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家地理廣東

中國國家地理廣東

發布時間: 2021-01-24 01:03:57

⑴ 廣東有哪些島

廣東很多島,以下僅列舉十個。
廣東最美十大海島

1.南澳島

南澳島在汕頭南澳縣,離廈門、台灣和香港都很近,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是廣東僅有的一個海島縣。南澳島上最有名的海灣是青澳灣,還有著「東方夏威夷」的美譽。推薦遊玩的最好季節是每年的4、5月和9、10月,除了青澳灣之外,還有比較有名的景點有「金銀島」「宋井」等。
2.海陵島

海陵島在陽江市,海陵島是廣東面積第四大的海島,曾連續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海陵島最著名的景點有:十里銀灘、馬尾島、大角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推薦去海陵島的最佳旅遊季節是夏天。
3.上下川島

上下川島在江門,這里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3℃,一年四季都適合去遊玩,推薦遊玩時間是一天。上下川島中,上川島有著「南海碧波出芙蓉」,下川島上有上千株椰樹,這兩個島嶼隔海相望,都有著濃郁的嶺南民俗和綺麗的海洋風情。
4.大辣甲島

大辣甲島在惠州,是大亞灣面積第二大的島嶼,有時被簡稱為辣甲島,這里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海水清澈。推薦去大辣甲島遊玩的最好季節在夏秋兩季,大辣甲島上有三個沙灘,最漂亮的是一個月牙形的沙灘,這里有超多色彩斑斕的貝殼,還有珊瑚礁。
5.內伶仃島

內伶仃島在深圳,這里有著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內伶仃島還是深圳面積最大的海島。內伶仃島此前名為伶仃島,為了和外伶仃島區分,才更名。文天祥有一句:零丁洋里嘆零丁,據說正是在經過內伶仃島時所作。
6.三門島

三門島在惠州,還有著沱濘島的稱呼,地理位置非常好,處於大鵬灣與大亞灣之間,在海中央,以前三門島是一個軍事重地,現在則是一個旅遊勝地。三門島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態海島之一,而且還是大亞灣海域淡水資源最豐富的海島。
7.東海島

東海島在湛江,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國家和歐洲海陸的交匯處,經濟發展迅速,是「湛江新八景」之一。東海島最有名的景點有:龍水嶺、龍海天以及龍海天沙灘,有名的當地特產有民安灶蟹喝東海香瓜。
8.荷包島

荷包島在珠海,荷包島在珠海的西南端,島內還有八個海灣,荷包島上會有很多好玩的節目,最有名的可能是照螃蟹,還有叢林探險、沙灘戲水、峭壁觀浪、做客漁家等多種項目。因為珠海的氣候十分溫暖,荷包島一年四季都非常適合旅遊,推薦遊玩時間72小時。
9.放雞島

放雞島在茂名,放雞島這個名字非常的有趣,也很容易被記住,放雞島一年四季都很適合去旅遊,但是夏季是最適合的。放雞島還是是茂名市最大的海島,這里最有名的景點有:雞頭景區、黃金沙灘、海景公園景區、野菠蘿公園等。
10.東澳島
東澳島在珠海,這里陽光和雨水都十分充足,一年四季都非常適合去旅遊,當然,最佳的旅遊季節是春秋。東澳島最有名的景點有:蜜月閣、摩崖石刻、烽火台、銃城、求子泉等。東澳島上有三大沙灘,南沙灣、大竹灣、小竹灣,其中南沙灣的景色是最好的。

⑵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什麼時候介紹過廣東省潮汕地區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2017年9月出過一本廣東特刊。

