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重點
Ⅰ 高考地理的學習重點有哪些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況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類問題都要往兩個大的方面去想,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為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光熱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資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氣壓帶和風帶、大氣環流等;
人為因素包括人口、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策、資金、工農業基礎、歷史等。
(2)回答意義影響類問題時,應當注意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答。
(3)回答條件分析類問題時,注意應答出有利條件以及不利條件。
2.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學會採用分點作答;作答特徵描述問題時,學會分階段描述特徵。
3.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邏輯性:弄清各點作答的先後順序;不出現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4.學會看分值,多角度答題
答題時盡量結合題目所給的圖上信息或資料作答。
要熟記的地圖——做題的基礎。
1、經緯網,各大洲和各主要國家和各主要地形區的經緯網圖,
2、世界地形圖——主要地形區的地形剖面圖。
3、世界氣候分布圖。
4、世界海陸輪廓圖——河流、湖泊、海洋、海峽、島嶼、半島分布圖。
5、世界洋流分布圖。
6、世界自然帶分布圖。
7、板塊構造圖。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氣候類型。
9、世界主要工業區、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分布圖。
10、中國各地形區的經緯度。(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嶺,台灣島,海南島,北回歸線、25°N、30°N、40°N、45°N、90°E、105°E、110°E、115°E、120°E、125°E穿過的地形區)。
11、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
12、中國地形三個階梯的分界線、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溫度帶、干濕地區的分界線。
13、各種等值線圖的判讀方法——等溫線、等壓線、等降水量線、等高線等
2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地理特徵的描述
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2、對地理位置的描述
3、對地形特徵的描述
低山丘陵;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小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土壤類型為紅壤為主。
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戰略位置
地勢(高、低(方位))及起伏大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特徵。
例:描述我國橫斷山區的地形特徵:
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分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喀斯特地地貌發育。
從地形、氣候、植被、河流、土壤和資源幾方面入手。
例:簡述井崗山旅遊區的自然地理特徵?
4、對氣候特徵的描述
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入手。
氣溫高低的影響因素:
降水量多少的影響因素:
5、氣候類型的判斷重點方法
以溫定帶:先判斷最冷月均溫
以水定型:
氣溫特徵:氣溫的高低及季節或年際變化,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光照情況。
降水特徵:年降水量、降水的季節或年際變化、雨季長短,雨季在什麼季節。雨熱是否同期。
緯度、地勢、洋流、海陸位置(受海洋的影響程度,受冬季風的影響程度)
氣候(大氣環流)、地形雨、洋流、海陸位置
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度平原、盆地比較氣溫
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
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
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弱,
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6、對河流特徵的描述
(1)河流的水文特徵:
(2)內流河水文特徵:
(3)水系特徵:
(4)分析河流的凌汛條件:
包括水量大小、水位高低及季節變化大小、汛期長短、含沙量的大小、有無結冰期、有無凌汛現象、水能。
A、水源補給: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汛期在夏季,影響因素主要是氣溫 B、季節性河流:夏季為豐水期,其它季節水量少,甚至斷流 C、流程不長
河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和形態、河網密度、落差和峽谷的分布。
溫帶河流有結冰期,河流自較低緯向較高緯度流動的河段。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入冬後較高緯度河段的河水開始封凍;春季較低緯度河段的河水先開始解凍。這樣上游為水,下游為冰,水流不暢,極易沖潰堤壩,形成凌汛。
