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
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有什麼區別
人文地理復和自然地理的區別有:
1、概念制不一樣: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
2、研究對象不一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人文地理的研究對象則主要是人地關系。
3、分支不一樣:自然地理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人文地理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2. 廣東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一、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1、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
2、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
3、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居全國第一位。
4、廣東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
5、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中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1、1978年以來,廣東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已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最發達、具市場活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加工製造出口基地,是世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之一 。
2、廣東文化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的主體。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3、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漢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
4、廣東文化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從地域上又分為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5、廣東語言狀況復雜,除粵北、粵東、粵西有瑤語、壯語、畲語、標話及歸屬不明的漢方言舊時正話、軍話、韶州土話(粵北土話)等,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廣東本土漢語方言粵語(包括能古話)、客家語(包括涯話)、閩語。
(2)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廣東省行政規劃特徵為:
1、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粵西: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粵北:韶關、清遠、梅州、河源。
2、廣東省轄市當中,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 ,深圳為計劃單列市,深圳、珠海和汕頭為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3、廣東省下分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其中佛山市順德區被廣東省為省直管縣試點,對順德區實行省直接管理縣財政體制。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將接受廣東省的直接考核,分數單列。
3.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要素。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3)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4. 日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日本1、地理位置(1)經緯度位置:大致范圍30°N—45°N,130°E—145°E。大部分地區位於溫帶和亞熱帶。(2)海陸位置: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東臨太平洋,西部隔日本海與俄羅斯、朝鮮和韓國相望,與中國隔海相望。2.領土組成日本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島、四國島、九州島等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3.地形特徵:(1)日本多山,國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沿海一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臨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2)海岸線曲折有許多港灣(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群島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躍)日本海拔最高的山是富士山(3776米),它是一座活火山4.氣候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日本的季風氣候海洋性顯著,與同緯度大陸地區的季風氣候相比,夏季涼爽,冬季溫暖,降水比較豐富。5.資源(1)日本礦產資源缺乏,大多需要進口。(2)日本水能資源豐富。原因是日本多山地、丘陵,地勢起伏,落差大,河流短小急促,水能豐富。但日本的河流不利於航行。(3)日本森林資源非常豐富。日本森林覆蓋率很高,大約70%以上,但日本所需木材的80%仍是進口。(4)漁業資源豐富。有世界非常著名的漁場——北海道漁場,成因是處於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的交匯處,餌料豐富,魚群密集。(二)人文地理特徵1.發達的經濟2.發達的工業3.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
5. 自然地理過程和人文地理過程的區別與聯系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識板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復習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自然地理是最難的。對文科生來說,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學習中的「瓶頸」,考試中失分的「重災區」。如何優化復習過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和應試能力,是高三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戰略決策——精確1.研究高考地理試題,把握復習重點研究歷年真題,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題,有助於同學們准確把握高考命題趨勢、鎖定復習重點。建議同學們分專題總結近三年高考中出現的知識點,如「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一專題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試卷中知識點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整體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強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重慶(2008年):自然帶類型的判斷?
海南(2009年):自然帶類型的判斷?
安徽(2010年):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表現 差異性山東(2008年):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判斷?
寧夏(2008年):緯度地域分異規律的表現?
上海地理(2008年):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櫻花開放時間的差異)?
北京(2009年):某地區山地降水量的垂直變化、山地自然帶的垂直變化規律?
上海地理(2009年):地理環境的地域性差異(南美洲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全國新課標卷(2010年):據雪線分析地形分布特點、雪期與降雪量的成因差異、丘陵區融雪侵蝕嚴重的原因?
福建(2010年):雪線高度變化趨勢、成因?
