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資源概括

中國地理資源概括

發布時間: 2021-03-15 02:18:39

㈠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

一、中國地形圖(所有的山脈和地形區及所在的大致經緯度)
二、中國經緯網地圖
最西端:x疆帕米爾高原(730E)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1350E)東西長5000多千米
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540N)最南端:曾母暗沙(40N)南北長5500多千米
要求:記住900E、1000E、1100E、1200E、1400E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200N、300N、400N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北京(400N,1160E)
鄰國:陸上 朝俄蒙哈吉與塔 阿巴印尼錫和丹
緬甸寮國和越南 隔海相望六國家
東有韓國和日本 南有馬文和印尼
東南有個菲律賓
三、中國政區圖(34個省級行政區及行政中心、簡稱、部分省區的形狀,可簡單繪制個別特殊省份的輪闊圖)
簡稱「三字經」 京津滬 黑吉遼 內蒙古 晉陝甘 青新寧 冀魯豫 蘇浙皖
湘鄂贛 川黔滇 桂粵閩 藏瓊渝 台港澳 我祖國 好河山
四、我國三大自然區
1、 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2、 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及各自特點
東部季風區:海拔低,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來自北方蒙古西伯利亞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每年5月份登陸我國東南部,於10月離開,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稍晚一些,其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於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現梅雨天氣,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現伏旱天氣,此時不利於該地區農作物生長,台風帶來了大量降水,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植被以森林為主(北方為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南方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河流為外流河,以地表補給為主。
人類對該地區的影響廣泛而深刻,除極少數地方外,天然植被已不復存在,為我國主要的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其中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
位於歐亞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海洋濕潤氣流被山嶺阻隔,難以深入,大陸性明顯,氣候乾燥。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尤其是冬春季節,。
x疆西部因受到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澤,加之地形抬升,降水較多,局部地區達到600毫米
植被大部分為荒漠(駱駝刺、芨芨草、仙人掌等,綠洲地區多胡揚等),一部分為草原,尤其是東部地區草高茂盛。
大部分地區屬內流區。河流多為季節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西部有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北部有額爾齊斯河北注入北冰洋。
該地區多發展畜牧業。有著名的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
青藏高寒區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地高天寒,保溫效應不明顯,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強大。
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叢,南部邊緣谷地加橫斷山區為小面積森林(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濕潤氣流影響)
西北部寒冷乾旱,多屬內流區,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區生活著非常珍貴的藏羚羊。東南部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發源地,自北向南依次為黃河、長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
該地區在高原面上由東南向西北出現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變化。該地區高山的垂直分異明顯,喜馬拉雅山可分為七個自然帶。
3、 三大區的內部差異。
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表現為熱量差異)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2000C—35000C,為寒溫帶、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黑土地,多種春小麥、大豆、高梁、甜菜。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5000C—45000C,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黃土地,多種冬小麥、棉花、花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45000C—75000C,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多種水稻、油菜、棉花、甘薯,為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田),產淡水魚、菱、藕等水生植物。四川盆地部分地區還產甘蔗、植桑養蠶、種柑橘。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紅壤廣布,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適合種茶樹、油茶、杉木、馬尾松等。本區由於長期以來濫伐森林、陡坡開荒,有些裸露的紅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塊地流失,被人們稱為「紅色沙漠」。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75000C以上,為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熱帶季雨林為主,磚紅壤,水稻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桂園、菠蘿、香蕉、荔枝、可可、咖啡、油棕等),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也適宜植桑養蠶,兩廣、閩、台、瓊盛產甘蔗。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南方地區水果中柑橘產量最大,分布最廣。
南方地區礦產:種類多,多為有色金屬,但總體較少,尤其是能源礦產(如石油、煤),水能豐富,為解決能源缺乏,興建了許多水電站和興建了秦山(浙江)、嶺澳(廣東)、大亞灣(廣東)三座核電站及各型火電站。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主要表現為水分差異)
植被從東往西大體分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其中大興安嶺大體為400mm等降水量線,賀蘭山大體為200mm等降水量線。
三個經濟帶(東部經濟帶、中部經濟帶、西部經濟帶)
劃分標准:經濟發展水平,其中東部面積最小,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
原因:自然原因 我國的自然差異可以看出,東部地帶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利於作物生長;地勢低平,比較有利於開發利用。而中西部地區多屬乾旱區或高寒區,海拔較高,對農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從地理位置上看,東部地帶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而中部地帶和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於比較閉塞的狀態。氣候較乾燥,日照充分,海拔較高,水資源較少,礦產豐富,能源充足。
社會經濟原因:(1)東南沿海近代工業起步早,經濟比較發達,(2)東部地區的人們思想觀念比較開放,在經濟競爭面前有比較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3)東部地帶的產業結構相對較優,第二、三產業比重都在35%以上,遠大於第一產業。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生產力水平較高。而中西部地帶第一產業比重仍相對較大,鄉鎮企業不發達,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相對遲緩。(4)東部最先實行改革開放加之沿海,首先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中西部第一產業比重大,工業基礎較薄弱;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文化教育落後;生產力水平較低;引進外資較少,但隨著西部開發,前景可觀。
東部經濟發展優勢:我國最主要的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三角);我國主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國海洋水產區等);交通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很高;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優勢;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
中西部經濟發展優勢:面積遼闊,能源和礦產資源具有明顯優勢(山西煤炭基地、x疆等西北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四川的天然氣);我國糧油棉糖重要產區和天然林場、牧場;有色金屬工業和重工業較發達(哈爾濱、武漢、太原、包頭、大同、鄭州、洛陽、長沙、株洲、成都、重慶等均為工業重鎮);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沿邊貿易發展有很大優勢,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地區水力資源充足。
東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有些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污染間題;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較嚴重。
中西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鐵路運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過度砍伐;黃河中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大部分地區工農業基礎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發達,交通設施手段較落後,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區交通困難,阻礙了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沿海的地理優勢(外引內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生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
中西部經濟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加強東西向的運輸通道建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南水北調,三北防護林等)。發揮沿邊優勢發展邊境貿易;有步驟重點開發黃河上中游和長江上游的能源、礦產和水力資源;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
東中西協調發展:結合東部地帶資金、科技實力和中西部地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可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運輸量的企業由東部地帶轉移到中西部,把適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農牧產品加工企業也轉移到中西部的農牧業地區。
以上這些離不開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共6個軌道面,這樣就有了確定位置至少需要的3顆衛星)。

