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豹貓
A. 59.地理問題,求解,謝謝。。。。。。。。。
1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庫區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綜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個自然保護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余km2,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態環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庫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環保工作尚面臨幾個主要問題。
1.1水污染嚴重
1999 年,庫區廢水排放量共10.1 億t,COD排放總量為27.8萬t,其中工業廢水7.1億t,有近1/3的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生活污水3.0億t,集中處理率僅7.7 % 。據1999 年長江水質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長江重慶段17個監測斷面水質級別中,二類水體僅佔5.9%,三類水體佔17.6%,四類水體佔70.6%,五類水體佔5.9%。長江、嘉陵江、烏江「三江」重慶段大腸菌群、非離子氨、COD 等10 項指標超標。庫區次級河流污染更為嚴重,56% 的斷面水質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個三峽庫區城市江段中,水質受污水影響的江段總長為28.97km,寬2~150m,重慶江段污染帶最長,為5.73 km ,占庫區污染帶總長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庫區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743.62萬t,危險廢物39.5萬t,工業固體廢物歷年堆存量達3000多萬t,綜合利用率約為43%。按城市非農業人口人均產生生活垃圾量1kg/d計算,三峽庫區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為178萬t/a。目前僅基本做到清運出城進行簡易處理,無害化率僅為7.1%。各種廢棄物散亂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沖刷下,大量的污染物匯入江河,造成三峽水庫嚴重的水污染,是導致三峽庫區水體大腸菌群全面超標和幹流豐水期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趨嚴重
庫區船舶年產生活垃圾約3 萬t,其中入江約8000t,船舶生活污水產生量約1800 萬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約近40萬t,排放COD約600t,石油類100餘t。庫區農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養殖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等也較為突出,1999 年庫區農葯使用量就達1160.6t,其中有機磷農葯佔有一半以上份額。
1.4森林覆蓋率低,城市人均綠地少
多年來的破壞性墾荒、鄉鎮企業的無序發展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對原有森林植被破壞相當嚴重,導致庫區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減少,僅為22.3%。庫區兩岸的多數區縣森林覆蓋率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種結構不盡合理,成熟林、特種林、經濟林比例低,中幼林所佔比重極大,涪陵、豐都、奉節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達90% 以上,基本無成熟林。庫區森林群落結構簡單、功能失調,植被處於逆向演替趨勢,由森林向灌叢—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庫區各級城鎮的綠化水平均偏低。重慶市主城區人均綠地僅2.08m2,只相當於全國城市人均綠地面積5.3m2 的39.2%,在全國3 5 個百萬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縣市就更少,例如萬縣市的人均公共綠地僅1.8m2,奉節縣城僅0.3m2。
1.5生態失衡嚴重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平衡的重要指標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據統計,三峽庫區動植物資源約6500多種,約佔全國動植物種類總數的20%,國家一
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8種和6種,二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35種和22種,
三峽庫區還有豐富的第三紀孑遺植物。但由於生物種群賴以生存的森
林覆蓋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殘存無幾,導致林麝、豹貓
和猛禽數量明顯下降,虎豹在庫區已瀕臨絕跡。一些水生物種,如國
家一級保護水生動物白鰭豚、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等,二級保護水生
動物江豚和胭脂魚等,都面臨三峽水庫建成後造成生態結構變遷和生
存環境破壞的嚴峻形勢。這一形勢直接威脅其生存,而加速瀕危。生
態惡化勢頭如不能有效制止,極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物種滅絕。
1.6水土流失嚴重
三峽庫區山高坡陡、地質構造復雜,是全國地質災害發生嚴重的地區之一。據移民部門2000年的復查數據表明,三峽庫區大小地質災害點2 萬余處,其中前緣在淹沒線175m 以下的崩滑體1302 處, 體積達333400 萬m3,具有不同程度危險性和潛在危險性的區域有1133處,占崩滑體總數的87%。因崩滑體影響決定搬遷的村莊405 個、城鎮60 座。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2%,達5002.55萬畝,年流入江河的泥沙總量達1億t以上,這必然加重三峽水庫水體泥沙的含量。雖然三峽大壩設計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決庫區600km 河道的排沙問題,只有加強生態建設,保持水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7生態環境的污染已從城市向
農村急速擴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無序發展,加劇了環境污染由城市向農村的蔓延。酸雨范圍明顯向遠郊縣擴展,pH 值4.5 等值線區域幾乎已覆蓋整個庫區。有90% 以上的地區為酸性降水區,多年酸雨頻率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庫區每年因大氣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
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主要有:工業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粗放型增長方式使生態環境惡化,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環境管理薄弱等等。這些問題正隨著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的序幕拉開而逐步解決。如,長江流域(重點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黃河流域(重點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區)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點;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慶市實施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青山綠水」工程和主城區為重點的「山水園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來國外專家、學者以及國際組織、政府機構代表6000餘人次來重慶市進行環保考察和交流,重慶市已被列為中國環境合作示範城市,並獲得世界銀行環保貸款。
