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三傑

中國地理三傑

發布時間: 2021-01-24 17:00:41

1. 我國赴外留學的偉大人物

黃國璋,字海平,1896年8月5日生於上海,祖籍湖南省湘鄉縣城黃泥坪(今屬湘鄉市望春門內辦事處)。青年時期就讀容於東山高等小學堂,1911年入湘鄉駐省中學本科班,與毛澤東兩度同學。1919年畢業於長沙雅禮大學,畢業後任該校中學部英文、地理教員兼教務長。1926年赴美國留學,1927年在美國紐芬雅魯大學理科研究院畢業,192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地理系作研究生。1928年10月學成歸國,一直從事我國地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直到1966年9月6日在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去世。他是當代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為我國傳播西方 地理學知識的主要學者。由於他在地理科學、地理教育上的成就,與丁文江、翁文灝合稱中國「地理三傑」。

2. 齊魯三傑是誰

齊魯三傑』指的是是中國第一部3D武俠動畫劇《秦時明月》中的三個人物:包括:張專良,伏念,還有被網屬友們所稱呼為『山羊大叔』的一個仍然不知道其姓名的人物。儒家作為諸子百家中最受推崇的一派,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發源於齊魯之地,自春秋末年孔子以來,歷代儒俠們懷揣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將儒家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在《秦時明月第三部諸子百家》片中,儒家將會有非常重要的戲份。《秦時明月》2010年2月月歷壁紙的主角正是文才武功領袖群倫、被世人並稱為「齊魯三傑」的三位儒家當家。

注意:那個長相酷似大叔的不是曠修!!!!!

3.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謀士都有誰

伊尹
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說名摯),尹為官名,今莘縣人.傳說他為了見到商湯,遂使自己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說湯而被用為「小臣」.後為成湯重用,任阿衡,委以國政,助湯滅夏.他為商朝理政安民60餘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3代元老.伊尹的整個思想體系是為神權政治服務的唯心主義,但其更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歸於一德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姜太公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管仲
管仲( 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人.管仲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孔子曾稱贊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也有一說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區沈灣(原系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稱: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創建者.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楚國宛人,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公元前四九六年入越,輔助勾踐廿余年,終於使勾踐於公元前四七三年滅吳.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范蠡辭去相職,定居於陶,經商積資巨萬,稱「陶朱公」.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史書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李斯,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人.他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並六國,實現統一的策略和部署,並努力組織實施.
張良
張良(?—前186)字子房,漢族,漢初三傑之一,安徽亳州市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
諸葛亮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人稱「卧龍」.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清朝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徐茂功
徐茂功,名懋,先後出任瓦崗寨大魔國軍師、十八國聯盟都軍師、西魏國軍師以及後來大唐朝軍師,長期出任軍師之職.徐茂功是文職的將官,和魏徵還略有不同,徐茂功是指揮軍馬的軍師,而不是純粹的文職行政.徐茂功有先見之明,能夠看到瓦崗山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所以順說瓦崗寨,和小霸王翟讓合兵一處,建立混世魔王大魔國.
劉伯溫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他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

4. 明治維新的主要人物,前三傑、後三傑的簡介

前三傑:吉田松陰、坂本龍馬、高杉晉作;後三傑: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

1、吉田松陰

吉田松陰(1830年9月20日-1859年11月21日),陽明學派思想家,名矩方,字義卿,號松陰,通稱寅太郎。

日本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生於長州藩萩城松本村(今山口縣萩市椿東)。

日本開國之後,他無限憤慨,著文疾呼民族危機,力倡「尊王攘夷」、防禦外侮。後得藩主允許,興辦松下村塾,傳授兵法,宣講尊王攘夷主張,培養了高杉晉作、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倒幕維新領導人。