(5)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例:三峽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6)河流航運條件評價:
(7)河流的補給形式:
例:亞馬孫河流量大的原因
1.河流落差大;2.水量大。
處於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交界處,地勢落差大;位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
自然:流量及季節變化;流速;冰期;含沙量,流域面積,有沒有形成水運網路;
社會經濟:與其他交通方式相聯系;經濟水平,人口疏密程度等。
大氣降水補給、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往往形成春汛)、永久性冰雪融水(往往有夏汛)、地下水補給和湖泊水補給
①地處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壓影響,多上升氣流,降水豐沛
②平原地形及北、西、南三面高、向東敞開的地形地勢,利於大西洋水汽進入
③水汽進入內陸後,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流域面積廣,地表水從三面向亞馬孫河匯集;暖流的增溫增濕
萊茵河航運價值高的原因
自然: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河流多,水量充沛,季節變化小
②氣候溫暖→無結冰期,通航時間長
③平原地形→河道寬闊,水流緩
④森林覆蓋率較高→河流含沙量小
⑤河流出海口地處英吉利海峽附近,交通位置重要
社會經濟:
⑤人工運河溝通,河海聯運,通航里程長
⑥流經地區人口城市多,經濟發達
3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地理特徵分析要點
1、分析太陽輻射高低(考慮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2、分析我國沙塵暴現象產生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治理措施:
(1)地形高低和南北坡(陰坡、陽坡)(2)日照時間:天氣和氣候狀況;白晝長短(3)太陽高度(即緯度)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日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控制載畜量;
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
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3、分析洪澇災害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
治理措施:
例:孟加拉國澇災嚴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諾現象等。(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自然原因:①西南季風強盛,多暴雨,降水豐沛;②夏秋多颶風;③地勢低窪,排水不暢;④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在此交匯且同時進入汛期;⑤天文大潮時海水的頂托作用,使河水下泄不暢;
人為原因:①人口密度大;②上游植被破壞多,水土流失嚴重。
4、分析有關地形地貌
5、分析有關地質災害
例:分析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原因
形成原因:
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板塊
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
2組斷層:華山&渭河平原、廬山&鄱陽湖平原
(1)板塊(火山、地震、變質)或地質是否破碎(2)坡度(3)降雨(4)植被(5)人為因素
(1)自然原因: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岩石破碎,風化嚴重;山區面積廣大,地形坡度大;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2)分析地震產生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地區
形成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減輕災害的措施:
震級大,破壞性大;淺源地震;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
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
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
加強國際合作等。
6、有關漁場的形成
例:我國舟山漁場的成因是什麼?
7、分析某鹽場的成因
8、大潮發生的原因(如錢江潮)
(1)洋流(寒暖流,上升流) (2)大陸架
(3)河流入海口 (4)溫帶海區
地處溫帶大陸架上,陽光可以入射海底,光合作用較強,藻類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寒暖流交匯處;河流入海口,帶來了豐富的餌料。
蒸發量大(氣溫,背風坡,光照強,風力大);
地形平坦是否適合建鹽場;沿海。
喇叭口的形狀,外面大裡面小,海水上涌潮位抬升;夏季風力大時,抬升潮位;天文大潮時,日地月在一條直線上,引力大,出現大潮。
9、沼澤廣布的原因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②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③底下凍土廣布,下滲能力差
④河流形成凌汛,洪澇泛濫
10、死海、鹹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社會經濟原因:
②工農業引用約旦河水(棉田面積擴大,引阿姆河、錫爾河灌溉),使匯入死(咸)海的河流徑流量減少.
4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區位分析類
(一)農業區位分析
1、分析有關農業區位因素:
例:酒泉地區農業發展的有利和限制因素是什麼?