2 三峽庫區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早在1994 年我國政府頒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里,已明確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重要指導方針。庫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三峽工程效益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整個長江上游的經濟發展,同時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城市用水、農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調工程都有著決定性作用,從而使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全國甚至世界的關注。根據庫區生態環境的現狀,依照庫區的區情,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
2.1 統籌規劃、綜合決策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之一,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在進行區域開發、資源開發以及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調整時,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生態建設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經濟發展來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倡導「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另外,由於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對整個長江流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的地位與重大影響,因此建議國家將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列入國家優先和重點治理計劃,按照「三河三湖」那樣納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項目資助、經費投入、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方面給予優先、傾斜和扶持。同時加強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各種專項資金的征、管、用,確保投向。
2.2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對污染源的治理
結合工業結構調整與技術進步,採取控制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與濃度的措施,加快工業污染源限期治理進度。通過取締、關停重污染源,淘汰國家禁止的設備和工藝,推行清潔生產;禁止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的企業進入庫區,以防新的污染。同時,還可實施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濃度控制,並定期公布各控制斷面監測結果,嚴格其目標考核。其次,加強面源污染的治理。庫區的面源污染主要源於農葯、化肥和畜禽糞水污染占水體污染總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關鍵在於控制水土流失,提高農葯與化肥的產品質量及利用率,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等。
2.3 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新縣城
三峽庫區全遷的縣城有5座:重慶市的雲陽、開縣、奉節、豐都和湖北的秭歸。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結合移民搬遷,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其一,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城市的布局要考慮地形、氣象、水文等對環境的影響。城市工業嚴重污染區,一定要布置在下風向,同時還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動規律和河流的自凈能力,使城市規劃與流域規劃相結合,加強上下游全流域水資源的保護;其二,城市內部布局也應有利於保護環境。例如,單中心同心圓式,向外發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態,使市中心與周圍自然環境相隔越來越遠,新鮮空氣難
以進入,污濁空氣排放受阻,不利於空氣的自然調節。而採取多中心組
團帶狀結構,把城市分為若干個片區,區間用綠化帶隔開,可對減輕城
市大氣、雜訊、熱污染等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還應配套建設城市污水
處理系統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合理分布城區公共綠地,建設具有
庫區山水特色的新城鎮。
2.4依靠科技進步,增強庫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首先,針對三峽庫區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優選適合環境要求和經濟能力的污水處理工藝。庫區各級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堅持大中小微結合,採用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科學合理的處理方式。處理工藝應根據處理規模、水質特徵、受納水體的環境功能及當地的實際情況,經全面技術、經濟比較後優選確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應堅持因地制宜、技術可行、設備可靠、規模適度、治理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選擇衛生填埋、焚燒、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處理技術,並對淹沒區的建築廢棄物進行回收和綜合利用。第三,生態建設也要不斷增加科技含量,確保生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態適應性,做到適地適樹適草。各縣(市)要依據當地林草植被地帶分布規律和條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設的適宜類型、適宜規模與合理結構和布局,確定科學的林草植被結構及相應的技術支撐措施,並對荒蕪區的生態重建進行科技攻關。第四,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圍繞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水土保持的重點領域,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綜合性環境監測中心及
網路系統。可首先在涪陵、萬州、巫山、黔江建4個重點監測網路,使庫
區的水質、水域生態、重大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得到有效監控,並在此