1858年《安政條約》簽訂後,進而號召武力討伐幕府,並制定刺殺幕府老中的計劃。他寄希望於藩吏、公卿組織武裝行動,終歸失敗,再次入獄。

在獄中提出「草莽崛起論」,轉而主張依靠「豪農豪商」、浪人(沒落武士)和下級武士,利用人民群眾的反封建斗爭,武力推翻幕府,為倒幕運動提供了重要指導思想。

在井伊直弼為鎮壓尊王攘夷派志士而製造的「安政大獄」事件中,吉田松陰於1859年8月被解至江戶,11月21日被處死,終年29歲。

吉田松陰的「皇國史觀」思想深深影響長州藩士,且後者成為明治政府重要支柱,使得新政府外交政策亦深受其思想影響,並且逐漸發展為日本軍國主義思想。著作有《講孟余話》、《幽囚錄》、《留魂錄》。

2、坂本龍馬

坂本龍馬(1836年1月3日-1867年12月10日),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維新志士,倒幕維新運動活動家,思想家。諱直陰(後改為直柔),於志士活動期間為了避人耳目曾使用假名「才谷梅太郎」。土佐藩出身。

1853年(嘉永六年)北上江戶,在千葉周作門下學學習「北辰一刀流」劍術,同時學習炮術。此時美國的馬休·佩里到日本要求開國,史稱「黑船來航」。受事的刺激,與水戶攘夷論者交往。

立志於振興海軍和海外貿易,與近藤長次郎等結交。1858年(安政五年)在土佐學習洋式炮術。1862年因反對土佐藩的政策而脫藩。

同年謀刺從美國學習海軍軍事歸國的幕府開明派重臣勝海舟,被勝海舟的見解所傾倒。後勝海舟介紹,結識西鄉隆盛,於1863年在長崎龜山創建「龜山社中」。

1864年(元治元年)隨同勝海舟調停美、英、荷、法四國炮轟長州藩下關事件。第二次征伐長州時更為活躍,曾指揮長州藩的海軍。

脫藩之罪被赦免後回土佐藩,改組「社中」,成立附屬於藩的海援隊,自任隊長。同年7月10-13日 ,提出「船中八策」,設想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的國家政權體制。

經過他的努力 ,通過後藤象二郎說服藩主山內豐信,促其勸告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11月9日,德川慶喜根據船中八策下達「大政奉還」指令,明治維新開始。

慶應三年11月15日(1867年12月10日)晚上9點左右,在京都與同藩倒幕派人士、陸援隊隊長中岡慎太郎商談時,在京都醬油商近江屋遇刺身亡。死後,由明治維新後的新政府追贈正四位。

3、高杉晉作

高杉晉作是日本幕末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長州藩尊王討幕派領袖之一,奇兵隊的創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運動的志士。

以在幕末的長州藩作為尊王攘夷志士而活躍。並且創設奇兵隊等諸隊、把這些隊伍投入在幕末長州藩的倒幕活動中。

他認為:清政府之所以衰敗,乃在於其不識防禦外夷於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禦敵人於數十里之外的大炮,並使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絕版。因循苟且,空渡歲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

1861年該年8月,晉作一回到長崎,就自作主張匆忙代表本藩與荷蘭商人草簽了購買軍艦的協定,這不僅為藩里拒絕,還被傳為一時笑柄。

9月,他在京都向正為斡旋公武合體而進京的藩主敘述了中國的形勢,然後就前往江戶,在勤學院中就任御用掛(負責官員)。

不久高杉晉作參加了席捲全國的攘夷運動,目的是迫使本藩不再斡旋於公武合體之間,把力量放到防長兩藩國的富國強兵上來,即實現割據。

1863年1月,晉作在神奈川的下田屋與久坂玄瑞等11人歃血盟誓,策劃暗殺外國人。1月31日,他親率13人火燒正在江戶品川御殿山施工的英國公使館。

對於高杉晉作來說,襲擊公使館雖在形式上是攘夷,但他的目的是要求實行割據,得到藩政府的同意後,便效仿西行法師故事,自號東行,剃發隱居於萩市。

4、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1830年9月26日—1878年5月14日),幼名正助,號甲東,後改名利通。生於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原為武士,日本明治維新的第一政治家,號稱東洋的俾斯麥。

大久保以英國為目標,著手創建資本主義。在政治方面,他也把英國的立憲政治當做理想,但在當前,他感到仍需學習後進國的普魯士。這決定了大久保政權政治上的保守,但在其他方面,大久保卻努力推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政策。

