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雲南歷史人文地理

雲南歷史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4 01:45:33

❶ 讀歷史有哪些不錯的地理書籍推薦

《四庫全書》,《永樂大典》。這兩本書對於我們學習歷史知識具有很大的幫助。

❷ 雲南的人文地理

政治人物
楊一清——內閣首輔,雲南安寧人。

劉文征——四川按察使、陝西右布政使,雲南昆明人。

朱家民——貴州左布政使,雲南曲靖人。

楊繩武——兵部尚書,雲南彌勒人。

包見捷——吏部右侍郎,雲南建水人。

陳表——浙江道監察御史,雲南玉溪人。

胡平表——貴州布政使,雲南建水人。

傅宗龍——貴州巡撫、順天巡撫、陝西總督、兵部尚書,雲南昆明人。

雷躍龍——禮部尚書兼育英殿大學士,雲南玉溪人。

王錫袞——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雲南祿豐人。

朱化孚——湖廣按察使,雲南安寧人。

龔彝——戶部尚書,雲南鳳慶人。

蕭崇業——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雲南建水人。

張志淳——戶部右侍郎,雲南保山人。

胡璇——工部右侍郎,雲南騰沖人。
醫學家
蘭 茂——醫學家,著有《滇南本草》,雲南嵩明人。
民國時期

軍事人物(只列上將級別)
李根源——陸軍上將,雲南騰沖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唐繼堯——陸軍上將,雲南會澤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顧品珍——陸軍上將,雲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劉祖武——陸軍上將,雲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李鴻祥——陸軍上將,雲南玉溪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謝汝翼——陸軍上將,雲南玉溪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羅佩金——陸軍上將,雲南澄江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殷承瓛——陸軍上將,雲南陸良縣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張開儒——陸軍上將,雲南巧家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趙復祥——陸軍上將,雲南鳳慶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葉 荃——陸軍上將,雲南雲縣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庾恩暘——陸軍上將,雲南墨江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黃毓成——陸軍上將,雲南鎮沅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朱培德——陸軍一級上將,雲南祿豐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金漢鼎——陸軍上將,雲南江川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唐淮源——陸軍上將,雲南江川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王 鈞—— 陸軍上將,雲南呈貢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范石生——陸軍上將,雲南河西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胡 瑛——陸軍上將,雲南雲縣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龍 雲——陸軍上將,雲南昭通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盧 漢——陸軍上將,雲南昭通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楊 傑——陸軍上將,雲南大理人,陸軍大學畢業。

楊增新——陸軍上將,雲南蒙自人,清朝進士出身。

丁 槐——陸軍上將,雲南鶴慶人。

譚慶林——陸軍上將,雲南建水人。



政治人物
李根源——陝西省省長,中華民國代總理,雲南騰沖人。

楊增新——新疆省主席,雲南蒙自人。

朱培德——江西省主席、中華民國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雲南祿豐人。

唐繼堯——貴州都督、雲南都督,雲南會澤人。

孫渡——熱河省主席,雲南陸良人。

王九齡——教育總長,雲南雲龍人。

張耀曾——司法總長,雲南大理人。

金融管理調控專家
盛延齡——中國富滇銀行總行長,雲南玉溪人。

陸子安——中國富滇銀行總行長,雲南巧家人。

繆雲台——中國富滇新銀行總行長,雲南昆明人。

非常優秀的技術官僚
繆雲台——雲南省經濟委員會主任,雲南昆明人。



著名商人
梁金山——緬甸華僑首富,雲南保山人。

鄭一齋——一代儒商,雲南玉溪人。



氣象專家
陳一得——雲南近代氣象、天文、地震科學的先驅,雲南鹽津人。



教育家
熊慶來——教育家,曾經把雲南大學辦成中國十五所名牌大學之一,雲南彌勒人。




數學家
熊慶來——數學家,他定義的無窮級被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級」,載入世界數學史冊。雲南彌勒人。