2、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湟水谷地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
自然區位:
氣候(光、氣溫、熱量、降水、災害氣象),地形,水源,土壤;
社會經濟區位:市場,交通,政策,人口及素質,技術
利: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弊:降水少,水資源缺乏。
利: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降水少,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3、商品穀物農業
典型地區: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
4、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區位因素
有利(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熱量不足;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秋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有利(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旱澇災害頻繁;酸雨危害
5、畜牧業
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區位因素
6、乳畜業
典型地區:西歐、美國東北部、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
分析區位因素:
有利(1)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2)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濕潤,不利於種植業成熟,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草場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廣(紐西蘭除外)(2)社會經濟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費市場廣闊;交通便捷。
7、大牧場放牧業
典型地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區位因素:
8、郊區農業
典型地區:上海市郊區農業
分析區位: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費量大;交通方便;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9、混合農業(澳大利亞)
墨累—達令盆地
混合農業的優點
墨累—達令混合農業
分布:國土東南部
混合農業特點:
不利條件及解決措施:
處於大分水嶺西部,屬雨影區,降水稀少,灌溉成為農牧業的限制性條件,政府實施東水西調促進農業發展
主要是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機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
(二)工業區位分析
1、工業區位分析
社會經濟:原料(農產品加工、鋼鐵)、能源(有色金屬工業)、科技(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工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市場(腹地)、交通、農業經濟基礎(提供食品和原料)、環境(風向、河流)、資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新興工業區:典型地區:美國矽谷、德國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島、英國蘇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2)社會經濟因素:科技發達(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軍事定貨(美國矽谷)
特點: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傳統工業區
典型地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基地等
區位分析:
魯爾區
區位因素:
衰弱的原因:
措施: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離鐵礦區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陸交通:⑤廣闊的市場
①生產結構單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①改造煤炭、鋼鐵工業,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②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③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
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三)城市區位分析
1、分析有關城市區位
(1)自然區位: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形狀;
(2)社會經濟:資源,交通,政治文化,宗教,旅遊、軍事,科技
分析我國武漢市的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
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長江、漢江匯合處,水源豐富,
社會經濟因素:
附近鐵礦、棉花資源;
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京廣鐵路穿過,水陸空交通便利;
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素質高;
湖北省省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
現代工業、新興高科技產業(光谷)(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棉紡織、光谷等)
1、交通建設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政治因素;科技因素等
舉例: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
自然:地形崎嶇;河流多;地質條件復雜,多地震、滑坡、泥石流;降水多,多暴雨。
(四)交通建設區位因素
2、分析港口的區位因素:
海灣+水深+避風+陸地地形平坦,利於築港+交通
3、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原因:峽谷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盆地、窪地地形建水庫庫容量大
(2)地質條件: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誘發地震、滑坡
(3)考慮佔地搬遷狀況,少淹沒良田和村莊,減少人口遷移。
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1、晴天多,風速小,能見度好;
2、緯度低,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大(線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3、地形平坦開闊,地質結構穩定;
社會經濟因素:1、地廣人稀;2、交通便利;
3、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如酒泉成為航天發射基地的區位因素
地處西北內陸,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好,便於對衛星跟蹤觀察;地形開闊,便於對衛星的跟蹤觀察。
地廣人稀,不幹擾居民生活;
位於河西走廊,交通便利;
地處西北內陸,利於國防安全。
衛星著陸基地的區位分析
氣象條件: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好,便於對航天器的跟蹤觀察。
地形條件:地形平坦、開闊,少河流峽谷,有利於航天器或航天員的安全便於目標搜尋
人口密度:地廣人稀或人煙稀少,不幹擾居民生活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勢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黃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並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蓋率低。
(2)人為原因:破壞了植被。
①過度墾殖、過度放牧、過度樵採。
②開礦。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後果(危害):
①使土地貧瘠,農作物減產。
②下遊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積,庫容減少,降低蓄洪標准。
5高中地理基礎知識: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2)荒漠化問題
(3)乾旱缺水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華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南方地區冬旱
②華北地區春旱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a:春季雨帶未到達,降水稀少;
b: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a:小麥返青,需水量大
①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②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