江蘇(2010年):山地垂直帶譜、山體位置判斷經過這樣的整理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①該專題往往以自然帶為切入點,綜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非地帶性分布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山地垂直地帶性規律(不同山脈或同一山脈的不同坡向自然帶數量、基帶,同一自然帶在山體不同坡向的高度、雪線高度等)②相比較而言,差異性比整體性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更高。復習時可將差異性作為本專題的重點。③整體性會以熱點作為背景,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異常事件,以及大型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等都可成為命題切入點。2.考綱是高考復習的綱領和指南在復習過程中應該注意:①明確考綱對知識范圍的要求;②明確考綱對能力方面的要求;③明確近幾年考綱的變化;④仔細研讀考綱中的試題範例。復習過程——科學1.夯實「雙基」,形成自然地理知識的骨架(1)夯實「雙基」高考以能力立意,但能力源於知識,雖然高考考查的知識點只是全部知識點的一部分,這有限的內容僅僅是對學科內容的抽取,但這種抽取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且每年高考試題都是變化的、求新的、不可准確預測的。因此地理備考要夯實基礎。在夯實基礎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可將復習方式由結論性知識的獲取轉移到對知識形成的分析上來,以學習過程的探究性達到學習成果的前瞻性,培養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一是分析知識形成的情境,情境材料有文字,也有各種圖表等,同學們可通過分析各種情境材料推導出結論,從而自己發現知識,如觀察分析圖表,據「圖」明「理」,統計分析地理數據,以「數」說「理」,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鮮明、准確而深刻的知識。二是分析知識形成過程。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大氣環流形成變化等,同學們在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分析並綜合概括,推導出概念、原理和規律的過程中,能形成思路清晰、因果關系明確的條理化知識。這樣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既夯實了「雙基」 ,體驗到了學習的過程,掌握了學習方法,又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這也為後面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線索、形成自然地理知識骨架打下基礎。(2)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線索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線索,是對知識的加工和重組,需要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明確聯系途徑和方向,這樣在遇到新問題時,才能提取應用。舊知識在新的指導思想下,經過重新組合、歸納、聯系、遷移,就成為「有組織的」新知識。例如:空間分布的接近聯系或對比聯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塊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年輕的褶皺山脈的分布—年輕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屬礦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與沖積平原有關的大河的分布。地理事物間因果關系的聯系如: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氣候類型的分布—植被的分布—自然帶的分布。地理事物間平行並列關系的聯系如:各種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或共同作用於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種因素(如影響氣候的因素)。地理事物間主次從屬關系的聯系如:外力作用與其包含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自然資源與其包含的土地資源、大氣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地理事物間大小包含關系的聯系如: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統;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陸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潛水、承壓水)等。 (3)形成自然地理知識的骨架知識具有系統性、關聯性,就像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且有縱橫交錯的根。構建網路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識系統整合,既有利於同學們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又使同學們從宏觀上整體把握該部分知識。2.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熟悉地理概念是學好地理的基礎,是掌握地理規律的關鍵,也是正確解答地理問題的前提。建立自然地理知識結構要把握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體系,既要了解它們的內涵,還要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例如,地質作用與地質構造、生長邊界與消亡邊界、自然資源與能源、水文特徵與水系特徵等。(2)重視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歸納如通過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根據洋流的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①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②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③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推理出來的普遍規律。又如海水鹽度的成因分析思路和方法一般為:①若兩地的緯度位置不同,靠近回歸線的地區鹽度高,遠離回歸線的地區鹽?度低;?②若兩地的緯度位置相同,寒流流經地區鹽度低,暖流流經地區鹽度高;有河流徑流匯入的地區鹽度低;③高緯度海區結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鹽度高,而結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鹽度低。(3)突出基本原理、規律的實際運用理論聯系實際是地理學科復習的基本原則,復習中要把學到的基本原理、規律等應用於實踐中,以此來解釋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從多角度、多層面、運用多種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復習自然地理知識首先要理解運動規律,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循環、生物循環、地殼物質循環、地殼變動規律等,要搞清楚「為什麼會運動」「怎麼運動」;其次要掌握分布規律,並將其與自然現象緊密結合,如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分布規律,晝夜長短的時空分布規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自然帶的分布規律,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要搞清楚「為什麼這樣分布」「怎樣分布」。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待這些運動規律和分布規律,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有聯系,也和氣候的成因等有聯系。下面以「熱力環流」的復習為例來說明這一復習思路和方法。運用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繪制相關的熱力環流圖,並據圖正確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地理現象:繪制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圖,並進一步分析熱力環流對城市工業(有空氣污染的工業)布局的影響,或解釋「城市雨島」的成因;繪制山谷風的熱力環流示意圖,並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區多夜雨的原因等。運用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分析三圈環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分析氣旋、反氣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對天氣的影響等。3.正確處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關系地理試題多以區域地理為載體,以自然地理為基礎,以人文地理為主要切入點,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線。所以,在復習中要把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區域地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與大氣單元結合的世界各大洲氣候要點:亞洲三種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特徵比較、分布地區;非洲氣候帶沿赤道呈對稱分布的原因、非地帶性因素對非洲氣候的影響;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及其在歐洲分布廣,而在其他大洲分布范圍小或無分布的原因;北美洲氣候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地區,地形對北美洲氣候的影響;安第斯山對南美洲氣候類型形成和分布的影響;澳大利亞氣候類型呈半環狀分布的特徵及其原因;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其成因等。每個高三的學生都是一顆種子,蘊含著無限希望,在高考試卷發入手中之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關鍵看你現在如何想、如何做,是否能將希望孕育成傳奇。祝同學們來年高考取得喜人的成績!
