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情地理

中國國情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4 07:20:57

① 地理題,中國「未富先老」國情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歷史必然的進程,只要生育率下降,就必然會經歷這一過程。無論中國是否放開計劃生育,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方向都已無法逆轉。在中國,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女性普遍參加社會工作,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子女養老的需求大大降低,這都會影響生育觀念。再過30餘年,中國人口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會是60歲以上的老人。
作為當初急劇調整生育行為的後果,中國格外迅速地進入人口的老齡化過程。這一過程要求中國格外迅速地把所謂「過剩」的活勞動轉換為「資本」,用以維持未來老齡社會的可接受的生活水平,但是中國已經沒有足夠時間來實現這樣一種迅速轉換了。
同時,長期高估生育率、低估老齡化程度,導致人口政策未能及時調整,也是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的重要原因。以往中國生育率被嚴重高估,老齡化程度相應被低估。對低生育率的認識迷茫,導致對人口基礎數據的過分懷疑和否定,人口形勢的誤判必然會誤導決策,貽誤生育政策調整的時機。過去30年,政府控制人口數量的一手很硬,而應對人口老齡化這一手則要軟得多,更沒有明確由誰來負責。這種政策上的不對稱,潛藏著人口老齡化失控的風險。如果不能立即採取有力措施應對,貽誤政策調整時機,未來的人口老齡化將更為嚴重、更難應對。

中國地理方面的國情,有哪些特點

一個國家的國情,包括它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地理環境的基本情況,是國家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地區也有本地區的特點。從本國國情的實際出發,才能對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方針政策,才能對學生進行有具體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地理教育,特別是本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與國情有關,但是我們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實材料都說成是國情,而是要善於在地理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概括出本國國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時,要注意克服兩種偏向:一是只講祖國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而不講自然條件方面的不利因素、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容易產生盲目樂觀、坐享其成的依賴思想。二是只講自然條件和經濟建設方面的不利因素,簡單地從人均數字進行比較來說明中國的落後,這又容易使學生失去民族自尊心,對祖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

我們認為,國情教育應該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反映祖國的地理面貌,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自然環境的優缺點,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奮斗目標,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願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而獻身的精神。



中國地大物博,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南北跨緯度近50°,大部分國土在溫帶和亞熱帶;東部廣大地區,夏季雨熱同期,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並且海陸兼備,有廣闊海域、綿長的海岸線和許多終年不凍的優良海港。這是我國地大的優勢。不足之處是山區的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沙漠、戈壁、石山、冰川等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佔了相當大的面積;平原僅佔全國面積的12%,平原適宜農業耕作,也是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的地區。

我國地形多樣,山川壯麗,有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雪山連綿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等山脈,有奔騰澎湃的長江、黃河等大河,有寬廣遼闊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有風光秀麗的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黃山等風景名勝區;還有萬里長城、京杭運河、秦陵兵馬俑等歷史文化古跡。這些都是祖國的驕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二

中國資源和物產比較豐富,是指我國資源和工農業產品的絕對數量和品種而言,並且要以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觀察。舊中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制度下,生產力受到束縛,技術水平很低,資源不清,生產落後。像礦產資源中的石油、稀有金屬、稀土金屬等礦藏,過去我們就所知很少。我國甚至被稱為「貧油國家」。舊中國號稱「以農立國」,糧食最高年產量卻只有1.5億噸,棉花84.9萬噸。一遇災年,就野有餓莩,大量飢民流離失所。現代工業生產就更少得可憐,舊中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的最高年產量:布27.9億米,鋼92.3萬噸,原煤6188萬噸,原油32萬噸,發電量60億千瓦小時,金屬切削機床5390台,無法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許多工業製造品,要依靠進口。出口產品主要是價格很低的農礦等初級產品。當時,有人說我國「地大而物不博」,這是符合舊中國生產水平和經濟狀況的。

新中國建國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並提高了科學技術水平。地質勘探證明,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168種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其中151種已探明一定儲量資源量,為國家工業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注1)。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煤炭和一部分非金屬礦的探明儲量都居世界前列,石油地質儲量前景廣闊。中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資源大國之一。同資源貧乏和資源單一的國家相比,我國基本上可以依靠自己的資源來建設自己的國家,這是我國國情的一大優勢。當然,我們還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把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利用好。

盡管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建國40多年來,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得到很大發展。

現在,我國已建成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1995年煤、鋼鐵、電力、石油、紡織等工業的生產能力,比1949年增長了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倍,同時還建立了汽車、電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工業等新的工業部門。許多重工業產品的年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如鋼居第二,原煤居第一,總發電量居第四,紡織品、電視機、自行車均居第一。這些工業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並且有大量出口。1995年,我國出口貿易達1482.7億美元,其中機電、紡織品等工業製成品占出口比重的85.6%。出口超過進口167億美元(注2)。

