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非洲人文地理視頻

非洲人文地理視頻

發布時間: 2021-03-14 19:07:54

Ⅰ 簡述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徵

全稱阿非利加洲,位於東半球西部,歐洲以南,亞洲之西,東瀕印度洋,西臨大版西洋,縱權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時也是人口第二大洲(10.325億)。非洲東部和南部是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中部為剛果盆地。非洲為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東南部高,西北部低。
重要地形區: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東非高原、南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非洲屋脊)、東非大裂谷(地球的傷痕)。
非洲大陸海岸線平直,缺少海灣和島嶼(島嶼數量最少的大洲)。幾內亞灣是非洲最大的海灣,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最大的島,索馬里半島是非洲最大的半島。好望角地處大陸西南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分界處。
非洲大陸以熱帶氣候為主,氣候帶呈南北對稱性分布(以赤道為中央)

自己看著刪減。看看還有沒有要我補充的

Ⅱ 有沒有介紹全世界各個國家人文、地理、風光的視頻或記錄片

藍色星球 冰凍星球 地球最壯觀的景色 地球的力量 紐西蘭:神話之島 黃石公園 太陽系的奇跡 大堡礁 美麗中國 人類星球

Ⅲ 有沒有關於非洲人文地理,經濟發展,社

網路辭條:非洲,非常清楚。

Ⅳ 經典人文地理講述非洲黑人捕獵

非洲,全稱為阿非利加州。「阿非利加」是「陽光灼熱」的意思。非洲位於東版半球的西部,權赤道橫穿中部,絕大部分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羅陀海峽同歐洲相望。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著狹窄的紅海,並以蘇伊士運河為陸上分界。非洲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南北約長8,000公里,東西約長7,403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Ⅳ 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徵(從人文,工業,農業,城市,交通,資源,人口等來說)

非洲的工業農業都比較落後一點,人口也少。

Ⅵ 非洲的人文地理

1.經濟:
非洲分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但由於兩者之間的自然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有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常常將其作為兩個獨立的單元。
主要講一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它是黑色人種的發源地,也是目前和人最集中的地區,其中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之一,普遍存在日益嚴重的人口、糧食、環境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這一地區是受益最少的地區之一,面臨著不斷被邊緣化地威脅。
區域經濟特點: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經濟最不發達的區域,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因長期的殖民統治等原因,致使其獨立後經濟社會的發展仍然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落後的地區。近年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經濟增長率已達到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農業是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支柱部門,工業基礎薄弱,且多為農、礦原料的初加工。
2)區域內部發展差異顯著,按區位可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為東非、西非、中非、南非四個地區。從區域發展水平來看,南非最高,其次是西非、中非和東非,這在生產力分布上表現得十分明顯,形成了明顯差異。
人文發展與現狀:
1)政治地圖的演變:以前多為歐洲的殖民地,後來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風起雲涌,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2)高速增長的人口和復雜的民族:以黑色人種為主,人口增長快,人口的低齡化現象嚴重,同時人口分布極端不平衡。
文化:
非洲的語言約近千種,方言則更多,而大多數語言還沒有文字,靠傳教士和殖民地官員用拉丁字母或阿拉伯字母記錄這些口語。這也反映了非洲語言的孤立,在發展過程中尚停留在初級階段。從撒哈拉以南到南非之間,可分為三個語系:奈及利亞-剛果語系、科伊桑語系和尼羅-撒哈拉語系,其中奈及利亞-剛過語系佔90%以上。
宗教:
主要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主要是由移民被迫進入非洲而傳入的。

Ⅶ 非洲人文地理特徵(從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去說)

