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飲食地理

中國飲食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4 01:32:32

⑴ 急求中國飲食文化區域差異及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提及南北飲食的差異,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麵粉。但是東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類:文化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地域寬廣,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自走入高中校們,我們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身邊的文化與地理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後,這讓我們想更進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選擇了一種誘人的文化------吃, 由於我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地區和各民族在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上又有所不同 , 其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各個地區別具風格。下面我們將從中國飲食文化的總體特徵、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南西北飲食文化
一、我國飲食的總體特徵:

(1)、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

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 內容又相當豐富。

(2)、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 , 以五穀為主食者為最多。

因為我國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 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 , 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 大多地區習慣於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國的飲食調制方式各式各樣

烹、妙、煮、炸、煎、 涮、燉等 , 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 , 使我國 的飲食和菜餚花樣繁多 , 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下面我們以南方的海南,東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東北的哈爾濱為例進行介紹:

1、 獨具風格的海南飲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長:瓊州椰子蟹、椰奶雞、椰液香酥鴨、椰汁東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窩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鮮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風味小吃:抱羅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錦山煎堆、糯米粑、紅魚粽等等。

(4)、享譽海內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雞 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號稱"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文昌縣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 家雞啄食,體質極佳。

B、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 "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C、東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產地火山口的荔灣酒鄉的出品聞名遐邇。特點: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D、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

2、豐富多彩的上海飲食:

上海歷史悠久,早在東周,因其處於江南魚米之鄉,而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說,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各省菜系雲集上海,京幫、揚幫、四川、廣幫和上海本幫菜系為主,兼容並蓄了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歐陸菜、美國菜、日本菜、義大利菜、印度菜、韓國采、越南菜、泰國菜等等匯集上海。各地名廚雲集上海,技藝精湛,擅長煮、蒸、煲、拌、燒、煸、炸、爆、炒、燉、燜、燴、煎、貼、熏、烤、炙、扣、煙、扒、泡、浸等數十種烹調方法。

3、充滿民族特色的新疆飲食:

新疆涼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饢、烤全羊、抓飯、拉條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會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製的餐車上,頭系紅綢,嘴含青菜,推至餐廳,任賓客隨意切割品嘗。待客時,奶茶是現燒現用。喝奶茶時,維吾爾、錫伯等民族喜歡用較大的瓷碗,而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則喜歡用小瓷碗,維吾爾族群眾在給你端來大碗奶茶之後,往往還把饢餅掰成小塊放入碗中,以示熱情。

4、積淀北國特色的哈爾濱風味:

哈爾濱歷史區域文化鮮明,烹飪原料得天獨厚。不僅有金元文化的積淀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有大小興安嶺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還有來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這些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餐飲文化,即哈爾濱風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黑龍江的鮭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這些都為形成哈爾濱的風味特色奠定了文化與物質基礎。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朴實中透析出秀氣,粗獷中蘊藏著精華」。哈爾濱大麵包、酥合利、老鼎豐糕點、清湯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燉熬花魚、鏡泊鯉魚絲、江海米蕨菜都是哈爾濱的特色美食。

三、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這幾個月的研究調查,我們了解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 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後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後,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 , 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2)、社會因素的影響:

比如上海扼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從19世紀中葉上海被迫對外開埠,畸形繁榮經濟刺激著上海菜的發展變化,各地風味為適應上海人員復雜,滿足食客眾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相互借鑒,形成了上海菜講究五味調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飲食習俗:菜餚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強調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緊緊跟隨,改革各項操作技藝,創新菜餚,以適應時代生活的節奏,在開拓、趨時中發展,總之,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

(3)、民族文化的影響:

我國有 56 個民族 , 漢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平原地區 , 眾多的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 , 地形和氣候差異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產活 動、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點 , 在飲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

