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劃分

中國地理劃分

發布時間: 2021-01-23 23:48:58

中國地理分布 比如說像什麼 華東地區 華北地區等 這些地區是怎麼劃分的、包括哪些省市

1、華東(山東、江蘇、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台灣);
2、華南(廣東、廣西、海南回、香答港、澳門);
3、華中(湖北、湖南、河南);
4、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
6、西南(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四川、重慶一帶也叫做華西)
7、東北(黑龍江、遼寧、吉林);

㈡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中國地理劃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㈢ 中國地圖劃分為幾個地理區

中國通常劃分為七大地理區: 【華東·華南·華北·華中·西版南·西北·東北】 華東—權—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和上海市、台灣省。
華南——廣東省(包括東沙群島)、廣西省、海南省(包括南海諸島)、香港和澳門特區。
華北——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華中——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華中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為武漢。
東北——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或說東北四省區(包括內蒙古東部)
西南——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的大部以及陝西省南部(陝南地區)。
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青海 、陝西 、甘肅三省之地。
我國的城市按行政級別劃分,可分為: 一級市。一級市是指直轄市,與省、自治區同級,直屬國務院管轄。 二級市。二級市是指地區一級的市,直屬省管轄。 三級室。三級市是指縣一級 的市,與縣同級,屬二級市管轄。 特別行政區。與一級市同級,直屬國務院管轄。

㈣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地理區域劃分方式有很多種,列舉比較常見的。
氣候劃分: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內半乾旱區,青藏容高寒區
經濟劃分: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
農業劃分(與氣候也有較大關聯):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人口劃分:以黑河騰沖線分成兩部分,西部人口較少,東部人口較多。
行政劃分: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
另注,中國歷史悠久,各省份多以山脈、河流為界劃分。

㈤ 中國地理區劃的六大地理分區

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
華東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中南地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南地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地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全國電話國內長途區號就形成按區域編號布局,可以看出其中明顯的規律:
首都北京:1
直轄市上海:21直轄市天津:22
華北區——大區交換中心:23(北京兼任,空缺的23給了重慶直轄市)
河北省交換中心(石家莊311)及地區交換中心: 31×、33×河北省縣交換中心:32××、34××
山西省交換中心(太原351)及地區交換中心: 35×山西省縣交換中心:36××
河南省交換中心(鄭州371)及地區交換中心: 37×、39×河南省縣交換中心:38××、30××
東北區——大區交換中心沈陽:24
遼寧省交換中心(沈陽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41×遼寧省縣交換中心:42××
吉林省交換中心(長春431)及地區交換中心: 43×吉林省縣交換中心:44××
黑龍江省交換中心(哈爾濱451)及地區交換中心: 45×黑龍江省縣交換中心:46××
內蒙古自治區交換中心(呼和浩特471)及地區交換中心: 47×內蒙古縣(旗)交換中心:48××
華東區——大區交換中心南京:25
江蘇省交換中心(南京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51×江蘇省縣交換中心:52××
山東省交換中心(濟南531)及地區交換中心: 53×山東省縣交換中心:54××
安徽省交換中心(合肥551)及地區交換中心: 55×安徽省縣交換中心:56××
浙江省交換中心(杭州571)及地區交換中心: 57×浙江省縣交換中心:58××
福建省交換中心(福州591)及地區交換中心: 59×福建省縣交換中心:50××
預留台灣區——大區交換中心台北:26
台灣省交換中心(台北)及地區交換中心: 61×台灣省縣交換中心:62××
原來空缺的號碼資源除預留台灣省外,作為填補號碼資源空缺使用,63×以後號碼出現在山東、雲南、廣東的區號里
華中區——大區交換中心武漢:27
湖北省交換中心(武漢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71×湖北省縣交換中心:72××
湖南省交換中心(長沙731)及地區交換中心: 73×湖南省縣交換中心:74××
江西省交換中心(南昌791)及地區交換中心: 79×江西省縣交換中心:70××
華南區——大區交換中心廣州:20
廣東省交換中心(廣州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75×廣東省縣交換中心:76××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換中心(南寧771)及地區交換中心: 77×廣西壯族自治區縣交換中心:78××
海南省成立後使用西藏區號剩餘的898
西南區——大區交換中心成都:28
四川省交換中心(成都兼)及地區交換中心:81×、83×四川省縣交換中心:82××、84××
貴州省交換中心(貴陽851)及地區交換中心: 85×貴州省縣交換中心:86××
雲南省交換中心(昆明871)及地區交換中心: 87×雲南省縣交換中心:88××
西藏自治區交換中心(拉薩891)及地區交換中心: 89×西藏自治區縣交換中心:80××
西北區——大區交換中心西安:29
陝西省交換中心(西安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91×陝西省縣交換中心:92××
甘肅省交換中心(蘭州931)及地區交換中心: 93×甘肅省縣交換中心:94××
寧夏回族自治區交換中心(銀川951)及地區交換中心: 95×寧夏回族自治區縣交換中心:96××
青海省交換中心(西寧971)及地區交換中心: 97×青海省縣交換中心:9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換中心(烏魯木齊991)及地區交換中心: 99×新疆縣交換中心:90××