基礎上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2.5實施制度創新,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經濟的外部性,可利用經濟政策,通過市場機制,把由於物質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經濟外部性,內化到各級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中,通過事後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來消減污染。從而既能有效地約束污染者的排污行為,確保「污染者負擔」,又能為政府進行庫區環境集中治理籌集資金,或將資金用於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等。庫區環境污染之所以十分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未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比如企業的排污費標准太低,對城鄉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費,污染者造成的經濟外部性沒有通過市場反映在生產成本中,直接加劇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惡化。所以,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是庫區控制環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庫區下游流域實施達標水資源的收費政策,2001 年2 月在國內已有了購買水資源的先例。另外還應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環境經濟政策,強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處理收費制度。
2.6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三峽庫區目前環境污染嚴重,需建設的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項目多,環保市場容量大,為發展環保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發展環保產業既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是增強三峽庫區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還可為環保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產業依託。因此應把環保產業列為優先發展領域,爭取成為新世紀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2.7加強環境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
一是嚴格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法規,抓緊制定和完善三峽庫區有針對性的法規和技術規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制度,比如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三是要嚴肅查處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行為,加強環
境保護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2.8 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提高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水平通過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會、技術交易會、展覽會,了解世界環保科技的最新動態,學習先進國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庫的成熟經驗和方法。通過大型城市廢物、污水處理成套設備及生態系統恢復等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國產化,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東西部合作。東部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已先行一步,經濟實力和環保技術水平遠在西部之上,經歷了發展和規范兩個歷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應廣泛開展東西部合作與國際交流,引進先進的技術、項目和高素質人才,爭取早日使庫區的生態環境研究水平與應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B. 同體型野生動物中,戰鬥力是以貓科為尊,還是以猛禽為尊
在動物界裡面有一句流行甚廣的話,叫“同體型野生動物中,戰鬥力以貓科為尊”,意思就是說如果是體重差不多大的動物,戰鬥力最強的應該屬於貓科動物。在大自然中,貓科動物算是一種比較強的存在,而且“百獸之王”也誕生在貓科動物裡面。大自然中,還有另外一個家族,實力也是相當強悍的,那就是猛禽,它們能夠捕殺體型比它大數倍的動物。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戰斗方式,貓科動物的打鬥技巧基本上都是差不多,而猛禽會先長距離滑翔驅趕對方,然後一直跟對手進行消耗戰,等到對方力氣耗得差不多的時候,就是它們進行捕食的最佳時刻,高速俯沖接近獵物,以喙和爪擊中獵物要害部位,本身爪子和尖嘴就具備很強的攻擊能力了,再加上飛行帶來的動能,傷害值就更大了,所以說同體型野生動物中,戰鬥力還是以猛禽為尊的。
C. 尼泊爾屬於什麼亞的國家
尼泊爾屬於南亞地來區的國家。尼泊源爾聯邦民主共和國(英語: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簡稱尼泊爾。南亞山區的內陸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屬青藏高原南底),北與中國相接,其餘三面與印度為鄰。
D. 崇陽縣的地理
方位:崇陽縣位於湖北省南陲,居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地跨北緯29°內12』-29°容41』,東經113°43』-114°21』之間。
氣候:崇陽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溫和多雨,無霜期長,四季分明。2006年,年平均氣溫18.3度,比歷年平均17.0度 偏高1.3度。年極端最高溫度38.3度,出現在8月14日。最低氣溫-4.6度,出現在1月7日。
地形:崇陽縣境內地質構造處於江南古陸與淮陽古陸之間,屬淮陽「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的南西緣,靠近弧頂部位,地層分區屬大冶小區。境內廣泛出露沉積岩層,約占總面積的90%,次為變質岩和少量侵入岩。崇陽縣四面環山,峰巒疊嶂,地處大幕山、大湖山、大葯姑山之間,屬低山丘陵區。雋水自西南向東北流,匯集千溪萬壑,沖出瓶瓮之喉的壺頭峽,流入赤壁境內陸水水庫。沿雋水及其支流下游兩岸,阡陌縱橫,田疇平沃,為中生代印支運動褶皺斷裂所造成的背斜軸部地塹式斷塊盆地,由南向北傾斜。河谷平畈,海拔高程在100米以下。
E. 山西地理概況有哪些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座標為北緯°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
山西表裡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C,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C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C。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C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礦產資源山西省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發現的地下礦種達12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53種。煤、鋁礬土、珍珠岩、鎵、沸石的儲量居全國之首,其中尤以煤炭聞名全國。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儲量達2612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1/3,故而有「煤鄉」之稱。