⑶ 關於廣東地理知識

1、廣東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大洋洲、西亞和非洲等地區的最近出海口,所以被稱為祖國的南大門。 廣東省人均耕地佔有量在全國30個盛市、區中排在倒數第二位,人均土地面積為0.3公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3%,世界平均水平的12.5%。 廣東省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資源十分豐富。由於地處低緯,面臨廣闊的海洋,因此海洋和大陸均對廣東氣候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有利條件:①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資源豐富、配合好。②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縱橫,既灌溉便利,也利於發展淡水養殖;森林資源豐富,樹種多,人類影響小,利於發展林業生產。③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生產水平高。 不利條件:①伏旱期氣溫高,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易對水稻生產產生影響、夏秋季台風影響很大。②長江以南地區為紅壤分布區,土壤酸性強,土質粘重,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 廣東河流水文特徵:流量大是降水豐富形成的,氣溫高又使河流終年不凍。汛期長,集中在夏秋兩季,水量大,有明顯季節性變化。形成原因與夏秋兩季受東南季風和台風帶來大量降水有關。 水稻的主要產地:珠江三角洲及西江、東江、北江河谷、沿海各河流的小平原。甘蔗的主要產地:珠江三角洲及粵西地區沿海小平原。

希望採納

⑷ 中國國家地理地圖的目錄

中國概況
中國的地理位置
中國的行政區劃
中國的地形
中國的近海
中國的氣候
中國的水系
北京市
華夏至尊、京畿首善
北京市全圖
北京市地形圖
北京城區圖
自然地理
現代北京
旅遊北京
奧運北京
民俗文化
天津市
九河下梢、海河要沖
天津市全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天津城區圖
河北省
涿鹿之戰,胡服騎射,燕趙悲歌事未消
河北省全圖
河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石家莊市
山西省
大槐樹下尋祖先,煤炭大省展新顏
山西省全圖
山西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太原市
內蒙古自治區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內蒙古自治區全圖
內蒙古自治區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呼和浩特市
遼寧省
渤濤鶴舞的重工業基地
遼寧省全圖
遼寧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大連市
沈陽市
吉林省
白山松水,中華一汽
吉林省全圖
吉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長春市
黑龍江省
莽莽林海、皚皚雪原:最東和最北的東北
黑龍江省全圖
黑龍江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哈爾濱市
上海市
上海的風花雪月與光榮夢想
上海巾全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上海城區圖
江蘇省
畫意山水,光色瀲灧,誰不愛江南
江蘇省全圖
江蘇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南京市
浙江省
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
浙江省全圖
浙江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杭州市
安徽省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安徽省全圖
安徽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合肥市
福建省
鼓浪琴聲、客家土樓、三坊七巷、惠安風情
福建省全圖
福建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福州市
江西省
文章節義之邦,紅色記憶之地
江西省全圖
江西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南昌市
山東省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
山東省全圖
山東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濟南市
青島市
河南省
典藏古老中國,成就今日糧倉
河南省全圖
河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鄭州市
湖北省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湖北省全圖
湖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武漢市
湖南省
洞庭水、岳陽樓,楚人風流遍瀟湘
湖南省全圖
湖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長沙市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海南省
重慶市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陝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台灣省

⑸ 被稱「廣東最美麗的地方」,最大的丹頂鶴濕地公園,為何鮮有人知曉

被稱「廣東最美麗的地方」,最大的丹頂鶴濕地公園,卻鮮有人知曉的緣由在於它沒有著重去打造自己的特色,處於對成本的考慮,沒有花太多的資金去推廣,其次就是因為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傳說或者說沒有可以依靠的歷史背景,每個特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的,他們的競爭壓力也很大。

總體來說這里還是相當值得去遊玩的,在當地還是很有名氣的,只是全國范圍內沒有太大名氣而已,只要去了,你就會喜歡上它的。

⑹ 求廣東省地理知識!!

