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
❶ 誰知道中國海洋大學歷史、地理專業研究生的有關情況
070503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初試考試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11高等數學A④408數據結構或409地理信息系統或信號與系統 復試筆試科目綜合考試(光學、電磁學、科技英語) 070503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408數據結構:《數據結構》(二版),嚴蔚敏等,清華大學出版社;409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方法和應用》鄔倫等,科學出版社;410信號與系統:《信號與線性系統》(三版)管致中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060103歷史地理學 初試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或203日語或219德語或220韓國語③323中國歷史地理④444中外文化交流史或445人文地理學或446古代漢語 復試筆試科目 專業綜合考試 060103歷史地理學:323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概述》,鄒逸麟,福建人民版;《海洋文化概論》,曲金良,青島海大版;444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書海版;445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王恩涌等,高教版;446古代漢語:《古代漢語》,王力,中華書局 060103歷史地理學: (1)《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書海版;(2)《人文地理學》,王恩涌等,高教版;(3)《古代漢語》,王力,中華書局,其中(3)以解決古代文獻問題為重點
❷ 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著名學者有哪些分別擅長的方向是什麼
作者:知乎用戶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936693/answer/2894527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復旦歷史地理最強,所以學者雲集。周振鶴,歷史政治地理、歷史文化地理、中外交流史等;葛劍雄,人口史(含移民史);吳松弟,歷史經濟地理(港口—腹地),人口史(含移民史);安介生,人口史(含移民史),山西區域歷史地理,歷史民族地理;滿志敏,歷史自然地理(歷史時期氣候變化,歷史時期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張偉然,歷史文化地理(尤其佛教地理);張曉虹,歷史城市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李曉傑,歷史政治(政區)地理;王振忠,歷史社會地理,徽學;侯楊方,人口史(含移民史),人口地理信息系統,側重清代。王建革,歷史農業地理,環境史,側重農學。韓昭慶,歷史自然地理,中國地圖學史,環境史。朱海濱,歷史文化地理。傅林祥,歷史政治(政區)地理。楊偉兵,中國歷史環境與社會變遷,清代沿革地理,明清西南區域史。楊煜達,中國歷史氣候變化,西南邊疆史地。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唐曉峰,古代地理思想、先秦地理、歷史城市地理;韓茂莉,歷史農業地理,歷史環境變遷等;鄧輝,歷史時期環境變遷。闕維民,世界遺產,現在不搞歷史地理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歷史文獻(不僅限於地理文獻),多研究漢唐地理問題兼及其他。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華林甫,擅長地名學、沿革地理、歷史地理學術史,目前主要研究清史地理問題(清史地圖集)。
中央民族大學:黃義軍,歷史城市地理;歷史瓷業地理(結合考古學方法)。
❸ 地理信息系統
實力可以
教學設施完備
180位優秀教師
招生對象及報名條件:
在工作中有實踐經驗且年齡在45周歲以下人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
1.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工作滿2年;
2.相當於本科同等學力人員,工作滿3年;
3.參加自學考試者需通過8門主幹課。
二、招生專業:
管理科學與工程、結構工程、水工結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文學及水資源、農業水土工程、岩土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機械設計及理論、流體機械及工程、應用數學。
三、報名事項:
1.報名時間:3月10日~9月30號。
2.報名地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研究生招生辦;
3.報名時需提供的材料:①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報名表1份(附表一);②研究生課程進修班人員情況登記表一式2份(附表二,用B5紙,正反兩面填寫);③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1份;④最高學歷(學位)證書原件及復印件1份。
四、入學時間:
9月份(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五、進修班授課方式及結業:
學員在崗不脫產學習,每半年集中20天授課。按全日制在校碩士研究生設置課程計劃,課程要求在2.5~4年內完成,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得少於32學分。完成計劃規定課程並取得規定學分,頒發「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證書。
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條件:
具有同等學力者可申請碩士學位。學校鼓勵學員申請學位,符合下列條件者可向學校提出申請,經學校批准後授予碩士學位或工程碩士專業學位,並頒發學位證書。
1.申請人獲得學士學位後工作滿3年;
2.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計劃並取得規定學分;
3.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並通過答辯。
4.通過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的外國語水平全國統一考試,部分專業還需通過學科專業綜合水平考試;或通過國家統一組織的「GCT」入學考試和學校組織的專業課綜合測試,達到規定年限和相關要求。
只要努力就可以
❹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
一、中國地形圖(所有的山脈和地形區及所在的大致經緯度)
二、中國經緯網地圖
最西端:x疆帕米爾高原(730E)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1350E)東西長5000多千米
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540N)最南端:曾母暗沙(40N)南北長5500多千米
