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諸暨
① 諸暨的歷史淵源
老鄉?
諸暨之境,為我國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史傳: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於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為「諸暨」,意即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封庶子無余於越,諸暨屬越。至春秋時,越國先後建都於境內埠中、大部、色乘等地。吳越之爭中,越王勾踐曾以境內勾乘山為休養生息、圖謀復國之所。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越地置會稽郡,設諸暨縣。西漢時,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新始建國年間,更名疏虜。東漢建武初,復原名。東漢興平二年(195),分部分地入豐安、漢寧二縣。三國吳時,改漢寧為吳寧。西晉屬會稽郡。東晉屬會稽國。南朝復屬會稽郡。隋文帝開皇中,屬吳州。九年(589),吳寧縣廢,原諸暨地復歸諸暨。大業中,仍屬會稽郡。唐時,屬會稽郡及越州。高宗儀鳳二年(677),劃諸暨、會稽部分地置永興縣。武後垂拱二年(686),復分諸暨縣之吳寧故地入東陽縣。光啟三年(887),諸暨改稱暨陽。五代屬吳越國越州東府。吳越王天寶三年(910),復名諸暨。宋初,屬兩浙東路越州。南宋紹興元年(1131),屬紹興府。孝宗乾道八年(1172),分東北10鄉置義安縣,治今楓橋。淳熙元年(1174),廢義安,其地復入諸暨。元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紹興路。成宗元貞元年(1295),升為諸暨州。至正十九年(1359),改名諸全州。二十六年,降州為縣,仍復舊名。明、清時,均屬紹興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直屬浙江省。民國3年省下設道,諸暨屬會稽道。16年廢道,直屬浙江省。民國24年9月至37年4月,屬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區;37年4月至38年,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6日諸暨解放,至6月22日,諸暨屬中共蕭紹諸杭臨時委員會管轄。6月13日~11月16日,歸第十專署管轄。其後,諸暨屬紹興專區。1952年1月,紹興專區撤銷,直屬浙江省。1953年2月,劃歸金華專區。1957年9月,劃歸寧波專區。1964年9月,復屬紹興專區。1968年5月,屬紹興地區。1983年7月起,屬紹興市。198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諸暨縣,設立諸暨市,由紹興市代管。
② 諸暨的具體地理位置
http://ke..com/view/143180.html
③ 諸暨屬於北方嗎
諸暨屬於華東地區 。
中國七大地理分區為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諸暨屬浙江省,浙江省屬華東地區。
北方概念太模糊,一般書面不這樣叫。
④ 諸暨有 什麼 特產么
1、馬劍茶
馬劍茶是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馬劍鎮的特產。馬劍茶外形挺直圓紫,略扁似一把劍,茸毛依稀可見,色澤銀翠交輝,形態優美,自然香味芬芳勝栗,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醇、甘美,葉底嫩勻明亮。
2、楓橋香榧
楓橋香榧,浙江省諸暨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楓橋香榧均勻齊整,殼薄仁滿,出仁率60%至65%。外殼呈米黃色,去衣容易,破殼時部分種衣自行脫落,具有楓橋香榧固有而獨特的天然清香味,肉質細膩,酥鬆爽口,後味鮮滋濃而清口。
3、藤羹
藤羹是浙江省諸暨市的傳統特產小吃。當地人們也將藤羹作為過年過節送人的禮品之一藤羹源於諸暨山村,就是用澱粉含量較高的農作物製作的類似粉絲的食品,用番薯做的就是番薯藤羹,與番薯粉絲很相近。
4、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是浙江諸暨的風味特產名菜,相傳是西施遺留的習俗。西施本來是農家婦女,洗衣服織布,心靈手巧,而且擅長烹飪,曾經用葛粉調制豆腐濃湯。因為它鮮美可口,鄰居都競相效仿她做豆腐的方式,當時人們就稱它為西施豆腐。
後來西施把自己許配給了國家,父老鄉親們尊敬她為國獻身,就用山粉做成的豆腐作為宴席的第一個佳餚,來懷念西施,流傳的風俗迄今未變。
5、西施團圓餅
西施團圓餅是浙江諸暨傳統的地方特產名點,以純正精細的麵粉或蕎麥粉作皮子,用山地土產香脆蘿卜,青蔥,香椒與鮮豬肉拌和為餡,手工包制而成的一種扁圓餅子。
⑤ 上虞杭州諸暨地理位置
諸暨位於浙江省中北部,北鄰杭州,東接紹興,南臨義烏。諸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越國故地、西施故里,諸暨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越王勾踐圖謀復國之所,秦王政二十五年,設諸暨縣,屬會稽郡。諸暨是於越文化的發祥地。昔有錢塘名區之繁盛。中國百強縣市。浙江省首批科技強市,浙江省首批教育強市。
