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區域地理
⑴ 中國區域地理的分區
東北: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東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三部分)、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華北。
西北:西北地區大體上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為地理概念的「西北地區」是指「中國西北內陸乾旱半乾旱區」,是中國三大自然地理區劃之一。
華北:一般指中國北部2省2市1區所在的區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個地形帶。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華北地圖氣候。地理意義的現代華北指的是和黃土高原,南起秦嶺—淮河,北至長城—燕山。
華中,自然地理上狹義指中國秦嶺、淮河西部,南嶺以北,巫山、雪峰山以東的長江流域地區。行政上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廣義華中還包括陝西、山西、甘肅東部、寧夏、內蒙古南部、四川東部、重慶、貴州等在中國版圖中部的地方。
華東:按照地理區域劃分一般狹義指中國東部6省1市(包括台灣省為7省1市)所在的區域,包括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和上海市、台灣省。廣義華北包括狹義華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東部、東北三省。1950~1954年曾為一級行政區域。地形以丘陵、盆地、平原為主,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華南:自然地理廣義上指中國淮河、秦嶺以南地區,而根據現在的行政區劃,最狹義的華南僅包括廣東(包括東沙群島)、廣西、海南(包括南海諸島)、香港和澳門五省區。華南地區位於我國最南部。北與華中地區相接,南麵包括遼闊的南海和南海諸島,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隔海相望。西南界線是我國與越南、寮國、緬甸等國家的邊界。
西南:自然地理區劃上包括現在的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以及陝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廣西北部。西南地區以四川盆地為中心形成發散狀的分布。
東南: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華東)的南部,包括浙江、福建、台灣三省。
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十二個省、市和自治區。"10+2+2"是西部地區的最新定義.中國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西北五省市(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內蒙古,廣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組成。
⑵ 有誰上《中國區域地理歷史》這門課
書名:中國區域地理 作者: 韓淵豐/張加恭/張爭勝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6136502 出版時間:2009-7-28 《中國區域地理》具體內容包括:中國位置及行政區城、區域特徵、區域演化、區域劃分、區域人口與文化、地表資源與開發、陸地礦產資源與開發、海洋資源、區域聯系與流通、城市區域分析、區域發展11章。它改變了我國區域地理傳統研究的自然、經濟、文化「三分割」和要素(部門)「拼湊」的體系,在學科體系開拓創新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 目錄 第一章 中國位置與行政區域 第一節 中國區域位置與疆域 一、區域地理位置 二、中國的疆域 三、中國疆域的歷史演化 第二節 中國行政區域劃分 一、行政區域的劃分原則 二、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 三、中國行政區劃現狀 第二章 中國區域特徵 第一節 擁有號稱「世界第三極」的多山國家 一、號稱「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 二、自青藏高原逐級下降的三大階梯地勢 三、與高原隆起同時發生的差異運動造成起伏大的多山地面 第二節 強盛季風環流與亞熱帶、溫帶自然環境 一、強盛而完整的...