我國漢族聚居的東部平原 , 耕作條件較好 , 盛產稻 米、小麥 , 同那些以耕作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像朝鮮族、 錫伯族、傣族、壯族、獨龍族等一樣 , 以五穀為主食。朝鮮族人喜食米飯、冷麵。羌族人喜歡將大米摻入玉米混蒸 , 稱 " 金裹銀 " 。壯族的 " 包生飯 ", 苗族的 " 烏米飯 "均頗具特色。蒙古族、鄂倫春族、怒族和牧區藏族 , 由 於居住在寒冷地區 , 又多水產和畜肉 , 為抵禦嚴寒 , 故 以高熱量的肉類為主食。松花江、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漁獵為生 , 魚獸肉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為主 ,飲食分白食和紅食 , 自食為各類奶製品 , 紅食主要是牛 羊肉。維吾爾族則愛吃用大米、羊肉、胡蘿卡等做的抓 飯 , 以及拉麵、烤羊肉、鑲等。哈薩克人的風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裝進馬腸內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條件的約束 , 各民族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圖騰信仰和對動植物的精靈崇拜 , 這同時 也影響到飲食 , 比如鄂溫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獵熊 , 這樣 盡管他們以肉類為主食 , 卻也不會吃熊肉

• 最主要的就是氣候不同造成的。 氣候不同,溫度差異大,生產的農作物就不同。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個飲食結構以及吃法的巨大差異。總的來說,北方飲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細。你要聽到一個北方人會做菜,那才奇怪,就跟聽到一個南方人吃得隨隨便便一樣。南方人一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邊佔了絕大部份,流派紛呈,只給北邊剩下京菜、魯菜兩個系,嚴格說來,還是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獷風格才給劃出來的,根本不能與粵菜、川菜、湘菜、淮揚菜相匹敵。南方人到北方開餐館,是豐富和弘揚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開餐館,不過是讓鮮活玩藝兒吃膩了的鄉親們別忘了家常口味,有點象開憶苦餐。 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得爛爛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燙得溫溫的。南方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屙不出屎;北方人無所謂,光吃肉也能拉屎。北方人喜歡吃餃子,這是他們對中國飲食的最大貢獻。南方人喜歡吃餛飩。餃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個。餛飩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南方人喜歡吃蔥,北方人喜歡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鹹菜;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讀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飲茶。南方人飲各種各樣的茶,北方人只喝花茶就夠了,覺得花茶既香且濃,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專門放進去騙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龍井、碧螺春,以為太淡,要細抿慢嚼才似乎有那麼點味,不適合牛飲。 北方人吃得簡單,與地域物產有直接關系。北方崇尚簡朴,南方追求華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點造成的。北方冷而乾燥,把毛毯、彩染布掛在牆上,顯得溫馨暖和。南方則掛不出這種效果,看了會渾身燥熱,還老去聞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喜歡毛皮,耐寒。南方人不喜歡,灰撲撲的見了就打噴嚏,容易生蟲。南方人喜歡竹製品,又涼快又經得起漚。北方人洗澡叫搓泥,要積出泥一樣的肥垢來了才去搓一次。南方人洗澡叫沖涼,一冒汗就去沖。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北方人來客都往炕上請,客人留宿與主人一大家子濟濟一炕。南方不興這樣睡覺,睡不踏實。最後南床統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現在北方人來客,也不是動不動就請人家上床。

提及南北飲食的差異,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麵粉。但是東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類:文化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地域寬廣,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自走入高中校們,我們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身邊的文化與地理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後,這讓我們想更進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選擇了一種誘人的文化------吃, 由於我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地區和各民族在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上又有所不同 , 其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各個地區別具風格。下面我們將從中國飲食文化的總體特徵、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南西北飲食文化
一、我國飲食的總體特徵:

(1)、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

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 內容又相當豐富。

(2)、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 , 以五穀為主食者為最多。

因為我國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 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 , 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 大多地區習慣於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國的飲食調制方式各式各樣

烹、妙、煮、炸、煎、 涮、燉等 , 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 , 使我國 的飲食和菜餚花樣繁多 , 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下面我們以南方的海南,東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東北的哈爾濱為例進行介紹:

1、 獨具風格的海南飲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長:瓊州椰子蟹、椰奶雞、椰液香酥鴨、椰汁東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窩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鮮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風味小吃:抱羅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錦山煎堆、糯米粑、紅魚粽等等。

(4)、享譽海內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雞 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號稱"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文昌縣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 家雞啄食,體質極佳。

B、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 "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C、東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產地火山口的荔灣酒鄉的出品聞名遐邇。特點: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D、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

2、豐富多彩的上海飲食:

上海歷史悠久,早在東周,因其處於江南魚米之鄉,而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說,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各省菜系雲集上海,京幫、揚幫、四川、廣幫和上海本幫菜系為主,兼容並蓄了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歐陸菜、美國菜、日本菜、義大利菜、印度菜、韓國采、越南菜、泰國菜等等匯集上海。各地名廚雲集上海,技藝精湛,擅長煮、蒸、煲、拌、燒、煸、炸、爆、炒、燉、燜、燴、煎、貼、熏、烤、炙、扣、煙、扒、泡、浸等數十種烹調方法。

3、充滿民族特色的新疆飲食:

新疆涼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饢、烤全羊、抓飯、拉條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會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製的餐車上,頭系紅綢,嘴含青菜,推至餐廳,任賓客隨意切割品嘗。待客時,奶茶是現燒現用。喝奶茶時,維吾爾、錫伯等民族喜歡用較大的瓷碗,而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則喜歡用小瓷碗,維吾爾族群眾在給你端來大碗奶茶之後,往往還把饢餅掰成小塊放入碗中,以示熱情。

4、積淀北國特色的哈爾濱風味:

哈爾濱歷史區域文化鮮明,烹飪原料得天獨厚。不僅有金元文化的積淀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有大小興安嶺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還有來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這些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餐飲文化,即哈爾濱風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黑龍江的鮭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這些都為形成哈爾濱的風味特色奠定了文化與物質基礎。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朴實中透析出秀氣,粗獷中蘊藏著精華」。哈爾濱大麵包、酥合利、老鼎豐糕點、清湯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燉熬花魚、鏡泊鯉魚絲、江海米蕨菜都是哈爾濱的特色美食。

三、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這幾個月的研究調查,我們了解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 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後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後,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 , 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2)、社會因素的影響:

比如上海扼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從19世紀中葉上海被迫對外開埠,畸形繁榮經濟刺激著上海菜的發展變化,各地風味為適應上海人員復雜,滿足食客眾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相互借鑒,形成了上海菜講究五味調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飲食習俗:菜餚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強調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緊緊跟隨,改革各項操作技藝,創新菜餚,以適應時代生活的節奏,在開拓、趨時中發展,總之,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

(3)、民族文化的影響:

我國有 56 個民族 , 漢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平原地區 , 眾多的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 , 地形和氣候差異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產活 動、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點 , 在飲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

我國漢族聚居的東部平原 , 耕作條件較好 , 盛產稻 米、小麥 , 同那些以耕作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像朝鮮族、 錫伯族、傣族、壯族、獨龍族等一樣 , 以五穀為主食。朝鮮族人喜食米飯、冷麵。羌族人喜歡將大米摻入玉米混蒸 , 稱 " 金裹銀 " 。壯族的 " 包生飯 ", 苗族的 " 烏米飯 "均頗具特色。蒙古族、鄂倫春族、怒族和牧區藏族 , 由 於居住在寒冷地區 , 又多水產和畜肉 , 為抵禦嚴寒 , 故 以高熱量的肉類為主食。松花江、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漁獵為生 , 魚獸肉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為主 ,飲食分白食和紅食 , 自食為各類奶製品 , 紅食主要是牛 羊肉。維吾爾族則愛吃用大米、羊肉、胡蘿卡等做的抓 飯 , 以及拉麵、烤羊肉、鑲等。哈薩克人的風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裝進馬腸內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條件的約束 , 各民族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圖騰信仰和對動植物的精靈崇拜 , 這同時 也影響到飲食 , 比如鄂溫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獵熊 , 這樣 盡管他們以肉類為主食 , 卻也不會吃熊肉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徵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⑵ 中國的飲食文化和地理有什麼聯系