因為他發現日本與英國地理條件頗為相似,都屬於面積小、資源少的島國,所以認為日本應像英國那樣大抓海運和工業。他同時還非常重視礦山開發和鐵路建設,強調煤和鐵是製造業興盛的動力。

大久保政權繼續推行地稅改革,1876年強力推行「秩祿處分」,公布「金祿公債發行例」;剝奪武士階級的俸祿,從根本上瓦解了舊的封建武士階級,促進了日本資本的原始積累。

在外交方面,大久保也並非是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1874年派兵侵略台灣,1875年侵略朝鮮。他認為,日本最大的外部敵人是俄國,曾力排眾議啟用戊辰戰爭中的對手榎本武揚為海軍中將,派他出使俄國。

榎本武揚果然不負眾望,於1875年與俄國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暫時解決了日本的北方邊患問題。

帶頭推進文明開化的大久保雖然不會跳交際舞,但也常常出席舞會。他還率先剪短長發入朝覲見天皇,群臣都為他的大膽舉動驚駭。

但十多天後,明治天皇也剪短了頭發,於是群臣競相仿效,除去頭頂發髻。政府的「斷發脫刀令」等文明開化政策終於在最高統治者的親身示範之下迅速推行。

大久保的改革雖然成功,但並非一帆風順,風起雲涌的農民起義和不滿士族的叛亂是不斷威脅大久保政權的兩大要素,但這兩股力量都被大久保血腥鎮壓了下去,即使是最大規模的士族武裝叛亂「西南戰爭」也最終告敗。

農民起義和士族叛亂暫告平息後,自由民權運動也在大久保的鎮壓下轉入地下,北方的邊患已經解決,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有了一定提高。

此時的大久保躊躇滿志,准備將已經取得一定效果的各項改革繼續推進,以完成日本與萬國對峙的夙願。他萬萬沒有想到,殺身之禍正悄悄來臨。

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到太政官去辦公的路上,他乘坐的馬車突然遭到石川縣島田一郎等六名征韓黨士族的襲擊,大久保當即身亡,時年49歲。

5、木戶孝允

木戶孝允きど たかよし(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本名桂小五郎 ;865年由藩主賜姓木戶。曾師從吉田松陰。1859年步入仕途。

1862年參與藩政,將尊王攘夷確定為長州的藩政方針。1865年得到重用,主持藩政,力主聯合強藩,推翻德川幕府。1866年與西鄉隆盛締結「薩長倒幕聯盟」密約,為全國倒幕運動打下基礎。

在推翻幕府統治,建立明治維新政權中起了巨大作用。1866年參加明治新政府,任總裁局顧問。後改任參與。

曾參與制定《五條誓文》,積極推行「奉還版籍」、「廢藩置縣」政策,為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竭盡全力。1871年為岩倉使節團成員,出訪歐美,考察西方諸國的教育、法制、政府組織形式和科學。

1873年回國後,主張制定憲法,優先內治,反對征韓論。1874年兼任文部卿,主張普及小學教育,重視培養人才,提高國民文化水平。

因反對大久保利通出兵台灣,辭去參議職務。1875年官復參議後,上書天皇,建議仿效西方,確立君主立憲政體。3月任地方官會議議長。1876年因與其他閣員政見不一,辭去政府職務,改任顧問。1877年病逝。

6、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通稱吉之助,號南洲。

生於薩摩藩(今鹿兒島縣)。1844年起任下級官吏。1854年成為開明派藩主島津齊彬的親信扈從,隨其住江戶(今東京),參與藩政,並為尊王攘夷運動奔走。

1858年幕府興安政大獄,兩次被流放,1864年被召回藩,在京都掌握藩的陸海軍實權。同年參與鎮壓尊王攘夷派的第一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後積極投身倒幕運動。

1866年3月在京都同長州藩倒幕派領導人木戶孝允等人締結薩長倒幕聯盟密約。1868年1月3日,與岩倉具視、大久保利通等人發動王政復古政變,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明治新政府。

在同年的戊辰戰爭中任大總督參謀,指揮討幕聯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因他在倒幕維新運動和戊辰戰爭中的功勛,受封最厚。