植物資源已知的種子植物有134科,約1700種,其中木本植物有480多種。山西植物資源分布,從南到北可劃分為:南部和東南部是以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為主的夏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也是植被類型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中部是以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為主、夏綠闊葉林為次分布區,是森林分布面積較大的地區;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乾旱草原分布區,森林植被較少,優勢植物是長芒草、旱生蒿類和檸條、沙棘等。山西森林資源稀少,是全國森林資源最少的省份之一。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種。野生葯物有90多種,廣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連翹等。野生纖維植物主要有蒙椴、鬼見愁、蠍子草、芨芨草、馬藺、葛條、荊條、龍須草等。
動物資源山西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為主,已知的有400多種,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0多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14種:白鸛、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胡兀鷲、褐馬雞、丹頂鶴、大鴇、金錢豹、虎、梅花鹿。二級保護動物有56種,包括鳥類40種,兩棲爬行類2種,獸類14種。此外,還有毛皮動物20多種,名貴的有水獺、石貂、貉、豹貓、黃鼬、獾、狐等;肉用動物可供食用的有野兔、野豬、環頸雉、石雞、斑翅山鶉、岩鴿等;葯用動物有70多種。
水資源水資源總量152.4億立方米。山西省陸地地表水十分貧乏,而且分布不均。集水面積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流長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及漳河等8條。根據計算,全省河川徑流量為114億立方米,與全國各省比較,占倒數第二位,僅比寧夏多一些。山西河流全屬外流水系。分屬於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大體上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其中黃河流域面積為97503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320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7.8%。河流大都發源於東西山地。山西省地下水資源為12146億立方米,但可采水資源只佔45%,且多分布於盆地邊緣及省境四周。
旅遊資源山西也是中國旅遊資源大省,北有大同雲崗石窟,中有佛教聖地五台山,南有黃河惟一的瀑布——壺口瀑布,中國最大的武廟——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永濟普救寺鶯鶯塔等都在山西。據統計山西目前保存下來的各類文物(不可移動者)計31401處。其中:古遺址2639處、古墓葬1666處、古代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18118處、石窟寺300處、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360處、石刻及其它6852處、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1466處,以及依附於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中的彩塑12345尊、寺觀壁畫26751平方米。所以「依託文物,開發旅遊」在山西前景廣闊,旅遊事業必將成為山西重要的支柱產業。
能源山西電力充足,是全國擁有裝機百萬千瓦以上電廠最多的省份。目前山西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為847.5萬千瓦,年發電量417.8億千瓦時。近15年來,全省新建50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6條,變電容量100萬千伏安;229千伏輸電線路69條,變電容量603.6萬千伏安。山西在華北電網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山西全省近2000個鄉鎮全部通電,農戶高峰用電保證率達95%以上,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山西省是全國向省外輸電量最多的省份,如今北京的1/4電力來自山西。
鐵路山西鐵路以南北同蒲線和石太線為主幹,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長、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條大鐵路干線13條主要支線和400多條專用線的鐵路運輸網路,分別與國家的鐵路大動脈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可通達全國各大城市和秦皇島、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碼頭。2004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513公里。
公路已經建成通車的太原至舊關高速公路與北京——石家莊高速公路相接,匯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網路。1998年建成通車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設貫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的階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鄉道路為網路,溝通各鄰省與省內城鄉,銜接鐵路重要工礦企業重要經濟作物區的公路網路和以國有運輸為主體,集體和個體運輸業競相發展,並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業體系和運輸管理體制。
年底,公路通車里程65813公里,比上年增加2691公里,增長4.3%;高速公路達到1347公里,增長11.2%。
航空到2003年底,省城太原對外航線38條,可直通全國40個城市。
F. 黃河三角州的地理概況
黃河三角洲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總面積5400平方公里,主要處於東營市境內。
黃河三角洲,以墾利縣寧海為軸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淄脈河口,向東撒開的扇狀地形,海拔高程低於15米,面積達545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年輕的陸地。現代黃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來,黃河沖積作用形成的沖積扇。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距東營市僅60公里,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年平均降水量為551.6毫米。這片三角洲是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陸地的海相沉積平原。現代黃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灘高地,坡地,大型窪地等。黃河尾閭擺動新成的陸地帶地勢寬闊低窪,面積逐年擴大,生態類型獨特,海河相會處形成大面積淺海灘塗和濕地,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繁殖地。區內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有800多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文昌魚、江豚、松江鱸魚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廣泛,各種鳥類約187種,列為中日候鳥保護協議受保護的達10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丹頂鶴、白頭鶴、白鸛、金雕、大鴇、大天鵝、小天鵝、灰鶴、蜂鷹等32種,各種鷺類、雁鴨類水禽不但種類多,數量也極為豐富。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土地,偉大的黃河以其移山填海之力造就了它,又賦予它以新、奇、野、闊的自然美,形成了黃河三角洲獨特的自然景觀。