中國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一下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 中國飲食文化的諸多特徵,體現在飲食文化之上,直接影響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
長江流域的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長江流域是中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華名饌的搖籃.
世界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飲食文化包括我國各省市的和世界上部分國家的比如說:山西人喜歡吃醋,湖南人,四川人等都喜歡辣。

中國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

高中地理
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地理。
選修科目: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難度指數:中。!

⑷ 中國的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有哪些

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類:文化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地域寬廣,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自走入高中校們,我們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身邊的文化與地理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後,這讓我們想更進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選擇了一種誘人的文化------吃, 由於我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地區和各民族在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上又有所不同 , 其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各個地區別具風格。下面我們將從中國飲食文化的總體特徵、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南西北飲食文化

一、我國飲食的總體特徵:

(1)、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

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 內容又相當豐富。

(2)、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 , 以五穀為主食者為最多。

因為我國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 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 , 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 大多地區習慣於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國的飲食調制方式各式各樣

烹、妙、煮、炸、煎、 涮、燉等 , 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 , 使我國 的飲食和菜餚花樣繁多 , 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下面我們以南方的海南,東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東北的哈爾濱為例進行介紹:

1、 獨具風格的海南飲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長:瓊州椰子蟹、椰奶雞、椰液香酥鴨、椰汁東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窩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鮮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風味小吃:抱羅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錦山煎堆、糯米粑、紅魚粽等等。

(4)、享譽海內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雞 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號稱"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文昌縣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 家雞啄食,體質極佳。

B、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 "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C、東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產地火山口的荔灣酒鄉的出品聞名遐邇。特點: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D、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

2、豐富多彩的上海飲食:

上海歷史悠久,早在東周,因其處於江南魚米之鄉,而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說,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各省菜系雲集上海,京幫、揚幫、四川、廣幫和上海本幫菜系為主,兼容並蓄了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歐陸菜、美國菜、日本菜、義大利菜、印度菜、韓國采、越南菜、泰國菜等等匯集上海。各地名廚雲集上海,技藝精湛,擅長煮、蒸、煲、拌、燒、煸、炸、爆、炒、燉、燜、燴、煎、貼、熏、烤、炙、扣、煙、扒、泡、浸等數十種烹調方法。

3、充滿民族特色的新疆飲食:

新疆涼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饢、烤全羊、抓飯、拉條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會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製的餐車上,頭系紅綢,嘴含青菜,推至餐廳,任賓客隨意切割品嘗。待客時,奶茶是現燒現用。喝奶茶時,維吾爾、錫伯等民族喜歡用較大的瓷碗,而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則喜歡用小瓷碗,維吾爾族群眾在給你端來大碗奶茶之後,往往還把饢餅掰成小塊放入碗中,以示熱情。

4、積淀北國特色的哈爾濱風味:

哈爾濱歷史區域文化鮮明,烹飪原料得天獨厚。不僅有金元文化的積淀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有大小興安嶺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還有來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這些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餐飲文化,即哈爾濱風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黑龍江的鮭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這些都為形成哈爾濱的風味特色奠定了文化與物質基礎。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朴實中透析出秀氣,粗獷中蘊藏著精華」。哈爾濱大麵包、酥合利、老鼎豐糕點、清湯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燉熬花魚、鏡泊鯉魚絲、江海米蕨菜都是哈爾濱的特色美食。

三、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這幾個月的研究調查,我們了解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 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後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後,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 , 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2)、社會因素的影響:

比如上海扼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從19世紀中葉上海被迫對外開埠,畸形繁榮經濟刺激著上海菜的發展變化,各地風味為適應上海人員復雜,滿足食客眾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相互借鑒,形成了上海菜講究五味調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飲食習俗:菜餚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強調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緊緊跟隨,改革各項操作技藝,創新菜餚,以適應時代生活的節奏,在開拓、趨時中發展,總之,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

(3)、民族文化的影響:

我國有 56 個民族 , 漢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平原地區 , 眾多的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 , 地形和氣候差異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產活 動、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點 , 在飲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

我國漢族聚居的東部平原 , 耕作條件較好 , 盛產稻 米、小麥 , 同那些以耕作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像朝鮮族、 錫伯族、傣族、壯族、獨龍族等一樣 , 以五穀為主食。朝鮮族人喜食米飯、冷麵。羌族人喜歡將大米摻入玉米混蒸 , 稱 " 金裹銀 " 。壯族的 " 包生飯 ", 苗族的 " 烏米飯 "均頗具特色。蒙古族、鄂倫春族、怒族和牧區藏族 , 由 於居住在寒冷地區 , 又多水產和畜肉 , 為抵禦嚴寒 , 故 以高熱量的肉類為主食。松花江、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漁獵為生 , 魚獸肉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為主 ,飲食分白食和紅食 , 自食為各類奶製品 , 紅食主要是牛 羊肉。維吾爾族則愛吃用大米、羊肉、胡蘿卡等做的抓 飯 , 以及拉麵、烤羊肉、鑲等。哈薩克人的風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裝進馬腸內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條件的約束 , 各民族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圖騰信仰和對動植物的精靈崇拜 , 這同時 也影響到飲食 , 比如鄂溫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獵熊 , 這樣 盡管他們以肉類為主食 , 卻也不會吃熊肉

• 最主要的就是氣候不同造成的。 氣候不同,溫度差異大,生產的農作物就不同。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個飲食結構以及吃法的巨大差異。總的來說,北方飲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細。你要聽到一個北方人會做菜,那才奇怪,就跟聽到一個南方人吃得隨隨便便一樣。南方人一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邊佔了絕大部份,流派紛呈,只給北邊剩下京菜、魯菜兩個系,嚴格說來,還是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獷風格才給劃出來的,根本不能與粵菜、川菜、湘菜、淮揚菜相匹敵。南方人到北方開餐館,是豐富和弘揚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開餐館,不過是讓鮮活玩藝兒吃膩了的鄉親們別忘了家常口味,有點象開憶苦餐。 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得爛爛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燙得溫溫的。南方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屙不出屎;北方人無所謂,光吃肉也能拉屎。北方人喜歡吃餃子,這是他們對中國飲食的最大貢獻。南方人喜歡吃餛飩。餃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個。餛飩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南方人喜歡吃蔥,北方人喜歡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鹹菜;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讀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飲茶。南方人飲各種各樣的茶,北方人只喝花茶就夠了,覺得花茶既香且濃,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專門放進去騙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龍井、碧螺春,以為太淡,要細抿慢嚼才似乎有那麼點味,不適合牛飲。 北方人吃得簡單,與地域物產有直接關系。北方崇尚簡朴,南方追求華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點造成的。北方冷而乾燥,把毛毯、彩染布掛在牆上,顯得溫馨暖和。南方則掛不出這種效果,看了會渾身燥熱,還老去聞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喜歡毛皮,耐寒。南方人不喜歡,灰撲撲的見了就打噴嚏,容易生蟲。南方人喜歡竹製品,又涼快又經得起漚。北方人洗澡叫搓泥,要積出泥一樣的肥垢來了才去搓一次。南方人洗澡叫沖涼,一冒汗就去沖。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北方人來客都往炕上請,客人留宿與主人一大家子濟濟一炕。南方不興這樣睡覺,睡不踏實。最後南床統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現在北方人來客,也不是動不動就請人家上床。

提及南北飲食的差異,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麵粉。但是東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類:文化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地域寬廣,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自走入高中校們,我們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身邊的文化與地理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後,這讓我們想更進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選擇了一種誘人的文化------吃, 由於我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地區和各民族在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上又有所不同 , 其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各個地區別具風格。下面我們將從中國飲食文化的總體特徵、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南西北飲食文化

