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山脈地理地圖

中國山脈地理地圖

發布時間: 2021-01-23 22:31:56

中國地理地圖

眾多高大雄偉的山脈按照不同走向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並形成許多山系。中國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D?D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此外,還有黃山、泰山、華山、嵩山、衡山、恆山、峨眉山、廬山、武當山、雁盪山等名山。

㈡ 中國主要山脈緯度圖

中國重要山脈經緯度及特徵
大興安嶺118°-123°E;43.4°-52.6°′N 南北長約1220公里,是東北平原與內蒙
古高原的分界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農牧區分界線。大興安嶺是嫩江發源地,也
是遼河水系、松花江和嫩江水系與其西北側的黑龍江源頭支流的分水嶺。

長白山脈123°40'~131°E 41°~44°30'N。是遼、吉、黑三省東部山地的總稱。
狹義的長白山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是長白山最高部分,又稱白頭山,是中、朝兩國界山。白頭山天池,是松花、圖們、鴨綠三江發源地,中朝兩國的界湖。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歷史有過數次噴發。長白山景色秀麗,是我國十大名山之一,與五嶽齊名。

天山山脈 42.5°-43°N 是准噶爾盆地(中溫帶)與塔里木盆地(暖溫帶)分界
線。塔里木盆地被高山團團圍住,氣候特別乾燥,大多是沙漠地帶,只有邊緣地區的綠洲上能種糧、棉和瓜果。准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山地不很高,而且有很多缺口,大西洋、北冰洋的氣流能夠進入,所以氣候比較濕潤,除了盆地內一些綠洲可以種植春小麥、棉花、瓜果,這里的草場也很優良,畜牧業發達。有著名的克拉瑪依油田。

太行山 36-40°N,112-115°E 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分界線。東北-西南走向,山
脊海拔1,500∼2,000米。位於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之間。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

賀蘭山
38.8°N ,106°E 位於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南北走向。山勢雄偉,若群
馬奔騰。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海拔2000~3000米,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賀蘭山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
賀蘭山自然資源豐富。山前沖積平原上草場遼闊,是寧夏灘羊的重要產區,灘羊二毛皮古稱「千金裘」, 賀蘭山是溫帶荒漠與溫帶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又是西北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水嶺。高聳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對保護富庶的寧夏平原具有重要作用。

祁連山
36-39°N,95°-103°E。位於青海省與甘肅省交界處。河西走廊西南側。
聚寶盆柴塔木盆地東北側。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

秦嶺(34°N,100-112°E) 我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南北方重要地理分界線。
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河南西部,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嶺北部的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南部的漢水,是長江最大支流。

巫山30~32°N,110°E。東北-西南走向。西面為重慶,東面為湖北。是四川盆地與長
江中下游平原分界線。長江經過這里時橫切巫山,形成了長江三峽。

大別山
30°10′~32°30′N, 112°40′~117°10′E。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位於
豫、鄂、皖3省邊境。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白馬尖,海拔1774米。

岡底斯山脈

29°-32°N 79°-88°E 西北-東南走向,與喜馬拉雅山平行。岡底
斯藏語意為眾山之主。海拔約6000米。佛教中認為是宇宙的中心。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線,印度洋外流水系與藏北內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嶺。南側即藏南地區。