如果認為我回答的好記得給贊哦。
gtgvyjmfxs38201478102016-12-23 11:19:42
⑶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中國的區域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⑷ 中國區域地理的概況
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北方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北方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青藏與西北地與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答案補充 北方地區:概述:北方地區指我國東北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汾渭平原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區。文化:北方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農作物: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等。溫帶水果: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礦產:煤、鐵、油等 答案補充 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三大不凡。面積約佔全國的1/4,人口約佔全國的55%。本區西部分布有30多個少數民族,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勢:本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平原地區河湖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農作物:水稻、生豬、柑桔、茶葉、桑蠶、甘蔗、水產和熱帶作物。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答案補充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概述:青藏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25%,人口僅佔全國總數的1%左右。青藏地區的主體是由「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宗教:藏傳佛教。地勢:山嶽縱橫,冰川廣布,交通十分困難。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區:位於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以北,面積約佔全國的30%,人口約佔全國總數的4%。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牧區作物:肉、奶、皮、毛等;礦產資源:稀土礦、鎳礦、煤、石油、褐煤。
⑸ 中國區域地理包括哪些內容
1.區域的認定
區域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部分政區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
這類區域地理試題的解答,首先要通過閱讀「背景」材料(地圖的、圖表的、圖像的、文字的等),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對試題涉及的區域進行准確的認定。所以「區域的認定」是正確解題的前提。
2.區域的比較與分析
試題以地圖、示意圖、圖表、資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也有【政區、人口、城市、農業、農產品、工業、工業品、環境與環境問題、區域開發與發展】等人文方面的內容。題目要求考生對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回答相關問題。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比較、分析,是運用題目提供的信息或「條件」,針對題目的設問,進行信息組合、明確正確選項進行認定的過程;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答案的復雜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徵的比較、分析;特徵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要求 區域地理的復習,具有基礎性和常識性的特點,又有綜合性的特點。高三復習應從區域地理出發,最後再回到區域。從區域出發是指,在高中地理復習之前先安排復習區域地理,也就是初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關內容,這時的復習突出基礎性和常識性,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線及重要的區域特徵,為系統地理復習打下基礎。如高考說明中所要求的我國和世界八個國家的位置、范圍和輪廓以及重要的經線和緯線及其穿越的地區和國家等。回到區域主要是因為區域具有綜合性的特徵,任何一個區域都是由多個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尤其是地理選修下冊,就是以中國區域為背景進行國土整治。因此區域地理自然成為高考命題的出發點,而高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復習以區域作為綜合和運用知識的基礎,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綜合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構建師生「腦中的地圖」
在剛剛開始復習地理時,學生常常會忽視使用地理圖表,只對教材上的文字感興趣。而在地理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共34幅)。教師要不時對學生強調,學好地理的關鍵在學好地理圖表,尤其是地圖。要讓學生經常性地填繪地理圖表,使他們養成以圖表輔助思維和記憶的習慣。尤其是復習有關經緯線、時區計算、太陽高度角和中國、世界區域地理的分布、氣候等內容時,圖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大量地填繪地圖,盡快幫助學生形成「腦中的地圖」,這將會使學生今後的學習事半功倍。
2.運用地圖,「認識」區域
復習區域地理,要緊的是建構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各區域的空間觀念。把區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內容落實到相應的地圖上。要運用地圖,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聯系和空間差異。還要明確地理事物空間發展的變化過程和規律。
運用地圖,「認識」區域的復習宜細不宜粗,中國地理總論和分區的復習,世界地理總論和分區及重點國家的復習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經緯網的空白圖上進行填圖訓練。要求學生能做到區域不論大小,內容不論詳略的區域圖都能正確認定。
3.突出區域特徵及差異的復習
區域地理復習也要依據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特點,編制相應的知識結構,運用知識結構,全面地、系統地進行復習並突出「主幹」內容的掌握。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區域內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區域地理特徵以及各個區域之間明顯存在的差異是區域地理復習中必須突出的重點。
4.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高考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考對「熱點」問題較為關注,高考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國家出台的許多重要方針、政策、區域開發中許多重大工程都沒有編人教材,但這些重大的「地理時事」均可能成為命題的「素材」出現。比如西部開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內容,在近兩年的高考試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在國外,一些重要的「國際時政」內容,一些「熱點地區」也應是區域復習時密切關注的內容。
建議考生每天堅持收看「新聞聯播」電視節目,及時關心國內外大事。
5、專題復習,講練結合,以練為主