諸暨市在2013福布斯中國最富有的10個縣級市排名第2位。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是中國大陸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區域面積2311平方公里,下轄3個街道、24個鎮鄉,常住人口在115萬左右,是浙江省城鄉體系規劃和新型城市化「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環杭州灣城市群大城市培育對象。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超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達到61.3%。[1]2014年,生產總值980.48億元,財政總收入109.54億元,綜合實力位居浙江省十強,境內山川秀麗,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浣江-五洩風景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⑥ 諸暨的地理故事大全
諸暨位於浙江省中部,與紹興、杭州蕭山區,嵊州,義烏、東陽,浦江等個縣市區接壤,總面積2318平方公里(全省第8位),轄28個鎮鄉(街道),106萬人口(全省第7位)。諸暨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2.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達到56.4%,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諸暨成功創建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省示範文明城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順利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的考核驗收。諸暨交通便利,浙贛鐵路、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諸暨地形以丘陵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位於浙江省中部偏北,距杭州98公里。錢塘江流域中段,介於東經119°53′~120°32′,北緯29°21′~29°59′之間,屬上海經濟開發區。全境處於浙東南、浙西北丘陵山區兩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由東部會稽山低山丘陵、西部龍門山低山丘陵、中部浦陽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網平原組成。四周群山環抱,地勢由南向北漸次傾斜,形成北向開口通道式斷陷盆地。境內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富有林木、礦藏。東部會稽山脈,主峰東白山太白尖海拔1194.6米,為境內最高峰;西部龍門山脈,主峰三界尖海拔1015.2米,為境西部最高峰。中部為河谷盆地,多沃土良田,北部為河網平原,水資源充沛。浦陽江縱貫南北,境內幹流長67.6公里,東西8條支流呈葉脈形展開。
市境地處浙中內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較多,光照充足,年溫差大於同緯度鄰縣,小氣候差距顯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氣候特徵。2001年年平均氣溫17.4°C,降水天數158天,總降水量1393毫米,蒸發量1235.3毫米,日照時間1666.7小時。
諸暨,為我國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史傳: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於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為"諸暨",意即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封庶子無余於越,諸暨屬越。至春秋時,越國先後建都於境內埠中、大部、色乘等地。吳越之爭中,越王勾踐曾以境內勾乘山為休養生息、圖謀復國之所。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越地置會稽郡,設諸暨縣。西漢時,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新始建國年間,更名疏虜。東漢建武初,復原名。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分部分地入豐安、漢寧二縣。三國吳時,改漢寧為吳寧。西晉屬會稽郡。東晉屬會稽國。南朝復屬會稽郡。隋文帝開皇中,屬吳州。九年(公元589年),吳寧縣廢,原諸暨地復歸諸暨。大業中,仍屬會稽郡。唐時,屬會稽郡及越州。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劃諸暨、會稽部分地置永興縣。武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復分諸暨縣之吳寧故地入東陽縣。光啟三年(公元887年),諸暨改稱暨陽。五代屬吳越國越州東府。吳越王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復名諸暨。宋初,屬兩浙東路越州。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屬紹興府。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分東北10鄉置義安縣,治今楓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廢義安,其地復入諸暨。元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紹興路。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為諸暨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改名諸全州。