6.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什麼區別啊
自然地理偏理論,比如太陽系,地球自轉公轉,氣候,地質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那些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等,是在自然地理基礎上的
7.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什麼區別
自然地理就是一些緯度,區時,氣候,地形等等自然的東西。人文地理就是一些地區作物文化,房屋建設等等
8. 俄羅斯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語:The Russian Federation),通稱俄羅斯或俄國,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19世紀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庫頁島、海參崴等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二戰時期促使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導致中國再度失去173萬平方公里領土,給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傷害。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冷戰期間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最大加盟國俄羅斯正式獨立,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力量,綜合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二,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航空航天技術,居世界前列。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一票否決權。除此以外,俄羅斯還是五個金磚國家之一。
9.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哪一個考研容易一些
怎麼說呢?我也是地理專業的,個人對自然地理比較感興趣,覺得很有意思。之前老師給我們分析過,我說給你聽聽。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人也地理就業稍好一些,路子也廣一些,甚至可以延伸到城市規劃一塊,嗯,也有許多學校的人文地理專業不考數學,因此報考的人數很多,競爭力就很大,分數相對高一點。自然地理一般都是要考數學的,許多人為了避免考數學就不報了,競爭力少許多,分數也低一點。不過這不代表自然地理不好,其實,自然地理有幾大塊很有意思也很有前途,比如黃土的研究,地質地貌,海洋等都很好,像南師和南大的海洋就很強大,分數也不高,就是沒什麼人報,大家都只看到表面的一些好處,特沒有看到他的潛力,南師,南大,華東師大,安大,河海大學,南京氣象等學府的自然地理都很強大,未來前景甚好。
此外,放眼國外,世界第一大國美國對自然地理的重視完全不比其它的弱,國外自然地理學家待遇各方面都比一般的專家教授高。說這些不是為了誇別人,而是,讓大家看到這是一種趨勢。
最重要的,你要搞清楚自己比較喜歡哪塊,也許,你現在不是很清楚,那麼,我建議你認真的學習一下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中各一章,然後,就這一章的內容各做一個大題,分析一下你對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思維模式,以及你在做題時哪一下比較專,如果你做這一比較專一而且邏輯性很強,那麼至少說明你是不討厭它的,甚至你是感興趣的。所以,在你決定之前還是要搞清楚你的興趣所在的,我前面說的一些偏向自然地理,這還要看你的興趣了,只要你確定了這一點,加上你考研的決心,分數不是問題了,希望能幫到你,也預祝你和我都能考上心儀的學校!O(∩_∩)O
10. 南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
中國的嗎
如果來是中國自
自然地理有:
1.南方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北方是溫帶季風氣候。
2.南方冬季一月氣溫高於0度,北方低於0度。
3.南方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方是溫帶落葉闊葉林。
4.南方耕地類型為水田,北方為旱地。
人文地理有:
1.南方屋頂多為尖頂,北方平頂。
2.南方方言眾多,北方多為普通話。
3.南方水陸交通運輸便利,北方陸上交通便利。
4.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主要以小麥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