根據具體情況,專題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於學生掌握,就可以設立專題。可以是知識歸納性的專題,如「湖泊」、「島嶼」、「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專題,如「選擇題的答題方法」、「圖象分析」專題等。
我們可以把專題分為陳述性的專題和練習性專題兩類。部分因學生能力所限歸納起來有困難或太費時間的專題,教師可以將知識以陳述性的句子寫下來,印發給學生。而大部分的專題,應以練習的形式給學生自己動手做。教師精心編制題目或提示,學生歸納,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有效地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更顯著。在這些專題中,應體現地理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動手,熟練掌握運用必要的地理技能,並在動手的同時加深以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6.練習題要精選
區域地理復習過程中,要適當做些與內容相關的練習題。考生要對所做的練習題目進行精選(建議任課教師幫助選擇)。
所選題目應該是立意明確,考察目標清晰。試題的情境設置和設問角度巧妙、科學、合理、恰當。題目使用的材料、數據准確;題目涉及的地圖、圖表規范,注記清晰;題目的答案准確,表述規范。
在綜合復習階段,教師需有針對地編制一系列的綜合練習,綜合練習不易過深,過難。及時講評練習,查缺補漏。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調整心理素質,提高應考能力。
考生做練習要強調實效,要通過做練習題檢查自己對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具體的內容分析 (一)中國的疆域、行政區劃和民族
命題趨勢走向
⑴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⑵國土構成:領土面積和疆域的四至點;領海、內海和國家管轄的海域;主要的半島、島嶼、海峽及分布
⑶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⑷行政區劃:三級行政區劃的設置,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位置
⑸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命題時,往往將這部分知識與地形、氣候、交通線、工農業生產、商業和旅遊業等結合起來考查;同時還常作為時政熱點的切入點,考查與政治、時事歷史與今後規劃發展的有關問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二)中國的地形和氣候
命題趨勢走向
⑴中國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地勢階梯劃分及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區
⑵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如地勢階梯界線、河流流域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區界線、溫度帶界線、一月0℃等溫線和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山脈等等
⑶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各類地形對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
⑷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⑸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溫度帶
⑹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降水的季節變化。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干濕地區
⑺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⑻主要災害天氣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⑼天氣預報知識
⑹ 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是什麼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寫成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內命名。它是介紹湖北容地理的最早的地理書。被認為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
地理著作禹貢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的作品。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⑺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圖
中國四大區域: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形區域。
四大地理分區依據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7)中國的區域地理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⑻ 中國區域地理
書名:中國區域地理
作者: 韓淵豐/張加恭/張爭勝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6136502
出版時間:2009-7-28
《中國區域地理》具體內容包括:中國位置及行政區城、區域特徵、區域演化、區域劃分、區域人口與文化、地表資源與開發、陸地礦產資源與開發、海洋資源、區域聯系與流通、城市區域分析、區域發展11章。它改變了我國區域地理傳統研究的自然、經濟、文化「三分割」和要素(部門)「拼湊」的體系,在學科體系開拓創新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
目錄
第一章 中國位置與行政區域
第一節 中國區域位置與疆域
一、區域地理位置
二、中國的疆域
三、中國疆域的歷史演化
第二節 中國行政區域劃分
一、行政區域的劃分原則
二、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
三、中國行政區劃現狀
第二章 中國區域特徵
第一節 擁有號稱「世界第三極」的多山國家
一、號稱「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
二、自青藏高原逐級下降的三大階梯地勢
三、與高原隆起同時發生的差異運動造成起伏大的多山地面
第二節 強盛季風環流與亞熱帶、溫帶自然環境
一、強盛而完整的季風環流
二、水熱同期而復雜多變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三、夏漲冬枯且多沙善變的河川
四、古老錯雜的亞熱帶性自然景觀成分
.第三節 通用漢文、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通用漢文的人口大國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
三、經濟迅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
第三章 中國區域演化
第一節 中國地體形成
一、古老陸核
二、古生代我國北部區域構造演化
三、古生代我國南北陸體的拼接
四、我國西南區域的特提斯洋系列演化
五、中新生代我國東部沿海的構造演化
第二節 第四紀中國環境演化
一、新生代初的環境背景和第四紀氣候波動的標志
二、第四紀中國自然帶的變化
第三節 全新世環境與新石器文化
一、全新世氣候適宜期後的變化
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
第四章 中國區域劃分
第一節 中國自然區劃
一、中國自然區劃的意義和研究歷史
二、中國自然環境地域分異大勢
三、自然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四、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委員會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
五、任美鍔的中國自然地理區劃方案
第二節 中國農業區劃
一、中國農業區劃的意義和研究過程
二、中國農業生產地域分異大勢
三、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中國農業地理區劃》方案
四、全國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委員會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方案
第五章 中國區域人口與文化
第一節 中國人口
一、中國人口的發展
二、中國人口區域分布
三、中國人口的構成
第二節 中國民族
一、中國的民族組成
二、民族風俗的區域特徵
第三節 中國漢語與漢字
一、漢語的特點?