二十六年,降州為縣,仍復舊名。明、清時,均屬紹興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直屬浙江省。民國3年省下設道,諸暨屬會稽道。16年廢道,直屬浙江省。民國24年9月至37年4月,屬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區;37年4月至38年,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6日諸暨解放,至6月22日,諸暨屬中共蕭紹諸杭臨時委員會管轄。6月13日~11月16日,歸第十專署管轄。其後,諸暨屬紹興專區。1952年1月,紹興專區撤銷,直屬浙江省。1953年2月,劃歸金華專區。1957年9月,劃歸寧波專區。1964年9月,復屬紹興專區。1968年5月,屬紹興地區。1983年7月起,屬紹興市。198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諸暨縣,設立諸暨市。
諸暨歷來俊賢咸集,人才輩出,古代有西施、王冕、楊維楨、陳洪綬、良價等名人;現代有俞秀松、張秋人、宣俠父等中共早期革命家,當代有趙忠堯、金善寶、毛漢禮等著名科學家。
改革開放以來,諸暨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國百強中的位次呈逐年上移態勢,2000-2005年分別位居全國最發達縣(市)第66位、第45位、第39位、第32位、第27位和第24位,是全省范圍內位次上升最快的縣市。農業是諸暨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全市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生豬、香榧、珍珠、名茶、板栗、高菜等優質農產品不斷銷往香港、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和國外市場,涌現了「綠劍」名茶、「楓橋」香榧等一批全國、省級名牌農產品,被命名為「中國珍珠之鄉」和「中國香榧之鄉」。工業經濟發展緊緊抓住了大企業、大集團培植和塊狀經濟升級這條主線,全市已有年銷售超億元的工業規模企業106家,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2家,上市公司4家。大唐襪業、店口五金、楓橋襯衫、山下湖珍珠等十大塊狀經濟產值已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左右。目前,諸暨擁有國家級品牌16隻,省級品牌112隻,總數列浙江省縣級市第一。諸暨有以服裝為主的五大類出口商品、145個品種,外貿出口連年增長。諸暨連續兩次被評為浙江省「建築之鄉」。憑借西施的傳奇故事和五泄的秀美景色,旅遊產業發展迅速。
⑦ 諸暨是不是屬於中國的南方
諸暨就是屬於中國的南方,緯度位置在29°43′
中國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線就是在秦專嶺至淮河一線(緯屬度位置32°~34°),此分界線以南就是南方、以北就是北方,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⑧ 諸暨有什麼自然地理特點,經濟特點,人文特點
諸暨是越國古都、西施故里,區域面積2311平方公里,總人口106萬,現轄27個鎮鄉(街道),468個行政村,69個城鎮社區(居委會)。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浙贛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杭金公路貫穿全境,距上海200公里,杭州90公里,蕭山國際機場60公里,諸暨至溫州永嘉高速公路(北線)建成通車,諸暨至紹興高速公路正在興建,區位優勢明顯。境內山川秀麗,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浣江-五泄風景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諸暨民營經濟發達,塊狀特色明顯,共有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企業10萬余家,形成了15大重點塊狀產業,其中五金管業、襪業、織布業年產值超過200億元。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495.89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50.3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4.1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67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613元。
諸暨先後被命名為「中國襪業之都」、「中國香榧之都」、「中國珍珠之都」、「中國無公害茶葉之鄉」、「中國名品襯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浙江省建築之都」、浙江省首批「教育強市」、浙江省首批「科技強市」、浙江省首批「體育強市」、浙江省首批生態縣市,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工作先進縣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市」、「全國糧食生產工作先進縣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市」、「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以及「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市」等稱號,「數字城管」試點工作率先通過國家建設部驗收。
