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長江

人文地理長江

發布時間: 2021-01-24 14:04:49

『壹』 中國南方人文地理環境

南方地區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其中熱帶季風氣候為全年高溫。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台灣火燒寮為全國「雨極」,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東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受台風影響大。冬季氣溫在0度以上。雷州半島,雲南和台灣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雲南,廣東,海南,台灣受寒潮影響小。
南方地區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有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南嶺地區岩漿岩分布廣泛;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又被稱為聚寶盆)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區,山間「壩子」是當地主要的耕作區;橫斷山脈和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貳』 尼羅河.長江.密西西比河 三地人文地理特徵

尼羅河是非洲水最豐富的河流以及世界最長的河流;長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發源於唐古拉山,最終注入東海,是世界第三大長河;密西西比河位於美國,是世界第四大長河。

『叄』 填表對比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三角洲自然人文地理特徵

東北地區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黑土,土地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專河流較少;煤、屬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人少地多;一年一熟;作物主要有玉米、春小麥、大豆;重工業為主。
長江流域: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水稻土和紅壤;土地破碎;河網密布;有色金屬資源豐富;人多地少;一年兩熟到三熟;作物水稻、油菜;輕重工業都發達。
珠江三角洲:基本同長江流域;不同就是輕工業為主。

『肆』 長江文化是什麼

長江文化指的是以長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優勢,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內歸趨性文容化體系,是長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結的總和和集聚,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這些地區是長江水系的幹流或支流流經區,在文化體繫上同屬中國南方文化體系。
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支主體文化。雖然,它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形式、作用和歷史發展進程,但卻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乾的。在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它們既相互沖撞、相互對抗,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是兩支平行發展的、並駕齊驅的文化系統。這種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的文化聯系,在血緣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統一體,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基礎,使大一統的中華文化呈現出絢麗多姿的色彩,並給周圍的海外文化以深遠的影響。

『伍』 介紹長江(地理,歷史,文化)300

長江復(the Changjiang River)(changjiang)中國第一長河制,全長6,300公里(3915英里);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尼羅河與亞馬遜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流域總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9600餘億立方米。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
長江水系的幹流或支流流經區,在文化體繫上同屬中國南方文化體系。長江文化是一種以長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優勢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具有認同性、歸趨性的文化體系,是長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結的總和和集聚。從其生存空間來說,除傳統所謂的長江流域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七省二市外,還應包括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這不僅因為這些地區是長江水系的幹流或支流流經區,而且在文化體繫上也同出一轍,同屬中國南方文化的體系。因此,我們可以說,長江文化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體。

『陸』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以南,

地理上的江南即廣大長江以南地區,而文化上的江南是指具有溫婉秀麗的特點的地區,文化江南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狹義的江南是指以蘇州、杭州為核心的蘇南浙北皖南地區

『柒』 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人文地理特徵

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揚子准地台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系列斷陷盆地,後經版長江切通權、貫連和沖積後,形成現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整體。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堊系―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流水沖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中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同時該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等。

『捌』 誰能幫我講解下,黃河長江流域的環境和人文

長江、黃河流域自然地理情況對比
基本概況和地形地貌對比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全長6300餘km,總落差5400m左右,橫跨中國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級巨大台階:第一級 階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橫斷山高山峽谷區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級階梯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級階梯由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流域內的地貌類型眾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據統計,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84.7%,平原佔11.3%,河流、湖泊等水面佔4%。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約古宗列盆地,幹流河道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包括內流區4.2萬km2)。與其他江河不同,黃河流域上中游地區的面積占總面積的97%;長達數百公里的黃河下遊河床高於兩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積只佔3%。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差別很大。從西到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

氣候水文情況的對比
長江流域氣分別屬於青藏高寒區、西南熱帶季風區和華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中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面積約占流域的2/3。青藏高寒區大部分地區風大、氣溫低、空氣稀薄、垂直差異大;西南熱帶季風區冬暖夏涼、四季如春;華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明顯交替,四季分明。流域內的降水,大都以降雨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約1100mm, 降雨空間分布趨勢為由西北向東南遞增;時間分布多集中在5-10月;約佔全年70%--90%以上。
長江流域水文與降水相適應,青藏區徑流補給有一半左右來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區與華中區徑流補給主要來自降水。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約9616億m3,僅次於亞馬遜河和剛果河,居世界第三位。長江幹流懸移質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自直門達971萬t,沿程遞增至宜昌為53000萬t。宜昌以下有所減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為47200萬t。