1.經濟:
非洲分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但由於兩者之間的自然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有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常常將其作為兩個獨立的單元。
主要講一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它是黑色人種的發源地,也是目前和人最集中的地區,其中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之一,普遍存在日益嚴重的人口、糧食、環境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這一地區是受益最少的地區之一,面臨著不斷被邊緣化地威脅。
區域經濟特點: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經濟最不發達的區域,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因長期的殖民統治等原因,致使其獨立後經濟社會的發展仍然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落後的地區。近年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經濟增長率已達到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農業是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支柱部門,工業基礎薄弱,且多為農、礦原料的初加工。
2)區域內部發展差異顯著,按區位可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為東非、西非、中非、南非四個地區。從區域發展水平來看,南非最高,其次是西非、中非和東非,這在生產力分布上表現得十分明顯,形成了明顯差異。
人文發展與現狀:
1)政治地圖的演變:以前多為歐洲的殖民地,後來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風起雲涌,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2)高速增長的人口和復雜的民族:以黑色人種為主,人口增長快,人口的低齡化現象嚴重,同時人口分布極端不平衡。
文化:
非洲的語言約近千種,方言則更多,而大多數語言還沒有文字,靠傳教士和殖民地官員用拉丁字母或阿拉伯字母記錄這些口語。這也反映了非洲語言的孤立,在發展過程中尚停留在初級階段。從撒哈拉以南到南非之間,可分為三個語系:奈及利亞-剛果語系、科伊桑語系和尼羅-撒哈拉語系,其中奈及利亞-剛過語系佔90%以上。
宗教:
主要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主要是由移民被迫進入非洲而傳入的。

自己從教材上找的資料,還有很多細節的東西沒有寫上來,如果有具體的疑問可以再問然後再幫你找找看哦~

Ⅷ 非洲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北非屬「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衣索比亞、版利比權里亞兩個獨立國家;
受殖民影響,基督教在非洲的傳播度很廣,信徒佔大部分;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6億多人口,90%以上是黑種人.
故選:B.

Ⅸ 非洲的人文地理

非洲是人類起源地之一。考古學的發現證明了這一點,而考古發現的地點本身也就成為旅遊者關注的旅遊點。尼羅河下游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尼羅河一帶就發展了灌溉農業。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推動了古埃及的天文學、歷法、數學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並留下了眾多的古跡,如吉薩的大金字塔中規模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繼埃及之後,北部非洲成為迦太基、希臘、羅馬等古代文明的重要地區。突尼西亞古城迦太基的遺址、古羅馬的斗獸場現已成為世界聞名的重要旅遊點或旅遊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也曾經歷石器、鐵器時代。在公元前8到6世紀,古代蘇丹建立了非洲內陸第一個文明古國——庫什國家。公元1~6世紀,建立了古代強國阿克蘇姆帝國,當時以及後來,還建立了其他一些古代國家。著名的辛巴威遺址(「石頭城」)是撒哈拉以南規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石頭建築群,它們是公元8~8世紀的遺物。1987年辛巴威政府在此建立了大辛巴威遺址博物館。
公元7世紀,西亞的阿拉伯人開始向非洲遷移,因而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在北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致北非逐漸成為阿拉伯文化的主要中心之一。北非許多城市中的清真寺等古代建築,成為旅遊者參觀的旅遊點或旅遊者參觀的對象。
在北非和東北非於中世紀進入封建社會的同時,撒哈拉以南一些地區也出現了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古代王國,如迦納王國、馬里王國、桑海王國,現今辛巴威境內的莫諾莫帕塔王國等。
中國和非洲自古以來就有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聯系。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我國和東北非、東非地區來往逐漸頻繁。宋朝以後,中國和東非沿岸的馬林迪、基爾瓦等城市有較頻繁的貿易往來。絲綢、瓷器等中國商品被運往非洲,而非洲的象牙和香料等物品被運到中國。至明初,著名的航海家鄭和曾率領船隊五次到達東非一些沿岸城市,中國和非洲的交往更加密切。現在東北非和東非一些博物館中藏有中國古代的物品。
從15世紀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相繼入侵非洲,最初主要通過各種手段從非洲掠取象牙等物品。後來,西方殖民者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他們擄掠黑人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其他地區,以換回原料運回歐洲。奴隸貿易延續了400餘年,使非洲喪失了1億多人口。19世紀70年代,歐洲殖民者對非洲進行瓜分,除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外,非洲其他部分完全淪為它們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大批非洲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宣布獨立,終於全部結束殖民主義在非洲的統治。但是由於長期的殖民主義統治,加上其他種種原因,除了少數國家經濟比較發達以外,絕大部分非洲國家經濟都不發達,不少國家甚至被認為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經濟的落後,資金的缺乏,給非洲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雖然非洲旅遊資源豐富,但旅遊業並不很發達,這不能不說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非洲的人口和民族構成十分復雜,有黑、白、黃三大人種。但以黑種人佔多數,它們主要分布於撒哈拉以南地區。赤道以南從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向東到衣索比亞高原東緣的廣大地區,分布著膚色近乎純黑的蘇丹黑人,而該地區以南廣大地區分布著膚色淺黑的班圖黑人。非洲的白種人主要是阿拉伯人,他們主要分布北非地區。黃種人數量不多,主要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
非洲的宗教主要是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原始宗教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北非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而東西非沿海地區和中南非地區盛行基督教。不同的宗教對於旅遊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於有關的宗教建築物風格的差異。伊斯蘭教地區多清真寺,盛行基督教的地區多教堂,這些差異在文化景觀上有明顯的反映。 尼羅河世界第一長河 湖泊有維多利亞湖 世界最底的湖 中間有直接最大的剛果盆地