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
產生原因:
缺水的治理措施:(開源節流)
①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
②修建水庫;
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
④減少水污染;
⑤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
⑥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技術,提高利用率
⑦;加強全流域統一規劃管理
⑧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
⑨ 海水淡化等。
③有關乾旱的主觀題
⑴ 溫帶沙漠-----塔克拉瑪干(卡拉庫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變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成因:
⑵ 熱帶沙漠-----撒哈拉(維多利亞)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
變式:南亞塔爾沙漠的成因: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
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地處溫帶,盛行西風,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處於背風坡,降水稀少。
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終年炎熱乾燥。
西南季風不易到達,原始植被遭到破壞,地面缺乏植被保護。
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
②受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
(4)土壤鹽鹼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春秋)、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夏季)等
②華北平原鹽鹼化原因:
自然原因:a地形低窪;b春秋季節乾旱,蒸發量旺盛c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5)溫室效應問題
對全球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
產生原理:CO2能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而使大氣溫度增高,全球氣候有變暖的趨勢
產生原因:
解決措施
6高中地理基礎知識:能源問題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對哈:
對中:
①哈薩克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擴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進哈薩克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④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①利於緩解石油緊張局面,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
②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實現石油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處於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費結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①對西部的意義:
②對東部地區: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改善西部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利於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
增加就業機會;
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
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保護環境;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
增加就業機會;
7高中地理基礎知識:人口問題
試比較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在人口分布、城市分布方面的特徵及其成因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自然: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農牧、工礦業發達;
開發歷史較早;
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
中西部氣候乾旱、多沙漠、草原
加拿大: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一帶,北部人口、城市稀少
南部氣候夏季溫暖;工農業發達;交通便利。北部寒冷,經濟落後。
8高中地理基礎知識:世界地理簡答題
亞洲
日本的氣候——海洋性顯著的季風氣候
電子工業分布的區域因素
南北氣候有較大的差異:
氣候具海洋性特徵:
東西兩岸降水形式和季節分配不同:
有特殊天氣現象-梅雨和台風。
冬季較為溫和,夏季較涼爽,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小。
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分別出現在8月和2月。
降水量多且季節分配均勻。
東部太平洋夏季多雨,西部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雪。
A、地理位置優越B、氣候適宜,潔凈優美的環境C、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多D、交通便利
分析日本發展水稻種植業的條件
分析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有利:
自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豐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1)日本農業多採用小型機械,精耕細作,注意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人口多,市場需求量大。3)勞動力豐富。(4)歷史悠久,多精耕細作的經驗。
不利:旱澇災害頻繁
不利條件:國土(市場)狹小,對外依賴嚴重;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
工業基礎好;島國多優良港灣
開挖運河對泰國的影響:
創造就業機會;為國家創收。泰國因此成為海運樞紐,會加大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經濟。
如果開鑿克拉運河,對我國來說將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
1)、運河不僅可以運油,還可以運輸其他貨物,而且將改變歐亞貿易路線。
2)、它可以使我國對歐洲、非洲貿易航程縮短,節省時間和運費,運輸安全性得到提高。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地區及區位因素分析。
分析湄公河的水文特徵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之國」的原因
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小的地區,主要有四大工業區
----接近消費市場;建在港口便於進口原料和出口產品
東南亞的物產
(1)熱帶經濟作物豐富。(熱帶種植園農業:天然橡膠、油棕、椰子、金雞納、蕉麻、胡椒、木棉)
馬來西亞:天然橡膠和油棕
菲律賓:椰子和蕉麻
印度尼西亞:金雞納霜。
(2)水稻種植廣泛,稻米是各國居民的主要糧食。
(發展水稻種植業的有利條件?)
(3)東南亞的礦產資源(馬來西亞的錫礦+印尼、東帝汶的石油)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
(4)旅遊資源豐富
Ⅱ 國家重點學科人文地理學有哪些高校
Ⅲ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和學習方法
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的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思維方法。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中國地理:可看這幾方面的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相信經過努力,同學們一定會喜愛地理並學好地理的。
Ⅳ 高中人文地理應該怎麼學
其實學好人文地理很簡單。
如果是想學到還不錯的水平,那麼你必須把幾乎每個知識點都掌握,看起來這似乎很困難,可是這並不難完成而且必須完成!只要有空就去記憶知識點就OK,有些知識點很難記,可是如果形成網路的話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是想學到特別拔尖的水平,那麼一些很刁鑽的知識點你也得記住,這些知識點考的幾率不大,但有時考到也是一兩分的那種。比如各大洲的人口現狀(人口模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區分、南北方差異,以及一些生活常識,比如城市化後排水不暢(因為改為水泥路面後,沒有原來泥土下滲那麼好,加之排水系統建設不到位所致)這些知識點都是靠平時的積累(新聞上會有相關內容,多看看真的有好處!),地理課上也能積累到很多。這種題目一般會出現在大題或選擇題中的一個小選項中,碰到了就拿分。有機遇性的,所以你最需要做的還是掌握基礎!!