要求:記住900E、1000E、1100E、1200E、1400E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200N、300N、400N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北京(400N,1160E)
鄰國:陸上 朝俄蒙哈吉與塔 阿巴印尼錫和丹
緬甸寮國和越南 隔海相望六國家
東有韓國和日本 南有馬文和印尼
東南有個菲律賓
三、中國政區圖(34個省級行政區及行政中心、簡稱、部分省區的形狀,可簡單繪制個別特殊省份的輪闊圖)
簡稱「三字經」 京津滬 黑吉遼 內蒙古 晉陝甘 青新寧 冀魯豫 蘇浙皖
湘鄂贛 川黔滇 桂粵閩 藏瓊渝 台港澳 我祖國 好河山
四、我國三大自然區
1、 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2、 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及各自特點
東部季風區:海拔低,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來自北方蒙古西伯利亞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每年5月份登陸我國東南部,於10月離開,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稍晚一些,其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於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現梅雨天氣,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現伏旱天氣,此時不利於該地區農作物生長,台風帶來了大量降水,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植被以森林為主(北方為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南方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河流為外流河,以地表補給為主。
人類對該地區的影響廣泛而深刻,除極少數地方外,天然植被已不復存在,為我國主要的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其中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
位於歐亞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海洋濕潤氣流被山嶺阻隔,難以深入,大陸性明顯,氣候乾燥。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尤其是冬春季節,。
x疆西部因受到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澤,加之地形抬升,降水較多,局部地區達到600毫米
植被大部分為荒漠(駱駝刺、芨芨草、仙人掌等,綠洲地區多胡揚等),一部分為草原,尤其是東部地區草高茂盛。
大部分地區屬內流區。河流多為季節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西部有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北部有額爾齊斯河北注入北冰洋。
該地區多發展畜牧業。有著名的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
青藏高寒區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地高天寒,保溫效應不明顯,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強大。
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叢,南部邊緣谷地加橫斷山區為小面積森林(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濕潤氣流影響)
西北部寒冷乾旱,多屬內流區,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區生活著非常珍貴的藏羚羊。東南部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發源地,自北向南依次為黃河、長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
該地區在高原面上由東南向西北出現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變化。該地區高山的垂直分異明顯,喜馬拉雅山可分為七個自然帶。
3、 三大區的內部差異。
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表現為熱量差異)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2000C—35000C,為寒溫帶、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黑土地,多種春小麥、大豆、高梁、甜菜。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5000C—45000C,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黃土地,多種冬小麥、棉花、花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45000C—75000C,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多種水稻、油菜、棉花、甘薯,為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田),產淡水魚、菱、藕等水生植物。四川盆地部分地區還產甘蔗、植桑養蠶、種柑橘。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紅壤廣布,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適合種茶樹、油茶、杉木、馬尾松等。本區由於長期以來濫伐森林、陡坡開荒,有些裸露的紅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塊地流失,被人們稱為「紅色沙漠」。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75000C以上,為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熱帶季雨林為主,磚紅壤,水稻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桂園、菠蘿、香蕉、荔枝、可可、咖啡、油棕等),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也適宜植桑養蠶,兩廣、閩、台、瓊盛產甘蔗。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南方地區水果中柑橘產量最大,分布最廣。
南方地區礦產:種類多,多為有色金屬,但總體較少,尤其是能源礦產(如石油、煤),水能豐富,為解決能源缺乏,興建了許多水電站和興建了秦山(浙江)、嶺澳(廣東)、大亞灣(廣東)三座核電站及各型火電站。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主要表現為水分差異)