Ⅹ 非洲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介紹

非洲
英文:Africa ,法文:Afrique ,葡文Africana
世界第二大洲,略小於亞洲,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5,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瀕大西洋,北為地中海,東臨紅海與印度洋,南部則為大西洋和印度洋匯流水域。
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其英文名為Africa。
對於Africa一詞的由來,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古時也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另一種傳說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里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
還有一種說法是africa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與地中海北岸希臘、羅馬相比,北非地區的陽光的確要灼熱得多。
此外,afri在是北非和迦太基人常見的名字,通常認為這和腓尼基語afar,「塵土」有關。但是1981年又有新的說法是該詞彙是源於柏柏爾人的詞彙 ifri,即「洞穴」,指代這一地區的穴居人。
不過在古羅馬人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迦太基人以後,不斷擴張,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這個名字的涵義才不斷的擴大。最初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里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後又泛指非洲大陸。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2-14 06:42 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 1 度2 4 分,北緯1 0 度2 7 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 0 度0 2 分,南緯34 度5 1 分),西至維德角(西經1 7 度3 3 分、北緯3 4 度4 5 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 度5 0 分、北緯3 7 度2 1 分)。面積3 0 2 0 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 0 . 2 %,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因赤道橫貫非洲的中部,有3/4的土地受到太陽的垂直照射,所以,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區終年炎熱,故稱為「阿非利加」,簡稱非洲。 「阿非利加」是希臘文陽光灼熱的意思。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佔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鬱郁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人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非洲陸地總面積近30,365,700平方公里(11,724,300平方里),南北約長8,000公里(5,000里),東西約7,403公里(4600里)。
海岸外與非洲大陸相關的島嶼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其他小一些的島嶼有東部的塞席爾(Seychelles)群島、索科特拉島(Socotra)和一些其他島嶼;東南部有葛摩(Comoros)、模里西斯(mauritius)、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島嶼;西南部的有亞森欣(Ascension)、聖赫勒拿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Tristan da Cunha); 西部有維德角(Cape Verde)、比熱戈斯群島(Bijagos Islands)、比奧科(Bioko)和聖多美與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島;西北部則有亞速群島(Azores)、馬德拉(Madeira)群島和加那利(Canary)群島。人口約683,021,000(1994)。
大陸幾乎被赤道一切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領土都位於熱帶地區之內,北臨北回歸線,南臨南回歸線。由於非洲西部呈大塊突出狀,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於赤道北部。 [編輯本段]吃飯的禮儀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
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食雞的時候,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了解為宜。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2-14 06:50
居民
1 0 億(2009年),約佔世界總人口1 5 %。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2 6 %,預計2050年將達20億人人口分布以尼羅河中下遊河谷、西北非沿海、幾內亞灣北部沿岸、東非高原和沿海、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南非的東南部比較密集,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還下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屬於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和白種人(歐羅巴人種)。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語言屬下列基本語系:蘇丹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佔全洲人口3 2 %,膚色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衣索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帶。班圖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佔全洲人口3 0 %,膚色淺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閃米特-含來特語系,屬此語系的阿拉伯人佔全洲人口2 1 %,佔世界阿拉伯人總數的6 6 %,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國。此外還有少數黃種人,如屬於馬來-波利尼西業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歐洲白種人僅佔全洲人口的2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區。非洲居民多信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天主教和基督教。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非洲沿海島嶼不多,大多面積很小,島嶼的面積只佔全洲面積的2 %。大陸北寬南窄,像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灣和半島。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 5 0 米。大致以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河口至衣索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 0 0 0 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 0 0 米以下,稱低非洲。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 8 9 5 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亞的死海北部, 長約6 4 0 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狹長的湖泊,水深岸陡,衣索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 5 3 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質構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響,水系較復雜,多急流、瀑布,按長度依次
為尼羅河(全長6 6 7 1 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尼日河、贊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東非裂谷帶。按面積大小依次為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查德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境內降水較少,僅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 5 0 0 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 0 0 毫米以下的地區佔全洲面積5 0 %。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一帶夏熱乾燥,冬暖多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極少,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它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乾旱,多屬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 [編輯本段]地形整個非洲可說是從狹長沿海地帶陡然升起的一片廣闊高原,由上古結晶岩塊構成。高原的東南部較高,然後向東北方向下傾。總體而言,高原可分為東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眾所周知的北非馬格裡布(Maghrib)地區,有兩個山區︰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人們認為這是伸入至南歐的山系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爾(Ahaggar〔Hoggar〕)山脈。高原的東南部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東部的龍山山脈(Drakensberg),南非東部高原的邊緣如陡坡般下傾。
本大陸最高點為乞力馬札羅(Kilimanjaro)山,海拔5,895公尺(19,340尺);最低處為吉布地(Djibouti)的阿塞爾湖(Lake Assal),低於海平面157公尺(512尺)。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東部的較高地區與西部和北部海拔較低的地方形成強烈的對比。
最高的廣闊高地在衣索比亞境內,部分地區超過4,600公尺(15,000尺)。往南,東非高原在肯亞境內是最高處,海拔在2,400公尺(8,000尺)以上;偶而有火山峰則更高,如乞力馬札羅山;肯亞山,海拔5,200公尺(17,058尺);梅魯(Meru)火山,高4,566公尺(14,978尺);埃爾貢(Elgon)山,高4,321公尺(14,176尺)。魯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脈有時叫作月亮山脈,其最高點為瑪格麗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公尺〔16,795尺〕),在剛果(金沙薩)和烏干達交界處,原先並非火山。高原從東非起向南延伸,常常還帶有雖非連續性卻名為急斜面者,尤其顯著的是在南非的龍山山脈,這里恩特嫩雅納(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納(Ntshonyana)達3,483公尺(11,425尺)高,以及蘇爾斯山(Mont-aux-Sources)為3,299公尺(10,823尺)高。