千萬別死記硬背!否則愈背愈沒有信心,地理不是歷史!是絕對需要技巧的!既然自然地理能學的很好那麼你的理解能力就很強,所以千萬別灰心,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了技巧和努力,你肯定能成功~~
人文地理的成績好壞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於對書本的熟練程度以及類比的能力,如果你夠熟練書本,你自然能把跟煤炭有關的城市全想像成山西,然後用分析山西的思路分析別的城市,當然分析是你會發現有同有異,再結合自然地理中的氣候、地理位置等等,你的地理思維就很活躍了,答題自然很OK~
我今年剛高考結束,高考前地理是我最不擔心的科目,並不是說我一直地理就好,我高一高二沒聽過地理課,但是高三隻是課上認真聽聽,回家也沒怎麼花費時間,現在地理學的也很好。所以你一定要抓住課堂!(我的例子不是讓你高一高二去偷懶的,如果高一高二就能記憶很多知識點,高三聽完復習課,基本上你就無敵了,再加上少量題目練習鞏固)回家後在加強記憶,人文地理題目別做太多,尤其是沒有基礎的時候,做的越多到時錯的越多,越不想學。你就聽課,背書!高考沖刺階段結合看著高考人文地理考綱,看著其中某一條內容,你能想到跟它相關的幾乎所有知識點時,你就成功了。比如你看到城市化這一考點,你能想到城市化的定義、進程、影響(利弊)、意義、措施等等,你能知道城市病和城市化的影響兩者不是一概念,那麼你的
Ⅳ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四: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2)季風環流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5)人文地理學重點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一、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三、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事物」「有什麼特點」等問題,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記憶性的內容,因此其學習方法的側重點就是解決怎樣科學地、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材料。
而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服務。也就是說,應側重於通過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導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後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可見,高中地理的學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記憶,是應用而非記憶。
2.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都有知識與能力的跨學科特點。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與數學、物理、生物學科聯系較多,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聯系較多。對於我們面臨的高考大綜合考試意義尤其重大。
Ⅵ 如何學習地理如何掌握地理的重點,難點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很多人都在開始學習地理時會覺得有些困難,但是要相信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對於地理,要多看地圖,培養興趣,要理解原理,之後強加記憶。在不懂得時候,要問老師,或者同學,試著用一種熟知的事例或者將原理簡單化。同時要掌握一些回答問題的套路,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有些東西只要記住就可以,就不要浪費時間去追究為什麼。可以買一本十年高考的地理來做,這樣能夠在學習時,把握學習的大方向。還是培養興趣最重要啦~~可以買一張世界地圖,一張中國地圖(特大的那種)分別掛在房間里,每天用心看看~比如想一想到地圖上的某個地方去玩,那裡會是什麼氣候啊,首都在哪,都盛產什麼~~什麼時候去氣候最合適~~為什麼會形成那種氣候,以及那裡會有什麼著名的自然景觀,怎麼形成的~這樣慢慢的就很有興趣啦!就像一次思想上的旅行,很放鬆,當然就容易記得住啦~祝你成功!
Ⅶ 請問 誰有伍光和《自然地理學》和陳慧琳《人文地理學》考研復習資料和講義啊!書買了就差點重點對照了!
你考貴師大還是雲師大 ,一般學校人文地理學不用陳慧琳的,用高教版的。我有自然地理的 ,自己整理的,人文我沒整理 。我已經發給你,請查收。
Ⅷ O-level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涉及哪些知識點
O Level數學分為來Elementary Maths(自E.Maths)和Additional Maths(A.Maths).
E.Maths的話是初中的水平,有簡單的幾何,三角函數(trigogeometry),矩陣(Matrix)
A.Maths介於初中高中之間,有比較難的二項式定理(binomial theorem),微積分基礎(differentiation,integration),部分分式分解(Partial fraction)
物理化學和中國初中學的差不多.
物理和中國初中比起來少了浮力,化學比中國多了化學鍵(Chemical bond)
另外物理化學都比中國學的深入一些.
地理的話和中國學的完全不同(中國學的只能算是世界地理常識而已),地理分為選修(elective)和必修(pure/full),我學的是選修的,自然地理學了河流系統(river system),海岸系統(coastal system),各種森林和氣候(forest),人文地理學了發展(development)和食物(food).
Ⅸ 高中學考地理重點考什麼啊
地球的運動,洋流,大氣運動,地理圖的認識,世界各國地形圖,區域規劃,以及地理熱點等。我空間里有一篇自己寫的關於地理的文章,歡迎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