中國地理的自然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 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佔中國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 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中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資源最多,人均徑流量約4000立方米。長江流域稍高於中國平均數,約為2300~2500立方米。海灤河流域是中國水資源最緊張的地區,人均徑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卻是南少北多。中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佔中國的40%,而水資源只佔中國的6%左右。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北方地區缺水的程度。
中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中國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區,其中以長江水系為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大的水能蘊藏量。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中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中國是海洋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共擁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陸架和6500多個島嶼,管轄海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人均海洋國土面積0.0027平方公里,相當於世界人均海洋國土面積的1/10,海陸面積比值為0.31:1,在世界沿海國家中列第108位。
中國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共有海洋生物20278種,佔世界海洋生物總數的25%以上。其中具有捕撈價值的海洋動物魚類有2500餘種,包括頭足類84種,對蝦類90種,蟹類685種,漁場70餘個。可入葯的海洋生物700種。
截止2011年在中國海域共發現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海上油氣田38個,獲得石油儲量約9億噸,天然氣儲量2500多億立方米。海濱砂礦13種,累計探明儲量15.27億噸。中國沿岸潮汐能可開發資源,約為2179.31萬千瓦,年發電量約為624.36億千瓦時;溫差能總裝機容量13.28億萬千瓦;波浪能資源理論平均功率為6285.22萬千瓦;潮流能1394.85萬千瓦;鹽差能1.25億千瓦。
中國海鹽產量約佔世界海鹽產量的30%,居世界首位。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在太平洋國際海底成功地圈定了 7.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礦區。
因為諸多的人為和自然的因素,中國海洋環境日趨惡化,海洋災害與日俱增。每年陸源污染物的入海量高達87億噸。沿岸地區還發生了大面積赤潮,持續時間長,危害嚴重。每年因海洋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風暴潮、海浪、赤潮、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蝕等較為嚴重。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已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護寶貴的海洋資源。