非洲地形圖
本大陸南部高原區的北面和西面的總趨勢是向剛果、尼日和尼羅河等流域的低地傾斜。唯一有900公尺(3,000呎)高度以上的大面積區是在重疊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中部,這里穩定的花崗岩形成阿哈加爾和提貝斯提(Tibesti)地塊。西非和喀麥隆的內陸高地由上古結晶岩石塊構成,也只在幾內亞的富塔賈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幾內亞高原達到相當的高度,後者還延伸至獅子山和賴比瑞亞境外,在奈及利亞喬斯高原(Jos Plateau)、奈及利亞和喀麥隆的阿達馬瓦(Adamawa)區域以及喀麥隆高地等處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濱和塞內加爾、甘比亞、伏塔以及尼日-貝努埃(Niger-Benue)河等處盆地均有廣闊的低地區域。蘇丹的達爾富爾(Darfur)高地區和喀麥隆山的高地原先均為火山活動所形成,也是造成東非的斷裂和火山活動的同樣張力的見證。
東非的裂谷體系構成本州最觸目最具特色的地形。與此形成相關聯的是火山性活動,從而造成東非大多數的高峰,包括乞力馬札羅山,該山雖靠近赤道,山頂卻終年積雪。大裂谷的西部仍時有地震和火山活動發生。在基武湖(Lake Kivu)東北面的維龍加(Virunga)山脈有周期性的噴發(約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約延伸6,437公里(4,000里),其路線由東非許多湖和鄰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標志出來。朝南,在馬拉維裂谷的邊沿可清楚看見這里有一大硬斷塊沿著平行斷層塌陷,構成尼亞沙湖(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長584公里(363里),寬卻從未超過80公里(50哩),湖最深處達704公尺(2,310尺)。裂谷沿著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達靠近莫三比克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從尼亞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納入魯誇湖(Lake Rukwa)、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次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的世界最深的湖)、基武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該裂谷的亞分支有姆韋魯(Mweru)湖和烏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數沿大裂谷路線出現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們一般都非常深,與峽灣極為相似。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維多利亞湖,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占據海拔1,134公尺(3,720尺)高原上的一個淺凹窪,該高原位於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間。湖最深處僅82公尺(270尺),但面積卻達69,485平方公里(26,828平方里),是次於裏海和蘇必列湖的世界第三大湖。