橫斷山脈
22°~32°N,97°~103°E 四川、雲南西部和西藏東部系列南北走向山
脈的總稱。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分界線。山高谷深,嶺谷高差一般在1000∼2,000米以上。為中國緯度最南的現代冰川分布區。27°10′N的玉龍雪山海拔5,596米。
橫斷山脈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地。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以有色金屬為主的各種礦藏多達百種以上;在雅礱江和金沙江交匯處一帶富含釩鈦磁鐵礦,攀枝花是中國鐵礦儲量很大的地區,釩鈦金屬和其他有色金屬的重要基地。橫斷山脈是中國主要水能資源分布區。金沙江水能蘊藏量近1億千瓦。森林資源富饒而廣布,是我國西南林區的主體部分,樹種極其豐富。
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為橫斷山脈最高峰。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峽為世界著名峽谷。這里山崩、滑坡、泥石流及地震頻繁,又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該地區及附近的麗江古城和「三江並流」自然景觀先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夷山25~29′N,116°~119°E。地處福建西北。江西與福建的分界線。長江水系與
閩江水系的分水嶺。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東部以秀水、奇峰、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而享有盛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南嶺
24°~26°30′N,110°~116°E。位於湘、贛、粵、桂邊境。東西走向。是長江
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桂江上游與湘江上游之間秦時開鑿靈渠。地帶性土壤是紅壤。有色金屬豐富,以鎢、銻礦最為豐富,為世界最集中的產地。南嶺西段的盆地(桂)多由石灰岩組成,形成喀斯特地貌;東段的盆地(粵)多由紅色砂礫岩組成,經風化侵蝕形成丹霞地貌。「丹霞」即由廣東大庾嶺西南側的丹霞山得名。

㈢ 中國地理地形分布圖和各地的海拔高度

各地海拔:

拉薩3658.0m、西寧2261.2m、昆明1891.4m、銀川1111.5m、貴陽1071.2m、呼和浩特.0m、烏魯木齊917.9m、太原777.9m、成都505.9m、西安396.9m、重慶259.1m、長春236.8m、鄭州110.4m、大連92.8m、福州84.0m、石家莊80.5m。

青島76.0m、南寧72.2m、廈門63.2m、濟南51.6m、南昌46.7m、長沙44.9m、杭州41.7m、沈陽41.6m、香港32.0m、北京31.2m、合肥29.8m、武漢23.3m、海口14.1m、台北9.0m、南京8.9m、廣州6.6m、上海4.5m、寧波4.2m、天津3.3m。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並且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這種地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加強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還使許多河流在從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水能。

(3)中國山脈地理地圖擴展閱讀:

地形特徵

地形多種多樣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中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

㈣ 中國的主要山脈圖是什麼

如圖所示抄,主要山脈分布圖襲:

㈤ 中國地形圖(各大山脈,河流,地形位置及特徵)

主要山脈圖:

(5)中國山脈地理地圖擴展閱讀: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㈥ 詳細的中國山脈水系圖,水系圖越詳細越好!!!

  1. 中國山脈分布圖: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㈦ 中國地圖(要有山脈,高原,盆地,地形,國界,省界)

1、中國地圖著重展復示中華人民共制和國領土以及疆域內各類地理要素的分布;

2、中國地圖分為政區地圖、地形圖、自然地理地圖、人文地理地圖、衛星影像地圖類型;

3、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中國地圖的圖面范圍、國界線、重要島嶼的繪制有著嚴格的規定;

4、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復雜多樣,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



(7)中國山脈地理地圖擴展閱讀:

中國地圖介紹:

中國全圖必須表示南海諸島、釣魚島、赤尾嶼等重要島嶼,並用相應的符號繪出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比例尺等於或小於1:1億的,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可由9段線改為7段線,即從左起刪去第2段和第7段線,可不表示釣魚島、赤尾嶼島點。

豎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是國內首幅大幅面全開豎版地圖。南海海域和島嶼與大陸為同一比例尺,南海諸島不再作為插圖形式。對南海諸島之島嶼、礁盤等地理信息詳細標示,中國南海諸島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地圖

㈧ 中國山脈走向分布圖

中國山脈是指中國境內延伸成脈狀的山地。它是構成中國地理、中國地形和中國地勢的回骨架,常常是不同答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東西、東北、西北、南北、弧形5種。中國著名山脈有五嶽、佛教四大名山等。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弧形山系由幾條並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㈨ 求一張中國山川河流地圖

中國山川河流地圖:

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山脈構成中國地理、中國地形和中國地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

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佔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9)中國山脈地理地圖擴展閱讀: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

這些形態各異的地形,以山脈為骨架交錯分布。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使工業生產的發展有了一定基礎。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

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