廣東省位於我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和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並在珠江三角洲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 其中耕地面積312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1025萬公頃,荒草地面積57萬公頃。山地佔全省面積31.7%,丘陵佔28.5%,台地佔16.1%,平原佔23.7%。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位於北部的南嶺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全省的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曲折綿長,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

各市經緯度
廣東省 廣州 北緯23.08 東經113.14
廣東省 潮陽 北緯23.16 東經116.36
廣東省 潮州 北緯23.40 東經116.38
廣東省 澄海 北緯23.28 東經116.46
廣東省 從化 北緯23.33 東經113.33
廣東省 東莞 北緯23.02 東經113.45
廣東省 恩平 北緯22.12 東經112.19
廣東省 佛山 北緯23.02 東經113.06
廣東省 高明 北緯22.53 東經112.50
廣東省 高要 北緯23.02 東經112.26
廣東省 高州 北緯21.54 東經110.50
廣東省 鶴山 北緯22.46 東經112.57
廣東省 河源 北緯23.43 東經114.41
廣東省 花都 北緯23.23 東經113.12
廣東省 化州 北緯21.39 東經110.37
廣東省 惠陽 北緯22.48 東經114.28
廣東省 惠州 北緯23.05 東經114.22
廣東省 江門 北緯22.35 東經113.04
廣東省 揭陽 北緯22.32 東經116.21
廣東省 開平 北緯22.22 東經112.40
廣東省 樂昌 北緯25.09 東經113.21
廣東省 雷州 北緯20.54 東經110.04
廣東省 廉江 北緯21.37 東經110.17
廣東省 連州 北緯24.48 東經112.23
廣東省 羅定 北緯22.46 東經111.33
廣東省 茂名 北緯21.40 東經110.53
廣東省 梅州 北緯24.19 東經116.07
廣東省 南海 北緯23.01 東經113.09
廣東省 番禺 北緯22.57 東經113.22
廣東省 普寧 北緯23.18 東經116.10
廣東省 清遠 北緯23.42 東經113.01
廣東省 三水 北緯23.10 東經112.52
廣東省 汕頭 北緯23.22 東經116.41
廣東省 汕尾 北緯22.47 東經115.21
廣東省 韶關 北緯24.48 東經113.37
廣東省 深圳 北緯22.33 東經114.07
廣東省 順德 北緯22.50 東經113.15
廣東省 四會 北緯23.21 東經112.41
廣東省 台山 北緯22.15 東經112.48
廣東省 吳川 北緯21.26 東經110.47
廣東省 新會 北緯22.32 東經113.01
廣東省 興寧 北緯24.09 東經115.43
廣東省 陽春 北緯22.10 東經111.48
廣東省 陽江 北緯21.50 東經111.58
廣東省 英德 北緯24.10 東經113.22
廣東省 雲浮 北緯22.57 東經112.02
廣東省 增城 北緯23.18 東經113.49
廣東省 湛江 北緯21.11 東經110.24
廣東省 肇慶 北緯23.03 東經112.27
廣東省 中山 北緯22.31 東經113.22
廣東省 珠海 北緯22.17 東經113.34

地形地勢

全省地勢北高南低,省境北部的南嶺是珠江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丘陵分布於山前地帶。其地形大致分為四個區:

珠江三角洲:其范圍分別以西江的高要,北江的清遠,東江的惠州為頂點,總面積達4.16萬平方公里。那裡河網密布,地勢平坦,農業發達。

粵東山地丘陵:由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平行中、低山嶺組成,自西向東為青雲山、九連山、羅浮山和蓮花山。山丘之間多小盆地,沿海還有狹窄的沖積平原。

粵北山地:屬於南嶺山脈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大庾嶺、騎田嶺、滑石山、瑤山等。位於湘粵交界處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的最高峰。區內的北部有紅色砂岩構成的「丹霞地貌」,南端有大面積和石灰石溶岩地貌。

粵西山地台地:包括珠江三角洲以西的廣大地區和雷州半島。主要山脈有雲開大山和雲霧山,是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山間多開闊的盆地,南部多花崗岩殘丘,雷州半島則是由玄武岩台地構成。
廣東四大名山
廣東省低山丘陵分布廣泛,南嶺山脈亘於北部邊境,地勢北高南低。肇慶市的鼎湖山、韶關市的丹霞山、南海市的西樵山、惠州市的羅浮山為廣東四大名山。