東非大裂谷的成因:從成因來看,它是在一千多萬前,地殼發生巨大斷裂形成的斷層陷落帶,根據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認為世界斷裂帶就是陸塊分裂的地方,東非裂谷是地幔熱對流的上升流不斷上升而形成的,由於上升流的上升作用,使東非的地殼抬高為高原,由於上升流向兩側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谷帶。東非裂谷現仍以2—4CM/年的速度擴張。

東非大裂谷的分布:東非大裂谷是世界陸地上最大的斷裂帶,被稱為地球上的傷疤,它經過的大致路線是希雷河河口---馬拉維湖後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經納特龍湖(坦尚尼亞北部邊境)--圖爾卡納湖(肯亞北部邊境)--阿巴亞湖(衣索比亞境內)--阿薩爾窪地(曼德海峽附近)--紅海—亞格巴灣(亞喀巴灣)--死海、約旦地溝;西支經坦葛尼喀湖—基伍湖—阿明湖—蒙博托—阿伯特尼羅河谷地。
東非大裂谷的基本特徵:
a.東非裂谷是由許多裂谷形成的,裂谷的寬度一般是50-60KM,最窄處也只有30KM,最寬處也不過70KM,谷底與兩側高差平均500-800M,最大可達2000M,有的兩側呈階梯狀下降。
b.裂谷低地由於寬度大在局部看來是廣闊的平原,在地貌上不具備溝或谷的特徵,大部分為平坦的平原地形。
c.裂谷帶兩側分布了一系列的火山和面積不等的熔岩高原,著名的火山有乞力馬扎羅山,為非洲的第一高峰,又近於赤道,故被稱為赤道雪峰。尼臘貢戈火山它的頂部有長300M,寬100M的火口湖,湖中全是沸騰的岩漿,常年如此。
d.谷底多成串的、狹長的並且教深的湖泊,這里有大小湖泊30個,集中了非洲的大部分湖泊,大多為南北狹長的湖泊,其中較深的湖泊是坦葛尼喀湖,
e.它是世界第二大湖泊。東非也是世界上地震最強烈,最頻繁的地區。
[編輯本段]水系
非洲的水系主要由尼羅河(赤道向北)和剛果河(中非)流域主宰,總計灌溉非洲近1/4的土地面積。在此兩大河流之間的分界處之南是一些大的淡水湖。滿布島嶼的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也是尼羅河主要的蓄水庫。坦干伊喀湖和尼亞沙湖是在非洲大裂谷體系的深谷中形成的一串湖泊中最大者,西非的尼日河和南部的尚比西(Zambezi)河以及橘河連同它們的支流構成非洲其餘外部水系的大部分。北部的查德(Chad)湖和南部的奧卡萬戈沼澤地(Okavango Swamp)均在非洲兩大內陸盆地之中。
尼羅河流域
尼羅河約長6,650公里(4,132哩),是世界最長的河流。它從維多利亞湖流來,稱作維多利亞尼羅河,流入艾伯特湖,由此又成為艾伯特尼羅河。再往北則為傑巴河(Al-Jabal)。由此在接納了幾條支流之後,它又成了白尼羅河,最後,尼羅河終於注入地中海。它的主要左岸支流為加札勒河(Al-Ghazal),最大的右岸支流為索巴特(Sobat)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Atbara)河。由於尼羅河有許多湍灘、瀑布,因而從源頭至河口水流極快,其右岸支流亦如此。這種情況尤以青尼羅河為最,它從海拔約1,800公尺(6,000呎)的衣索比亞高原的塔納湖(Lake Tana)流出之後,一直流在陡峭的峽谷之中。沼澤地也夾雜在河道之中。其中最大者為蘇德(As-Sudd)沼澤,是一個廣闊的漂浮沼澤蘆葦地,多數為紙莎草。