黃河三角洲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與黃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於黃河尾閭擺動的影響,這里的地面形成許多溝壑交錯的廢棄河道及防水堤壩,雖經多年風雨剝蝕、人為填補,至今仍見崗、坡、窪相間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漣漪狀的地貌。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使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
黃河三角洲沿海灘塗廣闊平坦,多為沙質和泥質,這里是重要的對蝦產地,又是海產基地、海鹽基地,素有「百魚之鄉」的美稱,黃河鯉魚、黃河刀魚、銀魚、毛蝦都是別具風味的特產。
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脆弱,這里已設立了153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這里具有世界上最年輕的河口濕地和大面積處於相對原生狀態的濱海濕地,生境獨特,物種豐富。現有野生植物393種,鳥類265種。在大面積的濕地和沼澤地上,僅珍貴保護鳥類即達5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如白鸛、金雕、丹頂鶴等,普通鳥類以鷺、鷸類涉禽最為多見。近海水域有海豹、江豚、文昌魚、中華鱘、松江鱸、棱皮龜、長須鯨等珍稀海洋動物。
山東黃河三角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編碼 RD37002
保護類型 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
保護對象 原生性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禽
所在縣 東營區
行政區劃代碼 370502
所在省份、自治區、
直轄市 山東
級別 國家級
IUCN保護區等級
優先順序別
面積 (公頃) 153000.00
核心區 (公頃) 79000.00
試驗區 (公頃) 63000.00
緩沖區 (公頃) 11000.00
海拔下限 (米)
海拔上限 (米)
經度西限 118.73°
經度東限 119.27°
緯度南限 37.7°
緯度北限 38.15°
建立年代 1992
組織沿革
批件文號 1992年10月27日國務院,國函〔1992〕166號發布)
主管部門 林業
主管單位
森林面積
森林覆蓋率
森林蓄積量
(萬立方米)
保護區內物種 自然保護區內,植被覆蓋率高達53.7%,形成了我國沿海最大的海植被。區內各類植物393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
保護區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鳥類資源豐富,珍稀瀕危鳥類眾多。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鳥類265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白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金雕、丹頂鶴、白頭鶴、大鴇7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海鸕鶿、大天鵝、灰鶴、白尾鷂等33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屬附錄Ⅰ的種類有白鸛、丹頂鶴等7種,屬附錄Ⅱ的種類有花臉鴨、鵲鷂等26種,屬於附錄Ⅲ的種類有大白鷺、針尾鴨等7種。在《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保護鳥類81種,自然保護區內有51種。在《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保護鳥類227種,自然保護區內有152種。陸生脊椎動物35種,陸生無脊椎動物583種,水生動物64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鱘、達氏鱘2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江豚、寬吻海豚、松江鱸魚等7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屬附錄Ⅰ的動物有棱皮龜、江豚2種,屬附錄Ⅱ的種類有豹貓、小須鯨等4種,屬於附錄Ⅲ的種類有黃鼬1種。"
植被類型 天然柳林675ha,天然葦盪3.3萬ha,天然檉柳林8126ha。人工刺槐林5603ha,與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的人工刺槐林連接成一片,面積達11300ha。
氣候條件 降水量551.6mm,蒸發量1928.2mm,氣候為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自然、地理概況 保護區地處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的渤海之濱,包括黃河入海口和1976年以前引洪的黃河故道兩部分,其自然保護區的土地資源是黃河近百年來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陸的海相沉積平原,地勢平坦寬廣,東西比降1:10000左右,潛水位小於2m,礦化度10~20ml/L,土壤為隱域性潮土和鹽土土類。
保護區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海岸線131km,黃河流經61km。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以含沙量高而著稱於世,每年攜帶15億t泥沙流向大海,在三角洲淤積了大面積新生陸地,平均每年新造陸地2000~3000ha,每年以3km的速度向渤海灣推進。這里水源充足,植被豐富,又因處於黃河流入渤海的交匯處,水文條件獨特,海淡水交匯,離子作用促進泥沙的絮凝沉降,形成了寬闊的泥灘(即濕地),土壤含氮量高,有機質含量豐富,浮游生物繁盛,極適宜鳥類居集。以此為基礎,吸引了大量過境和棲息繁殖的鳥類,同時,也提供了大片植物生長的土地,這片濕地保護區,其主要價值正在於此。
G. 求關於 秦嶺的詳細資料 地理人文民族風俗 各種。
秦嶺(英文名Qinling Mountains ,亦作Chin Ling或Qin Ling)。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湖北、河南西部,長約1500公里。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秦嶺還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
秦嶺(Qín lǐng[1])橫亘於中國中部.東西綿延1500千米,南北寬達100至150千米,海拔多為1500至2500米。秦嶺為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北側是肥沃的關中平原,南側是狹窄的漢水谷地。是褶皺(主要)斷塊山。
秦嶺主峰太白山(陝西寶雞太白縣鸚鴿鎮南塬村境內)海拔3771.2米(見《陝西基本地理省情白皮書》[2]),為陝西省最高峰。山頂氣候寒冷,經常白雪皚皚,天氣晴朗時在百里之外也可望見銀色山峰。山頂有古冰川遺跡。秦嶺北鄰渭河平原,其間有大斷裂,為北仰南傾的斷塊構造。主脊偏居北側,北坡陡而短,南坡緩而長。水系也不對稱。
山間多橫谷,為南北交通孔道。寶成鐵路沿嘉陵江(源頭位於寶雞)河谷穿過山地。秦嶺山地對氣流運行有明顯阻滯作用。夏季使濕潤的海洋氣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氣候乾燥;冬季阻滯寒潮南侵,使漢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氣侵襲。因此秦嶺成為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以南河流不凍,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土壤多酸性。秦嶺以北為著名黃土高原,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凍結,植物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土壤富鈣質。秦嶺山地、白龍江流域尚保存連片森林,並有珍貴動物和植物。佛坪為大熊貓棲息地之一。商洛地區的核桃、岷縣的當歸等均以高產優質著稱。
廣義的秦嶺是橫亘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相傳是春秋戰國時秦國的領地也是秦國最高的山脈遂命名為秦嶺。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海拔2000~3000米。北側斷層陷落。山體雄偉,
秦嶺風光
勢如屏壁。《史記》中說:「秦嶺天下之大阻也。」因此,它有「九州之險」的稱號。