氣候

廣東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資源
廣東省面積為17.79萬平方公里,其中宜農地434萬公頃,宜林地1100萬公頃。廣東水資源相當豐富,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819億立方米,加上鄰省從西江和韓江等流入廣東的客水量233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深層地下水60億立方米,可供開採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達4735立方米,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廣東為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全省己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8種。其中高嶺土、泥炭土、冶金用脈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鍺、碲的儲量列全國第一位,銀、鉛、鉍、鉈、鈾礦、獨居石、磷釔礦、玻璃用砂、油頁岩、飾面用大理岩和輝綠岩列第二位。廣東動植物種類繁多。屬於國家1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銀杉和虎顏花3種,屬於2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此外,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很高。被列入國家1級保護的動物有華南虎、雲豹、熊猴和中華白海豚等22種,列入2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95種。廣東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產品年產量達374萬噸;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20.82萬公頃;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產量居全國首位。

河流
廣東降水充沛,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主要河系為珠江的西江、東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韓江水系,其次為粵東的榕江、練江、螺河和黃崗河以及粵西的漠陽江、鑒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獨流入海河流。

植被
廣東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分別佔全國總數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種,分隸於111科、361屬。此外,還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葯用真菌97種。植物種類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和銀杉2種,屬於二級和三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與廣東松、長苞鐵杉、野龍眼和見血封喉等41種,還有省級保護的紅豆杉和三尖杉等12種。在植被類型中,有屬於地帶性植被的北熱帶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沿海的熱帶紅樹林,還有非緯度地帶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灌叢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園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可觀。

人口

廣東省總人口達到1.1億,其中戶籍人7900萬人,長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3100多萬,這還不包括1100萬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目前,廣東已超過河南成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2009年資料)

城市
共有21地市,具體如下:
廣 州 市
深 圳 市
珠 海 市
汕 頭 市
韶 關 市
佛 山 市
江 門 市
湛 江 市
茂 名 市
肇 慶 市
惠 州 市
梅 州 市
汕 尾 市
河 源 市
陽 江 市
清 遠 市
東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揭 陽 市
雲 浮 市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市。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人口8642萬(2000年)。
總 計 21地級市 54市轄區 23縣級市 42縣 3自治縣
廣 州 市 越秀區 東山區 海珠區 荔灣區
天河區 白雲區 黃埔區 芳村區
花都區 番禺區
從化市 增城市
深 圳 市 福田區 羅湖區 南山區 寶安區
龍崗區 鹽田區
珠 海 市 香洲區 斗門區(井岸鎮) 金灣區
汕 頭 市 金平區 龍湖區 濠江區 澄海區
潮陽區 潮南區(峽山鎮)
南澳縣(後宅鎮)
韶 關 市 北江區 湞江區 武江區
樂昌市 南雄市
仁化縣(仁化鎮) 始興縣(太平鎮) 翁源縣(龍仙鎮) 曲江縣(馬壩鎮)
新豐縣(豐城鎮)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
佛 山 市 禪城區 南海區 順德區 三水區
高明區
江 門 市 江海區 蓬江區 新會區(會城鎮)
台山市 開平市 鶴山市 恩平市
湛 江 市 赤坎區 霞山區 坡頭區 麻章區
廉江市 雷州市 吳川市
遂溪縣(遂城鎮) 徐聞縣(徐城鎮)
茂 名 市 茂南區 茂港區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電白縣(水東鎮)
肇 慶 市 端州區 鼎湖區
高要市 四會市
廣寧縣(南街鎮) 德慶縣(德城鎮) 封開縣(江口鎮) 懷集縣(懷城鎮)
惠 州 市 惠城區 惠陽區(淡水鎮)
惠東縣(平山鎮) 博羅縣(羅陽鎮) 龍門縣(龍城鎮)
梅 州 市 梅江區
興寧市
梅 縣(扶大鎮) 蕉嶺縣(蕉城鎮) 大埔縣(湖寮鎮) 豐順縣(湯坑鎮)
五華縣(水寨鎮) 平遠縣(大柘鎮)
汕 尾 市 城 區
陸豐市
海豐縣(海城鎮) 陸河縣(河田鎮)
河 源 市 源城區
和平縣(陽明鎮) 龍川縣(老隆鎮) 紫金縣(紫城鎮) 連平縣(元善鎮)
東源縣(仙塘鎮)
陽 江 市 江城區
陽春市
陽西縣(織篢鎮) 陽東縣(東城鎮)
清 遠 市 清城區
英德市 連州市
佛岡縣(石角鎮) 陽山縣(陽城鎮) 清新縣(太和鎮)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 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
東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湘橋區
潮安縣(庵埠鎮) 饒平縣(黃岡鎮)
揭 陽 市 榕城區
普寧市
揭東縣(曲溪鎮) 揭西縣(河婆鎮) 惠來縣(惠城鎮)
雲 浮 市 雲城區
羅定市
雲安縣(六都鎮) 新興縣(新城鎮) 鬱南縣(都城鎮