河流體系現在均由坐落在尼羅河本身或其支流上的一系列堤壩控制;其中最大者是在尼羅河主流上的亞斯文高壩。
尼日河流域
尼日河流域是西非最大的河流流域。尼日河源自幾內亞山脈,通過奈及利亞南部的尼日河三角洲入海,約長4,160公里(2,600哩)。河道中有幾處為湍流所截,雖然其中有些湍流(如馬利的巴馬科〔Bamako〕的下方)被水壩所圍成的水庫淹沒。
尼日河在奈及利亞接納從左岸流入的最大支流貝努埃河。來自陶莎(Taoussa)的尼日河下遊河谷和貝努埃河谷均為斷層盆狀窪地,其歷史可追溯到早期白堊紀。原先,尼日河中游是同尼日河上游分離的,後者流入一個內陸湖,殘餘部分現在形成尼日內陸三角洲。尼日河中游往南流入海;其河谷向上游源頭侵蝕,最後開辟內陸湖並將尼日河中游與上游連接起來。
剛果河流域
剛果河流域總面積約3,456,000平方公里(1,335,000平方哩),是一個廣闊的淺窪地,由一系列大階梯上升至幾乎成一圓形的高地邊緣,河流從高地切出一個狹窄的出口流入大西洋。
剛果河長約4,669公里(2,900哩)。其許多瀑布和急流如同尼羅河一般使河谷很快失去高度。其河道常被峽谷所阻隔。最著名者是在基桑加尼(Kisangani)的博約馬瀑布(Boyoma〔Stanley〕Falls),這里河水騰越成一個弧形向西流去;事實上博約馬瀑布最多不過是一連串不均勻地分隔開的湍流,亦無多大高度,沿河延伸97公里(60哩)。在基桑加尼下游,剛果河首先與從右面來的烏班吉(Ubangi)河匯合,然後又有從左面匯入的開賽(Kasai)河,該河在其灌溉的盆地規模上可與烏班吉相匹敵。在與開賽河匯流的下方,河的主流在一個深峽谷中穿過克里斯塔爾(Cristal)山,峽谷的一處伸入至馬萊博湖(Malebo〔Stanley〕Pool),這是一潭淺湖,長35公里(22哩),寬23公里(14哩)。剛果河通過一個沼澤似的河口灣入海,灣口約有10公里(6哩)寬。
贊比西河流域
贊比西河長約3,500公里(2,200哩),流域面積約1,200,000平方公里(463,000平方哩)。有無數瀑布,最壯觀的當數維多利亞瀑布。這些瀑布之後,河流蜿蜒於由玄武岩劈成的一些深谷,在流往一片寬廣的谷地後,進入約26公里長的卡里巴峽谷(Kariba Gorge)。兩條主要支流卡富埃(Kafue)和盧安瓜(Luangwa)雙雙流經峽谷,在卡里巴下游處從左側與贊比西河匯流。贊比西河主流入海口處是一個寬約60公里(37哩)的三角洲。
橘河流域
橘河是南非最長的河流。幾乎橫貫該國東西領域,其全程始於東部高地,流經西部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窪地注入南大西洋。其主要支流瓦爾(Vaal)河是其北部的一個主要源頭;兩河共有2,093公里(1,300哩)長。連同該洲的其他主要河流,橘河-瓦爾河體系其共有的特點是在其全程中要越過無數的斜面坡度。最大的落差發生在奧赫拉比斯瀑布(Augrabies Falls)。
查德流域