㈢ 中國區域地理的概況

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北方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北方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青藏與西北地與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答案補充 北方地區:概述:北方地區指我國東北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汾渭平原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區。文化:北方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農作物: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等。溫帶水果: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礦產:煤、鐵、油等 答案補充 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三大不凡。面積約佔全國的1/4,人口約佔全國的55%。本區西部分布有30多個少數民族,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勢:本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平原地區河湖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農作物:水稻、生豬、柑桔、茶葉、桑蠶、甘蔗、水產和熱帶作物。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答案補充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概述:青藏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25%,人口僅佔全國總數的1%左右。青藏地區的主體是由「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宗教:藏傳佛教。地勢:山嶽縱橫,冰川廣布,交通十分困難。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區:位於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以北,面積約佔全國的30%,人口約佔全國總數的4%。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牧區作物:肉、奶、皮、毛等;礦產資源:稀土礦、鎳礦、煤、石油、褐煤。

㈣ 怎麼樣簡潔概括中國地理

簡潔點嗎. 這容易,中國地理包括兩部分:1自然地理(中國的地理位置. 地形. 氣候)2人文地理(人版口分布. 民族. 城市權發展. 交通. 工業. 農業. 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 旅遊業. 江河整治. 改造謊地.改造鹽鹼地....等等)只要每個標題說上一兩句就可以了,以前也有過一道高考題根你這個標題很相似,它說的不是中國地理,而是要你說一下中國的 武漢 和 上海的地理特點. 希望你能採納.

㈤ 如何概括中國地理特徵 需要重點談概括,不是特徵。。。

自然方來面;
三大區:東部季風區,源西部乾旱區,青藏高原區。
地勢則是西高東低,劃分三級階梯:第一階梯為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以南,祁連山的西南,橫斷山脈以西一線的的一級階梯;第二階梯為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以北,祁連山以東一線與大興安林,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西的第二級階梯,三級階梯則是大興安林,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東到海岸線。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就不列舉了
地形多山地丘陵,氣候以季風氣候為主,大陸性氣候強,降水季節分布不均,時空分布均勻,主要集中在東部季風區和夏秋季節。
人文方面:
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區以漠河——騰沖一線東多西少
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遼中南地區,京津唐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
資源分布以西北資源優勢,東部地區經濟優勢顯著