農業
廣東應屬於南方丘陵地區,適宜發展「立體化」農業。農業生產類型:水稻種植業
農業區位發展優勢
自然因素:緯度較低,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受冷空氣影響小。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社會因素: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不利因素:多暴雨台風等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不合理開墾造

工業
http://..com/question/15498207.html?si=1

第三產業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519/143077799t.shtml

風土人情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飲佐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洽談生意,業余消遣,都樂於上茶樓。一壺濃茶幾件美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廣州人飲茶並無什麼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於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仆從斟起茶來。按皇宮規矩,仆從是要跪受的。但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里塞滿,並用手指壓實,掘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里,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廣州之所以被稱為「花城」,不單是因為廣州氣侯溫和、四季如春、鮮花常開(昆明也四季鮮花常開),更由於廣州每年春節前都舉行迎春花市,這種傾城人民逛花市的習俗,全國唯廣州所獨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漸發展形成規模。

早在兩漢時,廣州人便有愛花的癖好。陸賈出使南越國時,已說嶺南人「彩縷穿花」。因廣州人愛花,也就出現了以種花、賣花為業的人。

南漢時,河南一帶被稱為「素馨斜」,就是專門藝植花木的地方。花農和賣花女就在現在的海珠橋南岸西側的「花洲方渡頭」劃艇過河北賣花。形成花市的,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一1630年)。但那時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字碼頭,後陸續擴大到廣州九個城門。花的品種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則到19世紀清咸豐、同治年間始形成。

花市舉行的日期,固定在春節前三天,即從年甘八開始,到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時結束。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到除夕午夜時分,花農必將售不出去的花砸個稀爛。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至今。現在,廣州迎春花市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辦越大。市內各區均有花市 :越秀區在教育路;東山區在濱江路;荔灣區在多寶路;海殊區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園、烈士陵園、海幢公園、流花湖、荔灣湖等大小公園,無不在春節前後舉辦形式多樣的花展、花會,成為廣州花市的一個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則成為廣州花市的中心。每個花市搭起綵樓 ,張燈結綵,在馬路中央架起長長的花棚,一層一層擺滿各種花果。廣州人好講意頭,認為春節逛花街,買支靚花,來年便能行個「好運」。當然,逛花街不只是為了買花,更多的是為了賞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種花果。

每年陰歷(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陽。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陽處在正陽的位置,所以稱端陽,還叫天中節。

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和賽龍舟、洗龍舟水等習俗。廣州端午賽龍舟已有一干多年歷史。明代以來,人們多數在珠江河海珠島對開的海面進行。但那時的龍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樣式也復雜、美觀。有十幾丈長,六、七尺高的,龍船上還有台閣,一隻船上有近百人。實質是以藝術性為主。現在,賽龍舟已成了群眾性的體育競賽運動了。龍舟的形狀也多製成狹而長,形如獨木舟,以利船速。龍舟的槳數不等,少則六對,多的有五十多對。大型龍舟一般都設旗手和鑼鼓手,鑼鼓手擊鑼打鼓統率全船,劃漿的隨鼓聲或快或慢。此外劃槳的只管劃漿,掌舵的把穩舵向。奪標進入高潮時,擊槳激起的水花能把整個船罩住,以致岸上觀看的群眾不見龍舟,只見一團團水霧在江面飛馳,甚是扣人心弦。賽龍舟奪標者可贏得整隻燒豬出回村裡分了吃。很可惜,廣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擠擁,已有好幾年沒能在這里舉辦賽龍舟了。92年曾有建議在白雲山腳的麓湖上舉行賽龍舟的,也未能實現。好在廣州番禹的市橋,近年每年都舉辦龍舟節,盛況空前,吸引了大批海外遊客前往觀看。