一、我國飲食的總體特徵:

(1)、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

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 內容又相當豐富。

(2)、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 , 以五穀為主食者為最多。

因為我國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 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 , 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 大多地區習慣於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國的飲食調制方式各式各樣

烹、妙、煮、炸、煎、 涮、燉等 , 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 , 使我國 的飲食和菜餚花樣繁多 , 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下面我們以南方的海南,東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東北的哈爾濱為例進行介紹:

1、 獨具風格的海南飲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長:瓊州椰子蟹、椰奶雞、椰液香酥鴨、椰汁東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窩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鮮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風味小吃:抱羅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錦山煎堆、糯米粑、紅魚粽等等。

(4)、享譽海內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雞 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號稱"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文昌縣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 家雞啄食,體質極佳。

B、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 "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C、東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產地火山口的荔灣酒鄉的出品聞名遐邇。特點: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D、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

2、豐富多彩的上海飲食:

上海歷史悠久,早在東周,因其處於江南魚米之鄉,而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說,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各省菜系雲集上海,京幫、揚幫、四川、廣幫和上海本幫菜系為主,兼容並蓄了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歐陸菜、美國菜、日本菜、義大利菜、印度菜、韓國采、越南菜、泰國菜等等匯集上海。各地名廚雲集上海,技藝精湛,擅長煮、蒸、煲、拌、燒、煸、炸、爆、炒、燉、燜、燴、煎、貼、熏、烤、炙、扣、煙、扒、泡、浸等數十種烹調方法。

3、充滿民族特色的新疆飲食:

新疆涼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饢、烤全羊、抓飯、拉條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會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製的餐車上,頭系紅綢,嘴含青菜,推至餐廳,任賓客隨意切割品嘗。待客時,奶茶是現燒現用。喝奶茶時,維吾爾、錫伯等民族喜歡用較大的瓷碗,而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則喜歡用小瓷碗,維吾爾族群眾在給你端來大碗奶茶之後,往往還把饢餅掰成小塊放入碗中,以示熱情。

4、積淀北國特色的哈爾濱風味:

哈爾濱歷史區域文化鮮明,烹飪原料得天獨厚。不僅有金元文化的積淀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有大小興安嶺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還有來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這些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餐飲文化,即哈爾濱風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黑龍江的鮭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這些都為形成哈爾濱的風味特色奠定了文化與物質基礎。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朴實中透析出秀氣,粗獷中蘊藏著精華」。哈爾濱大麵包、酥合利、老鼎豐糕點、清湯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燉熬花魚、鏡泊鯉魚絲、江海米蕨菜都是哈爾濱的特色美食。

三、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這幾個月的研究調查,我們了解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 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後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後,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 , 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2)、社會因素的影響:

比如上海扼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從19世紀中葉上海被迫對外開埠,畸形繁榮經濟刺激著上海菜的發展變化,各地風味為適應上海人員復雜,滿足食客眾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相互借鑒,形成了上海菜講究五味調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飲食習俗:菜餚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強調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緊緊跟隨,改革各項操作技藝,創新菜餚,以適應時代生活的節奏,在開拓、趨時中發展,總之,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

(3)、民族文化的影響:

我國有 56 個民族 , 漢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平原地區 , 眾多的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 , 地形和氣候差異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產活 動、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點 , 在飲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