㈥ 中國資源情況

中國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概括如下。
豐富多樣、潛力巨大中國自然資源種類多,數量豐,向有「地大物博」之說。
① 土地資源。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占亞洲大陸土地面積的22.1%,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6.4%,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廣闊的國家之一。中國豐富的土地資源具有兩個顯著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較高、起伏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佔的面積超過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與1/3之比;二、在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難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點。目前,草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7.4%,耕地佔10.4%,林地約佔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積雪等難以利用的土地則合計約佔20.5%。盡管如此,中國土地資源進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潛力仍很大,除現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計全國還有約3300萬公頃的宜農荒地、6000多萬公頃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開發利用。
② 能原。中國常規能源的資源品種齊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國家之一。煤炭資源豐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達9014.53億噸,居世界前列;水力資源尤為豐富,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儲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國陸上和海上遠景儲量都很樂觀。
③礦產。中國是世界礦產種類多、分布廣、儲量大、大部分礦產資源能夠自給的少數國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國已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種達148種。其中以有色金屬居優勢,鎢、銻、錫、汞、鉬、鋅、銅、鉍、釩、鈦、稀土、鋰等均佔世界前列。如鎢的儲量為世界各國總儲量的3倍多,稀土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銻的儲量佔世界儲量的44%。鉛、鐵、銀、錳、鎳等的儲量亦具世界意義。鐵和錳的儲量雖均佔世界第3位,但貧礦多,富礦少;此外,還多伴生礦。如攀枝花鐵礦中,有釩、鈦、鎳等伴生。非金屬礦中的硫鐵礦、菱鎂礦亦居世界首位,磷礦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
④水資源。中國水資源初步估算為27115億立方米。中國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相當於世界徑流總量的5.8%。
⑤ 森林資源。中國現有森林面積1.24億公頃,雖佔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蓋率僅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積量91.41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種材質優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
⑥生物資源。中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僅種子植物即達2.45萬種,次於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經濟植物(按單項用途一次一種計)即達2411種,不僅提供各種食料、葯材、纖維和其他多種工業原料,並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條件。水產資源中有色類約24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約佔3/5,其餘為淡水魚類。此外尚有甲殼類、貝類和海藻類等。
人均資源佔有量低從中國各項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看均甚可觀,但人均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國土地總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頃,而世界人均卻達3公頃;耕地面積列世界第4位,人均約0.1公頃,世界人均約0.36公頃;草場資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約0.35公頃,世界人均為0.76公頃;森林面積人均0.107公頃,世界人均為0.65公頃;地表徑流總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時,在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價值比較中,按礦產總值比計,中國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卻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中國自然資源地區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礦產三種資源更為突出。中國水資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長江流域水量最大,佔全國總水量的37.7%,次為珠江和廣東、廣西沿海各河流域佔17.2%;反觀淮河以北,黃河雖為大河,但其水量僅佔全國徑流量的2%,海河、灤河為1%。但黃河下游及海、灤河流域的豫、魯、冀3省的耕地面積卻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21.25%,相互對照,水土資源的失調,灼然可見。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儲量將近80%分布於中國北方(其中64%集中於華北地區),10%在西南地區,而江南8省只佔2%;石油探明儲量98%在北方;天然氣探明儲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資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區佔90%,其餘10%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地區。中國東南部的滇、黔、桂、湘、贛、粵6省區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鎢、錫、銻、鋅、汞、鉛等儲量,成為中國礦產資源分布上一大特點。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運輸有著重大的影響。
資源的地域組合各有所長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關繫到地區的經濟發展。由於自然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全國6大地區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各有所長。現簡述如下:
①東北地區。多種自然資源富饒,且結合較好。可耕地廣,僅黑龍江一省耕地面積即佔全國的9.23%,且有大片宜農荒地。森林資源豐富,佔全國的33%,野生動植物資源亦豐。能源資源中以石油最為雄厚,探明儲量佔全國46~50%。煤炭資源不足,佔全國的9%,有賴調入。鐵礦儲量佔全國1/4,礦種配套以黑龍江、遼寧兩省較好,吉林較差。
②華北地區。為富煤省(區),內蒙古和山西並列全國前茅,河北次之。3省(區)的煤炭和石油探明儲量分別佔全國的1/2和1/3。鐵礦儲量大,與煤配套好。內蒙古的稀土礦馳名世界。但水和森林資源嚴重不足,水資源供需矛盾特別突出。區境北部草場廣大,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
③ 華東地區。為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耕地面積約佔全國1/5,農業生產水平較高。能源以煤為主,集中於魯皖蘇邊區,安徽且有一定儲量的鐵礦與之配合。山東礦種也較多,蘇、浙、閩3省則礦產貧乏。水資源以淮河以南較豐沛;杭州灣以南雖屬豐水區域,但河流短促。全區水力資源僅佔全國的4%。華東海域遼闊,東海魚類資源尤見豐富。森林資源則以杉木、毛竹和馬尾松等用材林著稱。
④ 中南地區。耕地面積佔全國的22.82%,居全國首位。除南部地區屬豐水帶外,其餘廣大地區為多水帶。森林和水產資源具有一定規模。森林面積雖略小於東北和西南地區,然其蓄積量則遠小於這2個地區。區內以有色金屬居優勢,湖南和贛南的鎢、湘中的銻、湘南、湘西的鉛、鋅及贛東北的銅礦在全國均負盛名。能源方面,水力蘊藏豐富,佔全國的13.8%。煤則集中於河南省。
⑤ 西南地區。以金屬礦產、水力和森林資源至為重要。金屬礦產,如鐵、錳、銅、錫、鉛、鋅等,在國內均具一定地位,並有鹽、磷等非金屬。水力蘊藏量佔全國的68%。黔、滇、川鄰界地區有相當規模的煤田,其中貴州為富煤省,居江南備省前列。川、黔2省還富天然氣。西南地區為中國第2大林區,木材蓄積量佔全國20%以上,僅次於東北。區內多山地,耕地佔全國比例最小。
⑥西北地區。耕地數量少,然宜農荒地廣,是中國重點墾區之一。草場遼闊,兼有乾草原、荒漠與高寒草甸等不同類型草場,牲畜種類多,是中國重要畜農業生產基地。林區分布星散,就面積論居全國第5位,而木材蓄積量則居全國第4位。能源種類齊全,蘊藏量豐富,除青海以外,其他四省區均為富煤省,其中又以新疆儲量居第1。水力資源佔全國的10%,黃河上游的青、甘、寧三省區水力資源尤為豐富。內陸盆地則是油田所在。阿爾泰山與祁連山有多種主屬礦產。柴達木盆地的鹽湖礦種多,數量大。

㈦ 中國地理自然資源的問題


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許多自然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少.
⑵內
中,美,加三國自然資源都容很豐富,但
中國
人均佔有量少,
美國
次之,加拿大最多.
日本
自然資源總量比三國少,由於人口密度大,人均佔有量更少.