陝西境內的秦嶺呈蜂腰狀分布,東、西兩翼各分出數支山脈。西翼的三支為大散嶺(海拔2819米)、鳳嶺(海拔2000米)和紫柏山(海拔2538米)。東翼分支自北向南依次為華山(海拔2154.9米)、蟒嶺山、流嶺和新開嶺。山嶺與盆地相間排列,有許多深切山嶺的河流發育。秦嶺中段主體為太白山(海拔3767米)、鰲山(海拔3476米)、首陽山(海拔2720米)、冰晶頂(又名靜峪腦,海拔3015米)、終南山(海拔2604米)、草鏈嶺(海拔2646米)。山體橫亘,對東亞季風有明顯的屏障作用,是氣候上的分界線,又是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江的分水嶺。[3]
洪積扇自然區該區位於渭河沖積平原區南側的秦嶺山前地帶,東西狹長,一
秦嶺風光(20張)
般寬5~12公里,中部最寬處為25公里(白鹿原)。大致包括寶雞、眉縣、岐山、周至、戶縣、長安、藍田、臨潼、臨渭、華陰、華縣、潼關等縣市區的秦嶺山前台塬地帶。該區從地貌形態上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渭河南岸的黃土台塬,它受秦嶺北坡河流切割,呈斷續分布,而且多呈南北向長條狀,僅中部西安、渭南一帶的塬面保持平坦,面積較大,如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原、豐原等。另一部分是山前洪積扇裙。由於秦嶺北坡峪口眾多,且大多坡陡流急,沖積泥沙在峪口外堆積,形成洪積扇,其下緣逐步相連而形成洪積扇帶。該區黃土台塬是關中重要的麥棉產區,洪積扇帶地下水豐富,灌溉方便,土壤經長期耕種熟化,已成為糧棉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洪積扇下緣(戶縣、長安等),還有大片的稻田,是陝西省優質稻米產地之一。洪積扇上緣土少石多,糧食產量較低,歷史上當地群眾就栽種柿、核桃、杏、桃等果樹,現已初步建成沿山果品林帶,以蘋果、柿、桃、核桃、石榴、葡萄、杏、獼猴桃等為主。
該區黃土塬歷史上受河流切割嚴重,塬邊坡陡峭,極易產生崩塌和滑塌,有不少黃土塬已成為黃土嶺,兩側滑塌嚴重,危及農田、房舍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應加強治理,開展塬邊坡植樹造林,保塬固坡。除在山麓洪積扇上緣除栽植果樹,建立果林帶以外,還應注意綠化荒坡,建立沿山防護林。
北坡自然區
秦嶺
該區位於關中平原盆地區南部,主要包括寶雞市太白縣東北部、眉縣南部和周至縣、戶縣、長安縣、藍田縣、臨渭區、華陰市、華縣、潼關縣的南部山區。以山地森林景觀為主,從山麓到山頂垂直變化明顯,動植物資源豐富,是關中木材和山貨土特產品的重要產地。且由於山高坡陡,河溪深切,水流湍急,在許多地方形成瀑布和急流深潭,風光奇特,因而形成許多風景名勝點,旅遊開發潛力較大。同時,該區山地礦產資源豐富,不僅金礦、鉬礦等蘊藏豐富,而且有大量的非金屬礦和建材石料,為發展冶金、建材工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其中潼關、太白的金礦,金堆城鉬礦,藍田玉石等最為著名。
該區廣闊的山場是開展葯材栽培、珍稀名貴動物養殖的重要基地,還可利用河谷、草坡發展畜牧、養殖業,開展多種經營。同時該區還有大面積荒山和宜林地需要綠化和改造,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逐步退耕陡坡地,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
南坡自然區
該區位於秦巴山區之間,跨越商洛、安康、漢中等地區,一直延伸至河南省。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素有「南北植物薈萃、南北生物物種庫」之美譽。森林資源,包含中國南北多種植物;特色產品繁多,如核桃、柿子、板栗、木耳,核桃、板栗、柿子產量居全省之首,核桃產量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又是全國有名的「天然葯庫」。中草葯種類1119種,列入國家「中草葯資源調查表」的達286種;礦產資源含量高,主要礦產金、銀、煤、釩、鋁、鋅等,鉀長石儲量位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二,釩礦亞洲第一;動物種類多,有大熊貓、蘇門羚、青羊、林麝、水獺、黑鸛等珍稀動物。
旅遊景區:著名的有南宮山,鎮安木王國家森林公園,商南金絲大峽谷AAAA景區、上蒼坊,山陽縣天竺山,柞水溶洞,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秦嶺野生動物園,[4]丹鳳鳳冠山,丹江漂流,山陽月亮洞,商州仙娥湖,瀛湖,燕翔洞國家AAAA風景名勝區,古漢台,拜將壇,漢中古城牆遺址,陝南珍稀植物園,國家野生朱䴉保護園(洋縣境內)等。
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
秦嶺植物(23張)
顯。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對象朱䴉和黑鸛。秦嶺現設有國家級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其中,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被並稱為「秦嶺四寶」。
在秦嶺里,還藏匿著鬣羚、斑羚、野豬、黑熊、林麝、小麂、刺蝟、竹鼠、鼯鼠、松鼠等數不清的哺乳動物,以及堪稱世上最為豐富的雉雞類族群。擁有如此眾多的食草類動物,相信任何食肉動物在這里都不會為食物犯愁。於是,在現已查明豹、雲豹、豺、黃喉貂、豹貓等多種食肉動物的基礎上,動物學家一直沒有放棄在秦嶺尋找華南虎的希望。動物尚且如此,植
秦嶺山道
物就更不用說了。古人雲:太白山上無閑草。秦嶺的植物不但花樣繁多,而且獨具特色。
秦嶺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主要是因為秦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鮮明的特點說起。在中國版圖正中央,秦嶺是自此向東最高的一座山脈,也是惟一呈東西走向的山脈。在地理學家眼裡,秦嶺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在動物學家眼裡,秦嶺將動物區系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兩類截然不同的動物在這里交會、融合;在氣候學家眼裡,秦嶺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在文學家眼裡,秦嶺和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母親河,秦嶺還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2009年,陝西省提出了陝西旅遊的主題是「山水秦嶺,人文陝西」。
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才會有八百里秦川的 風調雨順,才會有周、秦、漢、唐的絕代風華。中華民族最引以為驕傲的古代文明,確得益於這樣一座朴實無華的由巨大花崗岩體構成的山脈。才會有十三朝帝都長安的繁華。美麗的漢中、安康、商洛就坐落在秦嶺山中。
人文歷史
秦嶺南北的人文景觀亦各具特色。北面的關中平原史稱"八百里秦川",
秦嶺古道
自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人類農耕、定居,是中國有名的文物古跡薈萃之地。秦嶺之南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漢中盆地」,其間的邛崍山脈和成都平原又是蜀漢文明的發端之地,根據對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3000年以前的商周時代,蜀的先祖即掌握了非常先進的青銅冶煉、玉石加工工藝,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枝奇葩。間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其中著名的有今寶(雞)成(都)鐵路經過的陳倉道、西安至寧陝的子午道、傍褒水和斜水的褒斜道,以及儻駱道、周洋道。在秦嶺北坡及關中平原南緣現存眾多的文物古跡及流傳著豐富的歷史故事。
有秦始皇陵及許多帝王陵墓群、周代灃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樓觀台、張良墓、蔡倫墓等古跡。
秦嶺(15張)
位於西安市南40餘公里的終南山自古風景秀麗。《詩經·秦風》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唐代官紳在此建有別墅,其中以王維的輞川別墅最負盛名。王維所作的優美山水詩大多是描寫此處景色。唐代詩人祖詠的《終南望余雪》有「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的詩句。附近還有翠華山、南五台、驪山等秀麗山峰,山中分布有明清以來建造的太乙宮、老君庵等大小廟宇40餘處,是關中游覽避暑的良好場所。