植被從東往西大體分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其中大興安嶺大體為400mm等降水量線,賀蘭山大體為200mm等降水量線。
三個經濟帶(東部經濟帶、中部經濟帶、西部經濟帶)
劃分標准:經濟發展水平,其中東部面積最小,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
原因:自然原因 我國的自然差異可以看出,東部地帶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利於作物生長;地勢低平,比較有利於開發利用。而中西部地區多屬乾旱區或高寒區,海拔較高,對農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從地理位置上看,東部地帶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而中部地帶和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於比較閉塞的狀態。氣候較乾燥,日照充分,海拔較高,水資源較少,礦產豐富,能源充足。
社會經濟原因:(1)東南沿海近代工業起步早,經濟比較發達,(2)東部地區的人們思想觀念比較開放,在經濟競爭面前有比較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3)東部地帶的產業結構相對較優,第二、三產業比重都在35%以上,遠大於第一產業。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生產力水平較高。而中西部地帶第一產業比重仍相對較大,鄉鎮企業不發達,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相對遲緩。(4)東部最先實行改革開放加之沿海,首先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中西部第一產業比重大,工業基礎較薄弱;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文化教育落後;生產力水平較低;引進外資較少,但隨著西部開發,前景可觀。
東部經濟發展優勢:我國最主要的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三角);我國主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國海洋水產區等);交通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很高;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優勢;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
中西部經濟發展優勢:面積遼闊,能源和礦產資源具有明顯優勢(山西煤炭基地、x疆等西北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四川的天然氣);我國糧油棉糖重要產區和天然林場、牧場;有色金屬工業和重工業較發達(哈爾濱、武漢、太原、包頭、大同、鄭州、洛陽、長沙、株洲、成都、重慶等均為工業重鎮);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沿邊貿易發展有很大優勢,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地區水力資源充足。
東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有些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污染間題;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較嚴重。
中西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鐵路運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過度砍伐;黃河中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大部分地區工農業基礎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發達,交通設施手段較落後,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區交通困難,阻礙了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沿海的地理優勢(外引內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生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
中西部經濟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加強東西向的運輸通道建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南水北調,三北防護林等)。發揮沿邊優勢發展邊境貿易;有步驟重點開發黃河上中游和長江上游的能源、礦產和水力資源;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
東中西協調發展:結合東部地帶資金、科技實力和中西部地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可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運輸量的企業由東部地帶轉移到中西部,把適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農牧產品加工企業也轉移到中西部的農牧業地區。
以上這些離不開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共6個軌道面,這樣就有了確定位置至少需要的3顆衛星)。
❺ 歷史地理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對歷史地理學科理論的探索已不限於學科整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深入到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各個分支領域。 編繪歷史地圖是歷史地理學領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有討論(26),《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歷史地圖集》、《西安歷史地圖集》分別是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大歷史地理學術單位的代表作,因此歷史地圖編繪的經驗、教訓值得總結。《中國歷史地圖集》除了內容豐富、收羅宏博的特點外,還在科學性、思想性和精確性方面大大超過了其他同類地圖集。黃盛璋《編制歷史地圖的一些理論與方法上初探》對歷代疆域、政區、交通、產業分布地圖的繪制提出了一套系統的做法(27)。韓光輝、尹鈞科、俞美爾在全面總結《北京歷史地圖集》方面連續發表三篇論文(28),就歷史地圖集的編制內容、性質、理論基礎、歷史地圖(集)與讀史地圖(集)的本質區別等基礎理論問題,以及歷史地圖(集)的總體設計和技術處理的具體細節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討,這對促進我國城市和區域歷史地圖(集)的研究編制將有所裨益。有的學者還提出了歷史地圖為國家制定長遠規劃提供宏觀趨勢圖幅的設想(29)。不過,總體上對這方面的理論性研究還相當缺乏,對已有歷史地圖的評論也很不夠。 若說在編繪的方法上有所新的突破,則要數20世紀末開始的CHGIS項目。 