你可以上諸暨市人民政府網站可以查看:
⑨ 諸暨這地名一中國有幾個
只有這一個。
⑩ 諸暨是一個怎樣的城市,繁華嗎
諸暨是越國古都,西施故里,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縣,歷代未廢,是浙江省最古老的縣(市)之一,是中國於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諸暨文化昌盛,人傑地靈。歷史上有為國獻身的絕代佳人西施,有王冕、陳洪綬、楊維楨等著名書畫家、文學家;近代更有不少志士仁人,涌現出俞秀松、張秋人、宣俠父等中共早期革命家;當代有趙忠堯、金善寶、毛漢禮等著名科學家。
諸暨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部、錢塘江流域中段,浙贛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金杭公路貫穿全境,距上海200公里,杭州90公里,蕭山國際機場60公里,諸暨至溫州永嘉、諸暨至紹興的高速公路正在興建,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全市區域面積2311平方公里,總人口105.63萬,現轄23個鎮、1個鄉、3個街道,1248個行政村,39個城鎮社區。境內山川秀麗,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浣江?五泄風景區。
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76.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人均首次突破3000美元。考慮出口退稅因素,實現財政總收入22.60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92億元,增長32.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90億元,增長26.4%。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32位,比上年提升7位。諸暨先後被命名為「中國珍珠之鄉」、「中國襪業之鄉」、「中國香榧之鄉」、「中國無公害茶葉之鄉」、「中國名品襯衫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浙江省建築之都」、浙江省首批「教育強市」,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榮獲「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市」、「全國衛生先進城市」稱號,被命名為首批「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
諸暨市位於浙江省中部偏北,錢塘江流域中段,介於東經119°53′~120°32′,北緯29°21′~29°59′之間。全境處於浙東南、浙西北丘陵山區兩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由東部會稽山低山丘陵、西部龍門山低山丘陵、中部浦陽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網平原組成。四周群山環抱,地勢由南向北漸次傾斜,形成北向開口通道式斷陷盆地。境內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富有林木、礦藏。東部會稽山脈,主峰東白山太白尖海拔1194.6米,為境內最高峰;西部龍門山脈,主峰三界尖海拔1015.2米,為境西部最高峰。中部為河谷盆地,多沃土良田,北部為河網平原,水資源充沛。浦陽江縱貫南北,境內幹流長67.6公里,東西8條支流呈葉脈形展開。
市境地處浙中內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較多,光照充足,年溫差大於同緯度鄰縣,小氣候差距顯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氣候特徵。氣溫年平均為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約1373.6毫米,降水日年均約158.3天,相對濕度約82%,日照年均約1887.6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5%。
境內土壤有88個土種,以丘陵山地紅壤和河谷平原水稻土為主。境內植被屬浙皖山區青岡苦儲林培栽植被區、天目山古田丘陵山地植被片。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有30餘個。金、銀、鉛、鋅、銅、鈾、鉬、螢石、大理石等,多分布於南部,石煤、石灰石、錳、磷、鉀等多分布於西北部,高嶺土、石墨、地開石、白雲石、黃沙等分布境內各處。有石煤、石灰石礦帶各6條,黃金礦帶3條,為浙江省有色金屬及建材礦產主要產地。水力發電蘊藏量4.63萬千瓦。
諸暨豐富的土地資源、良好的地理環境,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農業以糧、 豬、茶、繭為四大主產。自50年代起,相繼成為浙江省糧食、生豬、茶葉生產基地縣(市)和全國生豬、茶葉基地縣(市)。工業已形成紡織機械、輕工、服裝、五金、 采礦 、冶金、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為支柱的體系,絲綢工業跨入全國先進行列,紡織、機械、除塵器、鏈條、水泥等產品有較高聲譽。外向型經濟持續發展 ,絲綢服裝、糧油食品、機械等10大類160餘種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