在秦嶺山脈西段有麥積山石窟,山體懸崖壁立,狀若積麥。自後秦時期開始鑿刻,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餘尊,壁畫1300餘平方米,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
H. 為什麼老虎特別愛游泳,老虎的師傅貓卻很怕水
老虎雖然也是貓科動物,但與我們家中怕水、不愛洗澡的貓咪不同,老虎非常喜歡水,而且極擅游泳。在熱帶地區,天熱的季節,老虎常把身體半淹在小河和池塘里,度過白天的大部分時間,以躲避酷暑。
老虎不是游過去而是走過去的一個有力證明是,更新世時期不在超級半島范圍內的蘇拉威西島,以及更往西的小巽他群島就從來沒有出現過老虎,盡管今天看來,它們離位於老虎分布區內的蘇門答臘和爪哇比菲律賓群島近得多。
因此,盡管老虎很擅長游泳,海峽和大河還是能構成老虎分布的地理屏障的,因為已經足以阻礙老虎的基因交流。正因為這個原因,學術界長期把蘇門答臘虎、爪哇虎和巴厘虎三種島嶼虎作為獨立亞種,華南虎和印支虎的分界線一般認為是珠江,而東北虎和華南虎則通常以黃河為界。
I. 從地理角度出發,談談喀左縣赤霞珠引種失敗對我們的啟示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是隸屬於遼寧省的一個蒙古族自治縣。其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金鼎之地」美譽,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和遺產。而且這里風光優美,景色宜人,旅遊資源潛力很大。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該縣充分利用了其名特優稀農副產品較多和交通樞紐的優勢,大力發展經濟,使得該縣的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而隨著國家開發東北的計劃的開始,喀左這顆鑲嵌在祖國大地上的「塞外明珠」,一定會更加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外文名稱
Harqin Left Wing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別名
喀左
行政區類別
自治縣
所屬地區
遼寧省朝陽市
下轄地區
12鎮、9鄉
政府駐地
大城子鎮
電話區號
0421
郵政區碼
122300
地理位置
朝陽市南部
面積
2237.86平方公里
人口
43萬
方言
蒙古語
氣候條件
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龍鳳山、白狼山、九泉蓮花山、樓子山、喀左人民會堂
機場
朝陽機場
火車站
朝陽站、喀左站
車牌代碼
遼N
目錄
1自然地理
2歷史沿革
3文物古跡
4歷史名人
5行政區劃
6經濟概況
7風景名勝
8喀左特產
1 自然地理
2 歷史沿革
3 文物古跡
3.1 東山嘴祭祀遺址
3.2 鴿子洞
3.3 天成觀
4 歷史名人
5 行政區劃
6 經濟概況
7 風景名勝
8 喀左特產
回到頂部意見反饋
自然地理折疊編輯本段
地形地貌
喀左地處遼西低山丘陵區,一般在海拔300-400米之間,山地、丘陵、平地、河川相間交錯,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西北有努魯兒虎山脈,自西向北延伸,東南有松嶺山脈,由南伸向東北。全縣形成西北和東南高、中間低的槽形地形。喀左縣主要山峰有:東部的樓子山,海拔1091.1米;西部的金花山,海拔917米;南部有白狼山(今大陽山),海拔881米。
氣候特點
喀左地處溫帶半乾旱西遼河州向暖溫帶半濕潤冀北山地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春季少雨多旱風,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委寒冷降雪稀。年平均氣溫為8.7度,境內南北氣溫相差1.5度,年均降水量為491.5毫米左右,整個植物生長期(4-9份)的降水量為451.6毫米左右,佔全年降水量的92%。平均日照時數為2807.8小時,平均無霜期144天。
水文狀況
喀左境內有大小河流百餘條,主幹河為大凌河,從建昌縣流入,自南向北注入朝陽縣,蜿蜒境內78.55公里,主要支流有榆河、蒿桑河、滲津河、牤牛河、芍葯河。
自然資源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土地資源:喀左縣土地總面積335.19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9.37萬畝,佔全縣總土地面積的20.7%,在耕地面積中,平地24.6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5.6%,坡地面積41.5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9.9%,山地3.17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5%。全縣林業用地121.56萬畝,佔全縣面積的36.3%,有林地面積95.3萬畝,占林業用地78.4%。草地面積14.01萬畝,占總面積的4.2%。
水資源:喀左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億立方米,占總量的66%,地下水綜合補給量1.77億立方米,可開采0.68萬立方米,占總量的34%。大小河流總長650公里。有中小型水庫7座,其中中型水庫一座。
礦產資源:喀左縣內是一個多種礦埋藏區域,礦產資源頗為豐富,既有固體可燃礦產,又有種類繁多的金屬、非金屬及礦泉水等礦產。全縣礦種較齊全,儲量也較豐富,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21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3種。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銅、鐵、鉬、錳、鉛、錫、煤、油母頁岩、磷、硫、螢石、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石棉、膨潤土、珍珠岩等。 其中,鉬礦,位於中三家鎮肖家營子帚狀溝構造收斂部位,儲量580萬噸。金礦,位於中三家鎮的豆腐房、岳檯子、任檯子、轆轤井一帶,礦區域有60多條含金礦脈,年產黃金5000兩左右。磁鐵礦,位於中三家岳檯子、轆轤井一帶,礦存總儲量100萬噸以上。 錳鐵礦,分布平房子鎮北洞、山嘴子鎮大陽山、六官營子鎮雙廟,總儲量800多萬噸 。全縣優質石灰石儲量在10億噸以上。膨潤土總儲量2000萬噸,紫砂土儲量1億噸以上,耐火粘土儲量在2億噸以上,高嶺土儲量達500萬噸,珍珠岩儲量在300萬噸以上。油頁岩,產地平房子鎮九佛堂,礦產石量2636萬噸,油儲量128.8萬噸。煤礦資源,主要分布在白塔子和南哨鎮南窖兩處礦區,在20世紀80年代探明儲量達385.7萬噸。礦泉水,全縣礦產資源分布多處,以草場鄉滿井、坤都營子鄉波太溝,平房子鄉王子山等為最佳,水質檢驗符合國家天然礦泉水GB8537-87標准,為優質礦泉水。 動植物資源
喀左縣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初步查明,各類植物1000種以上,野生動物1000多種(含昆蟲),全縣現有主要野生動物,包括獸類資源有狼、狐狸、黃鼬、豹貓、山兔、黃羊、狍子等十幾種;鳥類資源有老鷹、雀鷹、貓頭鷹、啄木鳥、大雁、鵪鶉、石雞、環頸雉、杜鵑、家燕、鳳頭百靈、雲雀、喜鵲、麻雀等近40種;魚類資源有白鰱、花鰱、青魚、草魚、鯽魚、馬口魚、團魚、甲魚、鯉魚、黃鱔魚、佛蝦虎魚、董氏條鰍等30多種魚類。在水域中常見的浮游動物有三肢輪蟲、裂足輪蟲、異尾輪蟲、急游蟲等13個種屬。動物性葯材資源有螻蛄、蟋蟀、土鱉、虻蟲、蜂房、桑螺蛸、蠍子、蝸牛、蚯蚓、蟾酥、蛇蛻、刺蝟等。
喀左天然植物屬於華北植物區系。由於氣候、地勢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全縣植物種類復雜,資源比較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野生維管類植物資源近網路,1000種。具有經濟意義的野生植物有66科500多種。森林植物資源主要有松、柏、楊、柳、桑榆、椴、槐、桷斗、櫟、椿、楓等多種樹種。經濟樹種有蘋果、花紅、海棠果、梨、山楂、李子、杏、桃、榛子、核桃、棗、葡萄、柴刺槐、簸箕柳、荊條等多種樹種。還有觀賞樹種、中草葯植物、食用菌類植物及水域中浮游植物資源。
地名由來
喀喇沁左翼之名始於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據<蒙古游牧記>記載:「蘇布地從叔父色楞,初為所部塔布囊,天聰九年(1635年)詔編佐領以色楞掌管左翼,授扎薩克,順治五年(1648年)敘功封鎮國公,世襲罔替。」「喀喇沁」,原為部落名稱,蒙古語是「保衛」或「看守」之意。
歷史沿革折疊編輯本段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民族文