我國漢族聚居的東部平原 , 耕作條件較好 , 盛產稻 米、小麥 , 同那些以耕作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像朝鮮族、 錫伯族、傣族、壯族、獨龍族等一樣 , 以五穀為主食。朝鮮族人喜食米飯、冷麵。羌族人喜歡將大米摻入玉米混蒸 , 稱 " 金裹銀 " 。壯族的 " 包生飯 ", 苗族的 " 烏米飯 "均頗具特色。蒙古族、鄂倫春族、怒族和牧區藏族 , 由 於居住在寒冷地區 , 又多水產和畜肉 , 為抵禦嚴寒 , 故 以高熱量的肉類為主食。松花江、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漁獵為生 , 魚獸肉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為主 ,飲食分白食和紅食 , 自食為各類奶製品 , 紅食主要是牛 羊肉。維吾爾族則愛吃用大米、羊肉、胡蘿卡等做的抓 飯 , 以及拉麵、烤羊肉、鑲等。哈薩克人的風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裝進馬腸內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條件的約束 , 各民族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圖騰信仰和對動植物的精靈崇拜 , 這同時 也影響到飲食 , 比如鄂溫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獵熊 , 這樣 盡管他們以肉類為主食 , 卻也不會吃熊肉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徵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⑸ 中國雲南飲食與當地地理有什麼關系

雲南,簡稱雲(滇),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是人類文明重要內發祥地之一。容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是截至2013年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
雲南省與四川、貴州、廣西、西藏相鄰。雲南3個鄰國是緬甸、寮國和越南。雲南省氣候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等7個溫度帶氣候類型。雲南素稱「植物王國」物產極其豐富,雲集從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甚至寒帶的植物品種。截至2010年,在全國約3萬種高等植物中,雲南已經發現了1.7萬種。

當地飲食也稱為「滇菜」由三個地區的菜點特色構成——
滇東北地區:因接近內地,交通較為便利,與中原交往較多,與四川接壤,其烹調、口味與川菜相似。
滇西和滇西南地區:因與西藏毗鄰以及與緬甸、寮國接壤,少數民族較多,其烹調特色受藏族、回族、寺院菜影響,各少數民族菜點是主體。

滇菜特點是選料廣,風味多,以烹制山珍、水鮮見長。其口味特點是鮮嫩、清香回甜,酸辣適中,偏酸辣微麻,講究本味和原汁原味,酥脆、糯、重油醇厚,熟而不爛,嫩而不生,點綴得當,造型逼真。

⑹ 中國飲食文化與地理有什麼聯系

地形,氣候,海陸位置,緯度。都會影響例如四川喜歡吃辣,因為那裡氣候悶濕

⑺ 中國美食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初二地理書有
,因為地形不一樣,氣候等方面,各種植物也不同,也起到強身健體一系列,就不一樣了

⑻ 中國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差異

八個字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

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有人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於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這一點,從主食結構上也可看出,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盛產水稻,因此,以大米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以麵粉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改革開放前,每逢春節,別處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他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道傳統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淀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更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冬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真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魯迅留學時為禦寒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我國北部是內蒙古高原,過去新鮮蔬菜對北方人是罕見了,魯迅先生說「膠東的白菜運往北京,便用紅頭繩系了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美其名曰『膠菜』」,就是指此。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和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人說蘇州菜甜,其實與無錫的相比,蘇州菜不過是淡。無錫炒鱔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對北方人講,根本沒法吃。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間的延續,這種咸甜相對的趨勢會減弱的。
當然,「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系。

⑼ 南北方飲食文化差異 地理 急!!!

北方
人口和
南方人口
不好分得,但是北方多以種植
小麥
為主,特別是長城以北多以種植春小麥,
南方
多種植冬小麥和水稻。並且南方多位於
亞熱帶
季風氣候,
雨熱同期
,利於種植水稻。
主食
的不同,造成了整個飲食結構以及
吃法
的巨大
差異
。總的來說,北方飲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細。你要聽到一個
北方人
會做菜,那才奇怪,就跟聽到一個
南方人
吃得隨隨便便一樣。南方人一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
八大菜系
,南邊佔了絕大部份,流派紛呈,只給北邊剩下
京菜