農業生產,由於興修水利、推廣良種、使用化肥和農業機械等措施,40多年來,糧食產量增加了3倍,棉花增加了10倍。現在,糧食、棉花、肉類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年輕的人民共和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證了12億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這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成就。現在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是有具體內容和物質基礎的。

但是,目前資源的利用不完全合理,有些資源遭受掠奪式的開采,浪費、破壞嚴重,如在礦區亂建小煤窯、亂採金屬礦物,使礦產資源受到不應有的損失;濫伐森林,不注意撫育更新,使原來的林區成為荒山禿嶺;有些開發區,亂佔耕地,任其荒蕪而不利用;許多缺水地區,不注意節約用水和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加劇了水源供應的緊張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和保護各種資源,這是我們賴以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人口眾多,是中國突出的國情。1995年末,全國人口為12.1億(未含台灣省和港澳地區),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2%。

眾多的人口,雖然為國家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人口增長過快、過多,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影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也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降低人口增長率方面取得很大成績,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20.98‰降至1995年的10.55‰。但是每年增加的人口,仍在1200萬以上。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億噸增加到1995年的4.65億噸,增長了3倍多,但人口由1949年的5.4億增長到1995年的12億多,也增長了1倍多。因此人均糧食產量由209千克增加到384千克,僅增長89.1%。

我國現在所推行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就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的。教育學生知道我國人口眾多、人口素質還較低的國情,就能自覺宣傳和推行國家的人口政策。就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來看,4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從1995年10月全國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看,全國人口接受教育的狀況是:每10萬人中大專以上的2065人,高中8282人,初中27283人,小學38441人(注3)。此外,我國尚有文盲1.45億人。人口文化素質不高,制約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所以國家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注4)。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豐富的資源若按全國人口平均分配,則人均資源的佔有量相對不足,這一基本國情同時需要使學生有足夠認識。例如,我國耕地、森林、草原面積的絕對數字,都居世界各國前列。但是,人均佔有的耕地、林地的數量,分別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33%和20%(注5)。認識這一國情的目的,在於增強學生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這方面國情教育時,不應只是舉出我國人均佔有某些資源的數字少,在世界各國中名次居後而喪失自信;重要的是要科學地、客觀地認識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針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特點,分析原因,找出克服這一弱點的途徑,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多年來,我國政府先後制定和推行了人口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礦產資源保護法等等,既要設法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又要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經濟效益,減少對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自然資源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可再生資源的礦產類。它們總是用一點少一點。我國煤礦的總儲量和人均佔有量均居世界前列,按照1955年產煤12.98億噸來計算,幾百年就要采完,其他礦產可供開採的年限更短。這不僅是中國一國的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有:(1)開發新能源,利用核能、太陽能、氫能等來代替現在消耗量巨大的石油、煤、天然氣等礦產燃料,這需要我們提高有關這些方面的科技水平。(2)尋找新礦源,增加礦產的後備儲量,如我國近年在沿海大陸架、內陸塔里木盆地都找到新石油儲藏地,就是例證。(3)利用新材料代替舊材料,如用光導纖維代替銅線;利用新型塑料、陶瓷代替某些金屬材料等等。這些都需要努力發明創造。(4)合理利用現有礦產資源,並注意綜合利用,以減少浪費,等等。

另一類是可再生資源和可循環利用資源,像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等等。它們如利用、保護得當,可以反復利用。但是,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的總量無法增多,如果遭到污染和破壞,可以利用的數量就會減少。人口增加,人均佔有量也就減少。例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949年約為0.2公頃(合3畝)。40多年來,由於人口增長一倍,耕地不斷被占,近年平均每年減少耕地30萬公頃~40萬公頃。1995年,人均耕地減少到不足0.1公頃(合1.2畝)。今後人口繼續增長,人均耕地佔有數還會降低。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否則有限的耕地就無法養活無節制膨脹的人口。

同時,我們還要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充分發揮其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是在耕地逐年縮小的情況下,不斷增產的。關鍵是改變並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倡科學種田,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興修農田水利設施,增加農業投入等。今後,提高農業生產的潛力還很大。現在我國糧食年產量居世界首位,1995年,全國1.1億公頃耕地(合16億畝)耕地,平均每公頃產糧4227千克(合畝產264千克)。如將佔全國農田2/3的中低產田加以改造,每公頃平均提高1500千克,將可增產1000億千克。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農業科學研究,採取增加農業投入和提高農業生產的有效措施。同時,農村、城市的建設,都要設法不佔耕地,或少佔耕地,並在可能條件下,以開墾、復墾等形式,努力增加耕地。