二、漢字
第四節 中國區域文化
一、中國文化基本精神與區域格局
二、北方區域文化
三、南方區域文化
四、西部高原的藏文化
第六章 中國地表資源與開發
第一節 土地資源
一、中國土地資源的豐度
二、耕地資源
三、林地和草地資源
第二節 地表水資源
一、淡水資源
二、水能資源
第三節 氣候資源
一、氣溫資源
二、大氣降水與干濕資源
三、太陽能與風能資源
第四節 生物資源
一、植物資源
二、動物資源
第五節 地表資源的農業開發
一、地表資源農業開發的意義和原則
二、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布局變化
三、種植業區域開發
四、林業開發
五、畜牧業開發
六、淡水水產的開發
第六節 地表資源的工業開發
一、食品和卷煙工業
二、紡織工業
三、服裝、傢具、造紙等工業
第七節 地表資源的旅遊業開發
一、地表資源的旅遊價值
二、地表資源的旅遊開發
第七章 中國陸地礦產資源與開發
第一節 中國陸地礦產資源成因的區域特性
一、中國陸地礦產資源的區域特徵
二、中國若乾重要的成礦區域類型
三、中國若乾重要成礦帶
四、中國若干典型超大型礦床
第二節 地下礦產的工業開發
一、鋼鐵工業
二、有色金屬工業
三、煤炭工業
四、石油工業
五、建築材料工業
第三節 地下資源的深加工
一、電力工業
二、化學工業
三、機械電子工業
第八章 中國海洋資源
第一節 中國海洋區域
一、海域大勢
二、海洋區域
第二節 海水性質及其開發
一、海水的溫度及溫差發電
二、海水的鹽度及化學資源開發
三、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第三節 海水運動及海面能源
一、海流
二、潮汐
三、波浪能
四、海面能源
第四節 海洋生物資源及其開發
一、我國海洋魚類資源
二、蝦蟹貝藻類資源
三、漁場和養殖海域
四、近年海洋水產業水平與構成
第五節 海陸交接帶資源與開發
一、灘塗資源
二、海灣旅遊
三、海上運輸與港口
第六節 海洋礦產資源
一、石油和天然氣
二、濱海砂礦
第九章 中國區域聯系與流通
第一節 區域交通聯系構成
一、交通結構
二、鐵路
三、公路
四、內河航運
五、航空
六、管道
第二節 交通綜合網路
一、綜合運輸體系的意義和成就
二、網路通達度
三、網路骨架干線
四、網路樞紐
第三節 區域流通
一、信息流通
二、商品流通
三、區域商品流通的世界性
第四節 區域交通發展前景
一、社會經濟發展對區域交通的需求
二、高速交通網的發展
三、沿海港口建設
四、區際綜合運輸通道布局
第十章 中國城市區域分析
第一節 中國城市發展與城市化過程
一、中國城市發展與分布
二、中國城市化過程
第二節 中國城市分布與職能
一、城市等級規模與分布環境
二、城市密度與集聚區
三、城市形態區域類型
四、城市設施水平與職能組合
五、省會和計劃單列市的區域中心意義
第三節 中國城市發展趨勢
一、國際大都市的建設
二、大城市連綿帶的發展
三、農村城鎮化與城市郊區化
第十一章 中國區域發展
第一節 中國區域發展問題
一、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性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過程
第二節 中國區域協作發展趨勢
一、中國區域協作發展的必然性
二、國家行政部門提出的經濟協作區
三、地方行政部門及企業自動組合的經濟協作區
四、從西南四省區五方的經濟技術協作看區域性協調發展
第三節 中國區域發展研究
一、中國區域發展研究現狀
二、近20年來中國的區域發展方案
三、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的思考和期望
⑼ 中國區域地理的劃分
中國區域地理,其劃分從各個時代、研究重點、綜合性與可比性考慮,存在多種多樣的劃分方式,每種方式主題和重點各不相同。