葛劍雄認為:理想的數字化歷史地圖集不僅將基本解決《中國歷史地圖集》這類印刷地圖所難以解決的矛盾,而且匯時間、空間、人類活動的各種信息於一體,成為一套具備各種不同層次的檢索手段和鏈接、完全開放的、具有無限開發潛力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成為各類歷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間平台。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籌備,「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縮寫為CHGIS)項目已於2000年啟動(30)。 關於自然環境演變的研究,過去主要局限在有文字記載的近三、四千年的時期以內,極少涉及到「史前」時代。侯仁之指出最近研究的趨勢已開始上溯到地質時代最後階段的全新世,從而與古地理學的研究直接銜接起來,即從未經人類干預的原始地理景觀的形成開始,去逐步復原在歷史時期內由於人類活動而發生變化的整個過程。這必將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出人類活動如何一步又一步改變了大地的自然面貌,並為進一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學依據(31)。張修桂認為:作為全新世環境研究的中堅力量的歷史自然地理工作者,除了繼續發揮本學科在晚全新世研究的優勢、深入發掘歷史文獻資料進行科學地分析研究之外,應當努力吸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並如侯仁之所倡導的拓寬自己的時空研究領域,更好地研究歷史自然地理演變的全過程,為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32),並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是歷史地理學領域中最具生命力、最為繁榮的一個分支學科」(33)。毛曦從人地關系論、歷史文化地理學研究對象、歷史文化發展連續性等方面論證了舊石器時代納入歷史地理學研究范圍的必要性與可行性(34)。朱士光曾預言:「歷史自然地理學將是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最有生機、最富社會價值的分支之一。歷史自然地理學家應更加積極努力,把握當前的大好時機,大力進取,使歷史自然地理學得以屹立於當今現代科學之林,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35)。 隨著研究工作的繼續深入,歷史自然地理學逐漸與某些分支學科密切結合起來,從而派生出新的歷史地理學的分支——「歷史地貌學」。曾昭璇《我國某些歷史地貌學問題的芻議》(36),指出歷史地貌學主要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貌的變遷,不但復原過去時代地貌情況,並且要尋找地貌變化規律性,說明目前地貌形成的過程和特點。他從理論高度提出獨立框架,創建了歷史地貌學這一歷史自然地理的分支學科,填補了學科的理論空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曾昭璇、曾憲姍合著《歷史地貌學淺論》(37) 是目前國內外這方面的第一部專著, 書中明確指出:歷史地貌學是研究歷史時代地貌的變遷即第四紀全新世以來的地貌發育,有兩個具體任務:第一個是古代地貌的復原,第二個任務是地貌年代的確定。正是由於歷史地貌學可對地貌發育過程的規律性進行科學的研究,人們便可根據其規律提出對生產實踐的意見,這就反映了歷史地貌學為生產建設服務的重要價值,展示了這個新興學科發展的光輝前景。張修桂則提出了中國歷史地貌學性質、對象、內容、方法等基本問題的構想(38)。歷史地貌學的創立,是歷史地理學界的一件大事,更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沙漠化是全球中緯度地帶受到的共同威脅,中國的沙漠地貌面積廣闊,沙漠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侯仁之開創了歷史沙漠地理研究領域,成就斐然。李並成以河西走廊歷史上的沙漠化研究為例,探討了歷史沙漠地理的有關理論問題,總結了沙漠化的四種途徑(沙漠化發生的地域、沙漠化作用的途徑,沙漠化發展的趨勢、沙漠化土地的逆轉),認為因綠洲水資源的移動和重新分布而導致綠洲的轉移過程,並不一定意味著綠洲的縮小或消失,沙漠化土地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逆轉的(39)。後來,李並成又探討了人口因素在沙漠化歷史過程中的作用(40)。這是對歷史地貌學理論的深化。 沿革地理研究中,歷代疆域與政區的研究是傳統輿地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方法最為完善,但還沒發展到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程度。為此,周振鶴在《建構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設想》(41) 作了系統論述。他認為觀察中國古代的政治地理學可以從思想家對於理想政治制度中地理因素的闡述、歷史學家或地理學家將地理要素作為政治體制一個組成部分的觀點、政治家的利用地理因素解決政治問題的具體操作過程三方面著眼,指出政治地理學「對國家尺度而言,則有疆域的伸縮、與鄰國的地緣關系,有邊疆區與核心區的變遷,有首都定位的地緣政治基礎等等。對地方尺度而言,重點則是行政區劃與行政中心的變遷」。所以在他眼裡,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在行政區劃方面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步驟:第一,應該仍以復原疆域政區歷史變遷的全過程為目的。第二,應該是就疆域政區本身的要素來進行分解式的以及政治學角度的研究。第三,工作的重點在於研究政治過程對地理區域變遷的影響。作者因此倡議,這一切都有待於我們從豐富的歷史文獻中去研究,「從而在歷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以至政治地理理論建構方面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在不遠的將來,「歷史政治地理學」有望取代傳統的歷代疆域與政區研究。 歷史城市地理是歷史地理學中最為成熟的一個分支。馬正林闡述了城市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認為作為歷史地理學一個活躍分支的城市地理學,其研究對象是具有地理實體的城市,所謂地理實體就是指整個城市的地理基礎、地理特徵和地理價值;其研究任務就是要揭示地理條件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和規律性,為當前的城市規劃、建設服務(42)。李孝聰認為,城市史和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研究不能總局限於單一城市的描述,應從歷代區域中心城市入手,闡明區域城市體系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同時,加強歷史城市地域結構和文化分異的對比研究,將是多學科方法的引入和開展中、外城市比較研究的一條途徑(43)。嚴艷等探討了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理論體系及其研究內容(44)。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農業是先民的主要生產部門,所以歷史農業地理研究應該是所有歷史地理研究中最為主要的領域,可惜目前重視程度不夠。最近20年來,在史念海倡導之下,這一領域取得了很大成績,已出版專著十餘部。