查德流域構成非洲最大的內陸水系區。查德湖是一大潭淡水,平均水深約1.2公尺(3.5∼4呎),位於盆地中央,但並非其最低部分。查德湖由3條主要河流的水匯合而成,它們是科馬杜古約貝(Komagu Yobe)河、洛貢(Logone)河和沙里(Chari)河,但是由於水被各河流的排水系統所截,所以情況處於危急之中。湖的面積和深度根據氣候條件每年都有所變化,平均面積約9,840∼25,760平方公里(3,800∼9,950平方哩)。
還有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
[編輯本段]土壤
總體而言,非洲大陸的土壤可分為5或6大類。其中有漠質土、沙漠邊緣的栗鈣土型棕鈣土、黑鈣土狀的土壤(深黑色、富於腐殖質和碳酸鹽的土壤),這種土壤可見於自蘇丹西向至尼日河中段彎曲處的栗鈣土型棕鈣土緊南面,東非、尚比亞、辛巴威和南非也可見這種土壤。此外,常歸於黑鈣土類的黑土可見於迦納的阿克拉(Accra)平原,在熱帶時濕時乾地帶和赤道氣候地帶有熱帶紅土和磚紅壤(淋溶的紅色含鐵土壤)、在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和南非的開普區可見地中海土壤。
漠質土以缺乏有機物質為其特徵,它的化學風化作用因缺水而受抑制,其表面或緊貼表面覆蓋的一層可融鹽也起了抑製作用。
在臨近沙漠的半乾旱地區,雨量的增多使草類植被較為繁茂,結果岩石卻比在沙漠中更易風化,從而產生了發育較好的栗鈣土型棕鈣土且含較高的腐殖質。正是由於含有腐殖質,根據它們的含量,使土壤呈淺褐色或深褐色的特徵。栗鈣土亦與漠質土有別,因為它們吸收了足夠的水分以沖洗掉表面上或緊貼其下的淤積鹽。
黑鈣土的一個可靠的特徵就是在地表層下存有碳酸鈣,有時也伴有硫酸鈣,在所有可溶化的鹽分都被沖洗掉後,這種碳酸鈣仍然遺留了下來。與它們歸入同類的是黑土,盡管其黑色並不一定是因為腐殖質的高含量而可能要歸因於某種礦物的存在,如在迦納的阿克拉平原的黑土壤就是這種情況。
多數的熱帶土壤顏色從黃、棕至紅色均有,紅色反映有氧化鐵的成分,是化學風化的結果。
地中海土壤一般缺乏腐殖質,與其說是因為土壤上缺乏植被覆蓋所致,不如說是因為將植物質變成腐殖質的化學進程緩慢所造成的。溫度最低時降雨量很少,拖延了化學風化。有這種土壤的區域因地面高低不平也使成熟土壤的發育趨於困難,除在峽谷底外,由於平坦之處不夠寬闊,無法使成土(母體)的材料留存並就此充分風化。
土壤問題
要使漠質土能種植作物,就必須予以灌溉,如同在北非的沙漠邊緣上那樣,它們過多的含鹽量或鹼性也必須予以減少。與漠質土相比,栗鈣土型棕鈣土則較易處理,在灌溉之下也較有生產力。黑土多有顯明的團塊結構,有時很難犁耕。雨季時,阿克拉平原的黑土壤膨脹起來,變得很滑溜,而在旱季時它們又皺縮起來並碎裂得使人們說它們似乎在自犁。熱帶紅土則需予以謹慎處理。盡管它們上面有極繁茂的植被,但是高溫加上濕氣使有機物質迅速腐爛並使腐殖質保持低含量。如果土壤長久地受風吹雨打,侵蝕作用是個恆久的威脅;只有倍半氧化物保持在表面下,土壤才能維持可耕性。
[編輯本段]氣候
非洲的氣候極大地受其橫跨赤道兩側的位置影響。南北熱帶區的氣溫全年多半時間都很高,但是山地的高度和沿岸帶的海洋潮流影響都可使高溫有所緩解,例如,涼爽的本吉拉洋流(西南)和溫暖的莫三比克洋流(東南)。
氣候區
全洲分為8個氣候區。它們是︰熱沙漠區、半乾旱區、熱帶乾濕季區、赤道區(熱帶潮濕區)、地中海區、副熱帶濕潤海洋區、暖溫帶高原區和山區。
