武當山、雁盪山等名山。
Ⅳ 中國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背陸面海,海陸兼備。中國幅員遼闊,北起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50多),南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400附近),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0多),西至新疆帕米爾高原(東經730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國土面積中國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國西高東低三級階梯地勢的最高台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許多高山峻嶺,號稱「世界屋脊」。最高台階邊緣是昆侖山-祁連山-龍門山-大涼山。越過邊緣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級台階,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組成。越過中級台階的東緣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級台階,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閩粵丘陵組成。低級台階的東南邊緣多屬水深小於200米的淺海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國地形格局多以山脈為基線,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脈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全國可分為三大自然區:①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濕潤地貌區;②以風蝕、冰蝕與流水作用混營的西北乾旱地貌區;③以冰凍、風蝕作用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區。
疆界與四鄰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東有朝鮮,東北有俄羅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羅斯、哈薩克,西有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南有緬甸、寮國、越南。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環繞大陸邊緣的海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島嶼與海峽中國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海南島次之,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這兩個島各為中國的一個省。崇明島位居第三,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長山列島、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列島以及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都是中國的重要島嶼。這些島嶼及其所屬各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海峽自北起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瓊州海峽。
沿海海域中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5大海區。其中,渤海是中國內海。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的先島群島,南至巴士海峽。這片海區劃分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從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單元完整齊備。
中國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為12海里。領海基線採用直線基線法劃定,由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組成;領海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12海里的線。
中國的毗連海域為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毗連區的寬度為12海里。毗連海域的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24海里的線。
中國大地的地勢象四級階梯,自西向東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最高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許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
第二級階梯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構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海岸,地勢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這里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些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
第四級階梯就是再向東的中國大陸架淺海區。這里水深大都不超過200米,堆積著河流入海帶來的大量泥沙。
中國河流的總長度約22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條。全國徑流總量達27115億立方米,幾乎與歐洲的徑流總量相等。主要河流多發源於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國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的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內河運輸的大動脈。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地上地下有著許許多多的古跡文物。
中國還有一條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最早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的秦代,後來經過多次開鑿疏通,成為歷朝歷代的漕運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資經由這條河被運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過這條河去美麗的江南遊覽。現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國有眾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陽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鹹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
Ⅵ 中國地理
河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流出太行山後地形變得平坦,河道變寬,流速回變慢,泥沙在山前沉積下答來,形成沖積。
措施:黃土高原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黃土高原打壩淤地,修建梯田;黃土高原小流域綜合治理;在黃河中游修建水庫,比如小浪底水庫,調水高沙。
Ⅶ 中國地理
1、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2、主要河流:松花江;遼河;京杭運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