認識我國資源形勢的嚴峻性;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探索新能源;使可再生資源不斷更新,非可再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㈧ 中國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背陸面海,海陸兼備。中國幅員遼闊,北起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50多),南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400附近),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0多),西至新疆帕米爾高原(東經730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國土面積中國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國西高東低三級階梯地勢的最高台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許多高山峻嶺,號稱「世界屋脊」。最高台階邊緣是昆侖山-祁連山-龍門山-大涼山。越過邊緣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級台階,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組成。越過中級台階的東緣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級台階,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閩粵丘陵組成。低級台階的東南邊緣多屬水深小於200米的淺海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國地形格局多以山脈為基線,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脈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全國可分為三大自然區:①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濕潤地貌區;②以風蝕、冰蝕與流水作用混營的西北乾旱地貌區;③以冰凍、風蝕作用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區。

疆界與四鄰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東有朝鮮,東北有俄羅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羅斯、哈薩克,西有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南有緬甸、寮國、越南。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環繞大陸邊緣的海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島嶼與海峽中國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海南島次之,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這兩個島各為中國的一個省。崇明島位居第三,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長山列島、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列島以及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都是中國的重要島嶼。這些島嶼及其所屬各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海峽自北起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瓊州海峽。

沿海海域中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5大海區。其中,渤海是中國內海。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的先島群島,南至巴士海峽。這片海區劃分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從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單元完整齊備。

中國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為12海里。領海基線採用直線基線法劃定,由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組成;領海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12海里的線。

中國的毗連海域為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毗連區的寬度為12海里。毗連海域的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24海里的線。

中國大地的地勢象四級階梯,自西向東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最高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許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

第二級階梯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構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海岸,地勢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這里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些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

第四級階梯就是再向東的中國大陸架淺海區。這里水深大都不超過200米,堆積著河流入海帶來的大量泥沙。

中國河流的總長度約22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條。全國徑流總量達27115億立方米,幾乎與歐洲的徑流總量相等。主要河流多發源於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國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的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內河運輸的大動脈。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地上地下有著許許多多的古跡文物。

中國還有一條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最早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的秦代,後來經過多次開鑿疏通,成為歷朝歷代的漕運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資經由這條河被運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過這條河去美麗的江南遊覽。現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國有眾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陽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鹹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

㈨ 中國的地理概況

山西地理

一、 位置

山西省地處我國黃河中游,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東鄰河北,西界陝西,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自治區。因地處太行山之西,故名山西。春秋時代為晉國故地,因而簡稱"晉"。

山西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4°36′-40°44′,東經110°15′-114°32′。

山西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北抵綿綿長城腳下。因外河而內山,故有"表裡山河"的美稱。

二、面積、地形

山西省南北長680多公里,東西寬380多公里,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從地圖上看,其輪廓呈由東北傾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整個地貌是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

三、主要山脈、河流

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有恆山、五台山,南有中條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有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條。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流經全省19個縣(市),流程965公里。目前,山西省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0.8億立方米,引黃入晉工程竣工後,將從根本上解決山西缺水問題,年引水總量12億立方米,向太原供水6.4億立方米,向朔州、大同供水5.6億立方米。

四、氣候特徵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屏障,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於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14°C之間。氣溫地區分布總趨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遞減。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山西自然資源

一、 植物資源

山西高等植物有160多科,3,000多種。南部、東南部以次生落葉灌木叢和落葉闊葉林為主的夏綠闊葉混交林地區。中部以中旱生的落葉灌木叢和針葉林為主。北部和西部是暖溫帶及溫帶灌木叢和半乾旱草原。野生經濟植物目前已知者有1,000多種。