1870年初,由於與大久保等人在內政方面的分歧,辭職回鹿兒島任薩摩藩藩政顧問。1871年到東京就任明治政府參議。

1872年任陸軍元帥兼近衛軍都督。在此前後,參與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資產階級改革。他鼓吹並支持對外侵略擴張。

1873年10月,因堅持征韓論遭大久保利通等人反對,辭職回到鹿兒島,興辦名為私學校的軍事政治學校。

1877年,被舊薩摩藩士族推為首領,發動反政府的武裝叛亂,史稱西南戰爭。9月24日兵敗,死於鹿兒島城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吉田松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坂本龍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杉晉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久保利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木戶孝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鄉隆盛

5. 中國有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分別在那些事情體現出來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從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

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網路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

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

2、百家之祖——姜子牙

姜子牙,呂氏,名尚,字子牙,也稱呂尚。漢族,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

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3、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4、輔佐劉氏蜀漢霸業——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5、唐太宗的治國謀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今河北邢台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里。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

6. 中國歷史上通曉天文地理的十大奇人,分別有事跡

第一:鬼穀子

鬼穀子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個傳奇人物,乃至可以說他是我國歷史上榜首奇人。不只他出名,連他帳下的弟子:蘇秦,張儀,孫臏,龐涓,也是歷史上相當有名的人物。聽說他們其時將戰國七雄攪了個翻天覆地,本領肯定是數一數二的。


第三: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800年周朝,

第四: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第五: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第六:諸葛亮

諸葛亮,古今中外,聞名遐邇。他是軍事戰略家,運籌惟帷幄,決勝千里。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涌,智謀縱橫,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對,巧借東風,赤壁之戰,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齣祁山,七擒孟獲等,無不閃其智慧的光輝。


第七: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肅宗、代宗、德宗的顧問。

在安史之亂以及以後的動盪年代裡,他深謀遠慮,全局在胸,避開禍端,為國家解決財政困難、安定邊緣地區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是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第八:趙普
趙普,北宋佐國良臣,他以孝行感動趙匡胤,以對局勢的銳敏觀察和果敢應變,導演了黃袍加身的好戲。他力勸太祖御駕親征,迅速平定了眾多割據政權。

第九: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

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第十:範文程

範文程,初為大明生員,後努爾哈赤誓師南下,他淪身為奴。皇太極登位,範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見識。守遵化,突圍力戰,戰功顯著;行反間,功不可沒;勸祥明軍,乃得頭功。

(6)中國地理三傑擴展閱讀:

範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成就:完善官制

盡管文館至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為內三院正式建立大學士,但在此之前,範文程實際上已被皇太極當作相似此職之心腹內臣來使用,經常被召入宮,與皇太極密議軍國要事。因而,當初編漢軍旗時,廷議首推範文程。

後來任固山額真,而皇太極卻不肯讓其脫離文館,曾下諭:「范章京才堪勝此,但固山職一軍耳。朕方資為心膂,其別議之。」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初七日,皇太極因漢官及諸生動以當即興師伐明陳奏,認為此議不當,

系「不達時局之見」,「乃小人之淺見」,下諭給刑部承政高鴻中及文館寧完我、範文程等人,對這種定見予以批判,指出此刻「人心未及安輯」、「城郭未及補葺」,不能盲目動兵。將來機遇到了之後,大軍伐明,那時明帝如棄京而走,

或遣使求和,是追擊逃帝,仍是攻擊京城,是允和仍是拒和,對其公民如何安頓,對八旗貝勒等人之貪得之心,如何制止,等等重大問題,令範文程等「酌議疏奏」。

7. 三國中三絕是奸絕、義絕、智絕。那麼三傑是哪三傑、是哪三個人請多指教、

三國三傑是諸葛亮、關羽、張飛。是中國漢末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三位傑出人才。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關羽、張飛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著名的武將,關羽謚曰壯繆侯,張飛謚桓侯。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關羽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東漢末年(有人認為包含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死後受民間推崇,又被歷代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君、關帝。佛教界一般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俗稱其為關公、關老爺、關二爺、關二哥等。

張飛字益德(《三國演義》中字翼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追謚「桓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7)中國地理三傑擴展閱讀:

諸葛亮發明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

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參考資料:網路——歷史三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