熱沙漠區有常受乾燥的熱帶大陸氣團影響的撒哈拉沙漠和喀拉哈里沙漠;還有北肯亞-索馬利沙漠,其乾燥主要是由於全年都有穩定性質的海洋氣團通過這里。這種海洋氣團的穩定作用是由於它們經過近岸的陰涼水域所形成的。沙漠氣候除了乾燥外還以月平均氣溫高為特色,但是日氣溫幅度要比全年月平均氣溫的上下幅度更大。
半乾旱氣候區是沙漠區的邊緣地帶,包括尚比西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它們與真正沙漠區的差別是,在其季節性變動過程中,它們正好處在熱帶輻合區,因此能接受較多的降雨量。氣溫與沙漠區雷同。
熱帶乾濕季區常常被稱為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該區佔有本洲總面積略少於一半的土地,從半乾旱區向赤道延伸。本區氣候最大的特點是其季節性的降雨。在大太陽時期,海上氣團產生可長達6個月的降雨──雨季的長短要看是否離赤道近。其他的月份則均乾旱。在少數地方,例如在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海濱──太陽不大時也少量降雨。同沙漠和半乾旱氣候區一樣,月平均氣溫也不如日氣溫變化大。西非的太陽暗淡時期與哈麥丹風季相一致。哈麥丹風是一種暖和、乾燥、常帶大量沙塵從撒哈拉南部刮出的東北風或東風。
赤道或熱帶潮濕型氣候區的氣候是非洲最潮濕的類型。有兩個高峰降雨期與熱帶輻合區的兩次過境相吻合。由於赤道氣候型的地區經常被溫暖的海洋氣團所覆蓋,它們每月、每日氣溫的變化不如在熱帶潮濕乾燥地區的變化那樣明顯。
有時在赤道氣候律動中發生顯著變化,例如,降雨可隨季風來臨,第二個雨季幾乎就不存在。但是最顯著的反常現象可在西非海岸看到,大約在迦納的三尖角(Cape Three Points),向東至貝南,在這里,雖然普遍呈雙峰降雨態,全年降水量卻不及1,000公釐(40吋)。
本洲的極北和極南部的氣候是乾旱夏季副熱帶型或地中海型。只在冬季降雨(北非為12∼1月,非洲南部為6∼7月),盡管在某些地方可能在秋季降雨(北非9月,非洲南部4月)。月平均氣溫比熱帶氣候低,冬季時下降至10℃(50℉)左右,夏季(北非6∼7月,非洲南部12∼1月)氣溫有時可超過熱帶氣候型的溫度。明凈的藍天為其特色。
副熱帶濕潤海洋性氣候只限於非洲東南海岸。該區特點是全年都有降雨,但降雨量以夏季為最大。南非的納塔爾(Natal)南部的冬季降雨較為顯著,氣溫則略低於北部。因而,在伊利莎白港有6個月溫度低於17℃(62℉),而在德班(Durban)月平均氣溫未曾低於18℃(64℉)。
非洲南部的高草原(Highveld)屬暖溫帶高地氣候區。其降雨狀況類似熱帶潮濕和乾燥氣候區,但氣溫受高度影響而大大地降低,例如,在賴索托有時就發生霜凍現象。近海濱的氣候則顯示出海洋性的特點,並有冬季降雨的現象。
山嶽氣候區包括衣索比亞高山區和東非湖區。從某方面說,類似暖溫帶高原氣候,只是氣溫較均衡,高峰頂上的氣溫低些,有時還要降雪,諸如吉力馬札羅山。降雨情況與鄰近低地區域相似。
[編輯本段]植物
非洲植物的成長受降雨、氣溫、地質和土壤種類等相互作用的直接影響;還因意外的火災、人類的種植、放牧、牲畜的吃草等而進一步減產。全非洲的陸地總面積中,森林約佔1/5;林木區、灌木叢林、草場和其他叢林等約2/5,餘下的2/5為沙漠及其延伸出去的邊沿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