我國是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很低的國家,本世紀70年代全國森林覆蓋率只佔國土面積的12%。80年代以來,全國植樹造林工作不斷取得進展,特別是平原綠化、「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國家重點林業建設工程成績顯著,加上群眾造林活動廣泛開展,1995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3.92%(注6),但與世界森林覆蓋率30.6%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改變以往林業工作中重採伐、輕撫育,造成採伐大於更新,森林面積逐年縮小,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大力加強森林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實施以營林為基礎的林業方略;切實保護和合理開采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同時,發展森林產業,再生、增殖和積累更多森林資源。我國宜林面積很廣,要充分利用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繼續發動全國人民,大力植樹造林。目前我國宜林荒山荒地8600多萬公頃,如果80%都造林,森林資源覆蓋率將達到19.7%。根據國家規劃,到200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5-16%(注7)。



我國的自然條件,既有得天獨厚的地方,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即自然災害的頻繁、多樣,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近40多年來,我國每年由氣象、海洋、洪澇、地震、地質、農業、林業等七大類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災死亡數萬人(注8)。

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是由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並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我國大陸東瀕太平洋,面臨世界最大的台風源,沿海各省每年夏秋兩季都會受到台風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災害。

我國大陸東部為季風氣候,西北部為乾旱、半乾旱氣候,青藏高原為高寒氣候。全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季風區域降水的年變化又大,因此容易形成大范圍的洪、澇、旱災害,並且每年不同地區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氣象災害。高原地區冬春季節往往有雪災、風災為患。

在大地構造上,我國位於環太平洋與亞歐兩大地震帶之間,地殼活動劇烈,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

我國約有70%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集中於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和地震災害都十分嚴重的沿海和東部平原、丘陵地區,所以災害的損失程度較大。我國還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條件,隨著近期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加重,生物災害亦相當嚴重。另外,近期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更加重了各種災害的風險度。因此,認識我國自然災害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的國情,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加強對自然界變化的監測工作,提高防災、抗災意識和具體措施,是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任務

③ 初2上期地理書上,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麼

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望採納

④ 地理方位語言說出我國農民工的主要輸出地和主要流入地,反映了我國的哪一基本國情應對這一國情我國政府實

我國農民工的主要輸出地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主要是中西部地區,專主要流入地是經濟發達屬地區,主要是東部沿海地區,尤以東南沿海地區更為典型。反映了我國的東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的不平衡。實施的戰略有: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建設。
保八的秘密: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在金融危機期間,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

⑤ 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我國

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是濕熱,因而其房屋通風性能好,降水多,為了使雨水內迅速下流,保護房屋容,所以南方房屋屋脊坡度大;南方地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因而當地居民的主食以米飯為主;由於南方地區降水多,水資源豐富,水運是人們常用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傳統的交通工具是船,耕地類型為水田,一年二至三熟制.
故選:D.

⑥ 五十道選擇題,內容為黨史,國情(含近現代史,中國地理),時政及河南地方歷史,地理等未成年人應知應會

黨史:中共黨史是政黨史,是專史,它研究建國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其主要內容,一是怎樣執政,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
國情: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近代史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鴉片戰爭結束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 太平天國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頒布
1856年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互相殘殺
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簽定《天津條約》
1860年 清政府分別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
1862年 京師同文館成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83-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定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保路運動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7年 張勛復辟失敗
1917年 護法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初 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
1922年7月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4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4月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27年8月 湘贛邊秋收起義
1927年8月 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1927年底 廣州起義
1928年4月 井岡山會師 等等
河南地方歷史: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光輝燦爛,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從南召縣雲陽鎮發現的古人類臼齒化石,連同澠池、許昌、安陽等地出土的各種舊石器,證明距今四五千萬年前這里已有人類居住。春秋時期,境內屬秦、晉、楚、宋、衛、鄭、陳、蔡諸國。戰國時屬韓、魏、趙、楚之疆。[1]
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

⑦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什麼(地理方面)並談談對策及措施。

我國的環境基本國情:資源總量大但人均佔有量少,資源利用不合理浪費嚴重;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等等~政策:節約資源,開發新能源。。

⑧ 中國的地理國情是什麼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版;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權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⑨ 中國地理國情歌訣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順口溜:
兩湖兩廣兩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雲貴川內青藏新,專陝甘兩寧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屬河山,台歸之日盼團圓。
解釋:「兩湖兩廣兩河山」是指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即洞庭湖、「河」即黃河、「山」即太行山。
四市是指四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四江是黑龍江、江蘇、浙江和江西,福是福建,吉是吉林,安是安徽。
雲貴川內青藏新分別是雲南、貴州、內蒙古、四川、青海、西藏和新疆
陝是陝西,甘是甘肅,兩寧是遼寧和寧夏。
後面是海南、香港、澳門和台灣,共34個。

民族歌訣:
中華民族五十六,人口最多是漢族。
少數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壯族。
漢族分布遍全國,集中東部和中部。
西南西北和東北,少數民族廣分布。
各族雜居或聚居,平等團結又互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