黃河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總的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最多的是流域東南部濕潤、半濕潤地區,如秦嶺、伏牛山及泰山一帶年降水量達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乾旱地區,。流域內大部分地區旱災頻繁,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遍及數省、連續多年的嚴重旱災,危害極大。流域內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4萬km2,其中年平均侵蝕模數大於5000t/km2的面積約15.6萬km2。流域北部長城內外的風沙區風蝕強烈。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態環境繼續惡化,阻礙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且大量泥沙輸入黃河,淤高下遊河床,也是黃河下游水患嚴重而又難於治理的症結所在。
黃河的突出特點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m3,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居我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於長江、珠江、松花江。流域內人均水量593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5%;耕地畝均水量324 m3,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7%。再加上鄰近地區的供水需求,水資源更為緊張。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二、對長江、黃河流域自然地理情況的分析
通過對兩個流域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地形方面二者沒有明顯的差異,從西到東大致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海拔由西向東逐漸降低。但是在共性中還有不同之處,黃河流域途徑高原、山地較多,丘陵和平原地區很少,而長江地區丘陵平原地區多於黃河流域。這樣的地形因素差異導致了人口、文化、經濟的情況。
黃河流域的氣候主要為乾旱的大陸性氣候,降水少,為黃河流量的補給相對較少,導致流量較小,另外黃河途徑的地區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因此導致黃河含沙量較大。而長江流域的氣候多為濕潤的亞熱帶的季風氣候,降水較多,加上支流數量多,流量大,因此對河流流量的補給較多。無論是河流的流量、含沙量還是流量的年際變化,二者都有極大差異,這種差異對農業、工業、旅遊業、運輸業等行業有很大影響。總體來說,一個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會導致其他更多要素的差別,而自然地理上總體的差異會對人文地理有直接的影響。
三、對長江、黃河人文地理情況的對比
長江流域人口長江流域橫跨中國的西南、華中和華東三大經濟區,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34%,其中農業人口3.22億,占流域內總人口的78%。
長江流域產業長江流域自然條件優越,歷史發展悠久,人口稠密,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城鎮建設發展全面,是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1995年全流域工農業總產值37965億元,佔全國的34%,其中工業總產值31594億元,佔83.2%,農業總產值6371億元16.8%。長江全流域設有城市186個,其中人口超過200萬人的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4個。上述四個中心城市已成為綜合性的工業基地,還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產特色,聯系著自己腹地的各種城市載體和城市帶,擁有眾多的鋼鐵、有色金屬、機械、石油化
工、電力、紡等工業基地。
據1990資料統計,黃河流域人口9781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8.6%。耕地面積1.79億畝,佔全國的12.5%。黃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國農業經濟開發地區。上游的寧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黃灌區都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目前黃河上中游地區仍比較貧困,加快這一地區的開發建設,盡快脫貧致富,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重心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意義。歷史上黃河流域工業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業、基礎工業基地和新興城市,為進一步發展流域經濟奠定了基礎。能源工業包括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目前,原煤產量佔全國產量的一半數以上,石油產量約佔全國的l/4,已成為區內最大的工業部門。鉛、鋅、鋁、銅、鉑、鎢、金等有色金屬冶煉工業,以及稀土工業有較大優勢。
四、對長江、黃河流域人文地理情況的對比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清晰看出長江與黃河流域人口數量和經濟水平上的差異,在這樣人口和經濟差異現象背後是與兩個流域之間自然地理差異有關。首先是地形地貌因素的影響,黃河流域途徑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地勢高,地形相對崎嶇,土質疏鬆,多黃土和泥沙覆蓋。該地形地貌情況導致居住和農業、工業用地較少,不利於人類活動和經濟的發展。而長江流域則是丘陵、山地為主,人們居住在山間平原和丘陵地帶,既可以方便居住,又利於生產活動與出行,因此居住人口相對較多,經濟較為發達;其次是河流的水文因素的影響,長江流域水量大,含沙量較少,河面寬,利於農業灌溉,造船工業,運輸業,旅遊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人口的增長,人口又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五、結論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長江、黃河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自然地理的差異對人文地理方面的差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其人口、城市、經濟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影響。然而人文方面的因素又反作用於自然地理,間接的影響自然地理因素,對其造成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玖』 求幾部CCTV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 如「敦煌」「話說長江」這種的

夢斷樓蘭

『拾』 長江文化的長江文化

在「多來元一體」的中華源文明中,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無疑是兩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雖然,它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形式、作用和歷史發展進程,但卻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乾的。在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它們既相互沖撞、相互對抗,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是兩支平行發展的、並駕齊驅的文化系統。這種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的文化聯系,在血緣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統一體,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基礎,使大一統的中華文化呈現出絢麗多姿的色彩,並給周圍的海外文化以深遠的影響。
長江文化是一種以長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優勢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具有認同性、歸趨性的文化體系,是長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結的總和和集聚。從其生存空間來說,除傳統所謂的長江流域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七省二市外,還應包括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這不僅因為這些地區是長江水系的幹流或支流流經區,而且在文化體繫上也同出一轍,同屬中國南方文化的體系。因此,我們可以說,長江文化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體。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