王社教探討了歷史農業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認為它是研究歷史時期農業生產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間作用、變化、發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的增減和墾田的盈縮、農作物的構成及其分布、農業生產的區域差異、規律的總結等方面;可劃分為區域性歷史農業地理、專題性歷史農業地理和歷史農業地理學理論等多種類型和層次(45)。王社教《關於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研究的幾點思考》(46) 分析了現有的巨大成績和在內容、理論、水平三方面的不足,指出了今後應加強對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綜合整體研究、積極開展對西部內陸地區的研究等四個努力方向。同樣,李令福認為,歷史農業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中歷史經濟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歷史時期農業生產布局及其結構的演變發展過程與規律,具有鮮明的區域差異、時代發展與結構綜合的特性,「時間」、「空間」、「部門」構成了歷史農業地理學的三大要素(47)。蕭正洪系史念海高足,其專著《環境與技術選擇——清代中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地理研究》一書的出版,被認為「標志著歷史農業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成熟」。 歷史文化地理是新興領域,近年的成果很多,但對於其理論探討稍顯不足。雍際春《論歷史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科學內容及其任務》一文(49),論述了歷史文化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指出歷史文化地理學研究的科學內容主要包括歷史時期文化的源地、文化傳播、文化區域、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以及文化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並同時提出了六大研究任務。毛曦對歷史文化地理學的學科界定、學科屬性、主要內容、研究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50)。「歷史宗教地理學」是介永強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歷史宗教地理學是歷史文化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是研究歷史時期宗教形成、傳播和發展的區域性特徵及其分布變遷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包括理論、部門、區域三大部分,研究內容主要有歷史時期宗教源地的形成、宗教傳播的途徑、宗教景觀的分布、宗教的區域性特徵以及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與宗教發展的相互關系等,除歷史學、地理學方法之外還需要借鑒民族學、文化學、考古學等成果和方法。 中國的古典文學發達,胡阿祥提出了「文學地理」新觀念,並對於如何運用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探討歷史時期文學現象的地理分布、組合及變遷,揭示文學與地域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構想(52)。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故歷史民族地理研究十分活躍。黃盛璋、孫進己、劉錫疇曾就歷史民族地理學的有關理論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53)。李並成在《西北民族歷史地理研究芻議》(54) 一文中將其歸納為,歷史民族地理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上的民族及其民族群體的起源、發展、遷徙、演變的歷史過程及這一過程和地理環境的關系,並倡議展開西北歷史民族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分布地域、活動范圍的進一步研究、民族遷徙路線的研究、民族城邑聚落的研究、民族古地名研究、民族農牧業土地開發及其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研究等五個方面。提出這些認識,必將促進從地理角度研究有關民族問題。 龔勝生提出了創建歷史醫學地理學的設想(55)。他認為,歷史醫學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疾病、健康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分布變遷規律的新興學科。這門學科不僅對地理學、歷史學、災害學等學科理論體系完善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地方病防治、人口優生優育、中葯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變化、健康預警等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主要研究領域有歷史疾病地理、歷史健康地理、歷史葯物地理、歷史災害醫學地理、歷史醫學地理學史、歷史醫學文化地理、歷史環境醫學地理、歷史軍事醫學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歷史文獻分析、野外實地考察、醫學地理制圖等。他還對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的疾病地理思想和健康地理思想作了深入探討(56)。 歷史社會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個新興分支,王振忠倡議最早,他的《社會史研究與歷史社會地理》闡述了歷史社會地理研究的價值和意義,認為它的研究內容是歷史時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變遷,研究地理因素對社會現象的影響,社會風尚的區域特徵等,力圖汲取社會史、文化史及人類學研究的相關成果,對各地人群、社會現象及社會風尚等諸多方面作地理的透視。主要內容包括:1、 歷史時期社區的地理研究,研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經過歷史傳承積淀而形成的社會文化及其在異地的擴散和傳播。2、歷史時期社會現象的地理研究,它包括「區域人群」、風俗地理和社會變遷,以及從事歷史社會地理研究的基本史料的發掘和利用等(57)。吳宏岐等撰文《歷史社會地理學的若干理論問題》(58) 認為,歷史社會地理學來源於歷史學、地理學和社會學,即是歷史地理學一個帶有部門性的綜合性分支學科,也是社會地理學一個帶時序性的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歷史時期的社會,包括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形成過程、空間結構、行為特徵、心理差別、社會問題及時空演變系統,研究內容為歷史時期的社區研究、不同區域人群興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區域人群的空間結構及時空演變規律、不同區域人群的社會行為和歷史時期社會問題的空間研究。 