化源遠流長。縣境商代為孤竹國地。周時屬燕國,隸右北平郡和遼西郡。戰國初為東胡地。秦沿燕置。西漢初為匈奴左地,武帝後為塞地,境內有白狼等縣,為境內設縣之始。東漢屬幽州,為烏桓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八月,登白狼山(今白塔子鄉大陽山),斬烏桓首領蹋頓。魏、晉時屬鮮卑地。十六國時屬於前燕、前秦、後燕和北燕地。南北朝時為北魏、北齊地。北魏時屬營州地。隋初為建德郡龍城縣地,後為遼西柳城縣地。唐屬營州柳城縣地,後與庫莫奚、契丹雜居。遼屬中京道大定府地。統和四年(982年)置阜俗縣。統和十六年(998年)置利州。南境為潭州龍山縣,北境為富庶縣。金屬北京路利州。元屬大寧路利州龍山縣。 金屬北京路。明屬大寧都指揮使司的營州中衛地,後改屬諾音衛地。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後遷至南公營子)。清朝乾隆三年(1738),在旗境內置塔子溝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塔子溝廳為建昌縣,開始實行蒙漢分治:漢族歸縣管轄,蒙古族歸旗管轄。一抉兒土地上有兩套行政建制,旗縣並立。 民國三年(1914年)將建昌縣又改為凌源縣。
民國二十年(1931年)分設凌南縣。
1937年凌源、凌南二縣合並為建昌縣。
1940年撤銷縣。將喀喇沁左翼旗改為喀喇沁左旗,統歸喀喇沁左旗管轄。
1946年8月,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從此結束了蒙漢分治的歷史。
1949年,旗政府由南公營子遷至大城子。
1953年設建制鎮。
1957年10月,國務院58次會議通過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
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J. 關於魯藏布江大峽谷的知識
魯藏布江大峽谷古代藏文中的意思是「從最高頂峰上流下來的水」。位於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附近,全長496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險峻幽深,侵蝕下切達5382米,具有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內雨林等九個垂直自然帶,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帶最齊全、完整的地方,這里麇集了許多生物資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種類的2/3,已知哺乳動物的1/2,已知昆蟲的4/5,以及中國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稱世界之最。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懷抱南迦巴瓦峰地區的高山峻嶺,冰封雪凍,它劈開青藏高原與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像一條長長的濕舌,向高原內部源源不斷輸送水汽,使青藏高原東南部由此成為一片綠色世界。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里最險峻、最核心的地段,是一從白馬狗熊往下長約近百公里的河段,峽谷幽深,激流咆哮,至今還無人能夠通過,其艱難與危險,堪稱「人類最後的秘境」。由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環境惡劣、災害頻仍,構成人們很難跨越的屏障和鴻溝,其落後與閉塞,使墨脫成了高原上的「孤島」、遠離現代社會的「世外桃源」,至今少有人涉足。1994年,我國科學家組成一科學考察隊,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才揭開了雅魯藏布江大峽穀神秘面紗的一角。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基本特點可以用十個字來概括:、壯、深、潤、幽、長、險、低、奇、秀。高,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兩側,壁立高聳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加拉白峰(海拔7234米),其山峰皆為強烈上升斷塊,巍峨挺拔,直入雲端。峰嶺上冰川懸垂,雲霧繚繞,氣象萬千。壯,從空中或從西興拉等山口鳥瞰大峽谷,在東喜馬拉雅山無數雪峰和碧綠的群山之中,雅魯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條筆陡的峽谷,穿越高山屏障,圍繞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大拐彎,南瀉注入印度洋,其壯麗奇特無與倫比。深,在南迦巴瓦峰與加拉白壘峰間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深處達5382米,圍繞南迦巴瓦峰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5000米左右,其深度遠遠超過深2133米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深3200米的科爾卡大峽谷和深4403米的喀利根德格大峽谷。潤,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大峽谷南段年降水量高達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毫米~2000毫米之間,故整個大峽谷地區異常濕潤,布滿了郁密的森林,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樣最豐富的峽谷。它與發育著荒漠植被的乾旱的科爾卡大峽谷、與發育著單一松林的比較乾旱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德格大峽谷。幽,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林木茂盛。由於地勢險峻、交通不便、人煙稀少,而且許多河段根本沒有人煙,加上大峽谷雲遮霧罩、神秘莫測,所以環境特別幽靜。這也是上述三個大峽谷所無法比擬的。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以連續的峽谷繞過南迦巴瓦峰,長達496.3公里,比號稱世界「最長」的大峽谷—科羅拉多大峽谷還長56公里。
險,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中許多河段兩岸岩石壁立,根本無法通行,所以至今還無人全程徒步穿越峽谷。相比其他三條大峽谷,谷地中都有路相通;科羅拉多大峽谷,遊人可乘牲畜在谷地中穿行游覽;科爾卡大峽谷,遊人可徙步沿谷地旅遊;喀利根德格大峽谷,谷地中村莊星羅棋布,沿谷地的小路是當地發展徒步旅遊的主要路線。就水道而論,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河段,河水平均流量達4425立方米秒,遠遠超過67立方米秒的科羅拉多河和另外兩條河流,其河流流速高達16米秒,水流湍急,跌水相連,至今未有人能漂流進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其水流的險惡程度也遠在諸峽谷之上。低,系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低處的巴昔卡,海拔僅有155米,遠遠低於上述三個峽谷的任何一個最低點。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為奇特的是它在東喜馬拉雅山脈尾閭,由東西走向突然南折,沿東喜馬拉雅山脈南斜面奪路而下,注入印度洋,形成世界上最為奇特的馬蹄形的大拐彎。它不僅在地貌景觀上異常奇特,而且又成為世界上具有獨特水汽通道作用的大峽谷,造就了青藏高原東南緣奇特的森林生態系統景觀。秀:整個大峽谷的自然景觀可以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秀甲天下」概括。謂其秀甲天下,主要是指無論在秀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上都獨領風騷。就廣度而論,大峽谷是山秀、水秀、樹秀、草秀、雲秀、霧秀、獸秀、鳥秀、蝶秀、魚秀、人秀、村秀……不僅如此,大峽谷的秀還有其深遠和雄偉的內涵。例如大峽谷之水,從固態的萬年冰雪到沸騰的溫泉,從涓涓溪流、簾簾飛瀑直至滔滔江水,固態、液態、氣態、雪花、溪流、大江、秀麗深入到水的各種形態、各種尺度規模。而從力度來看,數百米的飛瀑,16米秒的流速,4425立方米秒的流量,其力度甚為壯觀。再如大峽谷之山,從遍布熱帶季風雨的低山一直到高入雲天有皚皚雪山無一不秀;茫茫的林海及聳入雲端的雪峰給人秀麗的感受更如神來之筆。生於斯長於斯的眾多的生靈,更以其獨特的形體和生命的活力迸發出秀麗的光彩。
地址: 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