㈥ 中國的區域怎麼劃分的

一、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1、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2、省、自治區分為市、自治州、縣、自治縣;

3、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4、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市、縣、自治縣。

二、具體劃分如下:

1、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2、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3、華東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

4、華中地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地區: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6、西南地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7、西北地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

8、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6)中國地理劃分擴展閱讀

區劃體制

省級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4種。

1、省——是中國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始於元朝,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2、自治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相當於省的行政區域。新中國成立後共建立了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3、直轄市——即中央直轄市,由國務院直接管轄。是人口比較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設立重慶直轄市為止,中國共設有4個中央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4、特別行政區——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憲法第三十一條專門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

特別行政區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同屬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至1999年12月澳門回歸為止,中國共設立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行政區劃

㈦ 中國地理:干濕地區的劃分(具體到省份)

干濕地區劃分:

1. 8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然後折向東,沿秦嶺——淮河專一線,此屬線以東、以南地區年降水量大於800mm,為溫潤區。是我國主要的水田作業區,農業以水稻生產為主;此線以北為半濕潤區,以旱作農業為主。

2. 400mm年降水量線,此線大致沿大興安嶺—長城一線到蘭州,向西南,經青藏高原到岡底斯山一線。此線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大致分界線,也是我國農耕區與畜牧業區的分界線。

3. 2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內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經青藏高原一線。此線大致是我國半乾旱區和乾旱區的分界線。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區,多為荒漠地區,除有灌溉水源的綠洲以外。

(7)中國地理劃分擴展閱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地理

㈧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無論是民眾認識國情,科研機構及專家認識區域地理格局,還是各級政府有效實施區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對中國區域進行區域劃分(簡稱區劃)。

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是立足於地域分異規律的客觀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目的、按相應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地理系統分區。它是區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方法。

按照所進行區劃的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區劃可以分為行政區劃、自然區劃、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區劃等不同種類。

下面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就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及其演變作一簡單介紹。

一、中國自然區劃

(一)自然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自然地理區劃(簡稱自然區劃)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組成成分發展的共同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地域劃分為一定等級系統的研究方法。

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二)自然區劃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理學家對中國自然區劃做了持續的探索性研究。綜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自然區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表1),對中國自然地理的地帶性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1.羅開富方案

最初發表於1954年,兩年後由科學出版社以中華地理志叢刊第1號《中國自然區劃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將全國分為東西兩半壁,東為季風影響顯著區域,西為季風影響微弱或無影響區域。然後提出最冷、最熱、最乾和空氣稀薄四個相對極端的區域,其間再劃出幾個過渡區。最後將全國劃分為7個基本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康滇區、青藏區和內蒙古新疆區,其下再以地形為主要依據劃分為23個副區。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異的狀況,並對各類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所表現的特點作了一定探討,強調基本區是按自然特徵劃分的,其含義和范圍與行政或經濟方面習慣所用不同,例如,把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劃入華北區,而不屬於東北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