魯菜
兩個系,嚴格說來,還是為了保留北方人的
粗獷風格
才給劃出來的,根本不能與
粵菜

川菜

湘菜

淮揚菜
相匹敵。南方人到北方開餐館,是豐富和弘揚
民族

食文化
;北方人到南方開餐館,不過是讓鮮活玩藝兒吃膩了的鄉親們
別忘了
家常
口味
,有點象開憶苦餐。
北方人喜歡大塊
吃肉
,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得爛爛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燙得溫溫的。南方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屙不出屎;北方人無所謂,光吃肉也能拉屎。北方人喜歡
吃餃子
,這是他們對
中國飲食
的最大貢獻。南方人喜歡
吃餛飩
。餃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個。餛飩要湯碗、
調料
齊全,一口只咬半個。南方人喜歡吃蔥,北方人喜歡吃蒜;南方人吃
泡菜
,北方人吃
鹹菜
;南方人吃
辣椒
是為了
祛濕
,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讀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飲茶。南方人飲各種各樣的茶,北方人只喝
花茶
就夠了,覺得花茶既香且濃,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專門放進去騙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龍井、碧螺春,以為太淡,要細抿慢嚼才似乎有那麼點味,不適合牛飲。
北方人吃得簡單,與
地域
物產有直接
關系
。北方崇尚簡朴,南方追求華美,很大
程度
上也是地域
特點
造成的。北方冷而乾燥,把毛毯、彩染布掛在牆上,顯得溫馨暖和。南方則掛不出這種效果,看了會渾身燥熱,還老去聞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喜歡毛皮,耐寒。南方人不喜歡,灰撲撲的見了就
打噴嚏
,容易
生蟲
。南方人喜歡竹製品,又涼快又經得起漚。北方人洗澡叫搓泥,要積出泥一樣的肥垢來了才去搓一次。南方人洗澡叫沖涼,一冒汗就去沖。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北方人來客都往炕上請,客人留宿與主人一大家子濟濟一炕。南方不興這樣睡覺,睡不踏實。最後
南床
統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現在北方人來客,也不是動不動就請人家上床。
(具體的)

⑽ 中原飲食文化與地理

中原地區位於黃河中下游,是中國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的搖籃和發祥地之一。中原地區的飲食文化在北宋時期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代表了當時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成就,在中國飲食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北宋定都開封,使中原地區仍保持了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但北宋時該地區早已喪失了國家的經濟中心地位。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物結構、飲酒品茗之風、飲食業、飲食風尚和飲食習俗等都發生了不少新變化,呈現出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色。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是推動北宋中原飲食文化繁榮的強大動力。 北宋時期多數中原居民仍以麵食為主食,但大中城鎮的居民受糧食供應、飲食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響,改變了這種飲食習慣。他們開始以米食為主食。在副食消費上,北宋時期的中原居民以蔬菜為主,以肉類為輔。素菜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獲得了較大發展,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菜系。由於外地的羊、魚蝦等食物原料的大量輸入,北宋時期中原居民的肉食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在肉食消費上,人們以豬肉、羊肉為主,以魚蝦鶉兔等為輔。 北宋時期中原地區的飲料主要...

中原地區落葉松林、闊葉雜木林、櫟樹林、油松闊葉混交林、竹林、柏樹林、楊樹林、河口草甸、農田花粉組合特徵研究表明,森林植被花粉組合均以喬木花粉為主(佔50%以上),平原區楊樹林、河口草甸和農田均以草本花粉為主(佔84%以上),均較好地反映了樣點周圍植被特徵。松樹林松樹花粉高於70%,周圍有少量松樹的樣點松樹花粉佔50%左右,周圍沒有松樹的樣點松樹花粉在30%以下。落葉松林中落葉松花粉僅佔2.4%,楊樹林樣品中未發現楊樹花粉,竹林樣品中禾本科花粉僅佔3.4%,表明落葉松、楊樹、禾本科花粉均具低代表性;判別分析也表明落葉松和楊樹花粉呈低代表性。受周圍和區域性植被影響,農田樣點農作物花粉佔30%左右,說明農田環境不利於花粉保存,故花粉濃度較其他植被類型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