關於歷史科技地理,趙海軍《論歷史科技地理》(59) 在深入分析我國輝煌科技史基礎上,闡明了進行歷史科技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初步構建了歷史科技地理學科的輪廓。 現代地理學發展趨勢之一是展開區域研究,歷史地理學也莫能外。1998年在沈陽召開的歷史地理學術會議,主題就是歷史區域地理。在歷史區域地理學理論上,韓光輝、朱士光、鄧輝、侯甬堅、魯西奇均有建樹(60)。侯甬堅探討了華夏民族在先秦等時代業已形成的劃分不同地帶的區域觀點,以及一整套原則(61)。魯西奇繼發表《論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後,又發表了續篇《再論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62),深入闡述了建立連續的區域歷史地理剖面是歷史區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除了上述以外,還有學者呼籲建立其他的學科分支如歷史邊疆地理、歷史災害地理等(63),因無公開論文發表,在此姑妄一提。
❻ 南京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考研
去年是355的線。建議先聯系南大的老師問個排名出來好安心。如果能進內,那自然最好。希望樓容主今早關注調劑信息,比如中國海洋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
南京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
南京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面向現代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培養德才兼備,掌握堅實理論知識、技術方法及應用手段的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GIS)專業人才。主要要求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數理基礎、地學基礎,具有較強的地圖學與GIS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綜合應用能力。
❼ 2014年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是自主命題了嗎
首先:是自主命題的。
簡介;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簡稱「復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成員、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環太平洋大學協會成員、21世紀大學協會成員,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全國重點大學。
復旦大學由原復旦大學、原上海醫科大學合並而成。原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先生。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復旦大學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並,成立新的復旦大學。
復旦師生謹記「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嚴守「文明、健康、團結、奮發」的校風,力行「刻苦、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發場「愛國奉獻、學術獨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復旦精神,以服務國家為己任,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貢獻。
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於1999年6月,前身是成立於1957年,由我國歷史地理學奠基人、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教授創辦的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在研究室基礎上建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確定為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1987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首批重點學科。1999年,教育部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歷史地理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正式掛牌。
作為目前國內專職人員最多、門類最全、總體水平最高、實力最強的中國歷史地理專門研究機構,本所擁有一批國內公認的學科帶頭人,梯隊結構比較合理,研究涉及歷史人文地理和歷史自然地理的各個方面。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現由張曉虹教授擔任。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現共有研究人員27名,行政人員5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9名,講師2名,26人具有博士學位。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在譚其驤先生等老一輩學者的言傳身教下,素以學風嚴謹著稱。自成立以來,總體學術水平長期處於國內第一的地位,其骨幹均為各分支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區、水道變遷、地名考證、歷史地圖的研究和編繪、歷史地理古籍整理、歷史氣候和災害等方面一直處於學科前沿。近年來在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歷史人口地理、移民史、歷史政治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歷史社會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學科又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人材培養方面,1960年研究室創建歷史地理專業,於1960-1962年連續招收了三屆共52名歷史地理專業本科生。1983年8月,本所研究生周振鶴、葛劍雄在譚其驤先生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並通過答辯,成為全國首批兩名文科博士。到目前為止,本所共有5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占復旦大學文科之半,居全國歷史學科首位。此外,還有4篇博士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目前,本所每年在讀的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近百人,畢業生已遍布全國各地,為歷史地理學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