⑺ 有沒有什麼書是介紹廣東地理地形土壤的阿

應該有吧,到書店或網店看看吧

⑻ 廣東十大島嶼

廣東最美十大海島

1.南澳島

南澳島在汕頭南澳縣,離廈門、台灣和香港都很近,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是廣東僅有的一個海島縣。南澳島上最有名的海灣是青澳灣,還有著「東方夏威夷」的美譽。推薦遊玩的最好季節是每年的4、5月和9、10月,除了青澳灣之外,還有比較有名的景點有「金銀島」「宋井」等。
2.海陵島

海陵島在陽江市,海陵島是廣東面積第四大的海島,曾連續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海陵島最著名的景點有:十里銀灘、馬尾島、大角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推薦去海陵島的最佳旅遊季節是夏天。
3.上下川島

上下川島在江門,這里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3℃,一年四季都適合去遊玩,推薦遊玩時間是一天。上下川島中,上川島有著「南海碧波出芙蓉」,下川島上有上千株椰樹,這兩個島嶼隔海相望,都有著濃郁的嶺南民俗和綺麗的海洋風情。
4.大辣甲島

大辣甲島在惠州,是大亞灣面積第二大的島嶼,有時被簡稱為辣甲島,這里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海水清澈。推薦去大辣甲島遊玩的最好季節在夏秋兩季,大辣甲島上有三個沙灘,最漂亮的是一個月牙形的沙灘,這里有超多色彩斑斕的貝殼,還有珊瑚礁。
5.內伶仃島

內伶仃島在深圳,這里有著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內伶仃島還是深圳面積最大的海島。內伶仃島此前名為伶仃島,為了和外伶仃島區分,才更名。文天祥有一句:零丁洋里嘆零丁,據說正是在經過內伶仃島時所作。
6.三門島

三門島在惠州,還有著沱濘島的稱呼,地理位置非常好,處於大鵬灣與大亞灣之間,在海中央,以前三門島是一個軍事重地,現在則是一個旅遊勝地。三門島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態海島之一,而且還是大亞灣海域淡水資源最豐富的海島。
7.東海島

東海島在湛江,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國家和歐洲海陸的交匯處,經濟發展迅速,是「湛江新八景」之一。東海島最有名的景點有:龍水嶺、龍海天以及龍海天沙灘,有名的當地特產有民安灶蟹喝東海香瓜。
8.荷包島

荷包島在珠海,荷包島在珠海的西南端,島內還有八個海灣,荷包島上會有很多好玩的節目,最有名的可能是照螃蟹,還有叢林探險、沙灘戲水、峭壁觀浪、做客漁家等多種項目。因為珠海的氣候十分溫暖,荷包島一年四季都非常適合旅遊,推薦遊玩時間72小時。
9.放雞島

放雞島在茂名,放雞島這個名字非常的有趣,也很容易被記住,放雞島一年四季都很適合去旅遊,但是夏季是最適合的。放雞島還是是茂名市最大的海島,這里最有名的景點有:雞頭景區、黃金沙灘、海景公園景區、野菠蘿公園等。
10.東澳島
東澳島在珠海,這里陽光和雨水都十分充足,一年四季都非常適合去旅遊,當然,最佳的旅遊季節是春秋。東澳島最有名的景點有:蜜月閣、摩崖石刻、烽火台、銃城、求子泉等。東澳島上有三大沙灘,南沙灣、大竹灣、小竹灣,其中南沙灣的景色是最好的。

⑼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