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水鄉
① 浙江省寧波市郵政編碼
1、寧波郵政區碼:315000。
2、寧波市下轄地區的郵政編碼:
浙江寧波市寧波市315000、浙江寧波市海曙區315000、浙江寧波市江東區315000
浙江寧波市江北區315000、浙江寧波市北侖區315800、浙江寧波市鎮海區315200
浙江寧波市鄞州區315100、浙江寧波市象山縣315700、浙江寧波市寧海縣315600
浙江寧波市餘姚市315400、浙江寧波市慈溪市315300、浙江寧波市奉化市315500
(1)地理中國水鄉擴展閱讀:
寧波介紹:
寧波,簡稱甬,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有制訂地方性法規許可權的較大的市,中國大陸綜合發展水平前15強中心城市,長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連續五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中國著名的院士之鄉,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 。
旅遊方面,寧波擁有眾多文化古跡,除了聞名兩岸三地的溪口鎮外,西靠四明山,東臨東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寧波獨特的自然風光,此外自然風光還有松蘭山、九峰山、九龍湖、五龍潭、南溪溫泉、野鶴湫旅遊風景區、浙東大峽谷等也是寧波有名的生態旅遊景點。
特產方面,寧波是中國盛產海鮮的主要區域之一,黃魚、帶魚、墨魚、石斑魚、香魚、彈塗魚、海鰻、梭子蟹、海蝦、蚶子、縊蟶、牡蠣、泥螺、貢干、海蜇、苔菜等,其中有干海產品:魚翅、海參、黃魚鯗、明府鯗、紅膏熗蟹、酒醉泥螺、蝦干、鮑魚、蝦皮、新風鰻鯗、海蜇、海帶、烤魷魚片等
寧波美食有三北豆酥糖、奉化千層餅、余慈楊梅、奉化水蜜桃、象山紅、餘姚榨菜、寧波臘鴨、寧波油贊子,特別是寧波湯圓和酒釀圓子入選中華名小吃行列。
郵政編碼--網路
網路--寧波市
② 寫給兒童的中國地理9江淮水鄉的讀後感
寫給兒童的中國地理——江淮水鄉
每次地理老師在講台上講的聚精會神,而我只是好奇那幅戴在他臉上的眼鏡鏡片到底有多少度之外,對地理這門學科就是一點不感冒。地理對我來說就是一本厚厚的書另加一幅幅讓人看了暈頭轉向的地圖,枯燥乏味、實在讓人難以對它常生興趣。而對於我們班的一些男同學而言,地理簡直可以是他們的通靈寶玉、命根子、甚至初戀。就象我的同桌講起地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什麼世界第一高山峰是珠穆朗姆峰,世界第一大洋是太平洋,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甚至還能講出一些歷史背景。每次聽同桌講起地理搞的我都專心致志,目不轉睛。我都懷疑上課老師都講過這些嗎?我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受同桌的影響在後來的地理課上我也不在研究老師的鏡片有多少度了,會認真聽老師上課。或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對地理慢慢有了興趣。
這次看到網站有中國地理試讀申請,心情激動萬分。在網站之前曾在搏客,微搏和微信都申請過這書但是都沒申請成功,這次在網站申請成功了心情別說有多激動。我收到的是中國地理——江淮水鄉,翻開書本第一頁映入眼中的就是我們的中國地圖。雖然不是第一次看地圖,但每次打開還是會先看看家鄉在哪裡,我期盼已久的西藏在哪裡?離我有多遠?這已成了一種習慣。江淮水鄉主要講到長江,江蘇省、上海市、安徽省、江西省。上海和江西我曾去過,並不陌生。而江蘇對於我來說,在江南一帶有著我最喜歡的古城古填,可能就是太多了又相互不在一個區,以至於讓自己無從選擇到底去哪一個?又擔心他是否保持著最原始的面貌?看了江淮水鄉給我指引了一條明確的方向,下次去江蘇無須在讓我如此糾結了。煙花三月下楊州,二十橋有著瘦西湖之稱的湖上園林,五亭橋,是楊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物。還有蘇州,有著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水鄉,家家戶戶前門是街、後窗是河,真的是一座水上城市呢。對我來說退去了城市霓裳倩影,車水馬龍,高樓大廈的繁華熱鬧;在這里,有小橋流水麥浪滾滾蛙聲一片的淳樸寧靜。這就是樂觀,這就是幸福。
寫給兒童的中國地理,他不僅是一本地理書,還是一本旅遊指南。書中以故事的方式來說中國地理,以地圖指引,一目瞭然。書中的每張照片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搭配翔實的標題與圖說,讓讀者身歷其境,增廣見聞。還有最受我喜歡的「專欄」,透過專欄可以了解到地形、氣候、水文、歷史、古跡、建築、歲時節慶、少數民族、宗教、深度旅遊等,藉由書中的插畫、照片和地圖的輔助說明,提供了進階認識中國的最佳通道。了解地理人人有責,尤其是喜歡旅遊的親們,能熟通中國的地理,可以節省出旅不必要的路程,還能欣賞到最佳的景點。
寫給兒童的中國地理,它以自然區界將中國劃分為天府之國、洞庭南北、雲貴山中等14個地理區,用貼近生活的筆觸,引領孩子們走遍中國的山山水水、城市鄉鎮。細膩繪制的地形圖、豐富的地貌及人文景觀圖片,呈現出極其特色的中國自然與人文地景。從自然地貌、水文氣候,到風物人情、典故傳說,處處都是故事。它揭示了中國地理的豐富和有趣,也以獨特的詩意吸引孩子們愛上地理、探索地理、發現人生。
學好地理是對任何一個人的人生之路都有深遠的影響,學習地理是完善個人知識結構,培養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滿足生活的需要。在古代,人們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往往用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句話。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地理,做一個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