國學大師
姜亮夫——國學大師,著有《中國聲韻學》、《楚辭學論文集》等,雲南昭通人。



哲學家
艾思奇——哲學家,著有《大眾哲學》,雲南騰沖人。




音樂家
聶耳——音樂家,曾經譜曲《義勇軍進行曲》,雲南玉溪人。



建築設計專家
張邦翰——建築設計專家,作品有「雲大會澤院」,雲南鎮雄人。



民主人士
楚圖南——中國民盟主要領導人之一,雲南文山人。

❸ 雲南的人文地理

雲南驛:古道千年,話「彩雲之南」滄桑
--
雲南驛古鎮,屬雲南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鎮,位於大理州祥雲縣城東19公里,南側為楚大高速,北側為滇緬公路即今320國道3094公里處,距昆明車程約三小時。雲南驛是古今之交通要沖,兩千多年來先後有蜀身毒道、靈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馬古道、明清官方驛道經過或者匯集這里。二戰期間,滇緬公路、中印輸油管和駝峰航線雲南驛機場(全省三個戰略機場之一)更使得雲南驛蜚聲海內外。
漢廷打通了連接雲南驛的三條道路:靈官道:起點為成都,經四川西昌地區和雲南楚雄地區,終點到達雲南驛 尺道:秦代蜀郡李冰開創了兩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從四川南部的宜賓啟程,過金沙江,經滇東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縣)到達昆明市(滇池)。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橫斷山脈的博南山(今永平縣)而得名,屬於蜀身毒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於雲南驛,同靈官道、五尺道相連,向西經過大理市,越博南山,渡瀾滄江,到達保山市,從騰沖或瑞麗出境。 茶馬古道的起源於唐代,宋代達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兩種大宗商品——西藏輸入的茶葉,內地輸入的馬匹而得名。後世泛指滇川藏之間或者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之間的馬幫運輸路線。雲南驛地處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從這里連通著川藏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經過的地區,山高谷深,氣候多變,即便是馬幫運輸也屬異常的艱難,運輸多以藏族地區必需的茶葉、布匹為主。 一九九九年,上個世紀的最後一年,楚大高速(楚雄—大理)和廣大鐵路(成昆線的廣通—大理)同時建成通車

❹ 雲,貴,川三地的自然地理

雲南的地理位置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

雲南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隅緊倚西藏自治區,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與:寮國、越南毗連。從整個位置看,雲南北依廣袤的亞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及太平洋。雲南省與鄰國的邊界線總長為4060公里,其中中緬段為1997公里,中老段為710公里,中越段為1353公里。
雲南省氣候特點

雲南地處低緯高原,由於大氣環流的影響,冬季受乾燥的大陸季風控制,夏季盛行濕潤的海洋季風,屬低緯山原季風氣候。

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高原氣候區共七個氣候類型。雲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

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二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
在我國,每個省的名稱,都有獨特的歷史地理淵源。雲南之名雖然出現得早,始於西漢,是全國省名中最早的一個, 但其最初為縣名,後為郡名, 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詔王為「雲南王」,「雲南」一詞才成為較大地域的名稱,元代正式設立了雲南行省後,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名稱。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在今祥雲雲南驛設雲南縣,屬益州郡。縣名來歷有二:一因山得名,即縣西北百數里有終日與雲氣相連的雲山,縣在其南,故名雲南;二因祥瑞徵兆得名。傳說漢武帝夢見吉祥彩雲現於白岩(今彌渡紅岩),縣在其南,故名雲南。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三路進軍南征,「殺高定,降孟獲,會師滇池」,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繼而置祥雲郡,治所在雲南縣(今祥雲雲南驛),以今祥雲一帶為中心,轄青嶺(今大姚)、弄棟(今姚安)、邪龍(今巍山)、葉榆(今大理)、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西晉時又合並了永寧(今寧蒗)和雲平(今賓川)兩縣。在300年裡,雲南縣一直是滇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937年,南詔亡,段思平建大理國後設雲南瞼、品甸瞼。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省,改雲南瞼為雲南州,屬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雲南州為雲南縣,在今祥雲米甸一帶設土司世職12關長官司, 隸大理府。1914年, 因雲南縣名與雲南省名相重,借「彩雲南現,人以為祥」之意,改雲南縣名為「祥雲」。
雖然從「雲南」改稱「祥雲」已有80年,民間仍稱祥雲為「小雲南」,以有別於作為雲南省的「大雲南」。 歷史學家有充分理由稱今天的祥雲一帶為 「古雲南」。這不僅因為從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這片土地以雲南稱謂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1964年在祥雲大波那出土的世界聞名的木槨銅棺說明,早在戰國時代,這里的人們就過著定居生活、使用銅器且冶煉和鑄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縣城23公里的禾甸先後出土了銅鉞、矛、釒尊、鋤、雞形杖頭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早期遺物200餘件,為研究雲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還從距祥雲縣城3公里的清華古洞內發掘出了新石器時期古人類使用的石刀、石斧。這更說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這里就有了 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雲南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除在滇池周圍的昆明、晉寧、安寧、 祿豐等地較為集中外,范圍更廣地集中在祥雲、彌渡、賓川、大姚、大理、洱源、劍川、永勝、寧蒗等歷史上雲南縣境內或相鄰地區(史家與「滇池地區」相對應,稱其為「洱海地區」)。這說明,歷史上的雲南縣和雲南郡在雲南歷史上舉足輕重。
從前109年漢武帝設雲南縣到1382年明太祖降雲南州為雲南縣的1491年間,歷史學家稱為「古雲南」和民間說的「小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雲城15公里的雲南驛。今祥雲城舊稱雲南城。《蠻書》記載:「今雲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瞼,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驛,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國主段思平雖設品甸瞼,但與其同「級」並存的雲南瞼仍以今雲南驛為中心。
縱觀祥雲雲南驛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其2000多年的歷史中,其政治經濟地位是越來越下降,但它的名稱卻越來越受重視,包容性越來越廣,最終發展成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這一發展過程和演變現象,在整個中國所有省級行政區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貴州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大西南東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