二、動物資源

省內動物資源相當豐富,有陸棲脊椎動物400種,佔全國總數的19.12%,主要經濟動物有毛皮類20種,葯用類70種。有國家一、二、三類保護動物31種,佔全國保護種數的21.5%。其中一類保護動物有7種,褐馬雞為我國特有珍禽,是山西的省鳥。

三、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中,尚有可開發的後備土地資源262.9萬公頃,其中宜農面積30萬公頃,宜林面積97.2萬公傾,宜牧面積135.7公頃。目前山西正加快退耕還林步伐,力爭用5-10年左右的時間,將全省3000萬畝坡耕地和低產全部退耕還林,將現有的宜林荒山荒坡全部造林,使山西的生態環境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

四、礦產資源

山西蘊藏最為豐厚的是礦產資源。目前已發現的有120多種,探明儲量的53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有34種,煤、煤層氣、鋁礬土、耐火粘土、珍珠岩、鎵、沸石7種居全國位。煤炭儲量已探明的有2600億噸,佔全國煤儲總量的1/3,遠景儲量多,而且煤種齊全,煤質尤佳。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的特點,年產原煤3億多噸,為全國第一產煤大省。鋁礬土儲量約5億多噸,佔全國的1/3以上。鐵、銅、鈷、鎵等不僅儲量大,而且開發條件優越。山西的鐵礦已探明儲量有30億噸以上,居全國第四位。銅礦在全國居第三位。非金屬礦藏中,石灰石、石膏、長石、石棉、雲母、雲石、石墨、大理石、花崗岩等儲量也相當可觀。運城鹽湖的岩鹽、芒硝及白鈉鎂礬聞名全國。
山西的行政區劃:

截止2007年底,山西省省轄11個地級市,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85個縣。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太原市轄6個市轄區(杏花嶺區、小店區、迎澤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3個縣(陽曲縣、清徐縣、婁煩縣),代管1個縣級市(古交市)。市人民政府駐杏花嶺區新建路。

大同市轄4個市轄區(城區、礦區、南郊區、 新榮區)、7個縣(大同縣、天鎮縣、靈丘縣、陽高縣、左雲縣、廣靈縣、渾源縣)。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迎賓西路。

陽泉市轄3個市轄區(城區、礦區、郊區)、2縣(平定縣、盂縣)。市人民政府駐城區南大街。

長治市轄2個市轄區(城區、郊區)、10個縣(長治縣、長子縣、平順縣、襄垣縣、沁源縣、屯留縣、黎城縣、武鄉縣、沁縣、壺關縣),代管1個縣級市(潞城市)。市人民政府駐城區八一路。

晉城市轄1個市轄區(城區)、4個縣(澤州縣、陵川縣、陽城縣、沁水縣,代管1個縣級市(高平市)。市人民政府駐城區。

朔州市轄2個市轄區(朔城區、平魯區)、4個縣(山陰縣、右玉縣、應縣、懷仁縣)。市人民政府駐朔城區。

晉中市轄1個市轄區(榆次區)、9個縣(昔陽縣、靈石縣、祁縣、左權縣、壽陽縣、太谷縣、和順縣、平遙縣、榆社縣),代管1個縣級市(介休市)。市人民政府駐榆次區。

忻州市轄1個市轄區(忻府區)、12個縣(代縣、神池縣、五寨縣、五台縣、偏關縣、寧武縣、靜樂縣、繁峙縣、河曲縣、保德縣、定襄縣、岢嵐縣),代管1個縣級市(原平市)。市人民政府駐忻府區。

呂梁市轄1個市轄區(離石區)、10個縣(文水縣、中陽縣、興縣、臨縣、方山縣、柳林縣、嵐縣、交口縣、交城縣、石樓縣),代管2個縣級市(孝義市、汾陽市)。市人民政府駐離石區永寧中路。

臨汾市轄1個市轄區(堯都區)、14個縣(汾西縣、吉縣、安澤縣、大寧縣、浮山縣、古縣、隰縣、襄汾縣、翼城縣、永和縣、鄉寧縣、曲沃縣、洪洞縣、蒲縣),代管2個縣級市(侯馬市、霍州市)。市人民政府駐堯都區。

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區)、10個縣(聞喜縣、新絳縣、平陸縣、垣曲縣、絳縣、稷山縣、芮城縣、夏縣、萬榮縣、臨猗縣),代管2個縣級市(河津市、永濟市)。市人民政府駐鹽湖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